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摇篮幼儿园教案

2025/10/0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摇篮幼儿园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摇篮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会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根据图片、动作的提示,理解歌词并填词演唱。

3、体会恬静、优美的合唱效果给人带来的享受。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背景图 、音乐《摇篮》

活动过程:

一、律动入场。

请小朋友随着音乐的弦律入场。

二、练声《农场里》 起立-(演唱要求)坐下--评价

三、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A,出示小娃娃:小娃娃玩累了。想睡觉,怎么办?

B,怎样来哄小娃娃睡觉?

C,你们听,老师是怎么样来哄娃娃睡觉的,嘘 .......?(老师深情的哄娃娃睡觉,示范歌曲一遍)

四、根据图片、动作,理解歌词A,歌曲哪些是摇篮?(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B,他们摇着哪些宝宝呢?(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C,还有谁呢?

D,白云浪花风儿是在干什么?(引导幼儿分别做飘.翻,吹的动作)

五、完整地演唱歌曲。

A欣赏旋律一遍,感受旋律恬静、优美的意境。

B用动作。图片提示,尝试把歌词填入,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C第三遍引导幼儿用连贯、优美、轻柔的声音演唱。

(讨论: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都睡着了。不能把他们吵醒,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呢?)

D第四遍合作演唱。两位幼儿结伴。用手搭成摇篮。深情地演唱歌曲。

六、分角色合唱衬词。

A、老师唱歌词,幼儿哼唱衬词。

B、男女分角色合唱2遍。

七、.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仿编歌曲。

A、教师示范作一幅以蓝天与月亮为背景的画,引导幼儿仿编。

提问:"蓝天除了是星星的摇篮,还可以是谁的摇篮。

"大海又可以是谁的摇篮呢?

八、活动延伸:

还有哪些是摇篮,摇着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编一编,唱一唱好吗?

教学反思:

唱歌、跳舞,歌表演幼儿是非常喜欢的。对于欣赏美音乐,却一定需要老师的精心引导和欣赏意境的刻意布置,才能使幼儿真正学会感受到其中的含义。

在《摇篮曲》音乐欣赏活动中,要达到的活动目标有两个,一是尝试用语言和动作表现《摇篮曲》柔和、宁静的音乐特点,二是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在活动过程中,我精心导入活动,创设睡觉意境,自然进入活动主题,以游戏方式让幼儿静息,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说说妈妈使宝宝快快入睡的方法,讲故事、唱歌等。

我一边歌唱《摇篮曲》,一边做哄宝宝入睡的动作,头和身体也随之轻微摆动。孩子们表现的都很好。好像真的睡着了。

然后师幼一起表演爸爸妈妈唱《摇篮曲》哄宝宝入睡。

然而,当我播放音乐时,却引起了不少孩子的惊呼声、欢笑声,哪里是哄宝宝睡觉啊!分明就是冲锋号吹响了一般。

原来,因为《摇篮曲》是美声唱法,声音音色饱满,底气十足,加上初始时音量涉嫌稍大,孩子们乍然一听,很震撼,后来,在我的再三示意下,把音量调得稍小一些,引导孩子们再次欣赏,才慢慢达到了目标。反复欣赏时效果就比较理想了。

感情的表达有时美声唱法是最丰富的。经过反复探索,把握好音量调的高低,老师的引导、意境的创设,幼儿还是能基本达到活动目标,这次美声唱法欣赏活动使我初步积累了有关方面的经验和感觉。我深刻的体会到,对于此类音乐的欣赏教学我还很缺乏专业水准和经验,尤其是教学活动中美声唱法方面的学习更应该加强。

摇篮幼儿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点。2. 学习采茶舞的基本动作,乐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情感。二、活动准备:1. 乐曲:《采茶扑蝶》2. 能表现采茶情景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三 活动过程:1.请幼儿欣赏乐曲《采茶扑蝶》,说说听完之后的感觉。2.结合有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讲述舞蹈动作及其所表现的采茶情景。3.示范采茶舞,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采茶、拔树枝、背着茶篮回家等情景。4.在教师的提示下,想象蝴蝶出现的情景,讨论如何用舞蹈动作表现蝴蝶出现和扑蝶的情景。(如蝴蝶飞得高,蝴蝶停下来,蝴蝶有飞走了等)5.鼓励幼儿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舞蹈。

