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

2025/10/03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

1、认识沙皇政府忠实卫道者们的反动腐朽的本质。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想必对作者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契诃夫作品的讽刺韵味,令人捧腹的幽默语言你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板书)

二、解题:

1、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90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2、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19世纪末期,俄国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段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们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划分文章结构。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虽然也是苦事”)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

第二部份(从“可是”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

开端:“可是……”至“决定结婚了”:写别里科夫准备结婚。

发展:“但是……”至“回家去了”:写恋爱中的两件事——“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

高潮:“第二天他老是……”至“哈哈哈!”:写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斗争。

结局:“这响亮而清脆……”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写婚事失败。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至结尾)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四、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一部分:

1、用多媒体投影别里科夫的肖像画,同时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经教师点拨后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境,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逢。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优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3、提问: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出示多媒体投影: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讨论后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期,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更加残暴专制,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解说: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了解主人公是时代的产物,又有助于下一步对人们为什么怕他的问题的讨论分析)

4、出示投影:

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提问:作品中教师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他又怕的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关系?

明确: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传要向当局报告。而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这两种怕是有关系的,因为他们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的走狗、忠实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住。

五、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2、提问:本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学生思考后,明确: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另外,可从下列句子中看得更为清楚:如“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司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学生思考:小说描写了两件事,即“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此间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用原文相应语句回答)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5、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6、学生讨论: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对表达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做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套已”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六、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提问: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3、提问: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指导学生研究性阅读:

课题:怎样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

学生思考后,可能有如下观点:

学生甲:别里科夫不仅在生活上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而且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着沙皇政府作后盾。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角色。因此,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

学习乙:别里科夫不是“卫道者”,而是牺牲品,是可悲可怜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首先,从契诃夫的创作倾向来看。《装在套子里的人》选作课文时,编者大约删去原文的1/3。开头部分有布尔金的一段评论:“性情孤僻,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也许这只不过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下面紧接着就介绍别里科夫(课文从这里开始)。显然,作者只是把别里科夫列在了“性情孤僻”的类型里,属于“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的人”“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并没有把他当做“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其次,从别里科夫的身份看,他是一个普通的希腊语教师,把选教希腊语作为谋生的手段。如果说是用教希腊语来维护沙皇统治,对抗新生事物,那就没有道理了。并且他手无寸柄,连一把蛮力气也没有。他“辖制”“降服”人们的手段只是“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这种做法给人带来的只有厌恶和恶习,并没有什么威胁力。因此说,别里科夫没有资格做沙皇“卫道者”的代表。再次,从辖制他人的主观愿望看。别里科夫深知官府的厉害,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他干涉别人的言行是为了与人为善,规劝他人循规蹈矩,不要触犯沙皇政府的法网,免遭政治迫害。他实际上并没有向谁告密,打小报告,即使声言要去“报告校长”,也只是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他更没有栽脏诬陷任何人。因此,更确切地讲,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惧怕者、迴避者,一个十足的神经衰弱的病痛者。

学生丙:综合甲、乙二生的观点,别里科夫既可憎可恶,又可悲可怜。

八、师生研讨:小说语言是怎样达到讽刺效果的?

讨论后明确:小说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可悲、可笑、可鄙的性格。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如写“套中人”晴天带雨伞、穿雨鞋、穿暖和的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等。再如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也不敢干:不敢办舞会,不敢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看书、教人念书写字。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作夸大夸张,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老师骑自行车学生就头朝下走路等。总之,小说艺术地运用了讽刺的语言,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落后、卑鄙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九、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同时教师总结全文。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老师加以点拨。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十、布置作业(选做两个):

1、写一份《别里科夫死亡调查报告》,说明他是“自杀”,还是“他杀”。

2、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有很多“套子”,请以“我与套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课外阅读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 篇2

一.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必修5)是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的经典之作,他塑造了一个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极力维护反动统治的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形象——别里科夫,他以“套子”来拘束自己,以“套子”去控制别人,最终落得在恋人的大笑中死去的结局。因此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中,合作探究别里科夫的强硬与虚弱、可恨与可笑的套子形象的典型意蕴,树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教学目标

(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

(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三.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重点

(1)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 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 把握重点段落和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二.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意义

