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西游记》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三年级学生《西游记》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三年级学生《西游记》读后感 篇1
《西游记》除了这几个主要形象之外,还用大笔勾勒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天上世界,一片庄严神圣的西天佛土和一批各具体态的神魔形象。像玉帝、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明显地反映出现实社会统治者的某些特点:色厉内荏、暴虐诡谲,千方百计地镇压、欺骗反抗自己的人。对西天的诸佛菩萨,作者的基本态度是肯定的;但是并不妨碍他在卷末对佛教的一片赞颂声中,特意安排下阿傩、迦叶“要人事”的场面,把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祖写成一个创业守成、传子传孙的老财主。在一个宗教题材的故事里,居然讽刺教主,这又是作者相当大胆的尝试。至于妖魔鬼怪虽只有几笔漫画,依然轮廓鲜明:青狮怪的愚蠢凶狠、大鹏怪的阴险狡猾、九头虫的残忍粗暴都各具特色。这些形形色色的“大王”、“将军”,或潜伏水府,或盘踞山洞,或幻化人形,大都称霸一方,残害生灵。红孩儿把一批穷神剥削得“裩无裆,裤无口”,手下的小妖还要“常例钱”。通天河的金鱼怪要吃一个童男一个童女,又须猪羊供醴,否则就给村民降祸生灾。它们固然给取经事业增添许多障碍,同时也使人联想到封建社会中土豪恶霸的种种罪恶。
《西游记》的形象塑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评论家认为形象所包含的思想的深度、广度,塑造形象艺术上达到的高度、精度,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孙悟空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西游记》以生花的妙笔使孙悟空这一文学典型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你的眼前,神态逼真,须眉毕露。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始终斗志昂扬地顽强战斗。孙悟空的勇敢战斗、向往自由以及扫灭吃人妖魔的献身精神,正是人类征服自然、争取解放的美的本质的折射和大圣大德品格的体现。由于在他身上寄托有广大被压迫劳动人民破除黑暗邪恶、走向光明幸福的希望,因之,长期以来孙悟空成为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神话英雄人物形象。这也是《西游记》几百年来在人们中间流传,永远不可磨灭地印在人们记忆里的根本原因。
《西游记》所演奏的是一曲追求美好理想的赞歌,弘扬的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西游记》就是到西方取经,玄奘就是要留学。因为佛教方面他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因为佛教派别很多,各个流派的说法是不太一致的。玄奘有许多疑问,所以他要趁势到印度去留学,取经。要真正地把握它的印度原典、原义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追求真理。虽然在《西游记》中作者极尽玩笑之能事,“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但他并没有否认西天取经本身的积极意义。西天取经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象征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探询过程。然而,到灵山雷音寺困难重重,唐僧自己也知道“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因此,这个集体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孙悟空当然是第一主角,他敢作敢为,高超的本领,乐观的精神,使他成为了取经集体的主心骨;猪八戒虽然贪吃贪睡,好财好色,但这个可以置之世界第一流的画廊而无愧的人物所具有的憨厚耐劳却是取经途中不可缺少的;唐僧虽然手无缚鸡之力,而且耳软心活,不辨忠奸,但其坚定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却是鼓舞西行的关键动力;老实厚道的沙和尚则是眼明心亮,是非分明。《西游记》告诉我们,启示我们,有志者事竟成。玄奘一行历尽千辛万苦,他最后成了正果,这是中国人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的体现。表示我有志向、有志略、有志气,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去奋斗,都是能做成的。
三年级学生《西游记》读后感 篇2
《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家喻户晓了。我趁着暑假的空闲时间我又重温一遍,再次看完后我又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想法。在书中,我欣赏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劳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二其中猪八戒是他们师徒四人中最让读者讨厌的人物,可是我对他却不这样认为,他结合了大家的优点,虽然他不够孙悟空那么勇敢机智,但是他也会不停地运用一些自己的思维,在困难面前为大家出主意;虽然他没有沙僧的任劳任怨,但是他在一路上仍然会帮助大家提东西;虽然他没有唐僧的优柔寡断与善良,但是他也会动真情。
在生活中,像猪八戒特点的这种人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也可以说是最少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
(一)在新世纪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凡事都提倡“爱的教育”,无论对于小孩,年轻人还是成年人。小孩喜欢这样的老师(当然外表除外),因为这种老师比较和蔼,并且对外面的世界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以前是天蓬元帅,当然了解世事啦),交给大家很多课外知识,从他平时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是个比较幽默的人,那么就可以带给大家很多欢乐。学生都是比较喜欢这样的老师,不是吗?