大班音乐韵律教案:遇见舞

幼儿园大班音乐韵律教案:遇见舞

演唱部分动作建议

前奏 随乐做拍手的动作

1-4小节, 随音乐节奏做“走”的动作,并在最后一个音符时拍手。

5-6小节, 背对背扭扭屁股。

7-8小节, 面对面做鬼脸。

9-10小节, 同5-6小节。

11-12小节, 同7-8小节。

游戏玩法建议

1、合乐做动作模型:幼儿自己随乐做动作。

2、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两名幼儿游戏。

3.大公鸡来了时(低八度音乐响起间奏):幼儿定住,摆一个造型静止不动,“大公鸡”在其中来回走动,以多种方式逗毛毛虫。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旋律,能合乐做出“扭屁股”、“做鬼脸”的逗乐动作,并保持造型不动。

2、迁移故事情境,与同伴合作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的动作空间方位,并创编不同的鬼脸动作。

3、享受运用肢体、表情动作与同伴玩诙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剪辑好的音乐、电脑播放器、幼儿人手一只手腕花。

2、经验准备:幼儿有站双圈跳集体舞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师:一天,在草地上,毛毛虫们在找朋友做游戏,他们找到了一个好朋友,扭扭屁股做鬼脸。玩得正高兴,一只爱吃毛毛虫的大公鸡来了,毛毛虽立刻一定不动,大公鸡以为是石头就走了。

2、创编“扭屁股”“做鬼脸”的动作模型。

师:我是一只毛毛虫,我要去找朋友了,扭扭屁股,每个人都扭一扭,还要做鬼脸,怎么做?

3、初步感受音乐,并合乐做动作模型。

师:现在,毛毛虫们,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坐在椅子上玩一玩。(2遍)

师:毛毛虫们轻轻起立,我们一起听着音乐站在椅子前玩一玩。(1遍)

4、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

(1)师:毛毛虫要和朋友背对背扭屁股,还要面对面做鬼脸逗乐。你们可以怎麽做?

(2)师:请你和你的好朋友找个空地方试一试。

(3)请个别幼儿示范。

(4)教师哼唱音乐,幼儿随乐做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的动作。

(5)幼儿随乐游戏。

5、创编不同的做鬼脸逗乐的动作。

(1)师:还可以怎样做鬼脸逗乐?请你来试试。看看他的鬼脸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的手是怎么放的?

幼儿听音乐变换鬼脸造型进行游戏。

6、迁移双圈舞的经验,换朋友进行游戏。

(1)讨论换朋友的方法。

师:我们在跳舞时换朋友,经常用什么队形换朋友?

师:现在男生站在里圈,女生站在外圈,男生不动,女生换朋友,怎么换?

师:做什么动作的时候换朋友的?拍手时又是和好朋友在做什么呢?

(2)教师哼唱音乐,幼儿站双圈尝试换朋友。

(3)幼儿听音乐完整游戏。

7、戏剧游戏:毛毛虫与大公鸡。

(l)师:这回啊,毛毛虫们,可能在玩游戏的时候真有大公鸡要来做我们哦,我们要怎么样?能不能动?我们先试一试,我来挠挠这只毛毛虫,嗯,他没动,是个小石头,这只呢?

(2)邀请客人老师扮演角色参与游戏。

三、友情提示

1、在游戏活动环节组织过程中,教师遵循团体律动的傻瓜教学流程:放事一一动作一一音乐一一游戏(动作方位、游戏、交换舞伴等等),采用逐步累加游戏元素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幼儿创编、熟悉动作模型,在初步熟悉动作模型和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探索背对背扭屁股及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接着再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鬼脸造型并游戏,最后再加人大公鸡逗引的游戏玩法。

2、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可调整游戏难易度,如,降低难度时,可在音乐的第2、第4小节时,不必强调幼儿在乐句句末拍手。