三. 教学实施

(一) 新课导入

通过PPT展示一幅图片,向同学们讲述这幅图片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在夏季30°C的高温下仍要穿十几条裤子,十几件衣服的人,他用厚重的衣裤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老人一直说冷,穿这么多衣服,但在30多度的高温下,老人却在流汗。老人的病很奇怪,因为在医院查不出病因,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答案。原来老人以前并不怕冷,只是在他的老伴去世后,才出现这种状况,并且越来越严重。医生说,他老伴的去世对老人的打击很大,于是心理上就觉得孤独,寒冷,由于一直给自己冷的心理暗示,于是身体也就觉得冷了。所以老人怕冷是个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对症下药才能消除疾病。

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个有相同病症的人,我们也来当一回医生来给别人找一下病根,治一下病。现在我们就来进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来给主人公别里科夫治治病。

(二) 教学步骤

1.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说,倘要论文,必须顾及全篇,顾及作者的全人,顾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1)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第二部分(5-倒数第三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别里科夫之死

3. 专项调查:别里科夫之死

今天,同学们化身为医生,对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做出诊断。中医看病讲究“四诊法”,即“望,闻,问,切”。今天我们就来对别里科夫的病做一个全面性的探究。

望:

望,就是看病人的外部特征,精神面貌等等。

别里科夫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怪”,他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把身体装在套子里:

a. 衣着打扮:大衣,雨鞋,雨伞,高衣领,黑眼镜,羊毛衫

b. 生活习性:用棉花堵住耳朵,把用具装进套子,坐马车支车棚,蒙头睡觉

把思想装在套子里:

害怕现实,歌颂过去,教古代语言,禁止什么他都拥护,违背法令,常规他都郁闷不乐,他害怕,憎恶那个人多的学校等

精神面貌:唉声叹气,垂头丧气,脸色苍白,战战兢兢,心神不宁。

通过“望”,对别里科夫整体情况的一个大致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个害怕现实的人,他通过一层又一层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将自己与这个现实社会隔绝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胆小,保守和封闭。

闻:

闻,就是听,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在这里,我们没有办法听到别里科夫说话的声音,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怕出乱子,从他的这句口头禅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他的这种性格就决定了他即使是一件小事,一个小的障碍都会使他的希望破灭,都会使他心神不宁,陷入绝望。

问:

问,是通过询问病人或其身边的人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主要叙述人“我”来了解关于别里科夫的在生活中的一些主要病症。

经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历了三件事: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

地搓手 ,打哆嗦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的失败或许是导致他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他性格中保守,胆小,顽固等因素,在与华连卡认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超出他的心理承受范围的,在经历了那三件事之后,别里科夫就一病不起,一个月之后就死了。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别里科夫是死于心病。现在我们来切一下别里科夫的脉搏来确诊一下他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到底死于何因。

切:

切,就是把脉,寻找病因。但在这里,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我们没有办法切到他的脉搏,但是,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我们却能切到当时俄国社会跳动的脉搏,通过别里科夫的死,我们能找到当时俄国社会的痼疾所在。

别里科夫的心病既来自自身心理的狭隘,又来自当时整个俄国社会的风气。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别里科夫思想的极端保守和顽固,最终使他精神崩溃,这是促使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但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心为沙皇专制制度所俘虏,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三)总结:

这节课中,我们充当了一回医生,通过对别里科夫病症的探究,我们找到了他死亡的'原因,并揪出了导致别里科夫死亡的根源,就是沙皇统治下俄国的黑暗现实和高压政策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以及对自由的限制。别里科夫是俄国沙皇高压统治下当时人们畸形心理状态的一个象征,他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在那种黑暗年代里,在高压政策下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套子”。

我们在这里为别里科夫治病,作者写这篇小说也正是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来惊醒世人,从而为当时的社会治病。文章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同时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病态的人物,作者指出了普遍存在当时人们灵魂上的疾病,以唤醒人们的觉醒。

(三) 作业:

同学们课后思考几个问题:文章中的“套子”指什么,分析一下别里科夫的形象,鉴赏小说的夸张讽刺手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套子”的含义

2.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3.鉴赏小说中夸张讽刺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小说中夸张讽刺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实施:

(一)导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梳理了一下文章脉络,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做了一回医生找到了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死因。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更深的意义,从更深层次来解析这篇文章,在这次课中,我们就来探讨几个问题。

(四) 教学步骤:

1.提问:在这篇文章中“套子”指什么,有什么具体含义?