(二)除了小孩以外,现代年轻人更喜欢这种人,他们总是动不动就说爱情,像猪八戒这种人就是再合适不过了。猪八戒这种人对爱情有责任感,并且会用真心去爱别人,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寡情薄意。他的真情能感动别人,所以更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俗话说,想要别人爱你,首先就要学会去爱别人。猪八戒已经学会了怎样去爱人,所以他能获得他人的爱。
(三)成年人也就包括年轻人,老人和中年人。他们同样需要猪八戒这种人做家人或朋友,有责任心的人总是能取得别人的青睐与喜欢的。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有责任心的人吗?答案没有人会清楚。我想会比较少见吧,现代人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负责,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应该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猪八戒也许是个幽默,有责任心且值得信赖的人吧。这是我对他的印象。
他们靠顽强的意志才能到达遥远的古印度取得真经。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无数,他们只有依靠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越过陡峭的大山,跨过宽广的大河战胜一切。这是我想起了我学溜冰的事。
当时我正在公园里玩,坐在椅子上休息时正好看到他们一群大哥哥正在那里学溜冰。看着他们身轻如燕的样子我羡慕极了。对了,我生日时爸爸送我的溜冰鞋还放在箱子里,我也可以学一学溜冰。下午我带着溜冰鞋兴高采烈地来到公园里,迫不及待的穿上溜冰鞋站起来,可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每次刚刚站起就又摔了下来。这时我想起了昨天那些大哥哥的姿势,又试着滑了滑,可是这溜冰鞋滑滑的,试了好几次都失败了。正当我想不练时我想起了唐僧师徒四人。于是我又站了起来,嘿!竟然站稳了。于是我便尝试着溜了几步,可又摔跤了。这时一位大哥哥看见我正在溜冰,便过来教我,我也很努力的学。经过接下来的几周练习,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
三年级学生《西游记》读后感 篇3
曾经迷醉于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来去自如,天马行空,以致于在家也会模仿一下齐天大圣的言行;也曾经被猪八戒搞笑的行为弄得哈哈大笑,开心之极。于是遇到电视里重播《西游记》,总会不厌其烦地看了又看。寒假里,闲来无事,重读了一遍名著《西游记》,对其他三大主角倒没有什么太多的心得,只是那个默默的沙僧却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沙僧在闻名遐迩的取经团队中,太没有特点了,心性一般,长相一般,本领一般,连武器也一般,同鲁智深一样,使一杆禅杖,没有神奇之处。有一个相声生动说明了他的这个特点:“沙僧在《西游记》中的台词我总结了一下,一共四句:‘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二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和师父都被妖怪抓走了’”确实,沙僧就是这样的卑微小人物,他挑着担子,默默地跟在后面,让悟空和八戒在前面神勇争先。
他憨厚、勤劳,有时甚至有点傻。但他能做到十几年如一日地担着大家共有的“家当”而不说一句牢骚话,不说团队成员的一句坏话,尽力维护团队的和谐。我想一天、一个月、一年,很多人可以做到,但十几年如一日,就不一定有人可以了。因而在我看来,卑微的沙僧因他的坚持而变得不卑微了。
“少说多做”这个词也许是对沙僧最好的评语。打妖怪时,即使他出了大力气,也不会邀功。还有唐僧的表扬,沙僧从来就不去主动争取,只说师父教的好。孙悟空偷摘人生果那次,虽然他也是参与者,但他不像猪八戒那样迫不及待,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吃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后还想着别人的,他只是老实本分的吃着孙悟空分给自己的那一份。因而在我看来,卑微的沙僧因他的淡泊而变得不卑微了。
