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2025/10/0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蜗牛与黄鹂鸟》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台湾民歌歌伴舞的音乐特色及浓厚的生活情趣。并能随音乐用歌声与动作表现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认真倾听歌曲并观看表演,理解歌词内容,并利用连线游戏和表演动作帮助i—忆歌词。

3、了解歌曲的韵律美,感受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音乐《蜗牛与黄鹂鸟》;视频《蜗牛与黄鹂鸟》。

2、课件:“福台”地图一张;台湾景点幻灯片;大张白纸一张。

3、幼儿人手一张迷宫图,勾线笔。

活动过程

1、观看“闽台”地图,感受台湾文化。

讲一个很好玩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完整欣赏歌曲,借助绘画理解歌词内容。

3、教师结合绘画,再现故事情节。

4、分析图谱,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歌曲寓意。

师:刚才老师是怎么把这音乐里的故事藏在这幅画上面的?

5、结合图谱,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与画面的'匹配。

师:现在小朋友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故事,和我一起来找一找音乐里的故事藏在这幅图的什么地方,待会歌词唱到哪我们的小手就指到哪。

6、走迷宫游戏,梳理故事线索。

7、观看视频,感受台湾民歌特色。(播放台湾视频)模仿视频做动作表演。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流行于台湾的叙事性民歌,歌词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在一旁讥笑它的有趣情景。歌曲歌颂了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在这课的设计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针对二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整个教学环节清晰,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以突出音乐故事创设音乐氛围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取得良好效果。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就是采用了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通过讲故事——编创故事——表演故事——歌唱故事——音乐剧表演这一主线展开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做到让学生喜欢音乐剧,愿意表演音乐剧,从而进行音乐剧的创作。

在学法的设计上我主要采用语言引趣、故事导趣,创编拓趣的方法,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自我创编故事,自我学唱歌曲,自我制作道具,自我编排表演,并通过观察从生活中、寓言中、故事中找寻音乐剧的创作素材,在参与音乐剧表演过程中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技能,教师在整堂课中做孩子的引路人,与他们同创作,同表演、同欢乐。师生互动,让音乐欢乐的氛围感染每一个人。

《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听:《荫中鸟》

二、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让同学认识了解竹笛,感受笛子的表示力和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景。

三、重点:

让同学认识、了解竹笛,感受笛子的表示力和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境。

难点:启发引导同学的联想和想象。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蜗牛与黄鹂鸟》。

有表情地演唱。

2.新授:

(1)点明课题。

(2)出示录音机,听赏音乐一遍。

考虑:有什么乐器演奏?

答:笛子。

简介作品:

《荫中鸟》是一首笛子独奏曲,刘管乐作曲,创作于五十年代。乐曲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运用了民间流行的滑音、吐音、花舌音等竹笛吹奏技巧,生动地表示了荫中百鸟争鸣的景象,借景抒情地表达了人民对新生活的热情赞颂。

(3)复听音乐,考虑:可以分几个局部?

答:三个局部。(复三部曲式):

引子——A(快板)——B(自由地)——A

(4)分段欣赏:

开始的引子共8小节。上下呼应的句式,犹如鸟儿的飞翔和对唱,形象生动,将人们引进到一个鸟的世界。一声俏皮的鸟叫结束引子。

A段是利索的快板,活泼欢快,由两个单乐句式乐段组成。

B段是鸟鸣段落。在轻快的、固定音型的曲调伴奏下,笛子运用了多种技巧自由地模仿各种鸟叫声,生动地展现了荫中鸟竞相的艺术境界,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A段是A段的.变化再现,高音区的花舌替代了原来的颤音演奏。结束在宫调的主音上,寓意鸟儿在蓝天中飞翔,迎接明天的美好生活。

(5)介绍笛子:

笛:古称横吹,竹制吹管乐器,笛上开有吹孔、膜孔和六个按指孔,分有梆笛和曲笛两种。

(6)完整地欣赏全曲。

3.小结。

4.结束下课。

教学反思:

我运用多媒体设计看动画讲故事比赛来引入歌曲。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投入,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想来讲一讲。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很是兴奋。于是,我就马上抓住这一积极的情趣导入,开始了新课教学。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他们主动地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感知结果,促进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运用故事还原策略在游戏中,利用三段情景性故事再现音乐,帮助幼儿区分角色及各自的动作,同时增加了一些蜗牛和黄鹂鸟的动作,如:蜗牛怎样爬上葡萄树的;黄鹂鸟“赶”的动作;黄鹂鸟四个拍点啄蜗牛至最后一个拍点和蜗牛晕倒的场景设计,使整个音乐游戏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在这个音乐活动中,更强调倾听音乐,使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对故事情景有一定的感受,同时利用有效提问,帮助幼儿解决在同一个音乐中两个动物同时表演的难题。在感受音乐中快乐地游戏,在游戏中不断深入地理解音乐,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喜欢音乐、享受音乐。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段落与故事情节的匹配,尝试用身体动作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玩音乐游戏。

3.体验游戏中蜗牛“爬”与黄鹂鸟“赶”等有趣逗乐情绪。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体验蜗牛“爬”与黄鹂鸟“赶”等有趣逗乐情绪

难点:感受音乐段落与故事情节的匹配

活动准备

剪切过的音乐,蜗牛、黄鹂鸟胸饰,第一课时故事与动作的铺垫

活动过程

一、扮演角色,快乐引题

合着音乐学蜗牛进场(第一段音乐)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做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合着音乐的节奏,开心的.出发吧。”

二、基于故事的动作还原,在音乐中体验做蜗牛与黄鹂鸟的快乐

师:蜗牛是怎么爬的?怎么躲的?(请个别幼儿学习)

师:黄鹂鸟是怎么飞出去玩的?怎么赶蜗牛的?(请个别幼儿学习)

三、游戏:在动作还原的基础上扮演角色,快乐游戏

(一)引出游戏

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很有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玩这个有趣的游戏,在这个音乐故事中黄鹂鸟飞出去玩了几次?(3次)回来“赶”了蜗牛几次?(3次)让我们来听听。

(二)分段欣赏,理清角色动作

1.播放第一段音乐,老师与配班老师随着音乐表演,幼儿欣赏观察。

师:第一次爬出来了,它是听到什么声音躲到壳里的?黄鹂鸟赶蜗牛时啄了几下?(播放蜗牛躲,黄鹂鸟啄的音乐)

师:你们觉得要爬到黄鹂鸟的身边吃葡萄而不被它发现,应该要怎么爬?(重点学习蜗牛爬和缩回壳里的俏皮动作以及黄鹂鸟啄的动作)

2.播放第二段音乐,老师与配班老师随着音乐表演,幼儿欣赏观察。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蜗牛第二次爬上去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第二段音乐和第一段音乐是一模一样的。)

3.播放第三段音乐,老师与配班老师随着音乐表演,幼儿欣赏观察。

师:最后我们来听一听第三次蜗牛继续爬出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在这段音乐中蜗牛做的事情有变化吗?黄鹂鸟又会怎么做呢?

师:黄鹂鸟还在干什么?(玩)等黄鹂鸟醒来发现葡萄被蜗牛吃了很生气,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把蜗牛啄了下去,啄了几次,蜗牛才掉到地上,什么时候晕倒在地上呢?(黄鹂鸟发出“哼”的声音以后)

(三)选择角色,快乐游戏

1.现在我们已经把蜗牛与黄鹂鸟的游戏都学会了,你们想来玩一玩吗?(幼儿自主选择角色,教师带领幼儿玩)

2.全体幼儿游戏一次,教师参与其中做黄鹂鸟,配班教师退场。

3.幼儿交换角色再次游戏一次,教师完全退出。

四、活动延伸

《蜗牛与黄鹂鸟》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我们回去听听歌里的《蜗牛与黄鹂鸟》是怎样的?