摇篮幼儿园教案 篇3

活动名称:摇篮曲(音乐欣赏)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温柔、宁静,学习安静、柔和地哼唱歌曲的旋律。

2、借助哄娃娃的轻柔动作和温柔的声音等,感受理解摇篮曲的性质。

活动准备:

1、布娃娃(可让幼儿自带)每人一个,大娃娃和大摇篮各一个,把桌子布置成小床。

2、《舒伯特的摇篮曲》录音磁带、录音机,录好的哭声

3、碰铃一副。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教师播放哭声录音,引出娃娃,讲述有关情节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欣赏欲望。)

教师:你们听什么声音?(哭声)谁在哭,哦!原来是这个小娃娃,这个小娃娃在什么里呢?(摇篮)她躺在摇篮里一定是困了想睡觉,没有妈妈哄她,那我来做她的妈妈,给她唱首《摇篮曲》吧!你们和她一起安静得听,别吵醒了小娃娃。

二、 幼儿欣赏教师演唱《摇篮曲》。

1、教师清唱歌曲,边唱边轻摇摇篮中的娃娃,让幼儿初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教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好听、想睡觉、柔柔的、静静的)

老师再来给你们唱一遍《摇篮曲》,你们再听一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2、教师跟随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幼儿欣赏,并伴随自然的动作。

教师:听着这首歌曲你们想干什么呀?(教师可以用动作和语言启发、引导幼儿知道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是为哄宝宝睡觉唱的歌曲,它听起来温柔、优美、安静,很容易让宝宝进入梦乡。)

三、 用哄娃娃、敲碰铃、哼唱等方式帮助幼儿欣赏。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师:如果让你来哄娃娃睡觉,你想用什么动作呢?(引导幼儿尝试做各种哄娃娃的动作。)老师发现幼儿园有很多娃娃没有爸爸、妈妈,谁来当他们的爸爸、妈妈呢?

2、幼儿选择自己的娃娃抱好,边欣赏歌曲录音边用轻柔的动作哄娃娃。

师:你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自己的小娃娃睡觉吧!注意哄娃娃的动作应该怎么样?

3、请配班教师用适当的力度敲碰铃,其余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哼唱,边做哄娃娃的动作。

师:请爸爸、妈妈一边哄娃娃,一边轻轻的给娃娃哼唱歌曲,让小娃娃快快入睡好吗?

四、 幼儿欣赏歌曲录音,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1、教师指导幼儿把娃娃放到四周的“大床”(桌子)上睡觉。

教师:你们真是好样的,把小娃娃都哄着了,快把他们放到小床上去睡吧!

2、教师扮演妈妈请幼儿做孩子,一起听《摇篮曲》的音乐自由表演。并引导幼儿用轻柔的动作舞蹈,保持宁静的气氛。

教师:看到你们做爸爸、妈妈做得真好,老师也想当妈妈,那谁来当我的宝宝呢?好!就请你们把小椅子当摇篮,听妈妈唱《摇篮曲》入睡吧!(欣赏过程中教师一边跟录音唱歌,一边轻抚每个幼儿,让幼儿通过听、身体接触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优美、温柔和宁静。)

提示:

1、 如果教师感觉每人带一个娃娃有困难,可以让幼儿两两接伴,一人扮演妈妈(爸爸),一人扮演孩子,用小椅子当摇篮,通过亲自哄拍小朋友感受歌曲的性质。

2、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午睡时给幼儿播放摇篮曲,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也增强了午睡环境的温馨。

摇篮幼儿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继续学习用连贯、优美、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2、尝试根据图片、动作的提示理解歌词,并进行演唱。

3、让幼儿体会恬静、优美的合唱效果给人带来的享受。

4、让幼儿感受到和同伴一起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相应的图片6张

三、活动过程:

(一)、练声《山谷回音真好听》

(二)、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分角色合唱衬词。

(三)、学习歌曲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出示小娃娃:小娃娃玩累了,想睡觉了,怎么办呢?

(2)怎样来哄娃娃睡觉?

