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世说新语》读后感

2025/10/05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1

学习了《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的篇章,我心起伏。先看原文:

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锋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如《世说新语》的文章分类,今天讲的是一个有关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故事。

戴渊年少投靠陆机之前乃一游侠,善攻掠商旅,然而“虽处鄙事”,却“神气犹异”。看到“神气犹异”我首先想到了诗仙李白,那是一个自信心爆表的人。不是有那样一句话吗,臭美之人,因为他有“美”可臭!而眼前的这位,是怎样一个少年?攻掠商旅,说破大天也拿不上台面。尽管如此,他指挥掠劫却如大将军般“运筹帷幄”,自是“皆得其宜”。本是将才,又如此年少,无奈自毁前程,令人唏嘘。呵呵,但那只是普通人的“唏嘘”和“短见”。少年戴渊有幸,幸在他遇到了陆机。陆机不仅看重戴渊才华,还能出言规劝,比普通人有慧眼,比老百姓有远见。特别是在戴渊泣涕投剑、陆机规劝成功之后,陆机不计前嫌还写信推荐这样的“人才”,容人之心,容人之过,令人动容。我又想到了“缇萦救父”,想到了先秦以来折磨人身心的酷刑。戴渊确实比缇萦幸运,因为汉文帝以来已废除肉刑。然而比刑法更加宽容的永远是人心,能唤醒他人、多看人之所长、笃信人之本性,比起最严厉的'刑法更能救人。

一个曾放弃自己、甘做强盗的少年尚且能悔过自新,我们的孩子还远远没有这样或那样的“违逆”啊!做父母的为什么那么容易灰心,那么容易给孩子定下一个“不是那块料”的标签呢?是家长的修行不够。人的一生,就是来修行的。孩子,就是来修行我们自己的。然后,人生圆满。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2

提起记载遗文轶事的笔记小说,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说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国最早历史价值最高的小说,你又会想到什么?对你说,它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撰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很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能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

不只这部分。《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大家熟悉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源于《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大家一齐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不少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小孩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缘由,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样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小孩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隐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龄便有非常强的推理本事和擅长考虑的好习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喜爱”。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让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崭露头角,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很多的考虑。在日常,要细于察看,擅长考虑,并进行推理确定才能达成有价值的生活。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洁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3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4

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主要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 政治 、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谢安以其脱俗的`言行、超逸的气质而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总体说来,《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5

“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读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认同,亦对此感慨良多。

我想到了古时方仲永早慧的故事。方仲永的父母教孩子学会了耍小聪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父母不知道自己让孩子把聪明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这是一种短见的聪明,父母无视这点,就极易会让孩子把小聪明的习惯内化为他们的`人生观,这也直接导致了方仲永的悲剧命运。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凡是有大成者,皆认为耍小聪明终究会让自己栽跟头。那是因为耍小聪明的人会在成长中离大智慧愈来愈远。因为爱耍小聪明的孩子,他们会习惯性地不愿意付出、不踏实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不认真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芥川龙之介说,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门捷列夫说,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德怀特说,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一句话:天才来自勤奋。

天才未必早慧,大器多半晚成。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6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诣见料视财务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麓,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末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贪财,阮遥集喜好木屐,都是常常自我谋划管理。同样是一种问题,可是还不可以由此分出两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去,看见他正在清点查询财务,客人到了,还没有整理整理完毕,剩下两只小木箱,便放在背后,侧着身子遮挡,心神没办法平静。又有到阮遥集家去的。看见他正在亲自用口吹火给木屐涂蜡,因而叹息到:“不知这一辈子会穿几双木屐!”神态安闲自在。于是两人的高下才分出来。

读完这一则我不禁为祖少士的问题而笑出来。钱乃是身外之物,人去世了不可以把钱带走,人活着也不可以把钱看的太重。钱虽然是每人都渴望的得到的东西可是不可以把每一块钱都看的十分要紧

那样的话将会先把自我的生活搞的一团糟再把其他人搞乱。这就成了得不偿失。不只会搞乱生活并且还会有偷盗的心里总觉的不满足。如此最后还会害了自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家喜欢钱可以,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大家要掌握以一种视资金如土的`方法去看待资金。资金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一些人把资金当作一种工具去做坏事。拉拢人心。钱会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钱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还是让大家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正确的认识资金不可以够被资金所迷惑不可以被资金所借助。

大家仅有正确的看待资金才不会让生活被资金所搞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