反思:活动中由于有部分孩子没有接触过第一课时,所以导致后面的动作就无法进行,这是我课前准备的不够充分,在第一段音乐中,我应该让孩子们区分蜗牛与黄鹂鸟动作的区别,特别是在游戏中蜗牛躲,黄鹂鸟啄的音乐中着重让孩子们找我音乐与动作的匹配。还有第二段音乐其实可以省略,因为第二段与第一段是一样的,没有必要再听一遍,问孩子有什么区别,直接可以省略,然后重点在第一段让孩子明白动作与音乐的匹配,同时让孩子明白,什么音乐应该做什么动作。第三段音乐,我应该让孩子们倾听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让孩子们观察蜗牛动作的变化,同时重点让孩子们倾听最后黄鹂鸟生气与蜗牛晕倒的音乐,把握住重点动作。由于前面的环节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后面孩子们自主选择角色时动作的混乱,但我当时没有完全的指出并及时的进行引导,以至于后面两遍随音乐游戏时,还是存在前面的问题。本次活动孩子的游戏兴趣还是很高的,表现也很积极,主要我在关键提问中的语言组织,还有主干问题的提问还需要好好的思量,主要还是第一课时没有铺垫好,还有与配班老师在动作上没有衔接好,特别是黄鹂鸟在飞的时候,也是一个四四拍的节奏,应该有节奏的起伏,而不是没有目的的随意乱飞,课前还需要对教材的分析的更加透彻些。

《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台湾音乐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音色和语气表现歌中骄傲自大的黄鹂鸟和锲而不舍的蜗牛的形象。

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葡萄成熟以前的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创编葡萄成熟以后的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重点:

表现歌曲、创编歌词

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自由律动进教室。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欣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它是哪里的名歌?

2、请大家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台湾方面的知识。

3、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指出台湾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教师简介台湾。

师:在我国的东南海域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我国的宝岛——台湾。台湾四面环海,四季如春,水稻、甘蔗、樟脑是台湾的“三宝”。台湾还是世界闻名的蝴蝶王国。台湾不仅以它独特的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它的文化底蕴也相当的丰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热情奔放、活泼风趣的台湾民间歌舞《杵舞》。

二、多媒体播放舞蹈《杵舞》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同欣赏了一段具有特色的台湾民间歌舞《杵舞》。那台湾名歌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台湾名歌《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吧。

三、多媒体播放flash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1、听时:请大家想一想,歌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

2、听第二遍时,请大家用拍手、摆动身体等动作来感受歌曲的活泼风趣的情绪。

3、请大家随范唱轻声学唱歌词,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活泼风趣的情感。

四、合作创编与表现

1、请大家讨论歌中有几个角色?每个角色演唱时在音色和语气上有何区别?

2、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唱歌曲。

3、分组讨论:创编葡萄树成熟以后的歌词。

4、交流演唱学生创编的歌词。

5、师:同学们编得可真好,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蜗牛的什么精神呢?请学生来总结。

时间过得可真快,下节课我们还要表演我们心目中的《蜗牛与黄鹂鸟》,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台湾校园歌曲的大点播,你们说好不好。

最后:在《蜗牛与黄鹂鸟》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敏感性,能够听到音乐自动拍手打节奏;

2、会唱这首歌。

活动准备:

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成一位魔法师,手拿一根魔术棒,请另一位老师配合,做变蜗牛的.游戏。

师:我变,我变,我变变变?变什么?变蜗牛!

另一位老师立刻装扮成蜗牛,趴在地上,引发幼儿兴趣。

二、变出蜗牛后,就开始放音乐,全体跟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边唱边打节奏。

节奏:拍腿两下,拍手两下,自由动作两下。(动作可创编)

三、一遍歌曲后,再玩变蜗牛的游戏,这次歌曲开始后,教师加上动作表演,请全体幼儿跟做。

四、待幼儿熟悉游戏后,可请个别幼儿扮演魔法师,进行游戏。

五、游戏进行反复。

《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篇6

本课设计意图

一、 本人想把教学研究成果“互动式”课堂教学在这堂课上展现出来:

