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山中避雨》教案

2025/10/03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山中避雨》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山中避雨》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把握文中叙事,抒性两条线索,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验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二)能力培养点

通过对“乐以教和”这一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段分析主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接触,进入到诗情画意中,得到美的陶冶纯净心灵,亲切自然。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抓住文中写作者拉琴,众人齐唱这部分内容,感受理解主旨“乐以教和”。

(2)难点

在与《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比较中,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3)疑点

“山色空蒙雨亦奇”,这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竟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对于这点的理解体味。

2、课型及教学思路

本文是篇散文,语言自然亲切,由情而感,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记叙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所具备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细读每一自然段,概括段意,把握文中叙事,抒情两条线,初步领会主题;然后根据文章主题解读文章关键句段,更深刻地领会主题;最后链接生活,切身体会感受主题。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

本课朗读录音,多媒体

2、课件

(1)课件构想

设计西湖两景,背景为大山,配以节奏缓慢而抒情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让学生感受“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去体味“我”的'感受。

(2)素材储备

大山雨树音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丰子恺

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他:“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他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2、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

寂寥趋之如归怨天尤人嘈杂冗长

弄堂工尺和唱陶冶乐以教和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进入文章情境,并体验想像,思考文章内容:

(1)漫谈读(听)后感受、收获、疑惑。

学生有话便说,无拘无束,力求说出每个学生独特的认识、体验。

(2)概括每个小节内容,理解文章思路结构及线索。

明确:

①第一自然段写山中遇雨和避雨

②第二自然段写“我”和两个女孩不同心境

③第三自然段写作者为了安慰两个女孩而向茶博士借琴

④第四自然段写作者拉琴,女孩和唱,并招来山村青年齐声歌唱。

⑤第五自然段写与山村青年依依惜别。

点拨:本文不仅有叙事这条线索,还有人物思想情感变化这一线索:扫兴——欢喜——兴奋——惜别

总结:叙事与抒情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课文3、4、5小节,深刻体会“乐以教和”主旨和文章语言美

问:

①你们喜欢雨吗?说说你在雨中的感受?有谁曾经感受雨中的快乐?

明确:激活学生思维和生活体验,读懂“自己”。

蹦水、喝水、打水仗、淌水、踩水花

②为什么作者在山前小茶店里避雨的感觉特别好?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作答,紧扣文本。

明确:此环节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和作者。

点拨:视觉美:山色空蒙雨亦奇

心觉美:寂寥而深沉

人文美:乐以教和

2、品味课文语言

学生精读课文,勾画出喜欢的句子并朗读品味。

点拨:

①“你会拉的?你会拉的?”重复,问中含有肯定的意味,女孩急切心情。

②两个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情感自然、真挚。

③一时把这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闹”气氛热烈,无拘无束,“温暖”既写环境,又写作者感受,表达其欣喜之情。

④“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时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四个“有之”,排比重复,音韵铿锵,且牵扯引我们的视线,感受胡琴的随处可见。

这样的句子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找出类似的句子进行评价,欣赏。

总结:感谢这场雨,让“我们”一行三人被困三家村,而拉起了琴,唱起了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至于三家村人对我们这些萍水相逢之人产生依依惜别之情,让两个女孩遇雨而苦闷,怨无尤人也变得欢喜,兴奋起来。我也因感受到雨中的朦胧和大山的寂静、空旷,因而洗脱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压抑,而这一切又都是音乐起了关键性作用。

3、读删节课文(齐读)

总结:这音乐不是钢琴伴奏,也不是小提琴协奏而是二胡弹拉,不是在教室,是在野外,那么原生态,那么随意、那么自然,不是演员,是普通百姓,那样投入,那样和谐。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链接生活

你爱听音乐吗?音乐在你的生活中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举例说明亦可,诗意化的语言描绘音乐的作用也可,能谈到中央台的大家唱,心连心、红歌会、中青歌会的节目也可,谈到各人对音乐的看法都可。

2、学习小结本课收获(内容、写作)

写作:运用比较、突出主题

语言生动、耐人寻味

双线展开、内容丰富

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五、作业反馈:

欣赏《高山流水》古琴曲,写出听后的情境和真实感受。

《山中避雨》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学会运用描绘性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作者在山中避雨时的心情变化。

2. 学习运用描绘性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

2. 如何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出课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在户外突然下雨的情况?当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

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提问:“作者在山中避雨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是如何描述雨中的`景色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和描绘性语言的运用。

3. 分析课文

让学生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会觉得雨中的景色美?他是如何通过描绘性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描绘性语言的运用。

4. 拓展活动

让学生以“我在雨中的所见所感”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描绘性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描绘性语言,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课堂小结

让学生分享自己写的短文,然后进行点评。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描绘性语言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次雨中的景色,然后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心情和所见的景色。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作者的心情变化,也学会了运用描绘性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通过观察和写作,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但是,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山中避雨》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设计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上适时播放。

教学流程

一、让心灵接近美。

阅读完课文之后,果然有学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但我抓住时机进一步问道:“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有的学生从注释中找到了“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找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山色迷蒙若有若无的意思。可是作者为什么被这种境界所吸引,学生还没有感觉到,这岂不同文中的那两个女孩一样不解其中味吗?

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感?”

话音刚落,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金超同学说,小时候最喜欢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到外边趟水玩。这下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有的说玩得衣服、裤子、鞋都湿了,跟小水鸡似的;有的说还撩水打水仗;有的说还喝过雨水;有的说最爱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来……

我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

“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

“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像……”

“你们感觉怎样?”

“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导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

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这些孩子的感受和当年丰子恺的心境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给她热情的鼓励。

她朗诵的居然是已逝的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她读完之后,全班同学不由得热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么感染了他们,他们能理解这样的诗吗?

肖晶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这首诗的,她说是在网上。

我一方面吃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于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之强烈、深沉。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由此产生的联想还在继续延伸。

三、让心灵与美相融。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他们并不知道我放的古筝曲叫《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感染力极强的乐曲。听完后,他们就不停地写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有的想到了吟诗作赋的诗人……

其中一位叫张佳宝的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它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一节课就在这样的美的体验和品味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生活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什么时候需要引导、什么时候不需要?在我给了学生感受、体验、思考、想像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绘他们的心灵,倾吐他们的感受。想起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今日这样热烈的场面。但有几次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我“扼杀”了他们的话题。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并且使用了体验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文学”的手段和方式,这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吗?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改变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山中避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

目标1.2.3

难点

目标 4

教法

“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 P35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写到黑板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 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八、教师小结

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山中避雨》教案 篇5

一、认识字词

寂寥(liáo)嘈(cáo)杂冗(rǒng)长陶冶(táoyě)

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工尺(chě)

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

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

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

二、文中线索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事情线索:

下雨————躲雨———借琴———拉琴————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导入……

一、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凯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进》等。

二、认识字词

正音:寂寥(liáo)嘈(cóo)杂冗(rǒng)长陶冶(táoyě)

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工尺(chě)

把需注音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引出多音字,如: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把词语的解释念给学生听,并让他们找到相应的词语。

释词: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山中避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分析作者通过细腻描写自然景象表达情感的技巧。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4.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5.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教学准备:

(1)《山中避雨》课文材料

(2)多媒体展示设备(如投影仪或智能板)

(3)相关自然景象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通过展示山中风景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

2. 提出问题:“你在大自然中遇到过哪些突发状况?你是如何处理的?”

二、学习词汇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挑选出文中的新词汇和重要短语。

2. 分组讨论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教师巡回指导。

三、阅读理解

1.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2. 提问:“文章中作者是如何描述山中避雨的场景的?”

3. 分段阅读,每读完一段就停下来讨论该段落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深入分析

1. 分析作者使用的`语言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 探讨作者在面对自然现象时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变化。

3. 引导学生讨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应该如何自处?”

五、拓展活动

1.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我的山中避雨经历”为题写一篇短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2. 安排一次户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实地体验自然,之后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的词汇和阅读理解练习题。

2. 准备一个小组报告,主题可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七、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学生从中获得的思考和启发。

注意:以上教案是一个大致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调整。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