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2025/10/0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教育】

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发展】

通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归纳、综合能力。

【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读这两句话,体会不同的语气。

2、质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题目?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二、结合预习自读自悟

充分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书前,多读几遍生字词。

思考:父母不同的评价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加上批注。

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课文,把难读部分多读几遍,读好课文。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体会,讨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提出小组成员都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留待进一步读书讨论。

四、围绕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

五、小组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同学补充,师点拨

同一首诗,妈妈为什么说“精彩极了”,爸爸却说“糟糕透了?”

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又会怎样呢?

六、练习朗读、背诵

1、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把它背下来。

2、小组内试背。

3、汇报,评议。

七、交流读后感受

一一从这篇文章,你学会了什么?

八、作业

一一读后感《我明白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巴迪父母的不同评价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

2、训练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4、学会生字,理解文中不懂的生词。

5、在讨论的`基础上能及时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重、难点】

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完全不同评价的理解。

【学习准备】

预习,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等。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质疑并通过朗读,讨论解疑。

〖教具准备

1、抄有现代诗教育与孩子的投影片。

2、抄有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朗读诗歌引出课题

1、投影片出示现代诗教育与孩子引出课题。

2、由课题提出问题:

⑴ 为什么要打引号?

⑵ 分别是谁说的?

⑶ 为什么会这么说?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为什么会有两种完全不同评价?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梳理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⑴ 父母各自不同的评价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

结合实际谈感受,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花时间使学生切实理解第一个问题,这对解决后两个问题起着关键作用。)

⑵ 为什么我越来越体会到我是多么幸运?

以生活例子具体说说幸运和不幸运。

⑶ 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结合第二题,以简笔画形式来理解。

4、小组合作,探究,解疑。

5、班内交流、汇报成果,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三、小结

四、作业

准备下节课的辩论赛。

【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鼓励 父亲:批评

兼而有之(幸运)

只有一种(引入歧途)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重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体会父爱的深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难点:为什么巴迪觉得自己是幸运的,特别是父亲对自己的批评为什么是要感谢的。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上都有过表扬和批评,对吗?今天我们学习

一篇文章小主人公巴迪做了一件事情却同时受到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学生齐读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我们一探究竟!(板书课题)

引导语: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向导,仔细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一组反义词、引号,分别为母亲和父亲的评价)

过渡语:

再读课题

现在带上你们刚刚的发现,再读读课题。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语:“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究竟在童年的小巴迪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得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小巴迪反应如何?

1、出示速读要求:带着刚刚的问题读1-14自然段,对自己读懂的地方用笔作标注圈点。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

(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巴迪听后得意扬扬;而父亲给他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巴迪听后很伤心。)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体会母亲的评价和“我”的表现

①当看到我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么表现的?

◆母亲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道:“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②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③齐读(从语气、表情、动作中体会母亲的'兴奋)

④引导:小巴迪面对母亲由衷的赞美,心情如何?(结合书中句子:我很得意,我很高兴)

过渡语:这么好的诗,当然要拿给“我”所敬仰的父亲看了,小巴迪满怀信心盼着,可父亲的评价仍是“精彩极了”吗?

2、体会父亲的评价和“我”的反应

①找出父亲评价的相关句子,自由读读。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②朗读指导:指名读,读完问: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父亲,(严厉)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扔”,你真仔细,能从一个动词(一个反问的符号)看到人物的特点,就这样细细品味才能读出文章的滋味来。) ③引导:当巴迪听了父亲的评价后,他——(学生读)

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齐读,用一个词概括小巴迪此时的心情?

(难过、失望、伤心、沮丧??)

四、结合体验,体悟爱的不同

过渡语:面对父亲如此严厉的批评,七八岁的小巴迪如何承受得了,他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同一首诗在母亲和父亲这里却得到了差别如此大的不同评价?

1、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交流

(注意引导:母亲表扬是因为这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父亲严厉批评,他针对这首诗本身,理性地评价。)

3、长大后的巴迪说:(出示句子)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①读一读,想想为什么长大后的巴迪说自己是幸运的?把你读后的体会和感受和大家分享。

②学生分享交流

③教师小结:是啊,巴迪毕竟还是个孩子,他需要爱的鼓励,也需要警告和提醒。长大了的小巴迪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童年所走过的路程使他更清醒,更正确的认识到了那份爱的珍贵,现在让我们充满感情的读一读这段蕴涵深刻哲理的话吧!

