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1
今天,我怀揣着惊讶与激动终于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我读完后,感触很深。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作者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章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长于心计,次女冰玉聪慧善良。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
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
在伦敦亨特之子奥立佛深深的迷上了冰玉,但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思乡的情况下与韩子奇相爱,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不容两母子,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韩子奇瞬间苍老,母亲也终于明白自己的过错,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
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
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
爱情的魔力竟有如此之大!竟可以打破种族的界限,这应该是穿越种族的爱恋吧!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著名的凄美爱情故事。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这就是一个凄美的关于仙女和凡人的故事。
我认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与《穆斯林的葬礼》内容上有些不同,但是这俩者都是爱的奇迹。一个打破了种族的界限,另一个则违反了天条。他们的勇气与毅力值得我们赞美和敬佩。
通过《穆斯林的葬礼》那文中穿越种族的爱恋,我学会了以后无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不应该被一些无理的规定所束缚。特别在学习上,我都应该不轻言放弃,我要学会勇敢,坚强地面对一切。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2
读罢全书,我方才将抑制在心中的悲痛愁苦释放出来,长长地舒了口气。这部书是一个圣洁的诗魂,是一道玉之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
全书通过描写一个玉器家族的生死兴衰,谱写了属于穆斯林的咏叹。今昔对比宛如两条河流相融相会,其妙无穷。从玉匠梁亦清收养韩子奇,到韩子奇勾心斗角威师傅梁亦清报仇,再到韩子奇与师妹梁君璧、梁冰玉两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最后到韩子奇女儿新月凄婉的一生,前半部分还是精雕细琢,暗潮涌动,后半部分便是势不可挡,汹涌澎湃了。犹如《神奈川冲浪图》,全书在新月之死时掀起滔天巨浪,将这一弯明亮的新月卷入了命运和悲剧的长河,让人实在不得不流下眼泪。
正如作者所言,此书是“为人心所传”,这就注定了此书奇诡神妙,悲壮淋漓。细读全书,让人不禁响起《巴黎圣母院》那美与丑的强烈的冲突与对比,又让人不禁叹谓其与《京华烟云》相似的命运的阔大与无奈。《玉殇》梁亦清之死,悲凄淋漓,令人震骇;《玉王》中子奇之青云得志,勾心斗角,或如大夫雕凿,若如小弦切切。在这一条晶莹、诗意的`玉河中,梁亦清,梁君璧,韩子奇,蒲绶昌,各个人有各个人不同的内心世界。然而,在这纷繁杂乱的命运之林中,一个庄重、美丽的灵魂悄然升起——新月!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一个人的悲剧命运,会使他的心灵得到常人无法得到的冶炼和净化,这便是美。若没有这种美,人生怎还是人生?新月之美,并非作者借她阐发了多少真主的旨意,而是她扬起了穆斯林美的灵魂,是她的心灵渡过了悲剧与苦难的命运之河,接受了光明与希望的洗礼,变得越发至善至美。新月,宛如一条活泼美丽的小溪,由远到近,由弱及强。她的美,正如明月般纯净皎洁。梁君璧之叱咤风云,韩子奇之愁肠百结,无一不衬托出她如梦如幻的美,然而从梁君璧拒绝楚雁潮开始,她的世界掀起了巨浪,将少女如无瑕美玉的爱心打得粉碎。她的死,有一种“奥菲利亚式”的凋零之美,又如祝英台般缠绵悲凉,却不只是柔情凄婉,而是苍天泣血!
问世间,何为美?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寻找这个答案?姹紫嫣红,大漠孤烟,是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堪称完美的艺术品;《蒙娜丽莎》那一抹动人心弦的微笑,是美……到底何为“美”?读完《穆斯林的葬礼》,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最美不过人的心灵,它能压倒一切,镇住一切。萧红一生命运坎坷,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用一颗未被污染的,饱含童真的纯净心灵写下了《呼兰河传》;汪曾祺年轻时作品不受文坛重视,抗战时在西南联大受尽磨难,然而在晚年时他却将这段往事写得如履平地,还创作了《受戒》这样纯净如水的佳作……有句话说得好,在逆境中,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态。正如书中传达的旨意,只要人的心还是美的,那便是不可磨灭的希望!