(3)你们听,老师是怎样来哄娃娃睡觉的?(老师深情的哄娃娃睡觉,范唱歌曲一遍)

2、根据图片、动作,理解歌词。

(1)歌曲哪些是摇篮?(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2)摇着哪些宝宝呢?(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3)还有谁呢?

(4)白云、浪花、风儿在干什么?(引导幼儿分别做飘、翻、吹的动作)

3、完整地演唱歌曲。

(1)欣赏旋律一遍,感受旋律恬静、优美的意境。

(2)用动作、图片提示,尝试把词填入,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3)第二遍引导幼儿用连贯、优美、轻柔的声音演唱。

(4)第四遍合作演唱,两位幼儿结伴,用手搭成摇篮,深情地演唱歌曲。

4、分角色合唱衬词。

(1)老师唱歌词,幼儿哼唱衬词。

(2)男女分角色合唱2遍。

四、活动延伸:

还有哪些是摇篮,摇着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编一编,唱一唱好吗?

摇篮幼儿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温柔、宁静,学习安静、柔和地哼唱歌曲的旋律。

2.借助哄娃娃的轻柔动作和温柔的声音等,感受理解摇篮曲的性质。

活动准备

1.课件:摇篮曲

2.课件:哭声

3.布娃娃每人一个,把桌子布置成小床。

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娃娃哭声。

教师:你们听什么声音?(哭声)谁在哭,哦!原来是这个小娃娃,小娃娃为什么要哭呢?

她一定是困了想睡觉,没有妈妈哄她,那我来做她的妈妈,给她唱首《摇篮曲》吧!

你们和她一起安静得听,别吵醒了小娃娃。

二、幼儿欣赏教师演唱《摇篮曲》。

1.教师清唱歌曲,边唱边轻摇摇篮中的娃娃,让幼儿初步感受

《摇篮曲》的特点。

教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好听、想睡觉、柔柔的、静静的)

老师再来给你们唱一遍《摇篮曲》,你们再听一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2.教师跟随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幼儿欣赏,并伴随自然的动作。

教师:听着这首歌曲你们想干什么呀?

(教师可以用动作和语言启发、引导幼儿知道摇篮曲的特点:

《摇篮曲》是为哄宝宝睡觉唱的歌曲,它听起来温柔、优美、安静,很容易让宝宝进入梦乡。)

三、用哄娃娃、敲碰铃、哼唱等方式帮助幼儿欣赏。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教师:如果让你来哄娃娃睡觉,你想用什么动作呢?

(引导幼儿尝试做各种哄娃娃的动作。)

老师发现幼儿园有很多娃娃没有爸爸、妈妈,谁来当他们的爸爸、妈妈呢?

2.幼儿选择自己的娃娃抱好,边欣赏歌曲录音边用轻柔的动作哄娃娃。

教师:你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自己的小娃娃睡觉吧!注意哄娃娃的动作应该怎么样?

3.教师:请爸爸、妈妈一边哄娃娃,一边轻轻的给娃娃哼唱歌曲,让小娃娃快快入睡好吗?

四、幼儿欣赏歌曲录音,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1.教师指导幼儿把娃娃放到四周的“大床”(桌子)上睡觉。

教师:你们真是好样的,把小娃娃都哄着了,快把他们放到小床上去睡吧!

2.教师扮演妈妈请幼儿做孩子,一起听《摇篮曲》的音乐自由表演。

并引导幼儿用轻柔的动作舞蹈,保持宁静的气氛。

教师:看到你们做爸爸、妈妈做得真好,老师也想当妈妈,那谁来当我的宝宝呢?

好!就请你们把小椅子当摇篮,听妈妈唱《摇篮曲》入睡吧!