4、和巴迪一样,我们也伴随着父母的爱成长起来,父母的爱似春风,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父母的爱如良药,虽然苦口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生活中,你一定得到过表扬或者受到过批评。就把这些事,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一下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出版、戏剧”等词语。

2、方法目标: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能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文章重点语句的感悟,理解为什么同一首诗,父母评价完全相反。

2、体会文中母亲充满感性的爱,父亲充满理性的爱。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还记得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课题。

这个题目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对呀,恰恰就是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甚至天差地别的评价组成了我们今天的课题,多有意思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请看屏幕,开火车读词语,看那列火车开的又快又响亮。(出示):

糟糕 确实 腼腆 自豪 誊写 敬仰 判断 出版 戏剧 慈祥 严厉 灵感 创作 源泉 警告 提醒 把握 谨慎 歧途 极端 一如既往 得意扬扬

注意:“得意扬扬”也可写作“得意洋洋”

多音字:将 jiāng:将军

jiàng:将士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谁来用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对于我的第一首诗,爸爸妈妈读后都有什么反应呢?我听了他们的评价后,又有什么反应呢?自读1—14自然段,画出爸爸、妈妈“我”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词句加以体会。

四、汇报交流:

(一)、我们先来看妈妈的反应:

1、谁起来说一说母亲读过“我”的诗后,语言、动作、神态上的反应? 屏幕出示: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是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她再次搂住了我”,这是对母亲哪方面的描写?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2、哪些词更能看出这一点?(我从“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再次拥抱了我”这些对妈妈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妈妈此时的心情很高兴。)

3、谁能带着妈妈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读一读妈妈的话?

4、听了妈妈的赞美,我是什么表现?“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这是对我的描写,“腼腆”是什么意思?——“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5、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大力称赞我?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写的诗真的有那么精彩吗?

6、正是出于对我的爱和鼓励,妈妈对我的诗大加赞赏,这让我大受鼓舞,在得意洋洋的同时,我更迫不及待的想要什么?

7、你从作者的哪些行为、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父亲的赞赏?

?“我怀着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谁给他的?整个下午,作者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开始了焦急的等待。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等的的时候,时间过得是那么慢,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

(二)、那么,父亲对这首诗又是什么反应呢?我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1、谁来说一说父亲在语言、动作上的表现?

⑴“父亲一进吃饭大厅,就被餐桌上的诗吸引住了。”

⑵“父亲拿那首诗读了起来。”(“拿起”是父亲的动作,父亲读完说“糟糕透了”,又把诗“扔”回原处,从这可以看出父亲不喜欢这首诗。)

⑶父亲的话中包含了什么?(严厉和批评),听了妈妈的话,已经得意扬扬的我,又在等待父亲读诗、和聆听父亲严厉的批评时,我又有什么反应?

①我紧张极了(心理)

②“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但我觉得父亲读了很长时间。”

③“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的抬不起来。”

④“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这是对作者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作者伤心的心情,我感到作者有点受不了了。)

2、你能从中看出什么?

(作者的心情:伤心、失落、难过)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此时巴迪的心情?很伤心、失落、难过。

3、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批评我的,他为什么要对我这么严厉,这么不顾及会不会伤害到我? 引导:父亲批评的话是在母亲高度赞赏了我,我得意洋洋之后说的,目的是让我不骄傲,继续努力。

4、我们来带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分角色读一读3—14自然段。

5、后来,小巴迪长大后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写了很多作品(出示:作者简介。)

小巴迪为什么能走上写作之路,并且成了大作家?自读15—17自然段,找出原因,画下你找到的重点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五、拓展活动:交流读后的`感受。

(一)阅读《我的母亲》[法国]罗曼·加里(节选)。

我13岁那年,和母亲住在法国东南部的耐斯城。每天早上我去上学,妈妈留在旅馆里。她在那儿租了一个售货柜,柜架上摆着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她从每一件卖出的围巾、皮带、指甲刀或毛线衫中得到百分之十的佣金。白天,除了在我回家吃午饭的时候,她休息两个小时,其余时间她都守在售货柜前,时刻寻找可能光临的顾客。我们母子俩就靠着这个赚钱不多、朝不保夕的小生意过日子。

母亲孤零零地居住在法国,没有丈夫,也没有朋友和亲戚。十多年来,她顽强地干,挣来钱买面包、黄油,付房租,交学费,买衣服和鞋帽等。除此之外,她每天都能拿出点令人吃惊的食物。比如:午饭时,她面带幸福、自豪的微笑,把一盘牛排摆在我面前,好像这盘肉象征着她战胜厄运的胜利。

她从来不吃这些肉,一再说自己是素食者,不能吃动物脂肪。然而有一天,我离开饭桌到厨房里找水喝时,发现母亲坐在凳子上吃东西,煎肉锅放在腿上,她正仔细地用小块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发现我时,她急忙将锅藏在餐巾底下,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我明白了她成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

(二)阅读《父爱,在拐弯处》

一天,弟弟郊游时脚尖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和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告道:“别生气,大部分爸爸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处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身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侧身左转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了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六、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鼓励批评

童年的诗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讲巴迪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可以运用已有的识字、朗读能力,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在教学中从重点句入手,引导学生感悟,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最终理解不同的评价都是爱,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重难点:

体会父母两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拓展阅读《爱在拐弯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词。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是怎样评价小巴迪的诗的`?小巴迪的反应怎样?

