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蜡烛教学反思

2025/10/0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蜡烛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蜡烛教学反思 篇1

《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在八年级的第一单元,这是一单元以战争为题材的文章。俄国作家西蒙诺夫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谊。

在设计教学时,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我要求学生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没想到,学生们的富有深情的理解深深地感动了我。

生1:我被苏联红军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原因是那位牺牲的红军战士是那么的年轻,但是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他却无私的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生2:我被老妇人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原因是在那么一个炮火连天的环境下,人们想躲避还来不及,可是老夫人却毫不畏惧的走向了炮弹横飞的战场,她走的那样坚定,完全不怕被炮火击中。

生4: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的无私的爱所感动,原因是为了表达对红军烈士契柯拉耶夫的爱戴和敬意,老夫人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心爱的结婚蜡烛点在烈士的坟前,并且在烈士的坟前守侯了一夜。

生5:我被老妇人行动所感动,原因是老夫人默默安葬好了契柯拉耶夫烈士以后,又默默地在他的坟前守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当苏联红军发现她时,她仍然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向这些红军们鞠了个躬,并点燃了最后一只蜡烛,然后就默默地离开了。此时此刻,语言似乎已是多余的了,老夫人和红军的心是相通的。

生6:我被文中的德军所感动。

(我愕然,其他同学哗然)我们都以为他说错了。

生6:我没有说错,大家注意到没有,文中出现过四次这样的语言,当老妇人在广场时,炮火都没有在她近旁爆炸。试想连匍匐前进的年轻士兵都难逃的炮弹为什么没有炸死老妇人,是德军看不到她吗?不是,我认为这德军的人性善的一面。一个老妇人在掩埋自己敌军的尸体,他们没有向无辜开枪,这让我想起一篇文章,讲的是二战中在圣诞夜德军和美军的和平相处。

真没有想到孩子们能如此深入的思考问题,刚才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了文章主要的写作内容,又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爱。文章的主题就这样在感动和思考中得到理解和掌握。

蜡烛教学反思 篇2

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资料,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状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我的生活,将自我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德国军官并不完全凶狠,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

”我的眼睛立即“亮”起来,请他继续解释他的观点。他说:“文中的小女儿杰奎琳要将蜡烛拿上楼时,一个德国军官同意了,因为他想到了自我的女儿,说明他还不是完全的没有人性。”

多么灿烂的思维的火花!多么细心的发现、独特的阅读体会!我内心暗喜,却不急着肯定,顺势将他的观点拿来全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尽管在战争中,德军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学生们必须是联想到自我的生活体验,自我的爸爸了。尽管文中的淡淡一笔,也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我善良的心发现了这一点。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光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蜡烛教学反思 篇3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所作的回顾与反思。

一、导入紧扣了文章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下一教学环节作了用效的铺垫。首先,有关蜡烛的诗句和诗歌的回顾不仅是温故知新,也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回到了课堂;其次,“各有什么寓意?”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地深入,接下来,老师所说的导入语“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也就水到渠成了 。蜡烛的寓意就是这节课所要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三个问题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这三问题是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这三个问题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地找到答案,这样也就激起了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虽然简单,但却是教学面向全体的需要。学生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果然不出我课前所料,很快的答出了老妇人点蜡烛的过程,而忽略了前面老妇人埋烈士的`很多文字,这时,我很及时地提醒学生:老妇人一开始就点上了蜡烛吗?有了这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更细致地,更深入地再次阅读。那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了解了这篇叙事性作品的故事情节了。第三个问题是: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这个问题更为深入,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面完整地答出来。主要是因为这涉及到作品的主题,这个班的学生是临时抽来的,课前没有作过相关预习,所以此时我适时地提醒学生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并且补充地讲解一下,这也是一种课前不知道学生学情,不能进行有效预习指导的一种临时的变通吧。

三、整堂课我情绪饱满,声音宏亮,语调抑扬顿挫,教学用语简洁明了,教学思路清晰。

不足之处

一、准备工作不细致。课前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听读课文,结果这个阶梯教室的多媒体硬件坏了,不能从网上直接听课文录音了,事先又没有准备第二套方案,比如说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磁带,结果我临时决定让学生单个轮流读, 这篇课文有44段,就有44个学生轮流着读,虽然说这样做体现了教学面向大多数的原则,可是效果一点也不好,也许由于是公开课,学生胆子太小,大半学生的读书声音非常小,小得我站在他的面前才能勉强听得到,也许是由于教室太大,很多学生的声音即使不很小,但离得远的学生还是听不到,更别说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和评委了。因此,10多分钟的学生读书时间,课堂气氛十分的沉闷和冷清。对此,我想,如果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我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事先到教学场地去了解情况,提前到学生中去了解学情,准备好多种教学方案,准备好替代的教学设备等,中心学校的胡中良校长也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改学生的个体读为小组读或齐读或轮读,那样,多人的声音就会大些,课堂气氛会显得热闹些,效果也会好些。

二、教学设计不科学,没有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导致“品读最感人的句子”这一环节用时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激情,此时学生的激情刚被我调动起来,结果因为时间仓促,草草了事,硬是让学生跟着我转入另一个环节的学习。我想时间之所以“不够”可能是因为朗读课文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把朗读变成默读用的时间会少些,但课堂气氛会更冷清更沉闷,有条件的话让学生提前预习来完成熟悉课文这一环节也许会更好吧。