找学生回答,老师加以综合整理。

“套子”是个比喻的说法,也可以说是规矩,它实际上是指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等。别里科夫的套子就是俄国沙皇的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观念,法律,思想意识。人们一般都是把法律,道德比喻成一种标杆,常说“法律准绳”“道德准绳”,而作者讲这些比喻成“套子”,就讽刺了这些观念,法律等对人的限制和禁锢。在小说中,别里科夫不仅用这种套子套住了自己,也用这个套子来套住别人。

2.提问:小说是如何体现别里科夫用套子套住别人的?

对学生、教师甚至全城的辖制(第4自然段中的主要表现),对华连卡姐弟私生活的干涉(骑自行车事件)。

提问:为什么他能用套子套住别人,辖制住别人?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别里科夫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考虑)因为别里科夫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而在当时,他代表着社会的主流,周围的人没有勇气与他斗,所以受他辖制,所以他能用他的套子套住别人。

3.提问:小说着重写了哪一部分?

小说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讲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其中又包括了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和柯瓦连科正面交锋这几个故事情节 ,这几个事件层层递进,最后导致了别里科夫的死亡,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提问:作者为什么着重写这一部分?

作者把重点放在第二部分,是为了强调,突出别里科夫身上“套子”的根深蒂固,进而揭示沙俄反动统治对人的危害之深,以至于把人逼上死亡。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将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姐弟形成一对鲜明的对比。华连卡姐弟都热情大方,开朗乐观,富有朝气,是有民主自由新思想的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而别里科夫就代表了一种腐朽的保守的反动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两个人物水火不相容的不同性格和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

别里科夫作为一个人,他有时也有冲破套子的愿望,想结婚就是一个证明,然而,他最终还是让自己思想的套子断送了这次婚姻的企望,婚姻意味着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冲动的尝试,但是“套子”在他那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即使是一幅漫画,骑一下自行车,摔一跤这样的小事都会使他的希望破灭。

4.提问:如何理解小说的最后一段?

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2:为什么“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明确:整个的社会环境没有变,还是处于压抑之中。

提问2: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5.提问:理解小说中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传统对别里科夫的解读都将他定位为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但是,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卫道士、鹰犬多指帮助黑暗政府欺压百姓,残害忠良之士,助纣为虐的小人。如文化革 命时期的红卫兵就是典型的卫道士和鹰犬。

但将别里科夫视为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和鹰犬是对人物的误解和对文章的误读。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别里科夫并具有卫道士的残暴,他没有迫害过别人,他只是自己一味的战战兢兢,怕出乱子,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保全自己。别里科夫的这种性格是由当时沙皇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高压、黑暗的制度使别里科夫感到害怕,他害怕做错一件事,甚至说错一句话而受到迫害,由于这种害怕,他不得不在现实面前退缩,而这种退缩又造成了他与现实的隔绝,造成了他的封闭。别里科夫不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同当时的俄国人民一样,都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别里科夫就是当时高压政策下俄国人民畸形心理状态的象征,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保守的,守旧的思想的象征。

6.提问:鉴赏小说中夸张讽刺手法的运用

讽刺手法: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小说夸张了人物形象。作者把多种“套子”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具有很强的讽刺性。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典型的人物不可能存在,这是作者有意借夸张引起人们对主题的重视,接讽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反差鲜明的对比:别里科夫的迂腐可笑—华连卡姐弟的青春可爱;言论荒谬—口吻一本正经。

总结:

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这两次课将包裹在他身上的套子一层一层地剥开,看到了别里科夫这个怪人背后可怜的本质,看清了这一层层套子的面目,最重要的是找到了给人们带这些套子的根源。我们找到了别里科夫的病因,给了这个受当时政治毒害的可怜的别里科夫一个交代。我们在痛斥沙俄黑暗的统治的同时,也欣喜于看到有华连卡姐弟这样的新生进步力量的出现,这股新生力量给黑暗中的俄国带去了一些曙光。别里科夫的死也更使我们坚信,黑暗永远战胜不了光明。

(六)课后作业:

阅读契诃夫的其他短篇小说,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写一篇小论文来论述契诃夫的写作特色。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以课文的标题作为切入点,分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忆旧入新: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联系前后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标题设问引入探讨课文。

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找课文的主要人物。)

讨论,明确:一个普通的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一个辖制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十五年的一个普通人。)

2、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3、别里科夫大热天装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为什么不钻出来,却心甘情愿越钻越深?(产生这种悲剧的主观原因)

讨论,明确: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4、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由对教材的分析过度到理论的把握)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5、是被谁放进去的?为什么要放进去?(揭露社会根源)

讨论,明确:长期以来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愚弄人民政策。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可以分为哪几类?

