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线段》教案(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线段》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要求:结合图形,做出六个比例式).
【讲解新课】
在黑板上画出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 ……(六个比例式)然后把图中有关线擦掉,剩下如图所示,这样即可得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AB、AC,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在黑板上画出左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同样可得出: (六个比例式),然后擦掉图中有关线,得到右图,这样即可证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边BA、CA的延长线,所以对应线段成比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
推论:(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 (六个比例式).
此推论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础.
注:关于推论中“或两边的延长线”,是指三角形两边在第三边同一侧的延长线,如果已知 ,DE是截线,这个推论包含了下图的各种情况.
这个推论不包含下图的情况.
后者,教学中如学生不提起,可不必向学生交待.(考虑改用投影仪或小黑板)
例3 已知:如图, ,求:AE.
教材上采用了先求CE再求AE的方法,建议在列比例式时,把CE写成比例第一项,即: .
让学生思考,是否可直接未出AE(找学生板演).
【小结】
1.知道推论的探索方法.
2.重点是推论的正确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教材P215中2.
(2)选作教材P222中B组1.
八、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第二课时)
《线段》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
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
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51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
2、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怎样列式。
50×5.5=275(千米)
3、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么改写?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的第4~8题
四、课堂小结
创意作业:
在地图上找出我们的家乡和北京,并计算出它们离多远。如果用5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你能画出它们在图上的距离吗?同学们试一试。
《线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证明相关结论,做到每一步有根有据;
3.经历探索角的轴对称应用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考的严谨性和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证明点在角平分线上。
教学过程(教师)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开场白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而且“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这两个定理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呢?
回忆、思考。
点明课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2 已知:△abc的两内角∠abc、∠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点p在∠a的角平分线上。
分析:要证明点p在∠a的角平分线上,根据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只要点p到∠a两边的距离相等,所以过点p做两边的垂线段pd、pe,证出pd=pe,而要证pd=pe,因为点p是∠abc、∠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点p到∠abc、∠acb两边的距离都相等,所以只要做出bc边上的垂线段pf,就可得pd=pf,pe=pf,从而pd=pe,所以得证。
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你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1.结合图形认真审题。
2.分析、讨论证明思路。
3.口述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
4.讨论归纳得到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运用例题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综合利用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采用“要证,只要证”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法”。
问题解决完后及时进行小结归纳,得出三角形“内心”,为学习三角形的`内切圆打好基础。
例3 已知:如图2-28,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ac,垂足为e、f。求证:ad垂直平分ef。
分析:要证ad垂直平分ef,
只要证: , .
已知 ∠bad=∠cad, de⊥ab,dfac,
只要证 ,
只要证 .
……
学生利用分析法填空;
阐述证明思路;
完成证明过程。
利用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开放的分析过程,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考路径。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解完题后,说说你的发现,提出你的问题。
练习:课本p56练习。
学生发现:三角形两外角的角平分线与第三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可能提出“三角形三个外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否相交于一点的问题”。
本题是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综合应用,实际上是例2的变式应用。
学生“一折,二画,三验证”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获得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鼓励学生使用逆推的思路寻找证明方法。
布置作业
课本p58-59习题2.4,分析第9、10、11题的思路,任选2题写出过程。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题作业。
实行作业分层,便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自我发展。
《线段》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直线和射线,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区分线段 直线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生经历线段 直线和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 直线和射线段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
难点:线段 直线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线、手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准备好的线)
生:线、电线.................
师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且拉紧
(安全教育:当我们在用线玩耍的时候,请不要用线来勒住同学或者玩伴的脖子,甚至自己的脖子,这样会威胁到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安全。)
师:刚才老师手中的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变直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线,他们也都是直直的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捏住线段两端且拉直
师:如果我们把学生甲和学生乙的手看着端点,那这条线我们叫做什么? 生:线段、直线.......
师:那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线段的呢?它有几个端点?
生:因为一根拉紧的线,可以看作线段,它有两个端点。
师: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到了线段的定义:一根拉紧的线或者弦,都可以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在数学上为了更方便表述,可以用端点的字母表示线段,例如线段AB或者线段ab。 A B
师:你们还能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线段吗?
生1:还可以表示为线段BC。
生2:线段CD。
................
师:那一条线上同时出现ABC三点,你们能看出它有几条线段呢?(生尝试交流后回 答)
A B C
生1:1条
生2:2条
生3:3条
生4:4条
..........................................
