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在人间》读书心得

2025/10/08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在人间》读书心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在人间》读书心得 篇1

很早看完了《人间值得》这本书。记得在读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勾起我乱七八糟的随想。

书名就有点耐人寻味的意思了,脑中自然而然冒出了定义:活在这世间,外在的时间空间赋予我们的一切,一定是有价值的,符合基本的心理需求,概括就是人间值得。然后再看这个封面: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接受每一天。我又马上联想到当红脱口秀演员李诞的一句名言:人间不值得。意思就是当我们做了该做的事情之后,即使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也不用再去执着了,那就健康地活着吧,因为人间不值得。这么一句很简单粗暴的话,在许多不如意的瞬间竟然显得特别贴切。人间不值得,不要太认真,我们便可以给自己寻求这么一个安慰。仔细一想,其实和现在社会很流行一个词语——佛系,是很趋近的。佛系顾名思义,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这个词语在年轻人之间尤其“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某个时候,需要成为佛系青年。这么一句话和流行词语“佛性”之所以能迅速走红网络,大家争相标榜自己,其中大概也反映现在人们的心理需求:在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社会趋势下,人们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上都呈现压力渐增的现象,然后开始不断寻求一种能够可以自处自适的环境氛围,大家需要这种自我安慰和心理暗示。看完了书之后,我想其实这和书中的作者中村恒子的人生的哲学思想也是有那么一点相似的。整个来看,这是一碗加料的心灵鸡汤。在读的过程中乃至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你都会觉得自己身轻如燕,在中村恒子面前,你学会把人生这个沉重的话题慢慢放下来,一想到人生也就这么长,那些苦苦执着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眼中的世界好像宽阔了起来。

中村恒子的几个人生观,是蛮触动我的。

一个是她对工作持续不减的热情。人活一世,其实蛮难做到随遇而安,也绝对没有脱离工作而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立足于社会,我们一定面对工作,不得不承认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的,所以其实在人生中常常生出困扰我们的问题烦恼大多是由工作带来,这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于是在这漫长的工作时间,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工作的意义,工作带来的快乐等等。但有时候,工作的意义和工作的快乐并不会完全成正比的。

因为长时间处在一个工作环境中,难免会使我们感到厌烦,感到疲倦,感到懈怠诸如此类的消极情绪。在中村恒子这里,我们看到是一个非常使人接受的观点,那就是顺其自然,别着急,慢慢来,把自己的心放到最舒服的一个状态特别重要。我们的心是脆弱的,我们要懂得时不时停下来问他的感受,好好安抚他,好好待他。心理状态好了,一切也会变得迎刃而解。我们不必非要寻求一个意义不可,只要自己依然在追寻的道路上即可。跳出工作框来看,人生不是只有工作,生活才是我们的全部,一旦把这件事情看得不那么重,我们反而得到了心灵上的自由。

再说中村恒子对死亡的态度。

说实话,我对死亡这个事情是充满想象的。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很害怕看到那些和死亡有关的画面。可笑的是,电视剧或者是广告哪怕跳出来的是温馨的画面也会使我突然就莫名其妙地联想到身边的人终究会离我而去,然后独自默默流泪难过。死亡这个话题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影像中出现,都是极其难处理的,无论是死亡之前还是这个瞬间甚至死后,作家编剧都很难写实地描绘。20xx 年很火的一部动漫电影《寻梦环游记》,给死后的人创造了另一个极度美妙的世界,把死亡描绘得很梦幻很美好,很多观后感都在赞叹于这个编剧导演这样的奇思妙想,说这样温暖的电影特别适合小朋友观看,让很多人都从中得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文学上,列夫·托尔斯泰是很善于描绘人物心理活动的,

他的《战争与和平》里多次写到军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心理活动,里面有一场人物濒临死亡的心理活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战争与和平》中其中一个主人公安德烈公爵忠勇善战,这是一个时刻以为国捐躯为荣的军人,把拿破仑奉为神一样的.存在,是他心中十分崇拜的超级英雄。但在俄法对战中也是拿破仑称霸之战中,在他被法军击中倒下的一瞬间,他看到了拿破仑,拿破仑就这么不可思议以胜利的英雄那样骄傲地站在他面前,他却只看到了在他上方遥远的高高的永恒的天空,那一刻他突然觉得拿破仑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他的所有思想活动里没有他崇拜的伟大的英雄拿破仑,只剩下强烈的生还的意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生死观,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求生的本能在濒临死亡时,凌驾于一切信仰、崇拜。我又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描写死亡: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你停止呼吸的时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身份将被这个社会上抹除,这是社会关系的死亡,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这一刻才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以后,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当然,我们作为唯物主义辨证者,都知道死后最终不过就是化作一抔土,慢慢分解成不同的物质分子,不会给这个世界留下半点痕迹。