(略)如课本,标准答案,各种规章制度。可分为三类。

四、你喜欢什么样套子?为什么?(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写一篇短文。)

五、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提要】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设计实施】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

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

1、板书: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xx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 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 。要求:6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3、学生讨论、合作。

4、各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意图]这一步是把前面的氛围推向高潮,是对课文理解的理性总结,是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前奏。

[操作]

1、每个学生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2、交流所写内容

3、教师小结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意图]教学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教师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操作]

1、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要注意到别里科夫性格的复杂性:“一切装在套子里”是可恶,可憎的,是沙皇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他结婚的悲喜剧表明了他是可悲,可怜的,是沙皇专治的受害者。而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典型性就在于他代表了生活在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害怕变革,苟且偷安甚至甘心充当沙皇鹰犬的可恶、可憎、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

2、领悟小说主题。“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而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的语言更深化了这一主题。

3、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如果有,套子是什么样的?“套中人”又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无论什么时代,哪类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而改革开放最大的阻力就是有各种的“套子”,反对变革的人就是“套中人”。“套中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的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创新求活,守旧必死。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它的生命力所在。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精选12篇),欢迎大家分享。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利用插图及文本找“套子”。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城?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咱们同学中有没有参加过葬礼的?你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心情一般都是非常哀伤与悲痛的,可是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死却使人觉得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我们不禁要问,他生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人们对于他的死会有如此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打开多媒体)

教学过程,质疑讨论: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生前的照片,谈谈“别里科夫”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结合插图找出别里科夫身上有形的套子)

有形的套子主要指生活方面的:

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着耳朵眼。

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都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棚;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2、除了加在别里科夫身上有形的套子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套子存在,下面同学们再回到课本上找一找,看看课本上别里科夫的形象是怎样描述的?

(在课本上找出加在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还有无形的套子)

无形的套子主要指思想方面的:

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师)所有的这些特征都表明他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首先是他古怪的行为方式。无论什么天气,他出门的时候总是套着雨靴,带着雨伞,穿者暖和的棉大衣,其次是他偏执的心理特征,他想给自己安上一个精神外壳,缩回过去,缩回古代,免受现实生活的刺激;他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规以外的东西。让我们觉得别里科夫不止是具有怪癖,简直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了。他的语言套子似乎是最为“标准”“规范”的了。那句著名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响彻他的一生,成了他的生活态度。这一套子禁锢着他,一直到死也没有解脱。

3、老师有一个疑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和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4、我们都说爱情的魔力是神奇的,可以使冷酷的人变得温柔,使绝望的人又重燃希望之火,那么当神奇的爱情从天而降砸向别里科夫的时候,有没有打破这个套子呢?

(找同学复述爱情情节)

华连卡是一个快乐活泼开朗的,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敢想敢说敢做,如骑车事件,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相比较而然别里科夫则是一个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性情孤僻的人,这样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人,他们的爱情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就连爱情之剑都无法射穿裹在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可见这个“套子”实在是顽固不化,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

5、他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还扩大套子的外延,去套他周围的人、学校以至全城都被他辖制了十几年,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为什么他的威力会那么大呢?请同学找一找相关的段落。

“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我们说整个城市的人们是被一种恐惧笼罩着,就连别里科夫也是时时刻刻生活在一种恐惧当中,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

(多媒体投出背景介绍)

这篇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通过背景补充我们知道,之所以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

6、假如我是一个法制日报的记者,想现场采访一下参加别里科夫葬礼的人,对于别里科夫的死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人们为什么不敲锣打鼓地庆贺呢?为什么说生活还那样压抑、沉闷呢?(用文中的话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找同学读一下)

“虽然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呢!”别里科夫代表的是一类人的形象。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说明只要沙皇专制制度存在,就会有象别里科夫那样的套中人存在。要消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胆小、保守的人,就要消灭适合他们生存的那种制度。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是要不得的,应该勇于创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迁移训练: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 篇6

一.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课标高中《语文》必修5)是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的经典之作,他塑造了一个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极力维护反动统治的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形象——别里科夫,他以“套子”来拘束自己,以“套子”去控制别人,最终落得在恋人的大笑中死去的结局。因此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中,合作探究别里科夫的强硬与虚弱、可恨与可笑的套子形象的典型意蕴,树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教学目标