在取经团队中,悟空的个性太过张扬,八戒俗气,爱打小报告,矛盾自然也就多了。如果没有谁来调节,我想他们自个还没走到半路就散伙了。沙僧在矛盾发生时,运用一切能想到的办法,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这个团队能继续走下去。因而在我看来,卑微的沙僧因他的调和而变得不卑微了。
别看他平时默默无闻,可每次到了最后的关头都是他来稳定局面。红孩儿捉去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出散伙的话,只有沙和尚坚决反对。有时连齐天大圣孙悟空都没办法解决的难题,唯独沙僧想出了办法,化险为夷。多少次陷入困境,多少次四分五裂,但他却能在关键时刻使人产生敬意。因而在我看来,卑微的沙僧因他的信念而变得不卑微了。
每个时代都有沙僧这样卑微的'小人物,每个成功团队里都有沙僧这样的平凡角色。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精英、都是大英雄,有些角色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没有领袖的气质,没有太深的心机;打不了冲锋,做不来决断,说不好漂亮话。枯燥乏味的事,大家不愿干,他们默默地承担了;众人泄气时,他们用无声的行动鼓舞了大家;大伙欢庆时,他们只是在一边嘿嘿地憨笑,然而他们却是每个团队中必不可少的基石。
“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电视里又响起了沙僧那熟悉的话语,我看了看手中的《西游记》,对沙僧充满了敬意。
三年级学生《西游记》读后感 篇4
爱惊险刺激的《鲁宾逊漂流记》;爱极富童趣的《格林童话》;爱平淡朴实的《朝花夕拾》……可我最爱这一本堪称神话小说中极品的《西游记》!有古灵精怪武功高强的孙悟空;有善良慈悲却又不分善恶的唐僧;有好吃懒做的猪八戒;有沉着冷静吃苦耐劳的沙僧……各个人物形象都在《西游记》中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个比一个生动。
《西游记》产生于16世纪的明朝,是吴承恩的著作,它讲述的是孙悟空从出世到和唐僧师徒四人共同取得真经的过程。
《西游记》是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的结合体,每个故事都显得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八十一难所表达的故事通过僧徒,神佛,妖魔的复杂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反映了封建时代人们的普遍意识。
在《西游记》中,我记忆最深的是“三打白骨精”了。在白骨精知道唐僧来了后,便变成各种摸样,捏造各种事件,来迷惑唐僧师徒四人,以得到到唐僧肉,保她长生不老,可是她的诡计每次都被孙悟空给识破了。第一次白骨精化作了一位美丽端庄的少女,她提着用毒蛇、蛤蟆做成的“饭”引诱,在唐僧准备吃时,幸好孙悟空提着化缘得来的水果及时赶到,他一眼便看出那个女子是妖精,便一棒打下去,可是白骨精跑得快,只留下个替身便逃了。唐僧黑白不分,见孙悟空打死了人,便念起了紧箍咒,由于坏了八戒的美食,他便也在一旁添油加醋,老实的沙僧则在一边苦口婆心地劝大师兄不要再这样了。在得到了师傅的严厉惩罚和师弟们的责备后,孙悟空明知道大家不理解他的举动,但依然惩恶扬善,对白骨精变的假身照样一棒打下,终于在打死了白骨精三个假身后,白骨精是死了,可是唐僧却以为孙悟空打死了三个无辜的凡人,一气之下,执意赶走了他。