1、“创设情景,诱生想动”教学模式是:带入情境,激趣动情丰富情境,析难解情深化情境,品美治情渲染情境,即兴抒情。

2、“指导学法,导生会动”。想通过以上教学模式来让学生在提高审美的同时产生快乐。

二、 通过这堂课来给学生一个机会、一种表现的欲望、一种创新的动机和一种发散思维的环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发展、自由表演、自由创作、自由评价。让学生教学生,学生评价学生。

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学习带休止符的节奏型。

二、 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使同学们懂得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三、 能力目标:

通过绘画创作和编、导、演歌曲内容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和探究团结的精神。

教学内容

1、 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 学习节奏为歌曲伴奏。

3、 创编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音乐书;画纸;画笔。

2、教师: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机;蜗牛和黄鹂鸟的头饰、打击乐器;画纸;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以故事法导入

1、 (师)提问:同学们见过蜗牛吗?那同学们愿意把你印象中的蜗牛表现出来吗?如通过画画,或描述蜗牛外貌特征和模仿蜗牛爬行动作等等。如果你觉得同学之间需要讨论一下也行。想画画的同学到老师这里来拿纸,(发纸并组织画画)其他同学哪位来描述蜗牛的外貌特征,哪位同学来表演蜗牛爬行动作。

2、 等画画的同学差不多画好了就结束表演,老师选一些画贴在黑板上,老师对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3、 (师)同学们不但模仿得象,而且画得也好。老师这里有一个蜗牛的图片,同学们见过黄鹂鸟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黄鹂鸟的图片(出示图片课件),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蜗牛和黄鹂鸟之间的故事:冬冬家门前有一棵葡萄树,春天葡萄树刚长出嫩绿的叶芽,一只蜗牛背着它那重重的壳就开始从树低下慢慢的往上爬,这时正好被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黄鹂鸟看见了,它们俩在那里嘻嘻哈哈的笑蜗牛,“蜗牛兄弟,葡萄成熟还早着呢,你这么急着就想吃葡萄了!哈哈……”

蜗牛抬头看了看黄鹂鸟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呀,等我爬上葡萄架上的时候,葡萄不就成熟罗!”黄鹂鸟听了摇摇头飞走了。

通过画蜗牛、说蜗牛、演蜗牛从而锻炼形象记忆、口述能力、模仿能力。关注学生的表现过程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能给其他同学带来美和快乐。

二、学唱歌曲

有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歌名叫《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一定觉得这首歌曲很好听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1、再次听唱,要求同学们带上表情来听唱。

2、跟老师的钢琴唱,从学生的声音、音准、吐字、表情等方面出发,使学生能得到提高。

3、让同学们站起来声情并茂的演唱一次,同学们也可随着音乐做律动。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用身体语言去体验歌曲,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亮点加以渲染。

三、学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1、老师示范拍节奏

2、(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哪条节奏型更象蜗牛爬行的样子,等一下我们就用它为歌曲伴奏(学生讨论并回答)。

3、练习节奏

听歌曲为歌曲伴奏两遍,同学们可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老师作指导。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蜗牛行走的形象,从而选择适合节奏型和打击乐器。

四、 创编活动

(师)老师觉得这首歌曲不但内容有趣,旋律轻快、活泼,而且也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下面同学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这首歌。比如,喜欢表演的`同学们可以为这首歌曲设计舞蹈动作,或者邀上你的几个朋友,一起来创编这首歌曲的情境,如有的可以扮葡萄树,有的可以扮黄鹂鸟,还可以扮蜗牛,进行情景表演,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拿一些纸,你可以根据歌曲内容来作画,你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需要头饰的同学到我这里来拿,现在大家开始动手吧!

画画的同学继续把你们的作品完成,舞蹈和情景表演的同学谁先来表演给大家欣赏一下,同学们看完后说说他们的表演怎么样,有哪些精彩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如果你帮他改改,你会怎样改,发表一下你的宝贵意见。

组织学生表演完后,让学生来评价学生,老师给予肯定和奖励。

(师)我们的小画家也创作完了,让大家来欣赏欣赏。(在实物投影机上展示然后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根据歌曲内容去自由发展、自由表演、自由创作、自由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和探究团结的精神。通过学生评价学生,充分力用学生的资源,要学生认真经过思考后再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到自信、自我和独立。