(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

(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三.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重点

(1)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 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 把握重点段落和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二.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意义

三. 教学实施

(一) 新课导入

通过PPT展示一幅图片,向同学们讲述这幅图片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在夏季30°C的高温下仍要穿十几条裤子,十几件衣服的人,他用厚重的衣裤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老人一直说冷,穿这么多衣服,但在30多度的高温下,老人却在流汗。老人的病很奇怪,因为在医院查不出病因,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答案。原来老人以前并不怕冷,只是在他的老伴去世后,才出现这种状况,并且越来越严重。医生说,他老伴的去世对老人的打击很大,于是心理上就觉得孤独,寒冷,由于一直给自己冷的心理暗示,于是身体也就觉得冷了。所以老人怕冷是个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对症下药才能消除疾病。

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个有相同病症的人,我们也来当一回医生来给别人找一下病根,治一下病。现在我们就来进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来给主人公别里科夫治治病。

(二) 教学步骤

1.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说,倘要论文,必须顾及全篇,顾及作者的全人,顾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1)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第二部分(5-倒数第三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别里科夫之死

3. 专项调查:别里科夫之死

今天,同学们化身为医生,对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做出诊断。中医看病讲究“四诊法”,即“望,闻,问,切”。今天我们就来对别里科夫的病做一个全面性的探究。

望:

望,就是看病人的外部特征,精神面貌等等。

别里科夫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怪”,他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把身体装在套子里:

a. 衣着打扮:大衣,雨鞋,雨伞,高衣领,黑眼镜,羊毛衫

b. 生活习性:用棉花堵住耳朵,把用具装进套子,坐马车支车棚,蒙头睡觉

把思想装在套子里:

害怕现实,歌颂过去,教古代语言,禁止什么他都拥护,违背法令,常规他都郁闷不乐,他害怕,憎恶那个人多的`学校等

精神面貌:唉声叹气,垂头丧气,脸色苍白,战战兢兢,心神不宁。

通过“望”,对别里科夫整体情况的一个大致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个害怕现实的人,他通过一层又一层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将自己与这个现实社会隔绝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胆小,保守和封闭。

闻:

闻,就是听,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在这里,我们没有办法听到别里科夫说话的声音,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怕出乱子,从他的这句口头禅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他的这种性格就决定了他即使是一件小事,一个小的障碍都会使他的希望破灭,都会使他心神不宁,陷入绝望。

问:

问,是通过询问病人或其身边的人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主要叙述人“我”来了解关于别里科夫的在生活中的一些主要病症。

经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历了三件事: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

地搓手 ,打哆嗦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的失败或许是导致他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他性格中保守,胆小,顽固等因素,在与华连卡认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超出他的心理承受范围的,在经历了那三件事之后,别里科夫就一病不起,一个月之后就死了。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别里科夫是死于心病。现在我们来切一下别里科夫的脉搏来确诊一下他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到底死于何因。

切:

切,就是把脉,寻找病因。但在这里,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我们没有办法切到他的脉搏,但是,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我们却能切到当时俄国社会跳动的脉搏,通过别里科夫的死,我们能找到当时俄国社会的痼疾所在。

别里科夫的心病既来自自身心理的狭隘,又来自当时整个俄国社会的风气。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别里科夫思想的极端保守和顽固,最终使他精神崩溃,这是促使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但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心为沙皇专制制度所俘虏,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三)总结:

这节课中,我们充当了一回医生,通过对别里科夫病症的探究,我们找到了他死亡的原因,并揪出了导致别里科夫死亡的根源,就是沙皇统治下俄国的黑暗现实和高压政策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以及对自由的限制。别里科夫是俄国沙皇高压统治下当时人们畸形心理状态的一个象征,他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在那种黑暗年代里,在高压政策下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套子”。

我们在这里为别里科夫治病,作者写这篇小说也正是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来惊醒世人,从而为当时的社会治病。文章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同时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病态的人物,作者指出了普遍存在当时人们灵魂上的疾病,以唤醒人们的觉醒。

(三) 作业:

同学们课后思考几个问题:文章中的“套子”指什么,分析一下别里科夫的形象,鉴赏小说的夸张讽刺手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套子”的含义

2.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3.鉴赏小说中夸张讽刺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小说中夸张讽刺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实施:

(一)导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梳理了一下文章脉络,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做了一回医生找到了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死因。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更深的意义,从更深层次来解析这篇文章,在这次课中,我们就来探讨几个问题。

(四) 教学步骤:

1.提问:在这篇文章中,“套子”指什么,有什么具体含义?

