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2025/10/0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篇1

试讲人:XXX

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重点、难点:二元一次方程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教学形式:例题演示,加深印象!学完即用,巩固记忆!你问我答,有来有往!

1、自我介绍:30s

大家下午好!我叫XXX,20xx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学的行政管理,现在教的是初中数学,希望能与大家有一个愉快的下午!

2、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系数、根的判别式:8min30s

我们今天的课堂内容是复习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4个等式,请判断等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请说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

(1)x -10x+9=0 是 1 -10 9

(2)x +2=0 是 1 0 2

(3)ax +bx+c=0 不是 a必须不等于0(追问为什么)

(4)3x -5x=3x 不是 整理式子得-5x=0所以为一元一次方程(追问为什么) 好,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它的名字可以得出它的定义!

一元:只含一个未知数

二次:含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为2

方程:一个等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bx+c=0 (a ≠0)其中,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记住,a 一定不为0,b 、c 都有可能等于0,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大家要注意找系数时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 至于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有没有根怎么判断,有同学能告诉老师吗?(没有就自己讲),好非常好!我们知道Δ是等于2-4ac 的,当Δ>0时,方程有2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根。 那我们在求方程根之前先利用Δ判断一下根的情况,如果小于0,那么就直接判断无解,如果大于等于0,则需要进一步求方程根。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0min

那说到求方程的根我们究竟学了几种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方法呢?我知道同学们肯定心里有答案,就让老师为你们一一梳理~

(1)直接开方法

遇到形如x =n的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直接使用开方法来求解。若n 0, 则x=±n 。同学们能明白吗?

(2)配方法

大家觉得直接开平方好不好用?简不简单?那大家肯定都想用直接开方法来做题,是吧?当然,中考题简单也不至于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配方法来将方程往完全平方形式变化。配方法我们通过2道例题来巩固一下:

简单的一眼看出来的:x -2x+1=0 (x-1)=0(让同学回答)

需要变换的:2x +4x-8=0

步骤: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左右同除2得:x +2x-4=0

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得:x +2x=4

左右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x +2x+1=4+1

所以有方程为:(x+1)=5 形似 x=n

然后用直接开平方解得x+1=±5 x=±5-1

大家能听懂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练习题,2min 时间,大家一起报个答案给我!

题目:1/2x-5x-1=0 答案:x=±+5

大家都会做吗?还需要讲解详细步骤吗?

(3)讲完了直接开方法、配方法之后我们来讲一个万能的公式法。只要知道abc ,没有公式法求不出来的解,当然啦,除非是无解~

首先,公式法里面的公式大家还记得吗?

x=(-b ±2-4ac )/2a

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呢?有同学知道的吗?就是将一般式配方法得到的x 的表达式,大家记住,会用就可以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后试着用配方法进行推导,也欢迎课后找我探讨~这个公式法用起来非常简单,一找数、二代入、三化简。 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例题:

3x -2x-4=0

其中a=3,b=-2,c=-4

带入公式得:x=((-(-2))± 2) 2-4*(-4)*3/(2*3)

化简得:x1=(1-)/3 x2=(1+)/3

同学们你们解对了吗?

使用公式法时要注意的点:系数的符号要看准、代入和化简要细心,不要马失前蹄哈~

(4)今天的`第四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大家会吗?好那今天由我来带大家一起见识一下因式分解的魅力!

简单来说,因式分解就是将多项式化为式子的乘积形式。

比如说ab+ab 可以化成ab (1+a)的乘积形式。

那么对于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的目标是要将其化成(mx+a)*(nx+b)=0 这样就可以解出x=-a/m x=-b/n