有人认为结尾太悲惨,然而尾声部分,梁冰玉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门里边,雪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冰玉冲上去一把抱住她‘新月!新月……’”她抱住的不再是一个少女,而是梁家的第三代,一个新的新月,一个新的希望……
旧的生活总会过去,新的生活如黎明破晓,如期而至。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3
初识此书,源于父亲口中。曾闻他看此书于床上两天两夜,于是我便对此书产生了一些兴趣,仅听书名,以为只是回民的宗教之事。身为一个汉民,原以为自己不会欣赏于此,但仅读几章就沉迷于中,不可自拔,时而为此书中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而感到欣慰欢喜,又时而为主人公家庭的一波三折而潸然泪下。
浅读此书,围绕"玉""奇宝斋"的升沉为主线,在战乱纷飞的背景下反映出家庭的起起伏伏,或许会想,为何一本这样的脱离时代背景的书会对我产生如此大的感触。我想其中的原因有几,小说的.情节出人意料,不如一般的小说,只读一章,你便在脑海中大致猜测其余几十章的情节发展。而此书则不然,不读最后几章,定然不会想到韩新月(主人公韩子奇)的女儿,怀着一份赤诚与热血,怀着对爱情那样的美好的向往,怀着对一个男人的爱慕与痴情,在花儿般的十九岁,就那样遗憾的离开了人世。又或许你一定想不到,主人公会与自己的妹妹相爱,在异国他乡,过着夫妻般的生活,而且还生下了孩子,正是上边所说的韩新月。若不通读此书,你也定想不到结局为何如此悲凉,韩子奇一生所追求的那些藏品被洗劫一空,最后似是一个独来独往的幽灵,又似是一只无依无伴的孤雁。他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女儿,他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事业,最终,他也失去了那个孤单影只的自己。而又如此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于人物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如同是真实的事情就发生在你的身旁,他笑了,你也便笑了,他哭了,你也便哭了。你也会感受到那撕心裂肺的痛楚,对于主人公韩子奇,你会感受到他对自己的孩子深沉的爱;当他最爱的玉被损坏,被抢走的时候,他苦苦哀求,跪在地上之时,你也竟想恨不得与那些人拼命。又当读到韩新月与楚雁潮那圣洁般的爱情时,会忍不住在内心祈祷: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又奈何不随人愿,爱而不得,叹息不已。
小说最后,主人公爱人的妹妹,或者又可以称之为韩子奇的爱人,梁冰玉回到了那个已经人走茶凉的家。推门之时,她眼所能及之人,皆以为是自己的女儿新月,可却不曾想,白发人送黑发人,女儿新月已经离开人世,她走进墓园,与那个曾经深爱自己女儿,不过四十多岁却已满头白发的楚雁潮擦肩而过。我仍然记得,在小说的最后,韩冰玉在淡淡的月光下,在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那轻柔虚幻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烟如梦,琴弓亲吻着琴弦,诉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读完此书,便也觉得听到了这么一首悲伤之曲,哀伤之歌。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的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蝉吐丝,如孤雁盘旋。每本书,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悟,而读这本书,感悟到了什么?我觉得或许是轮回,是善恶,是人性,是温暖,是复活,是煎熬,是你,又是我。伴望着黄昏的落日,迎着初升的太阳,随着黑夜的降临,希望你也会捧起这本书,眼目之所过,嘴唇之呢喃,走进这本书,走进你自己。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4
