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青蛙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大班科学青蛙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很多小朋友都对昆虫很感兴趣,所以特设这个活动让小朋友认识青蛙。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 篇2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有位唱歌家,唱歌呱呱呱,跳高本领大,专吃害虫保庄稼。
二、观察青蛙的生长图片
1.启发幼儿根据箭头图式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
2.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
小结:青蛙是两栖动物,它的背是绿色或土灰色的,有黑色的底蚊,肚皮是白色的,嘴巴又阔又大,舌头又细又长,有两只大大的眼睛和四条腿。春天,青蛙妈妈把卵产在水里,再变成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再变成青蛙。
三、讨论青蛙与人的关系
1.为什么说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
2.我们怎样保护青蛙?(先由幼儿自由讨论几分钟,再个别表述,最后老师总结。)
小结:青蛙是捕虫能手,专吃蚊子、蝇子等害虫,青蛙一年能吃掉5000多条虫子,保护庄稼。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保护环境的好帮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四、分组活动
1.语言区:自编有关青蛙的环保故事。
2.美术区:制作与青蛙有关的环保宣传画。
3.表演区:表演自编的.环保故事情节。
【延伸活动】
将制作的环保方面的宣传画放在阅览室展览,供其他班级幼儿观看。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幼儿在小、中班的故事、音乐中都了解过它的外形特征,在此基础上,大班幼儿应该能够完整地描述青蛙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因而,我把这一方面的目标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先观察,系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用连贯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接着提供给幼儿充足的自由讨论时间,不仅满足了大班幼儿相互交流的需要,也使幼儿能分享到同伴的个人经验。再通过自制环保宣传画、故事表演等形式,主动参与保护青蛙,保护环境的活动中来。并给小、中班的幼儿起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
二、效果分析
第一,突出了幼儿是活动主体的教育思想,运用观察法、发现法,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掌握了青蛙的一般特征,了解了青蛙与环境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活动设计好,形式多样、新颖,有时代气息。整个活动中,幼儿情绪饱满,学习积极性高,成功地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整个活动室环境设计突出环境教育的主题,体现《规程》所强调的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的精神。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2、让幼儿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使幼儿知道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找朋友。"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和你们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听辩,导入新课。
二、认识青蛙
"小朋友你见到的青蛙是什么样子的?小时候,它的名字叫什么?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小结:小蝌蚪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我们看段视频就明白了!
三、观看课件,幼儿总结出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课件一遍,提问:
"小蝌蚪经过哪些变化,最后才成了青蛙呢?(师根据幼儿回答,张贴图片。师不做评价)
2、再次播放课件一遍,提问:"小蝌蚪是这样变成青蛙的吗?(请个别幼儿参与评价。)
师小结:原来呀,青蛙是经过了:卵→小蝌蚪→长出前腿→长出后退→小青蛙→大青蛙的生长过程。
四、分发作业单,巩固认识青蛙的生长过程。
五、总结:青蛙生活在小河、水沟及水田中,以蛾、蚊、蝇类等农业害虫为主要食物。据统,一只青蛙一年至少要吃掉1500只害虫。每只青蛙吃掉这么多害虫,成千上万只青蛙吃掉的害虫就很多了。因此,人们把青蛙称为"捉害虫高手",并把青蛙当做人类的好朋友。
相信小朋友们,从今天起,我们一定能做到保护青蛙,爱护青蛙。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有保护青蛙的意识,知道青蛙是我们的朋友。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铅笔人手一支。
2、青蛙生长图片一套。
3、玻璃缸里养了许多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音乐活动:小蝌蚪。
1、教师:这是什么?小蝌蚪在水利干什么呢?
2、教师和幼儿一起,随着音乐边唱边表演《小蝌蚪》,引出主题。
二、通过提问的方式,初步了解青蛙的特点。
1、教师:小蝌蚪在水中游呀游,慢慢地长大了,小蝌蚪长大了就会变成什么呢?小蝌蚪长大后是什么样子呢?
2、启发幼儿根据个人已有经验讲述自己对蝌蚪和青蛙的认识。
三、出示青蛙图片或幼儿用书,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了解青蛙的主要特征,说说:
1、这是谁?青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青蛙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
2、青蛙头上有什么?腿长得怎样?脚趾间有什么?
四、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
五、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1、出示青蛙生长图片或观察幼儿用书上的青蛙生长演变的画面,说说:小蝌蚪是怎样慢慢变成小青瓦的?
2、幼儿清楚地了解到:青蛙卵—小蝌蚪—长出后腿小青蛙—长出前腿的小青蛙—青蛙。青蛙完整地演变生长过程。
六、组织幼儿讨论,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1、你知道青蛙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2、青蛙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
3、菜市场,有人捉了青蛙来卖钱,他们这样对吗》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
七、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儿歌《小青蛙》。
八、幼儿操作活动。
知道幼儿观察幼儿用书,想一想,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启发幼儿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现小蝌蚪成长的过程。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青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 篇5
设计意图:春天到了,田野的水沟、小河里也出现了小动物——小蝌蚪,孩子们把抓来的小蝌蚪放在自然角中,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小蝌蚪长大以后变成小青蛙,但是对于怎么变的过程都不知道,孩子们都围在小蝌蚪旁边议论着:有的说肯定先长出前腿,有的说肯定先长出后腿,有的还说肯定四条腿一起长出来的。孩子们讨论得不可开交。所以我设计了《小蝌蚪变青蛙》的科学活动,让孩子有个正确的认识。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小蝌蚪变青蛙ppt,人手一份的青蛙成长卡片,小蝌蚪与青蛙的图片,青蛙的叫声。音乐《小青蛙》
三、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引起幼儿的兴趣
播放小青蛙的叫声
师:今天,有位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你们听听看,谁来了?
