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

2025/10/04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充满了迷信的影子。

像什么海龙王,什么跳大神,什么叫魂的,说来说去不就是为了那个大泥坑?那些人都是些再平凡普通不过的人。就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喋喋不休。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等等的迷信,就好像烟雾一样摸也摸不着,看也看不见。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她最喜欢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要,拔草却拔成谷子,给祖父戴花,追蜻蜓,摘黄瓜……小团圆媳妇的遭遇使我愤愤不平好好的一个女孩子被老胡家给活活折磨死了,给她吃带毛的鸡,无缘打她,甚至当众脱掉衣服,抬入滚烫的开水中,人们用手按住她的头,把热水往上浇,这么折腾了三次,折磨一次昏一次。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病,最后因病而死。

这本《呼兰河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荼毒了人们的灵魂。我深刻感受到了那时人们的愚蠢与封建落后。

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就会久久沉浸在那片灰色——那时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之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想出去走走,多些感受阳光、芳草、感受那些单纯而温暖的笑脸。萧红——这个内心敏感丰富外表刚强的女子,在写完《呼兰河传》后心中的炉火逐渐无望的熄灭了。

但丁说:“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我体会着萧红心中那个叫“呼兰河传”的悲哀:冰冷深入骨髓,笼罩着作家的后半生,然后她滑入黑暗、无边无际。

萧红是以对家乡小镇的体验进入写作,这种写作与童年深刻独特的记忆有关。萧红有着真切的乡村体验,作品中充满原始的.气息,这种原始的血气构成另外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美。

她的文字是生命的体验,在作品中渗透的是粗糙的生命体验,充满苦难,她的文字很少文学的修辞、粉饰。这种作品风格在五四以来表现启蒙、小资的作品中找不到。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在这本书中萧红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的种种,如涓涓小溪娓娓道来。

初一提笔,萧红就写呼兰河的荒凉。通过对年老的人、赶车的车夫、卖豆腐的,卖馒头的等人物的描写,突出天气的冷。萧红在介绍呼兰河时,先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再一点一点地详细介绍。描写,是萧红的强项。小城里的人们,每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每当有小石子击破沉寂的水面,都会引起注意。人们为着那些不经常发生的事情兴奋着,不管那些事情是好的,还是坏的。透过平淡的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到萧红在悲悯,在哭泣,为了那些呼兰河人生存状态的无奈与可悲。一切的'残忍,在小城里都被看作最极其平淡的事。

人的人生,就这样被萧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了,生与死的意义,在这里,都没有颜色。人,如同树上的一片叶子,似乎自己的出现,就是为着有一天能无声无息地重归尘土。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处在那样的溫暖中,而作者却偏要持续注重“我们家是荒芜的”。

这类“荒芜”的溫暖刚好和隔壁邻居们的冷淡产生了独特的对比。喂猪的、开粉坊的、拉磨的、坐车的,简单的工作弥漫着她们的生活,无聊寂寞却自觉得开心。

作者用很多的墨笔描绘赶大货车的李家。李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就是不幸的化身为。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一天到晚乐滋滋的,但李家家婆为立护犊子,一直无缘无故打她,再再加上领居们的唆使,結果她便变成家婆情绪不如意的宣泄目标,最后被摧残地病了。因此老李家听了跳大神的人得话,给小团圆媳妇公然用滚热的水清洗了三次澡,几日后,她总算去世了。而李家的人最后的结局也是死的死、疯的疯、跑的跑。

之后作者又将画笔转为性格怪异、周边并不大爱打腔的有二伯,也有那饱受大家冷言冷语、运势不好的冯歪嘴子和王老大姐……不幸接二连三,仅有“我们家”依然是荒芜的,那样倒也罢。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旧时的人,都十分迷信,相信妖魔鬼神一类的东西。今天,我读了《呼兰河传》,更是感触颇深。

呼兰河是一个小城,里面有几条老街和几家小店铺,一切都很平常。直到有一天,小城里来了个“团圆媳妇”,人们都认为她被妖魔缠身,于是请人跳神,又被做一些驱鬼的法术。后来,竟活活地折磨死了这个所谓的“团圆媳妇”。

读完了这一章节,我不禁为之愤慨,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女孩?这些都是所谓的迷信惹的祸啊!什么跳神,什么专治鬼神缠身的'药方,统统都是骗人的呀!为什么因为相信妖魔缠身的鬼话,就白白的葬送一个人的性命呢?

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一些人就是利用这种迷信的想法,贩卖假药、假方子,这也是迷信呀!这种迷信的心理,也就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罢了!我们应该相信科学,不应该相信所谓的鬼神啊!

我从这本书中悟到了一个道理:应该相信科学,不要太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