师总结:有3条:线段AB、线段BC、线段AC、
2、认识直线
学生丙、学生丁和师用皮筋共同展示一条直线且两端无限延伸
师:你们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想像且描述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
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直线吗?
学生试画直线且展示,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
师:你们准备怎样表示直线呢?
学生相互交流表示方法。
师适当总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换,都是直线,就是把线段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了一条直线,无始无终、无头无尾。直线可以像线段那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
直线l A B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经过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
3、认识射线
(1)通过激光演示射线
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教室的墙上。
师:墙上的亮点与光源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什么?为什么?
生:线段,墙上的亮点与光源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
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窗外。
师: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窗外,如果光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被物体挡住,你们还能找到这束光线的另一个端点吗?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如果激光灯的能量足够大,那么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将笔直地延伸出教室、然后延伸出校园、延伸出普定、延伸出中国乃至地球。
师:你们能用言语描述这束光的特点吗?
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只有一个端点,没有尽头,不能度量长度等。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地向一段无限延伸的线叫做射线,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2)画射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射线吗?自己试试,再仔细想想你是怎样画的.。学生试着画射线
学生展示:学生画的射线有长有短,是对比两个学生画的射线—— 一条长一些,一条短一些,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射线。
师总结: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个点来表示。例如:射线AB。同学们所画的线只要具备了射线的特点,无论画得长一些或者短一些,它们始终都是射线。
A B
师: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几条射线?
学生试着在纸上画且交流
生1:一条
生2:很多条
................................
师总结:一个点能够画出无数条射线
(3)举例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师:刚才激光灯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的看成射线,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太阳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
师:看来我们只要抓住“从一点出发,笔直地像一方无限延伸”这一特点,就可以将这种现象理想化的看成射线。
4、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
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同桌讨论一下,并把你们发现的题写在表格中。
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习到了什么?
《线段》教案 篇5
一.教学时间
xxxx年12月10日
二.教学班级:初二(6)班
三.教学目的
1.给学生复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作法。
2.给学生复习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指线段的长而不是线段。
3.教会学生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的推导方法。
4.让学生充分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并能熟练背诵。
5.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
6.让学生明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流程图)
(1)提出问题(2)讨论问题(3)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和运用,让学生明白,平时应经常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2.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同时让学生证明,可以让他们明白任何结论都必须有科学依据,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3.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来描述定理和逆定理时,检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明白学科之间是相通的.
4.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深刻体会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和竞争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一).画线段AB,画AB的垂直平分线MN,MN上任意取一点P,连结PA、PB,则PA、PB的长是点P和AB两个端点A点和B点的距离。
教师提问:PA、PB在长度上有怎样的关系?怎样证明?
学生回答:PA=PB
已知: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
求证:PA=PB
证明:∵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已知)
∴∠PCA=∠PCB=90?
AC=BC(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在△PCA和△PCB中
AC=BC(已证)
∠PCA=∠PCB(已证)
PC=PC(公共边)
∴△PCA≌△PCB(S.A.S)
∴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
∴PA=PB
(二).画线段AB和点Q,连结QA、QB,使QA=QB。
教师提问:点Q在怎样的一条线上?
学生回答: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已知:QA=QB
求证:Q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
过Q作直线MN⊥AB
,垂足为C
∵QA=QB(已知)
∴AC=B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Q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QA=QB
∴Q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试一试
1.如图,在△ABC中,∠C=90?,MN是AB的中垂线.
(1)如果MB=10cm,那么MA=_______.
(2)如果∠A=35?,那么∠1=
(3)如果△MCB的周长为30cm,那么AC+BC=_______.
2.如图,△ABC中,∠C=90?,D为AB的中点,D在线段_________的垂直平分线上。
(四).例1.已知:在△ABC中,ON是AB的垂直平分线,OA=OC.
求证:点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连结BO
∵ON是AB的垂直平分线(已知)
∴OA=OB(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OA=OC(已知)
∴OB=OC(等量代换)
∴点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五).练习
1.作图
(1)在直线MN上找出一点P,使PA=PB.
(2)找一点P,使它到A`B`C三点的距离相等.
∴点P就是所要求作的点.
2.已知:如图,D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BD=BC+AC
求证:点C在AD的垂直平分线上.
3.已知:∠C=90?,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B于M`N,AM=2CM。
求证:∠A=30
《线段》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
(2)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难点: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3.关键:理解画图语言,建立图形与语言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一把直尺、木工墨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
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
二、新授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
《线段》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数学教案-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教材第七册P109-110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板书,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
c. 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数学专用语-有限长)
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2、画一画:
你能画出一条与线段不同的线吗?