找学生回答,老师加以综合整理。

“套子”是个比喻的说法,也可以说是规矩,它实际上是指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等。别里科夫的套子就是俄国沙皇的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观念,法律,思想意识。人们一般都是把法律,道德比喻成一种标杆,常说“法律准绳”,“道德准绳”,而作者讲这些比喻成“套子”,就讽刺了这些观念,法律等对人的限制和禁锢。在小说中,别里科夫不仅用这种套子套住了自己,也用这个套子来套住别人。

2.提问:小说是如何体现别里科夫用套子套住别人的?

对学生、教师甚至全城的辖制(第4自然段中的主要表现),对华连卡姐弟私生活的干涉(骑自行车事件)。

提问:为什么他能用套子套住别人,辖制住别人?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别里科夫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考虑)因为别里科夫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而在当时,他代表着社会的主流,周围的人没有勇气与他斗,所以受他辖制,所以他能用他的套子套住别人。

3.提问:小说着重写了哪一部分?

小说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讲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其中又包括了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和柯瓦连科正面交锋这几个故事情节 ,这几个事件层层递进,最后导致了别里科夫的死亡,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提问:作者为什么着重写这一部分?

作者把重点放在第二部分,是为了强调,突出别里科夫身上“套子”的根深蒂固,进而揭示沙俄反动统治对人的危害之深,以至于把人逼上死亡。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将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姐弟形成一对鲜明的对比。华连卡姐弟都热情大方,开朗乐观,富有朝气,是有民主自由新思想的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而别里科夫就代表了一种腐朽的保守的反动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两个人物水火不相容的不同性格和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

别里科夫作为一个人,他有时也有冲破套子的愿望,想结婚就是一个证明,然而,他最终还是让自己思想的套子断送了这次婚姻的企望,婚姻意味着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冲动的尝试,但是“套子”在他那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即使是一幅漫画,骑一下自行车,摔一跤这样的小事都会使他的希望破灭。

4.提问:如何理解小说的最后一段?

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2:为什么“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明确:整个的社会环境没有变,还是处于压抑之中。

提问2: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5.提问:理解小说中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传统对别里科夫的解读都将他定位为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但是,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卫道士、鹰犬多指帮助黑暗政府欺压百姓,残害忠良之士,助纣为虐的小人。如文化革 命时期的红卫兵就是典型的卫道士和鹰犬。

但将别里科夫视为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和鹰犬是对人物的误解和对文章的误读。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别里科夫并具有卫道士的残暴,他没有迫害过别人,他只是自己一味的战战兢兢,怕出乱子,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保全自己。别里科夫的这种性格是由当时沙皇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高压、黑暗的制度使别里科夫感到害怕,他害怕做错一件事,甚至说错一句话而受到迫害,由于这种害怕,他不得不在现实面前退缩,而这种退缩又造成了他与现实的隔绝,造成了他的封闭。别里科夫不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同当时的俄国人民一样,都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别里科夫就是当时高压政策下俄国人民畸形心理状态的象征,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保守的,守旧的思想的象征。

6.提问:鉴赏小说中夸张讽刺手法的运用

讽刺手法: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小说夸张了人物形象。作者把多种“套子”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具有很强的讽刺性。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典型的人物不可能存在,这是作者有意借夸张引起人们对主题的重视,接讽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反差鲜明的对比:别里科夫的迂腐可笑—华连卡姐弟的青春可爱;言论荒谬—口吻一本正经。

总结:

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这两次课将包裹在他身上的套子一层一层地剥开,看到了别里科夫这个怪人背后可怜的本质,看清了这一层层套子的面目,最重要的是找到了给人们带这些套子的根源。我们找到了别里科夫的病因,给了这个受当时政治毒害的可怜的别里科夫一个交代。我们在痛斥沙俄黑暗的统治的同时,也欣喜于看到有华连卡姐弟这样的新生进步力量的出现,这股新生力量给黑暗中的俄国带去了一些曙光。别里科夫的死也更使我们坚信,黑暗永远战胜不了光明。

(六)课后作业:

阅读契诃夫的其他短篇小说,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写一篇小论文来论述契诃夫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