曲终掩卷,荡气回肠。读完《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楚雁潮那一曲悠扬而又婉约的《梁祝》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它诠释着多少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我们这样懵懂而天真的年纪,还不能理解真正的爱情,但作为一个旁观者,并不影响我对书中梁、韩家族六十多年的兴衰以及书中人物之间摩擦出来的暖流和火花发出由衷的感叹。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故事线索,却是同样的结局—相爱的人们最终都没有象海子说的那终成眷属。梁冰玉和韩子奇,因为伦理道德的原因分居三十三年;韩天星和容桂芳则因为父母的“智阻”而变的冷若冰霜;韩新月和楚雁潮,由于双方家长的阻挠,爱情也最终随着新月的离去而葬送。相爱的人总是分开,而不相爱的.人却在一起,貌合神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剧!由于时代观念的限制,对于韩子奇的妻子梁君璧所做的决择并没有错,她也无法摆脱和冲破时代的桎梏。
二十五岁的倔小伙韩天星,不论家庭背景,无所谓“门当户对”,执着地爱着他所爱的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还能接受,而在当时那样做简直是无法无天。桂老师,一位温文尔雅、才学甚高的年青教授,爱上一个比自己小近十岁,且患有心脏病,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人。他不顾外界压力,毅然要爱她,这执着的追求正是爱情的真谛,是值得赞扬和理解的。而梁玉冰的思想过于偏激,她认为:我爱他,他也爱我,我们就结合了,事情就这么简单。至于是否触及别人的家庭,影响别人的生活与我无关。无论是当时的还是现在,她的爱情观是要受到指责和唾弃的。
随着主人公们陆续离世,书中多次写到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夭折所发出的叹息,也是一种对黑暗社会爱情悲剧结束的注解。
哀乐长鸣,这是所有人发出的至深感叹!曲终掩卷,荡气回肠,那琴声又萦绕在我的耳旁……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5
白的纯粹,白的洁碧。
回回……
忆往昔,峥嵘岁月。阿訇带着韩子奇在礼拜途经清碧玉石下的奇珍斋开启了命运的征程。
原以为这是命的宿劫。而情愫也随着文字在呼吸间急促了些许。思碎的顷刻间,试图迅速整理获取一个所谓的果。理清画面与片段在脑海的模样。似乎,玉碎……这运命的轮盘才赋予使命,开启它转动的闸。
这债的开始,也或许注定了成为玉王的因。誓言为徒,赔上一生。在梁老爷子倾注的培养中,日夜赶制,为了活命,为了传承,为了民族的荣誉……为了…正因为每一种情愫的相融与交织。郑和航海船在昼夜赶制中断送了梁老爷子命后,二次琢玉。不仅奠定了其手艺的精湛,更为完成民族的事业刻下了师傅与自己的名字。
在还为理清那命运中冥冥间的安排时,也相继踏上了伦敦的征途。
诚然,每个人的人生都赋予着独特的`意义。去感受那所谓生活中参半的苦楚与甜蜜,何尝不是一种活着的滋味。就像韩子奇的女儿新月的宿劫一般。美貌与智慧并存,考入北大与她的老师相爱。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没有按相爱就能有美满的相守中渡过余生。命却草草的在风湿性心脏病里结束了18岁的生命。或许新月是幸运的,成长里因为努力、因为才华遇见了挚爱的老师。而每一份赋予韵律的人生都只在一呼一吸间,悄然的开始,无息中结束。
这一切,似乎只有雨夜最能与此刻的物境与己境陪衬,才能找到那一点点慰藉…
许诺里无法兑现的诺言,交织在雨夜里,密集的雨丝抽打着玻璃,又像瀑布似的朝下倾泻……没有了结局,或许这已是结局。
努力不让自己去记住梁玉清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韩天星韩新月那原本错综的三代的名字。
那“为玉而生,为玉而焚”在别人的故事找到平衡命运的想念,就正如契柯夫曾经说过:当喉咙发干时,会有连大海也可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
带着念,一呼一吸吧……
忆往昔,唯爱不破。
璞玉,爱得纯粹。
掩卷,停思,止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