二、了解父亲对巴迪的评价,体会小巴迪的情感变化。

1.自由读3—14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父亲是怎样评价小巴迪的诗的?小巴迪的反应怎样?

2.学生汇报自读情况。

3.理解父亲的评价,体会巴迪情感变化。

师:在母亲的赞扬后,巴迪最想把他写的诗给父亲看,他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了诗却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生接)为什么父亲会这么说?(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听了父亲的评价,巴迪是什么心情呢?课件出示: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换词,从巴迪的动作中,真切地感受巴迪伤心、难过的心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小巴迪对父母不同的评价的感受。)

4。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评价的?辩一辩这两种评价好不好。

三、合作探究“后来的认识”,理解不同形式的爱,体会作者的情感。

1.默读15—17自然段,课件出示: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请把他的体会读一读,理解,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2.学生自读,找出巴迪的体会试着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句意,解决疑问。

4.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体会理解不同的评价其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体会作者对父母爱的感激。)

5。指导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两种评价的语气和对这两种评价的感恩。)

四、拓展阅读《爱在拐弯处》

(让学生明白爱的形式有很多种:慈祥的、严厉的、含蓄的等)

五、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爱,懂得回报爱。

1.师: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这些不同形式的爱了吗?在生活中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感受生活中的不同形式的爱。)

2.师:父母长辈们给我们不同形式的爱,我们该如何回报呢?(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回报爱。)

六、小练笔:将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6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重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体会父爱的深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难点:为什么巴迪觉得自己是幸运的,特别是父亲对自己的批评为什么是要感谢的。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上都有过表扬和批评,对吗?今天我们学习

一篇文章小主人公巴迪做了一件事情却同时受到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学生齐读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我们一探究竟!(板书课题)

引导语: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向导,仔细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一组反义词、引号,分别为母亲和父亲的.评价)

过渡语:

再读课题

现在带上你们刚刚的发现,再读读课题。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语:“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究竟在童年的小巴迪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得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小巴迪反应如何?

1、出示速读要求:带着刚刚的问题读1-14自然段,对自己读懂的地方用笔作标注圈点。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

(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巴迪听后得意扬扬;而父亲给他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巴迪听后很伤心。)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体会母亲的评价和“我”的表现

①当看到我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么表现的?

◆母亲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道:“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②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③齐读(从语气、表情、动作中体会母亲的兴奋)

④引导:小巴迪面对母亲由衷的赞美,心情如何?(结合书中句子:我很得意,我很高兴)

过渡语:这么好的诗,当然要拿给“我”所敬仰的父亲看了,小巴迪满怀信心盼着,可父亲的评价仍是“精彩极了”吗?

2、体会父亲的评价和“我”的反应

①找出父亲评价的相关句子,自由读读。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②朗读指导:指名读,读完问: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父亲,(严厉)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扔”,你真仔细,能从一个动词(一个反问的符号)看到人物的特点,就这样细细品味才能读出文章的滋味来。) ③引导:当巴迪听了父亲的评价后,他——(学生读)

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齐读,用一个词概括小巴迪此时的心情?

(难过、失望、伤心、沮丧??)

四、结合体验,体悟爱的不同

过渡语:面对父亲如此严厉的批评,七八岁的小巴迪如何承受得了,他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同一首诗在母亲和父亲这里却得到了差别如此大的不同评价?

1、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交流

(注意引导:母亲表扬是因为这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父亲严厉批评,他针对这首诗本身,理性地评价。)

3、长大后的巴迪说:(出示句子)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①读一读,想想为什么长大后的巴迪说自己是幸运的?把你读后的体会和感受和大家分享。

②学生分享交流

③教师小结:是啊,巴迪毕竟还是个孩子,他需要爱的鼓励,也需要警告和提醒。长大了的小巴迪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童年所走过的路程使他更清醒,更正确的认识到了那份爱的珍贵,现在让我们充满感情的读一读这段蕴涵深刻哲理的话吧!

4、和巴迪一样,我们也伴随着父母的爱成长起来,父母的爱似春风,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父母的爱如良药,虽然苦口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生活中,你一定得到过表扬或者受到过批评。就把这些事,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一下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后记:

在教学本课时,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思想和理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文中重要部分的朗读处理,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一方面促使学生去认真,自主,积极地读书,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有的小组就采用分角色读,讲故事读,表演朗读等方式,虽然学生的表达水平不高,读得……

二、学习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1~14段。

2、有没有哪个小组跟他们不同的方式。

3、从这件事中,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

得意、沉重

4、那以后的我对父母的`不同评价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出来。

5、小组交流: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6、全班交流(结合生活实际):

指名交流:

出示第16段“一个作家……提高”指名读。

“爱的力量”"和“警告的力量”分别指什么?