看着这个故事,我觉得唐僧笨极了,自己的弟子斩妖除魔,为民除害却被自己误以为干了坏事,而赶走了他,他要是也能有双火眼金睛该多好啊!其实回头想想,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傻吗?小学时,爸爸曾经给我买过一支钢笔,金黄色的笔杆上镶着几颗玻璃珠,金光闪闪,笔尖也是金色的,爱慕虚荣的我将这支笔带到了学校,同学们看到后都羡慕得不得了,而我因此越发骄傲,故意说,只有经过了我的同意才能摸那支笔。有一次,我的钢笔没水了,我急得头顶上都在冒烟,没有墨水,我怎么写字呢?这时,一个和我玩的很好的同学对我说:“我帮你”我当时并没在意,便出去找找其他班的同学借墨水去了,等我好不容易借到了墨水,回到教室,吓了我一跳,那个说要帮我的同学,竟拆开了我的笔,并用自己的笔尖对着我的笔尖,不知在干什么,我什么也没说,跑过去夺过我的笔,瞪了他一眼,便坐了下来,没容得他半句解释。后来我才知道,他只是将他钢笔的墨水分给了我一部分,而并没损坏我的钢笔,我不禁感到后悔,我真不应该那么对他!我真想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好看清是非,好分明善恶,而不要被任何表面显现所迷惑!不要再做唐僧了!
《西游记》中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们虽不会动,可是每当你读着它,看着它,品着它,你会发现那些跳跃着的文字竟是如此生动,活泼,那一个个人物形象竟是如此离奇传神!
一片明月,一杯香茗,我继续品着这本神话小说中的神话……
三年级学生《西游记》读后感 篇5
“白龙马蹄朝西,跟着唐三藏和他三徒弟……”,我是听着这首儿歌走近《西游记》的,先是看《西游记》动画片,接着又多次看电视剧,真正看到原剧还是这个暑假。
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电视剧,我最喜欢的片段要数《三打白骨精》,在原著中叫“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的句子还不太懂,爸爸叫我联想看过的电视去联想,这才读懂大意,也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个章节共出现了五个人物,虽然文章不长,但每个人物的特点都写了出来:白骨精的贪婪狡猾,孙悟空的勤劳勇敢,唐三藏的善良坚定,猪八戒的懒惰妒忌,沙和尚的'忠诚老实。
贪婪狡猾的白骨精。
她为了吃到唐僧肉,第一次变成姑娘没骗成,第二次变成一个老太太又被识破,第三次还要去,结果她的贪婪让自己丧命在孙悟空的棒下。
白骨精如果不去招惹悟空他们,完全可以躲在山洞里过丰衣足食的生活,可她非要去动唐僧,明知道他是金蝉子转世,应该猜得到他的身边会有很厉害的“保镖”,可她经不起“十世修行的原体”的诱惑。
勤劳勇敢的孙悟空。
在师父和师弟们肌渴的时候,他不顾疲劳,一人前去化缘。
面对凶恶狡猾的白骨精,他毫不畏惧,上去便打。
后来明知道师父会怪罪自己,会被师父念《紧箍儿咒》,他依然奋不顾身去和妖精斗,最终被师父赶走。
善良坚定的唐三藏。
当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时候,唐僧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悟空第二次打白骨精的时候,唐僧道:“……我这般劝化你,你怎么只是行凶?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此是何说”,由于唐僧的善良,使他被八戒的话骗了,坚持认为悟空打错了好人。
懒惰妒忌的八戒。
八戒的好吃、好色、好玩、懒惰是他的特点,他是很少去化缘的,这一章里他就没有去,等着悟空送吃的来。
而且他很妒忌悟空的本事,总是在师父面前搬弄是非,“师父,哥哥的棍重,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帅兄打杀的,定是她女儿。
这个定是她娘寻将来了”……就是因为八戒的多事,才让悟空受了冤枉。
忠诚老实的沙和尚。
这一节里写沙僧的不多,只有“沙僧搀着长老”一句,他在本章中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老老实实地照顾师父。
这五种人物在我们的身边都能找到,这样的世界才复杂而多彩。
这个章节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要学习悟空的勇敢和勤奋,要学习唐僧的善良和坚定,要学习沙僧的忠诚老实,不要学白骨精的贪婪和狡猾,八戒懒惰和妒忌,当然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悟空虽然勇敢和勤奋,但他也有一点个人英雄主义,八戒虽然懒惰妒忌,他有时候也很机灵……,每个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只有发扬优点,避开缺点,才有可能成功,唐僧师徒四人之所以最后取得了真经,是他们能团结在一起,发挥了师徒的优点,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成功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三年级学生《西游记》读后感 篇6