五、 德育渗透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你能从蜗牛和黄鹂鸟身上分别学到一些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让学生分析和辨别黄鹂鸟身上存在的缺点我们不应该学习,我们要学习蜗牛身上那种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六、 小结下课

(师)今天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美妙动听的歌声,看到你们精彩的表演和非常富有创意的绘画,同时,通过学唱歌曲使我们懂得了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运用故事还原策略在游戏中,利用三段情景性故事再现音乐,帮助幼儿区分角色及各自的动作,同时增加了一些蜗牛和黄鹂鸟的动作,如:蜗牛怎样爬上葡萄树的;黄鹂鸟“赶”的动作;黄鹂鸟四个拍点啄蜗牛至最后一个拍点和蜗牛晕倒的场景设计,使整个音乐游戏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在这个音乐活动中,更强调倾听音乐,使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对故事情景有一定的感受,同时利用有效提问,帮助幼儿解决在同一个音乐中两个动物同时表演的难题。在感受音乐中快乐地游戏,在游戏中不断深入地理解音乐,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喜欢音乐、享受音乐。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段落与故事情节的匹配,尝试用身体动作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玩音乐游戏。

3.体验游戏中蜗牛“爬”与黄鹂鸟“赶”等有趣逗乐情绪。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体验蜗牛“爬”与黄鹂鸟“赶”等有趣逗乐情绪

难点:感受音乐段落与故事情节的匹配

活动准备

剪切过的音乐,蜗牛、黄鹂鸟胸饰,第一课时故事与动作的铺垫

活动过程

一、扮演角色,快乐引题

合着音乐学蜗牛进场(第一段音乐)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做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合着音乐的节奏,开心的出发吧。”

二、基于故事的动作还原,在音乐中体验做蜗牛与黄鹂鸟的快乐

师:蜗牛是怎么爬的?怎么躲的?(请个别幼儿学习)

师:黄鹂鸟是怎么飞出去玩的?怎么赶蜗牛的?(请个别幼儿学习)

三、游戏:在动作还原的基础上扮演角色,快乐游戏

(一)引出游戏

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很有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玩这个有趣的游戏,在这个音乐故事中黄鹂鸟飞出去玩了几次?(3次)回来“赶”了蜗牛几次?(3次)让我们来听听。

(二)分段欣赏,理清角色动作

1.播放第一段音乐,老师与配班老师随着音乐表演,幼儿欣赏观察。

师:第一次爬出来了,它是听到什么声音躲到壳里的`?黄鹂鸟赶蜗牛时啄了几下?(播放蜗牛躲,黄鹂鸟啄的音乐)

师:你们觉得要爬到黄鹂鸟的身边吃葡萄而不被它发现,应该要怎么爬?(重点学习蜗牛爬和缩回壳里的俏皮动作以及黄鹂鸟啄的动作)

2.播放第二段音乐,老师与配班老师随着音乐表演,幼儿欣赏观察。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蜗牛第二次爬上去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第二段音乐和第一段音乐是一模一样的。)

3.播放第三段音乐,老师与配班老师随着音乐表演,幼儿欣赏观察。

师:最后我们来听一听第三次蜗牛继续爬出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在这段音乐中蜗牛做的事情有变化吗?黄鹂鸟又会怎么做呢?

师:黄鹂鸟还在干什么?(玩)等黄鹂鸟醒来发现葡萄被蜗牛吃了很生气,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把蜗牛啄了下去,啄了几次,蜗牛才掉到地上,什么时候晕倒在地上呢?(黄鹂鸟发出“哼”的声音以后)

(三)选择角色,快乐游戏

1.现在我们已经把蜗牛与黄鹂鸟的游戏都学会了,你们想来玩一玩吗?(幼儿自主选择角色,教师带领幼儿玩)

2.全体幼儿游戏一次,教师参与其中做黄鹂鸟,配班教师退场。

3.幼儿交换角色再次游戏一次,教师完全退出。

四、活动延伸

《蜗牛与黄鹂鸟》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我们回去听听歌里的《蜗牛与黄鹂鸟》是怎样的?