我们一起做一个例题巩固一下:4x +5x+1=0

则可以化成4x +x+4x+1=0 x(4x+1)+(4x+1)=0 (x+1)(4x+1)=0

所以有x=-1 x=-1/4

同学们都能明白吗?就是找出公因式,将多项式化为因式的乘积形式从而求解。 练习题:x -5x+6=0 x=2 x=3

x-9=0 x=3 x=-3

4、总结:1min

好,复习完了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熟知它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项最高次数为2的等式,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我们还要会找abc 系数,会用Δ=b-4ac 来判别方程实根的情况。还需要熟悉四种方程的解法,这是中考的重点考察内容。当然,具体用哪一种解题方法就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来选择了。如果形式简单可以直接用开平方则直接用开平方,否则首选因式分解法,再者选择配方法,最后的底线是公式法~当然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熟悉的方法也不一样,同学们可以自行选择万无一失的方法,像老师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用公式法,哈哈哈哈~好啦,上完这一个复习课希望大家都能有收获!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本节在引言中的方程基础上,首先通过两个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出它们的共同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书中的定义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用文字的形式给出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整理为ax2+bx+c=0(a≠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本节始终都有列方程的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分散列方程这一教学难点,化整为零地培养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由一些具体的方程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堂练习,大部分学生对概念基本理解,能够找出各项系数,但有少数学困生对于系数符号没有掌握。

2、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问题要以多练为主。

3、学生认知障碍点: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和整式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3、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同时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具备完整性和深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概念的形成及一般形式。

2、难点: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确识别一般形式中的“项”及“系数”。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有关面积和体积方面以及“药液问题”的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解法.提高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图示法分析题意列方程.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对方程的求解问题.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本小节第一课我们介绍了什么问题?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有关面积和体积方面以及“药液问题”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及其解法.

新课

例1 如图1,有一块长25c,宽15c的长方形铁皮.如果在铁皮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做成一个底面积为231c2的无盖长方体盒子,求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

分析:如图1,考虑设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则底面的长为(25-2x)c,宽为(15-2x)c,由此,知由长×宽=矩形面积,可列出方程.

解: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c,依题意,得(25-2x)(15-2x)=231,

即x2-20x+36=0,

解得x1=2,x2=18(舍去).

答: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2c.

例2 一个容器盛满药液20升,第一次倒出若干升,用水加满;第二次倒出同样的升数,这时容器里剩下药液5升,问每次倒出药液多少升?

∴x=10.

答:第一、二次倒出药液分别为10升,5升.

练习 P41 3、4

归纳总结

1.注意充分利用图示列方程解有关面积和体积的应用题.

2.要注意关于“药液问题”应用题,列方程要以“剩下药液”为依据列式.

布置作业:习题22.3 8、9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的应用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弄清有关增长率的数量关系.

难点:利用数量关系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问题:(1)某厂生产某种产品,产品总数为1600个,合格品数为1563个,合格率是多少?

(2)某种田农户用800千克稻谷碾出600千克大米,问出米率是多少?

(3)某商店二月份的营业额为3.5万元,三月份的营业额为5万元,三月份与二月份相比,营业额的增长率是多少?

新课

例1 某钢铁厂去年一月份某种钢的产量为5000吨,三月份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产的百分率是多少?

分析:用译式法讨论列式

一月份产量为5000吨,若月增长率为x,则二月份比一月份增产5000x吨.

二月份产量为(5000+5000x)=5000(1+x)吨;

三月份比二月份增产5000(1+x)x吨,

三月份产量为5000(1+x)+5000(1+x)x=5000(1+x)2吨.再根据题意,即可列出方程.

解:设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

得5000(1+x)2=7200,即(1+x)2=1.44,

∴1+x=±1.2,x1=0.2,x2=-2.2(不合题意,舍去).

答:平均每月增长率为20%.

例2 某印刷厂一月份印刷了科技书籍50万册,第一季度共印182万册,问二、三月份平均每月的增长率是多少?

解:设每月增长率为x,依题意得

50+50(1+x)+50(1+x)2=182,

答:二、三月份平均月增长率为20%.

归纳总结

依题意,依增长情况列方程是此类题目解题的关键.

布置作业:习题22.3 7题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

②设未知数。

③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2n+1,2n-1;2n-1,2n-3;……(n表示整数).