说起我国的经典书籍,人们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每一部都是汉语文学中罕见的作品,作品中的故事、背景、以及宣扬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对后人都有着深深的影响,著作历久不衰一直被传承下来,除了被书籍的故事,刻画的人物、情节思想所吸引,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四部著作也确实具有比较高的艺术水平。
四部名著中,我最早接触的是《西游记》,小学时看到父亲的书架上放了几本厚厚的书籍,他告诉我那是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有时父亲会在我写完作业翻开书籍给我念几段,但当时出版的几乎都是文言文版本,所以每次念完,他都会耐心的给我讲解,刚刚念的那些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故事,现在想想当时阅读一遍《西游记》是真的比较费劲,慢慢的动画片也开始播放《西游记》了,当时也只是图了个乐呵,直到初中的时候,在语文老师的带读下,才把整部作品才看完整。
在中国恐怖没有人不知道《西游记》的,就连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是个很厉害的人物,有很强的法力,但大多人基本上都停留在故事情节上:比如大闹天空、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等等,其实《西游记》这部作品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精髓读点,许多学校也建议鼓励孩子去读名著,而家长们就算买了书也愁于无从讲解伴读,所以让孩子读懂一部名著确实是比较困难。
最近阅读了赵卓筠的《给孩子讲西游记》,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作者在名著《西游记》的.基础上,以原著一百回本为底本进行改写,删去冗余的对话以及重复的叙事,用简易的文字去展示每个故事的精华点,让这部经典名著焕然一新,相比之前的白话语言让孩子难以读懂,这版简单的真的比较适合小读者们,我一个大人都看得津津有味。
《给孩子讲西游记》整本书保留了原著内容,相对原著而言文只是改写缩写了而已,原著作者精心塑造的背景、人物、故事情节等都保留了,这是《西游记》的灵魂所在,丢掉肯定就没有了原著的韵味,所以该有的都有,只是文字更简单化,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更容易读懂。
书中还有一点让我比较惊喜,就是增加了解读内容,每一个故事作者都挖了一些背后潜藏的细节去做了一个解读鉴赏内容,去一一分析故事中所隐藏的那些寓意,让我们在阅读时更容易理解名著字里行间的精髓。
比如孙悟空为什么没被八卦炉烧死?为什么五行山又叫作两界山?白龙马是身世是怎么回事?我们再来看看解说,像“悟空杀死六个强盗有什么深意?”,从解说中可以得知,六个强盗其实就是孙悟空的七情六欲。在去西天取经的最开始,读后感m佛祖希望他一心向佛,他用暴力除了七情六欲,开启了陪唐三藏去西天取经之路,类似这样的解说,文中的每一章都有,结合故事一起阅读,不仅很有意思,还也受益匪浅。
《给孩子讲西游记》不仅封面设计精美,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配有相关的精美插图,视觉冲击感真的非常强烈,图文并茂,不仅让孩子阅读起来更加顺畅,还能加深孩子对名著的印象,大人在伴读的时候解说也比较容易一点,吸引孩子读书的兴趣的同时,也让阅读变得事半功倍,增加更多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