(二)观察青蛙和蝌蚪
1、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小青蛙小时候是谁吗?(小蝌蚪)
2、出示小蝌蚪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蝌蚪长得怎么样的?
幼儿观察并说出小蝌蚪的特征。(黑黑的身体,圆圆的脑袋,细细的尾巴)
3、出示小蝌蚪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青蛙又是长得怎么样的?
幼儿观察并说出小蝌蚪的特征。(两只大眼睛,四条腿,穿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
4、师:真奇怪呀,小蝌蚪和小青蛙长得一点都不像,那是怎么变的呢?
(三)欣赏故事,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1、边讲故事,边用PPT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师:从蝌蚪长成青蛙会经过哪些变化?蝌蚪变成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后腿?
它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它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过程:卵——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2、重点讨论青蛙的前腿和后腿长出的先后顺序。
3、教师小结: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随后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青蛙。
(四)游戏:排队(人手一份青蛙生长过程)
幼儿为青蛙成长过程排队。
(五)教育幼儿要保护小青蛙。
师:青蛙有什么本领?那我们要怎么样保护它们呢?(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家的好朋友,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六)活动延伸
跟着音乐《小青蛙》做律动。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 篇6
活动背景:
在班上自然角里摆放着各种植物,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给这些植物浇水。上周一,乐乐又带来了许多小蝌蚪,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都围上去看。他们每天观察,并热烈地交流着:“看,小蝌蚪长腿了。”“好像有两条呢。”“它再过几天就要离开我们了。”“是回到小河里去吧?”“对,以后还会变成大青蛙呢。”“不是大青蛙,有的会变成癞蛤蟆。”“啊,癞蛤蟆,太难看了。”……孩子们在一起饶有兴趣地谈论着有关青蛙的话题。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我便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此活动——《小蝌蚪变青蛙》。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初步萌发爱护青蛙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演示图,幼儿操作用图,音乐磁带等。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小河里小蝌蚪,并饲养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
1、小蝌蚪从哪里来?
2、小蝌蚪的腿是怎么长出来的?
3、小蝌蚪的尾巴到哪去了?
二、根据已有经验,推测青蛙的生长过程。
1、提供操作小图片,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图片排序。让幼儿看看、排排、说说小青蛙是怎样长大的。
2、提出要求(小朋友在排图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排,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
3、幼儿排图,完成猜想过程。
4、讲评卡片,组织讨论。
三、观看动画课件,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给予幼儿感性和完整的经验(引导语:我们来看一下动画,看看从青蛙妈妈产下卵开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青蛙的。)
2、幼儿和老师一起排图,完成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轻轻地讲,“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3、提升经验,并激发他们爱护青蛙的意识。(引导语:小青蛙有哪些本领?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如果没有青蛙,庄稼会怎样?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
四、表演游戏:《小青蛙你唱吧》
1、商讨游戏的玩法。一部分幼儿戴头饰扮演可爱的小青蛙,一部分幼儿扮演有爱心的小朋友。
2、设置情景,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游戏。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次活动的亮点是: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把科学领域的活动用故事情节贯穿下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注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创设了一种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教师能够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并始终给予幼儿积极的关注,使他们的活动动静结合,由观察讨论——排图猜想——欣赏故事——语言描述其成长变化——到体验游戏,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3、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游戏法及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小朋友爱护小青蛙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春天来了,小河里也出现了小动物——小蝌蚪。这一切吸引着孩子们总是谈论不完的的话题:“小蝌蚪真好玩”“小蝌蚪什么时候长腿呢?”“它的妈妈是青蛙吗?为什么和它的妈妈长的不像呢?……”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结合中班下册教材主题五《奇妙的动物》中的发现区《小动物怎样长大》,设计了《蝌蚪与青蛙》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名称:蝌蚪与青蛙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蝌蚪的出生和生长过程。
2、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磁带;
2、小蝌蚪生长变化图片;
3、素描纸、彩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诗画导入,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
1、诗画:
大脑袋,长尾巴,
变成蝌蚪小娃娃,
游来游去找妈妈。
一个桃子裂开口,
两片叶子绿油油。
再画两个小喇叭,
变只青蛙呱呱呱。
2、提问: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和妈妈长得像不像?它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二、欣赏录音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提问:故事里面都有谁?青蛙妈妈在水里产下的是什么?青蛙妈妈在哪个季节产卵?卵变成什么?小蝌蚪先长出什么?后长出什么?最后变成了什么?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蝌蚪变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1)卵——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小结:蝌蚪变成青蛙要以上四个过程,从卵变成青蛙要70多天。
(2)青蛙生活在哪里?(既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是两栖动物。)
(3)青蛙吃什么?(蚊子、苍蝇、蜗牛和田野里的许多害虫)
四、教育幼儿要爱护小青蛙。
(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五、幼儿绘画《蝌蚪》、《青蛙》
幼儿自由选蝌蚪或青蛙进行绘画活动。
六、结束部分:
小青蛙饿了,我们送它们去捉害虫吧。
活动延伸:在活动区养殖蝌蚪供幼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