但至于怎么去面对死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却真的很难用语言就可以轻易表达得了的。中村恒子对待死亡的那种坦然是使我触动的。她面对死亡,淡然得很,怎么来,怎么去,潇潇洒洒的,一句话,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人一出生,就得面对死亡,可以说人就是向死而生了。不过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存在获得更多意义。

对于生死问题,并不过多地去探讨,而是着眼于过好眼下的生活,简简单单的就挺好!细细一想,生命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虽然与浩瀚无垠的宇宙比起来,我们连一颗尘埃都算不上,我们就是生活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下的一颗微不足道的微分子,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过着特定时代下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就是这样无聊而骄傲地活着,珍惜着。

其实,整本书的都透露出中村恒子这样一个的人生观,那就是坦率面对一切,无论是对外部世界,还是对内心世界。她认为,从根本上讲,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人独自生活。这句话真的太狠了,简直精准概括了人生的本质。说到底,人和自己周围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关系,其实终究是一个人在面对,谁也替代不了。所以说,他人有他人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界限分明,我们首先要过好自己的人生,不需要追寻别人的脚步。当然,我想,总有那么一些人的陪伴使你心安。也许,我们这一生的意义就是寻找这样的陪伴,让自己不至于太孤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明朗温暖。

总体而言,这一本心灵鸡汤式的的书,在喧嚣纷扰的尘世间能时不时给我们心灵的一点抚慰。最后用杨绛先生对青年人的告诫作一个总结: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让我们多读书吧!

《在人间》读书心得 篇2

《人间有晴天》由美国作家金伯莉·威乐丝·荷特所著,赵永芬翻译,在1998年荣获波士顿全球号角书奖银奖。

本书讲述了:十二岁的虎娃是一个聪明过人、会学会玩的女孩子,但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父母,智障的双亲,他们常常成为虎娃与同学相处的尴尬。好在有精明能干的外婆料理家中的一切。然而,由于外婆的猝死,虎娃的内心世界几乎崩溃了。她打算离开自己生活的小镇,随同姨妈去迷人的大城市生活。但成行前的一场暴风雨使她深切地感受到妈妈的爱,也懂得了欣赏和尊敬特殊的长处。于是她开始思考什么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她究竟是该离开还是留下呢?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只能说,它是我们自己的书。合乎年纪,合乎趣味,快活地笑或严肃地思考,都是立在敬重我们生命的角度,不假冒天真,也不刻意深刻。

我们不要像安徒生写的那棵小枞树,老急着长大,老以为自己已经长大,老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不理睬照射它的那么温暖的光和充分的新鲜空气,连飞翔过去的小鸟和早晨与晚间飘过去的红云也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老想着我长大了,我长大了。

青春的痛像什么?青春的痛正如蝴蝶的羽化,绚烂的外表下总是沉沉着年少的不羁。当那个满是棱角的你被青春的教训磨砺过之后,你会在痛苦中闪出过人的'光芒,而那些被磨掉的碎屑将成为青春献给你的最珍贵的回报。

青春如橄榄。在淡淡的苦涩之后,那清甜的回味留给我们的是一生都享不尽的财富。

《人间有晴天》的故事中并没有一句话迸出呼天抢地的热烈感情,也没有大段描写撕心裂肺的痛,但就在这平凡而又朴素的文字中,让我感同身受。

这本书,也许在你读完后,会有些伤怀,但心中却是说不清的平淡。这种想道又道不出的感觉,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真实感受。

也许,当你在读过这本书后,与我的感受有不同。但是没关系,毕竟,青春这颗小橄榄,得自己慢慢地品尝,慢慢体会……

《在人间》读书心得 篇3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这是主人公叶藏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太宰治的人生所感。

在序章中,三张男人的照片,也就是叶藏三个不同年龄的缩影。从强颜欢笑到矫饰轻薄,最后是而无表情的“死相”,正是叶藏极力迎合社会却最终失败的一生。叶藏在世人眼中是奇怪的,和世俗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不会拒绝,对讨厌的事说不出讨厌,对喜欢的事也总是偷偷摸摸,可以说已经丧失了二选一的能力。小时候为了逢迎自己的父亲,他撒谎说自己喜欢小狮子,但是也许人不必声嘶力竭的讨好众人,相互欺骗的人们之间毫发无伤,并且使得双方更加愉悦,“世人”这种生物就浑浑噩噩的过完每一天。而“我”为了讨好众人,弄些滑稽的动作和故事,这可以说是叶藏对人类最后的求爱,但是得到了所有人的爱戴。表面是笑脸相迎,心里头却是在拼死拼活的为世人提供最周详的服务。