这段话是说,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需要爱的鼓励和赞扬,使自己鼓起前进的勇气,扬起生活的风帆,勇往直前。另外,人的生活中还需要一种警告的力量,需要有人指出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更加努力:缺少前者,人生很可能丧失信心,停而不前,而缺少后者,人生就可能骄傲自满误入歧途。

假如当初父母都说“精彩极了”可能会怎样?假如当初父母都说“糟糕透了”呢?

让我们用朗读来细细地体会这份深深的爱,自己读读。

齐读。

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比较深的?

出示第17段。

“两股风”指什么?

成年后的作者终于明白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个评价,虽然有点矛盾,有些极端,但都是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

母亲之爱是怎样的,和蔼的,鼓起自己前进的勇气,给作者信心和力量;父亲的爱是严厉的,警告性的,帮助作者修正前进的方向,提出努力的目标。

“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刮倒”你有什么见解?

能否用一个字来表达:“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分别是什么样的爱?

让我们用读来体会这份至真至纯的爱,自己试读,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1、指板书,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是哪两种?

不是很好,但我觉得这都不要紧,要以这样训练下来,他们一定会进步的。

2、那么,就你个人而言,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爱?

说说你们的理由 辩一辩。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得意 沉重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生活等多维度的对话互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读悟过程中运用深究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打比方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2、感悟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宏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

3、体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进行有意识地积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中包含的都是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这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感知文本,聚焦爱

1、读题,体会“极”和“透”,读出对比语气。

2、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自己读不太懂?

3、小结:

同学们不懂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二段。这二段写的.是巴迪对父母的那两份爱的体会。所以我们要读懂它们,先要读懂父母对巴迪的爱。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在对比体会读中引发孩子产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期待。同时,利用阅读首次印象,整体感知课文,质疑问难,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为教师以学定教奠定基础。

二、细读文本,感受爱

1、请大家细细地读读课文1~15小节,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母对巴迪的爱?用笔把它划下来。

2、相机教学母亲的“精彩极了”:

重点研究语句:

⑴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① 直面文字:

引导学生从母亲的语言、表情、语气以及二个感叹号中读懂母亲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

② 换位体验:

听着母亲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扬,巴迪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请大家读读1~4小节中描写巴迪的句子,边读边记。)

③ 交流:

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读着读着,仿佛大家真成了巴迪。听了母亲真诚的赞扬后,巴迪,你在想什么呢?

⑵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① 用一个词形容巴迪此刻的心情。

② 朗读感受三个时间词递进的表达方式所带来的言语表达效果。

3、教学父亲的“糟糕透了”:

⑴ 过渡:

同学们,一句“精彩极了”,折射出的是母亲慈祥、宽宏的爱。这份爱使巴迪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可是,父亲的“糟糕透了”,怎么也是出于对巴迪的爱呢?

⑵ 细读文本5~14小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⑶ 交流:

同学们,如果你是巴迪,当你满怀期待地想得到父亲的赞赏,可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和指责,你有什么感受呢?

⑷ 小结:

父亲的一句“糟糕透了”,看似无情,实际上是父亲的一种警告、提醒和鞭策。

设计意图:在读划品评、想象朗读、换位体验中,引领孩子走进文本,揣摩文本语言,于不断地对话交流过程中,领悟父母对巴迪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所包含的爱。同时,体会文本中三个时间词递进运用的言语表达特色。

三、说写体会,感悟爱

1、过渡:

就这样,在父母这两种爱的教育下,巴迪成了一位有名的作家。

2、补充巴迪简介:

巴德·舒尔伯格,本杰明舒尔伯格之子,1914年3月27日生于纽约。他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3、引:同学们,回顾巴迪写第一首糟糕的小诗,到开始学习进行修改以至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在这成长过程中,光有母亲的热情鼓励行吗,那光有父亲的严厉的警告,行吗?

4、小组讨论:

读读最后几节,结合巴迪的成长历程来说一说理由。

5、配乐朗读最后二小节。

6、读到这儿,你们对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动笔写一写吧,就写在课文纸后面,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二句话。

设计意图:简介生平,从另一个侧面验证这两种爱在巴迪成长、成名过程中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下面的小组讨论埋下伏笔,难点的突破自然水到渠成。而最后的融情表达,则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提炼和升华,由体会巴迪对父母爱的认识上升为对爱这一美好情感的领悟。

四、课后作业,重积累

1、摘抄和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和段落。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中。

设计意图:一改被动单一的作业形式,强调读、写与表达的有机联系,使孩子们扎扎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写”,高高兴兴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