2.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

(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

(2)设元(几种设法) .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x+2,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另一奇数为x+1;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2x+1.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x+2,

据题意,得x(x+2)=323.

整理后,得x2+2x-323=0.

解这个方程,得x1=17,x2=-19.

由x=17得x+2=19,由x=-19得x+2=-17,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较大的奇数为x+1.

据题意,得(x-1)(x+1)=323.

整理后,得x2=324.

解这个方程,得x1=18,x2=-18.

当x=18时,18-1=17,18+1=19.

当x=-18时,-18-1=-19,-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为2x+1.

据题意,得(2x-1)(2x+1)=323.

整理后,得4x2= 324.

解得,2x=18,或2x=-18.

当2x=18时,2x-1=18-1=17;2x+1=18+1=19.

当2x=-18时,2x-1=-18-1=-19;2x+1=-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

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例2 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x-2,这个两位数是10(x-2)+x.

据题意,得10(x-2)+x=3x(x-2),

整理,得3x2-17x+20=0,

当x=4时,x-2=2,10(x-2)+x=24.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练习1 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53)

2.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总结,扩展

1奇数的表示方法为 2n+1,2n-1,……(n为整数)偶数的表示方法是2n(n是整数),连续奇数(偶数)中,较大的与较小的差为2,偶数、奇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数与数字的关系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

2.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比较、鉴别、分析、综合,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应用问题中的用途.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1、2、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实际例子引入:列出的方程分别为X-7x+8=0,(X-7)(X+1)=89,X+8X-9=0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练习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 ,只有当 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 且 ,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 ,由于 ,所以 ,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时题中隐含了 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 项,且出现“关于 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 的方程 ”,这就有两种可能,当 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 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

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初中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2)x2=4

(3)(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2)x2—3x十4=0; (3)3x2-5=0

(4)4x2十3x—2=0; (5)3x2—5=0; (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提问的方法复习几种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来引入新课,解决新课中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与关键: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

2.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又是什么?

3.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4.菱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6.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现在,我们根据刚才所复习的面积公式来建立一些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1.某林场计划修一条长750m,断面为等腰梯形的渠道,断面面积为1.6m2,上口宽比渠深多2m,渠底比渠深多0.4m.

(1)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宽各是多少?

(2)如果计划每天挖土48m3,需要多少天才能把这条渠道挖完?

分析:因为渠深最小,为了便于计算,不妨设渠深为xm,则上口宽为x+2,渠底为x+0.4,那么,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便可建模.

:(1)设渠深为xm

则渠底为(x+0.4)m,上口宽为(x+2)m

依题意,得: (x+2+x+0.4)x=1.6

整理,得:5x2+6x-8=0

解得:x1= =0.8m,x2=-2(舍)

∴上口宽为2.8m,渠底为1.2m.

(2) =25天

答: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深各是2.8m和1.2m;需要25天才能挖完渠道.

例2.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

老师点评:依据题意知: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等于封面的长宽之比=9:7,由此可以判定: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则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依题意,得:中央矩形的长为(27-18x)cm,宽为(21-14x)cm.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2)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并能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进对方程的认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难点: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四、学案

(1)预学检测

3x-5=0是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其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1)自学本P2—P3并完成书本

(2)请学生分别回答书本内容再

(二)主体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下列方程:

(35-2x)2=900 4x2-9=0 3y2-5y=7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它们的'左边分别是未知数的几次几项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一般形式?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数 a≠0),其中,a、b、c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如x2-x=56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

x2-x=1 3x(x-1)=5(x+2) x2=(x-1)2

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

3x2-3x=5x+1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x2-8x-10=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

学生练习:书本P4练习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

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反思

方程ax3+bx2+cx+d=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条是a=0且b≠0,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条是a=b=0 且c≠0.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P4 习题1.1A组 1.2

(2)选做题:若xm-2=9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试求代数式(m2-5m+6)÷(m2-2m)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