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百年孤独读后感

2025/10/03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

《百年孤独》是一本措辞简单的书,甚至简单到带一点冷酷的味道。几个字就能杀死一个人,几句话就终结了一段爱情。马尔克斯能如此不动声色地,把那么多纷繁的故事自然的、毫无痕迹的链接起来。

这里没有政治,没有宗教,不讽刺也不批判,就光讲着一个村庄的故事,却能字字珠心。有时候我甚至感觉是故事里的任务自己在讲故事,因为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而这份鲜活,赋予了这本书另一种魅力,那就是每一个故事都隐隐的带着对历史的嘲弄,或蕴含着让人会心一笑的哲理;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因为一个人想另一个人,而是一个人,没有人去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特别的是,这个家族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那样的充满神话色彩,无论是从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还是第七代的奥雷利亚诺,抑或是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经历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以致于有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过,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到让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乌尔苏拉,她是那样的充满活力与激情,在那样一个不正常的大家庭里,在经历种种不幸与变革下,在她慢慢变老后,她还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她离去后的这个家庭,在我看来已经是个空巢,没有了核心,可惜她离开人世的方式让我的心中始终留下一个结,那种方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或许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么一个地方,孤独到没有人去谈起,也有那么一群人,孤独到没有人在意。这种鲜活的孤独感,是每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我和马尔克斯的共鸣,一种无以言表的孤独,一种灵魂深处的宁静。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2

从阅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受来看,非常微妙有趣。不同于过去那个更易入书玩的我,你要去哪里,因为百年孤独的悲欢起伏,在雨中似乎或许和我隔着一堵玻璃墙。每当我似乎在那里,总有一层新的雨二度模糊了玻璃。也许是因为作者总是用戏谑的口吻描写像反讽神话这样的各种场景,或者是因为书中人物的野性孤独与世俗的自我相距太远。

在整本书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从家族中第一个Hosai阿卡迪亚到最后一个后代特征明显的奥雷连诺。从骄傲、大胆、充满活力平易近人的奥雷连诺将军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平凡人老母亲乌苏拉,从像天使一样的漂亮女孩蕾米苔丝,到喜欢活泼好动、两个娶了两个妻子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百年可观非常复杂庞大的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亡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无能为力大背景的起伏中会显得那么无力。

柔弱娇小的'被杀,孤独执著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缘无故死去的雷默斯的萝莉形象被为祖母,但最终仍咬着手指的丽贝卡却坚持秉持不死。阿卡迪亚经历了夺去3000人生命的暴乱,没有人相信。他们都是人群中的紫苞,孤独到了极点。

对我来说,习惯了一个人,不一定开心,也不一定难过。孤独是一生相伴的伴侣,这是既定的事实。与其否定它,对抗它,避免不必要的,不如接受它,让它在拥挤的人群中保护你不够中会回家,让它陪你周六早上吃早饭,收拾阳光,让它陪著你周日下午晒太阳。

如果你像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里面孤独的人的莽撞激起你勇敢抗争勇气。也许,我们可以过得更好,至少在别人眼里是这样。奥雷连诺上将去世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病痛,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恐怕这本书能给我更多。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3

那日逛书店,没有什么合适的书。

突然看到这本,隐隐约约记得上学那会好像读过。记的,书中一段情节,开始时干旱,后来就开始下雨,一连下了很多年的雨,很多事物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都长了绿毛。其他的,真的.一点记忆都没有了。直到现在,都奇怪自己居然敢在那个年龄段看这本书。

其实,这次读,也没办法,还要借助网络。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感觉自己太空白,只能上网搜索别人的读后有感读书笔记。

以下来自网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传说,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说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界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看到了吧,七代人的故事传说,而且所用的名字基本一样。很多人都要整理出来族谱,才能走出迷宫。

其实,还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至少让我懂了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现实的魔幻和真实发生一样,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人鬼之间的对话交往没有任何隔阂,就像平常我们面对面随便聊聊今天吃了吗一样简单。

生活中,原来很多人都是孤独的,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很孤独。

而那种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的孤独,有时候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你周围的亲人朋友。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4

昨天我们讲了王家第四代双胞胎之一大四的故事,今天继续来读小四的故事。

小四性格落寞,跟自己的堂叔公,颇有几分海上校阴鸷的气质。如果说大四是自大自负的名门公子,那小四就是闷骚蔫坏的富二代。这一点从他假扮哥哥偷偷和哥哥的女人秦思勾搭就能看出来。

虽然小四和秦思打得火热,但小四心里的主意可是打得真真的。像秦思这样姿色一般,出身低贱的`女人是不可能娶进王家的。

这也和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桥段十分吻合,豪掷千金的富二代在莺莺燕燕的花丛中流连可以,但一旦要说到结婚,这些莺莺燕燕都要靠边站了,娶入豪门的少夫人,那肯定还是要看双方的家世背景,而最终还是会选一个门当户对的进行联姻。

秦思呢,也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她对自己很有信心。小四是她培养出来的,自己是最了解小四的人。虽然自己想嫁入王家比较困难,但小四就算能舍得了她,也舍不得因为她才红火起来的养殖场,舍不得那成群的牛羊猪鸡,舍不得成捆成捆的钞票。

所以当小四悄悄摸摸地娶了在狂欢节上遇到的自己的太太时,秦思并没有太过慌乱。她确信,就算小四娶回来的是一个女王,要不了多久,也会重新回到她的怀抱里。

她没有说错,小四蜜月期刚过,就又回到了她身边。

虽然,小四还真的娶了一个女王。

而整个王氏家族的命运自从女王驾到之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5

当我看完《百年孤独》这篇小说时,头脑中依旧处于十分兴奋的状态。情节的设置如电影一般精彩。先祖们的形态各异的性格和作风,现实和幻想的交错,结尾处的出人意料等等,十分使人赞叹。可以说,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评价这部小说,不是很恰当的。它只描述出了这部小说的吸引人的表现手法而已。但是,进一步而言,这部作品包含了拉丁美洲的政治与历史的变迁。词句之间隐含着悲痛的与现实脱节的`,或者说与现代文明,或是以西方文化主导的当代现实的脱节感。可以说,这是一个来自拉丁美洲的呼声,一个来自千百年来,从世代重复的节奏中变革出来的呼声。

在文中,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字和拉丁美洲文化的融合现象。文中提到了西班牙语,梵文等等非常古老而陌生的语言。但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却无法被正视和记录下来。当吉普赛人在很多年之后,依旧用望远镜,甚至磁铁,等”新发明“向马孔多的人民进行宣传时,人们依旧热衷于此。这是否和中国儒教思想上的”生民“的概念很类似呢。

可以说,第三世界的苦难给了第三世界文学不竭的源泉。在内部矛盾,以及潜在的外部矛盾之中,以马孔多为代表的较为自然发展的群落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着。它就好像是一条在茫茫大海中行驶的一条小舟,乘风破浪,在向着一个不知名的目标前进着。而这大海则是千变万化的世界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