自由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启发)
3、反馈汇报。(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直线或射线的教学)
(1) 投影展示"直线"
a.问:你画的这条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没有端点)
b.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线叫直线。(板书:直线)
c.你会画直线吗?介绍一下你的`直线。和老师的直线比比看,你发现什么?(无限长)
(2) 投影展示"射线"
a.这条线与线段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b.说明"射线"的概念。
c.你会画"射线"吗?(自由画,一生板演),介绍射线。
反馈:讲评画法。先定点然后引出一条线。(再画一条巩固)
(3)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线吗?(自由说一说)
(4)小结:大家说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射线。
4、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比较
出示三线合一,问:你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学生讨论)
(1)其中一段射线下移。(说明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2)(说明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5、练习一
(1) P117/1(判断各图是线段、射线还是直线)
(2)过一点画射线。
如果给你一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
a.先定点,(30秒画射线比赛)
b.汇报。如果给你时间你还能画吗?
c.电脑演示无数条。
d.公共端点的认识。
(二)角的认识:
1、 观察有公共端点的许多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图形?
自由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逐步减少射线的条数,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直线、线段、射线和角》。)板书:角
2、探索角的秘密。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110页自学。
(1) 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 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 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2)角的各部分名称。
老师引导
用你刚才画的角,同桌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3)角的符号介绍,书写并与小于号比较。你画的角怎么表示?
5、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说说为什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判断)
6、角的大小
学生先找到规律,则边玩边验证。
活动角介绍。玩活动角
a、个人玩 摆大小不同的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叉开大小有关)
b、同桌玩 一人拉一角,另一个同学拉出一个比他大的角。(进一步感知)
c、验证: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d、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差异很大的角,哪一个角大?(观察法)
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相近的角,哪一个角大?(重叠法,分两步进行,注意让学生讨论概括方法。)
比一比三角板上角的大小,并说给同桌听。
e、出示一组大小相同,边长短不同的角。哪一个角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7、练习四
(1) 判断P121/3
a.线段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
b.一条射线长3厘米。…………………………………………()
c.小明画了一条5厘米长的直线。……………………………()
d.小冬用一个能放大10倍的放大镜去看一个角,结果这个角的大小放大了10倍。…( )
(2)练习五:数角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数学教案-直线、线段、射线和角
《线段》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观察体会线段产生的全过程。
2、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线段的特征。
3、学生能与已有的知识相贯通,会数线段。会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线段,会使用不同的工具画线段。
4、培养学生初步动手操作能力,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感受线段的产生,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线段的产生,体会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理解线段只是直线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引进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念儿歌吗?谁愿意念给大家听听?今天老师也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喜欢吗?一起大声念念看。
2、仔细观察儿歌里的两行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桌子上的毛线是什么样子的?能把它变直吗?试试看。(学生操作)
3、师:把线拉直,这两手间的一段在数学上还有个名字呢,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二、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三、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四、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五、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8、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六、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线段有哪些特点?
《线段》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
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难点:
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生活中,到处有线存在,你能否说说在哪里看到线的存在。
(多媒体演示:各种线,引出有限和无限)
创设情境,感知直线、射线、线段
认识线段
演示:将红外线手电筒的光线射到墙壁上。
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请你们画一画这条线大约的长度。
这个长度是固定的吗?如何来表示这条线长度的固定性呢?
小结:科学家想到要把这条线堵住,截住,就用两个端点,把它固定住。像这样的线就是我们已学过的线段。谁来说说线段的特点.
认识射线
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你看到线了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你看到的线?
请你再一次画一画这条线。
怎样表示这条线是向一边无限延长的呢?
为什么不在另一边画端点?
师:像这样的线叫射线。
射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把线段怎样改变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引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的.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射线)
能否在射线上找到一条线段?
线段与射线有什么关系?
认识直线
刚才把一条线段额一端无限延长,可得到一条射线。如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结果是什么?
(引出将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直线)
1.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能否在直线上找到一条线段和射线?
说说射线、线段和直线的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他们有什么区别?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射线
直线
巩固练习
下面哪些线是线段、射线、直线
2、判断
一条直线长5厘米。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黑板的边长是一条射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射线比直线短。
数一数,下列共有几条线段
总结:今天学习后,对线你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不可延长两个端点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端可无限延长一个端点不可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
两端可无限延长无端点不可度量是一条直线
《线段》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知识难点
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教学准备
棉线、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3、做一做: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小组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