反思:

活动中由于有部分孩子没有接触过第一课时,所以导致后面的动作就无法进行,这是我课前准备的不够充分,在第一段音乐中,我应该让孩子们区分蜗牛与黄鹂鸟动作的区别,特别是在游戏中蜗牛躲,黄鹂鸟啄的音乐中着重让孩子们找我音乐与动作的匹配。还有第二段音乐其实可以省略,因为第二段与第一段是一样的,没有必要再听一遍,问孩子有什么区别,直接可以省略,然后重点在第一段让孩子明白动作与音乐的匹配,同时让孩子明白,什么音乐应该做什么动作。第三段音乐,我应该让孩子们倾听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让孩子们观察蜗牛动作的变化,同时重点让孩子们倾听最后黄鹂鸟生气与蜗牛晕倒的音乐,把握住重点动作。由于前面的环节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后面孩子们自主选择角色时动作的混乱,但我当时没有完全的指出并及时的进行引导,以至于后面两遍随音乐游戏时,还是存在前面的问题。本次活动孩子的游戏兴趣还是很高的,表现也很积极,主要我在关键提问中的语言组织,还有主干问题的提问还需要好好的思量,主要还是第一课时没有铺垫好,还有与配班老师在动作上没有衔接好,特别是黄鹂鸟在飞的时候,也是一个四四拍的节奏,应该有节奏的起伏,而不是没有目的的随意乱飞,课前还需要对教材的分析的更加透彻些。

《蜗牛与黄鹂鸟》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借助图片感知理解歌曲中的角色,知道蜗牛的特征,体会歌曲所表现的诙谐幽默的情感。

2、通过倾听范唱,感知地方童谣的特色,把我“阿”字重叠的表现手法,学习演唱歌曲。

3、对地方童谣有兴趣,初步感受小蜗牛坚定的信念。

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蜗牛,小鸟图片各一个、长长得葡萄藤、紫色的笔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讲故事,感知歌曲的背景内容。

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告诉幼儿谜面: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请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

2、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小蜗牛家门前有一棵葡萄树,葡萄树和小蜗牛是好朋友,它邀请小蜗牛去他家吃葡萄,当葡萄藤刚长出绿色的嫩芽的时候,小蜗牛就背着重重的壳出发了,他一步一步的沿着葡萄藤向上爬,猜一猜,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欣赏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1、有一首歌会告诉我们答案的,现在我们来听一听(幼儿倾听歌曲)

2、老师出示图,你听到歌里说了什么?小蜗牛遇见了谁?它对蜗牛说了什么?小蜗牛听了黄鹂鸟的话,是怎么回答的?你觉得黄鹂鸟怎样?

三、学习歌曲

1、下面我们再来听听歌曲,找找这首歌什么地方比较好玩,找找什么地方跟我们以前唱的歌不一样?我们应该怎样唱?

2、告诉幼儿这是一首台湾童谣,幼儿说一说这首歌什么地方比较好玩,找找什么地方跟我们以前唱的歌不一样?

3、带领幼儿唱一唱富有地方特色的“阿”字。

4、看图片完整的演唱歌曲。

5、幼儿跟着音乐完整的边唱边自编动作表演。

6、请个别幼儿示范表演唱。

7、想一想,小蜗牛爬到葡萄藤上时,葡萄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为什么?

8、老师在葡萄藤上添画一串一串的葡萄。

9、你喜欢这首歌吗?你喜欢小蜗牛吗?为什么?

四、音乐活动:摘葡萄

1、小蜗牛爬上葡萄藤终于吃到了甜甜的`葡萄,葡萄藤上的葡萄又大又多,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摘葡萄吧。

2、幼儿随音乐边唱边摘葡萄:藤上许多紫葡萄,一串一串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葡萄,身体健康多快乐。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不足就在于准备不够充分,这一课时去完成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在教授新歌学唱的时候时间不够用,使得内容有所压缩,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矫正一些唱的不准的音节。在表演这一环节上,虽然这节课学生在表演的形式上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老师没有参与其中,只是起到了一个指导的作用,还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