(欣赏过程中教师一边跟录音唱歌,一边轻抚每个幼儿,让幼儿通过听、身体接触进一步感受

摇篮曲的优美、温柔和宁静。)

摇篮幼儿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用一一对应指读的方法阅读图夹文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通过阅读活动,提高幼儿对汉字的敏感性。

3、培养幼儿热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自制放大的图夹文故事大挂图一幅。

2、幼儿操作材料“挂摇篮”。

3、摇篮曲背景音乐磁带一盘。

4、“兔爸爸”“兔妈妈”“兔宝宝”“摇篮”的汉字卡片。

活动过程:

1、播放摇篮曲的背景音乐,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现在老师请小朋友边听音乐边看书,把书里的故事找出来好吗?看书的时候要注意一页一页地翻看。

2、请个别幼儿看着书讲故事。

教师提问:这个故事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幼儿回答,教师出示放大的图书)对,故事中讲了兔妈妈生了一个兔宝宝,兔爸爸高兴地说:“我给娃娃挂一个摇篮。”(教师用一一对应指读汉字的方法阅读第一幅图片。)

3、学习第二幅内容。

教师:“兔爸爸会把摇篮挂在哪儿呢?”(幼儿回答)

4、学习第三幅图片

教师小结:兔爸爸再一次失败了,都把小鸟、小猴的尾巴当成挂摇篮的地方了,那你们再想想他会把摇篮挂在什么地方,谁的身上去呢?(发散幼儿思维,进行创造性地讲述)

5、学习第四幅图片

教师:最后兔爸爸到底把摇篮挂在了什么地方?(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图夹文)兔宝宝再摇篮里怎么样了?(兔宝宝在摇篮里睡得多香啊!)

6、幼儿与教师一起阅读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7、思品教育:

教师:兔妈妈、兔爸爸看着宝宝在摇篮里睡着了,心里怎样?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吗?你爱爸爸、妈妈吗?他们为你们做了些什么?你们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8、给故事起一个名字。

教师:你能给故事起个名字吗?(出示汉子卡“挂摇篮”)

摇篮幼儿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能运用图配文的线索图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的内容,并学认“宝宝。飘。星。白云。吹。唱”的汉字。

2、通过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创编活动。

3、能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认识。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教学重点、难点

1.请幼儿说说与以往诗朗诵的不同及自己的感受。

2。拓展幼儿思维,进行创编。

活动准备

1. 摇篮一个,布娃娃几个。

2.彩色笔,图画纸若干。3.摇篮曲一首。

活动过程1、 出示摇篮,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摇篮”问:“这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

——介绍诗歌的名字“摇篮”并集体认读。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诗歌里什么是摇篮?(幼儿回答后教师逐一将字卡出示)

——蓝天是摇篮,摇着谁?怎么摇的?宝宝怎么了?(逐一出示“宝宝、星、白云、飘”,重点帮助幼儿认读“飘”

3、并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现)

——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谁?怎么摇的?宝宝怎么了?(逐行出示相关字卡,重点帮助幼儿认读“翻、吹、唱”汉字,并用动作表现,加以理解)

4、根据图配文的线索图,幼儿集体学念诗歌。

5、教师再次朗诵。(配乐)

——请幼儿说说与以往诗朗诵的不同及自己的感受。(帮助幼儿感受配乐诗优美的意境)

6、幼儿进行配乐诗朗诵。

7、拓展幼儿思维,进行创编。

——“除了诗歌里说的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星、鱼、花、小宝宝,还有什么可以是摇篮?摇着谁呢?”8、游戏:娃娃家里做妈妈,让幼儿抱着娃娃当妈妈,体会到妈妈的爱。

8.幼儿绘画,创编。

教学反思:

《摇篮》是一首很优美、很容易让人遐想的诗歌,其语言精练,以重复性的结构形式抓住摇篮这一关键点,这首诗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现就语言活动《摇篮》作如下反思:

一、以图片再现诗歌内容,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我根据诗歌的内容,绘制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四个大摇篮,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美。

二、诗歌和音乐的有机整合。

诗和歌本是一家,通过音乐与诗歌的有机整合,深深地感染了幼儿,在活动的开始,我和幼儿一起欣赏《摇篮曲》,让一幼儿摇小床让小娃娃睡觉,我带领幼儿用手臂当摇篮随着音乐摇娃娃进行导入活动,让幼儿感受音乐的意境。还有在引导小朋友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我配上了背景轻音乐,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中。