蜡烛教学反思 篇4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篇通讯非常感人,但难度不大,怎样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流于肤浅,不流于表面,怎样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去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的情感,去咀嚼语言的精妙,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言入体验,这是我这次在教学设计中着重思考的问题。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还是很成功的',让学生做一回战地摄影记者,抓拍感人场景这一语文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能引领学生深入品味作品的感人之处、意蕴丰富之处,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得到了心灵的感动和净化绿色圃中,而且对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学生的潜能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了,他们的回答可以说是精彩纷呈。这不由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学生上课不配合,总觉得学生对稍难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没能调动起他们研讨的兴趣,没能给他们一个思维的具体的触发点,没给他们提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平台。如果课堂中只是简单地问:“你们觉得本文哪些地方感动你?为什么?”估计很多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老生常谈。所以,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投入学习,去和作品及作者认真“对话”,亲身体验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否则,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蜡烛教学反思 篇5

这节的设计,从我初步定稿到今日给大家呈现的堂也是一波三折的过程。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剧本这种学形式,并且是一篇略读,在初步的教学设计时,自我的思路很乱,总觉得要抓的点很多,要让孩子们明白了解的东西更多,可是又不能面面俱到。经过我们这个团队的深入分析,最终定了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剧本。因为我们经过对一些学生的调查后,发现孩子们对剧本以及表演剧本更感兴趣,而我们学校的“个需化”教学理念正是要求我们教师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那么,这堂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他们最需要的方面入手组织教学呢?并且,因为是语,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这篇短剧,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所以我们就基于这样的起点实施堂教学。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激发学习兴趣,前我写了一份“通告”,大致资料是:五班要举办“语言的艺术”的语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排练本剧,现招募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参加演出。这节将选拔《半截蜡烛》话剧的演员,请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因为跟这个班孩子交流的时间有限,所以在堂上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仅有他们读熟了对话,才能读透人物内心,才能把握好主角。就这样,堂教学变成了甑选演员的过程,学习气氛高涨,学生们表演欲望强烈。我让他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绘声绘色地朗读人物的语言。既然要演戏,当然就少不了导演,所以我就将“复述故事资料”这个环节变成了“导演说戏”,从中选出一个优秀导演,放手让他筛选演员。当然,在学生们练习表演的环节,我已经和这个学生导演进行了交流,那个孩子也很有思想,经过教师的点拨,他确定了选演员必须要抓好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物语言特点的把握,要经过朗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二是主角体验,把握好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然后选出演员。

本节的设计旨在把呆板的字演变为栩栩如生的人物,这贴合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也正贴合我们学校的“个需化“教学理念。经过表演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调动了学习的.进取性,盘活了堂,到达了“舍我其谁”——“我是堂主人”的教学效果。

当然,完全放手给学生也是需要勇气的。我一向坚定不移的相信每个同学都是好样的。我的观点是一个同学他的过去也许不好,此刻不必须好,但我坚信他的未必须会好!虽然不是自我的学生,可是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样的单纯,你在堂上给了他们最需要的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他还会有理由不参与,不进取,不表现吗?

既然是语堂,就必须要让笔谈成为一种习惯。无疑,本为同学们供给了一次练笔的机会,不少同学写得采斐然,深刻而有见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他们身临其中,亲历亲为,有话可写,写游刃有余。

总的说,这堂是从学生的需求和本的特点这两方面组织教学的,我明白自我和这节都还有很多的不足,真诚期望各位领导和教师能给这个还在学习还在成长的我提出更多的提议和意见,多谢!

蜡烛教学反思 篇6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

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蜡烛教学反思 篇7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中国。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

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中国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

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

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

蜡烛教学反思 篇8

这节课的设计,从我初步定稿到今天给大家呈现的课堂也是一波三折的过程。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剧本这种文学形式,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初步的教学设计时,自己的思路很乱,总觉得要抓的点很多,要让孩子们知道了解的东西更多,可是又不能面面俱到。经过我们这个团队的深入分析,最终定了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剧本。因为我们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调查后,发现孩子们对剧本以及表演剧本更感兴趣,而我们学校的 “个需化”教学理念正是要求我们教师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那么,这堂课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他们最需要的方面入手来组织教学呢?而且,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这篇短剧,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就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课文,激发学习兴趣,课前我写了一份“通告”,大致内容是:五班要举办“语言的艺术”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排练课本剧,现招募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参加演出。这节课将选拔《半截蜡烛》话剧的演员,请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因为跟这个班孩子交流的时间有限,所以在课堂上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只有他们读熟了对话,才能读透人物内心,才能把握好角色。就这样,课堂教学变成了甑选演员的过程,学习气氛高涨,学生们表演欲望强烈。我让他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绘声绘色地朗读人物的语言。既然要演戏,当然就少不了导演,所以我就将“复述故事内容”这个环节变成了“导演说戏”,从中选出一个优秀导演,放手让他来筛选演员。当然,在学生们练习表演的环节,我已经和这个学生导演进行了交流,那个孩子也很有思想,经过老师的点拨,他确定了选演员必须要抓好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物语言特点的把握,要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二是角色体验,把握好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然后选出演员。

本节课的设计旨在把呆板的文字演变为栩栩如生的人物,这符合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也正符合我们学校的“个需化“教学理念。通过表演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盘活了课堂,达到了“舍我其谁”——“我是课堂主人”的教学效果。

当然,完全放手给学生也是需要勇气的`。我一直坚定不移的相信每个同学都是好样的。我的观点是一个同学他的过去也许不好,现在不一定好,但我坚信他的未来一定会好!虽然不是自己的学生,但是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样的单纯,你在课堂上给了他们最需要的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他还会有理由不参与,不积极,不表现吗?

既然是语文课堂,就一定要让笔谈成为一种习惯。无疑,本课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不少同学写得文采斐然,深刻而有见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他们身临其中,亲历亲为,有话可写,写来游刃有余。

总的来说,这堂课是从学生的需求和文本的特点这两方面来组织教学的,我知道自己和这节课都还有很多的不足,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能给这个还在学习还在成长的我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