三、视、听、讲结合。

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小图片的巧妙使用,都充分的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让幼儿先欣赏,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摇篮和宝宝,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回放能力,帮组幼儿完整梳理了诗歌,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和教师鼓励、支持的语音激发了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激起了幼儿朗诵的欲望,在朗诵诗歌过程中,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表情、眼神和肢体等动作,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美妙的境界中,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促进剂。

四、不足之处。

幼儿讨论环节时间还需稍长些,没有很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想象,创编时间的把握稍短了些,使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创编活动的时间,让幼儿充分体验创编的快乐。

摇篮幼儿园教案 篇8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通过欣赏,能口齿清楚地朗诵儿歌,使儿童体会浓浓的母爱之情。

3.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鱼儿,花园、风儿、花朵,妈妈、婴儿等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蓝天、星星、大海、鱼儿、花园,花朵、妈妈的手、婴儿等的贴纸若干。

3.录音机一台,抒情音乐磁带一盘。

[设计思路]

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曾赞美《摇篮》是“一支美妙的摇篮曲”,“是歌也是诗”。它以悦耳动听的音韵展现了“蓝天”、“大海”、“花园”以及“妈妈的手”这一幅幅开阔儿绚丽的画面,运用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将它们和谐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温馨、宁谧的环境,可以使孩子们陶醉在这种优美的意境中安然入睡。

[活动流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完整欣赏诗歌,反复聆听——→朗诵诗歌,启发设问,集体讨论――→迁移

一、初步感知理解作品阶段

1.出示“摇篮”的背景图,尝试讨论:图上有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关系?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

3.让幼儿尝试一下妈妈摇着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动作。

4.教师指图朗诵,幼儿轻声跟念。

5.倾听配乐诗朗诵《摇篮》,要求幼儿倾听时想象诗歌的画面,也可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教案《语文教案-诗《摇篮》》。

二、反复聆听作品阶段

幼儿在午睡前躺着聆听配乐诗歌录音,每次听两遍,4天左右,幼儿就能流畅背诵诗歌。

三、交流讨论、表演

1.集体朗诵并交流讨论

a.诗歌里讲了哪些摇篮?(幼儿回答后,教帅出示背景图)

b.诗歌里说的这些摇篮,分别是哪个宝宝睡觉用的呢?(幼儿回答后,师生共同粘贴,把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小朋友宝宝分别送入各自的摇篮)

c.提出尝试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你最喜欢谁的家?

d.教师让幼儿充分发表看法后发表白己的看法,同时让幼儿知道,妈妈的手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摇篮,每个小朋友要感谢妈妈对我们的关爱。

2.表演游戏

教师放录音,幼儿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自由表演,通过尝试自身的动作表演,提高幼儿对诗歌的感受力。例:当诗歌里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时,扮演蓝天的幼儿便可想像抱着星星,摇它入睡的动作,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四、迁移阶段

1、教师出示尝试题,引导幼儿仿编诗歌。诗歌里说: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那么,蓝天除了是星星的摇篮,还可以是谁的摇篮?大海又可以是谁的摇篮?(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对幼儿的仿编诗句进行组合,并把诗歌念给小朋友欣赏) 例:

蓝天是摇篮,

摇着月宝宝,

白云轻轻飘,

月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船宝宝,

浪花轻轻翻,

船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鸟宝宝,

风儿轻轻吹,

鸟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

2、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着把仿编内容画下来,再交流仿编的诗句。

[活动评价]

为了便于儿童记忆吟唱,全诗采用重复的词语、相同的句式,造成一种声音的回环。韵脚选用了“遥条”韵,烘托出一种甜美柔婉的气氛,使得美好的情致与音乐的旋律自然地统一在一体。

《纲要》中提出,要让幼儿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摇篮”这首诗歌,从环保的角度向幼儿展示了当今大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取材现实,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整个活动,以小猴生病为线索,把大城市的污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深深感受到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从而一起为净化城市出谋划策。于是,“种树、种花、改制摩托车”等方法应蕴而生,充分寄托了孩子们的美好设想和愿望。

有人说,环保教育对于幼儿来说较难渗入,而本活动,老师的成功在于以情激情,从而激发起幼儿真正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