我们都是在时时刻刻伪装着自己,可是自己的面具被揭穿后只剩下恼怒以及报复。但是世俗不就是建立在伪装的基础上吗?知道某一天,我们已经分不清到底是面具还是自己的本心时,我们就被社会所同化,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长大”。可是,我们自己真正顺心了吗?道教所言无为而治,顺心从欲,以和节之,如今的我们一出生就是活在别人的世界中,戴上世俗的枷锁,从小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上学后又被告知是“最差的一届”,于是我们从小时候开始戴上虚伪的面具,哄骗这个世界,同时骗过了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们被这张面具压垮,于是情绪崩溃,宣泄。“对人类极度恐惧的人,反而比任何人都渴望见识妖怪的可怕。”因此,梵高,毕加索意识中的妖怪真正的出现在了人类社会。我们看见了地铁站有人失去理智踢铁门,很多人都嘲笑他们。可是压力这种东西,只有自己亲身所受,才有所感。“愈是恐惧,愈要战胜它。”说出来十分容易,但是能够做出来的,往往都是有大毅力的人。

叶藏在落魄的时候侵犯了崛木的利益,于是朋友丑恶的嘴脸一瞬间表现出来,“在这样下去,世人可不会饶恕你”,一瞬间,人性的自私完全展露出来,受人责备或怒斥时,或许没有人能保持好心情。但是人们怒不可遏的脸上,有着比狮子,鳄鱼,巨龙更加可怕的动物本性。“寻常时候,他们似乎会将这本性刻意隐藏,但一有机会,人类可怕的真面目就会在愤怒中不经意间暴露出来”。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但处于愤怒的人,会将这种事物的正确性灌输给你,使得你强迫接受他的观点。而等到愤怒消失,也就是叶藏所说的“将本性隐藏”后,这时他们会告诉你,他所说的有些许绝对,可是愤怒的人对别人的伤害也并不是“对不起”能够弥补的。

接济叶藏的静子有个五岁的女儿茂子,在叶藏与社会上尔虞我诈做了一天斗争后,成为他的心理依靠。茂子一直以来叫叶藏“爸爸”,有次聊天问茂子:“你会向神明祈求什么呢?”茂子回答:“想要一个真正的爸爸。”这让叶藏头晕目眩。人的真实本性到底是什么?人总是有种错觉就是将别人看的特别透彻,可是有时候只是表象罢了。“原来他们并没有把我当做一个真正的人。在他们眼里,我仅是一个连死都不配的蠢笨怪物,即所谓的行尸走肉。他们无非利用我达到快活的目的罢了。”昏暗的`霓虹灯下,人性的丑陋和虚伪,无可遁形。这个渴望爱又不懂爱的“胆小鬼”,被人性的扭曲活生生磨灭了一个人。

世界上许多痛苦都发生在他的身上,强颜欢笑的他奉承他人,矫饰轻薄,生活却逼迫他生不如死,遭受佣人的毒打,来自家族的轻视,他喜欢的女子被玷污,然后又染上毒瘾。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他看清这个吃人的社会,他说:“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一切都会过去的”。

对的,我们生活中所谓的痛楚,一切都会过去的。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勇敢大方的前行。

《在人间》读书心得 篇4

有这么一个男孩,他的命运是如此的悲哀他的童年经历了丧父,丧母,外祖父破产的沉重打击。他就是俄罗斯大作家高尔基。高尔基只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叫阿列克塞。而高尔基在俄语中的意思是苦,痛苦,苦呀的意思。

随着凶狠的'外祖父破产,经历了那么多痛苦的阿列克塞年仅11岁就走向了社会,来到了他所描绘的人间。他在外四处流浪,到处找工作来养活自我,他做过仆人,洗碗工,学徒工,监工也正是他艰苦的生活,使他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阿列克塞在船上做洗碗工时,遇到了一个叫斯穆雷伊的厨师,他不停地借书给他看,斯穆雷伊叫阿列克塞以后不管怎样都要读书,学好知识,拯救祖国。阿列克塞从此牢牢记住了这句话,之后,他想尽一切办法到处借书。坚持阅读各种书籍,丰富的生活阅历,扩展了他的视野。在十分贫困的生活环境中,阿列克塞下定决心要跨进校门专心学习。于是,他不顾其他人的阻止,奔赴喀山,考进了喀山大学,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学习课堂。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触就是高尔基在那么艰苦的情景下仍然手不释卷,坚持学习。真让人敬佩。是的,书是知识的源泉,是生活中的营养品,是我们的朋友。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高尔基以往说过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所以,我们应当珍惜此刻的大好时光,勤学习、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在人间》读书心得 篇5

郁郁苍苍的树木,随风摇摆枝叶;铺青叠翠的青山,拔地而起;溪流从指间滑过,冷冷凉凉;一阵微风吹过,带来草木的诗情画意……

恩师赠予我三本书。《人间草木》是其一,汪曾祺先生著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是一本一口气读不完的书,需你慢慢读、细细品。

读到第一篇《芋头》,我就忍不住多读了几遍。汪曾祺先生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煤堆里的一棵芋头,仅靠着一点雨水,长出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这使他很欣慰,获得了一点生活的勇气:小小的一棵芋头,竟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站在阳台上,我情不自禁地欣赏起爷爷种的牡丹和海棠。在爷爷的细心照料下,牡丹,娇艳欲滴;海棠,含苞待放……这不就是最美的风景吗?即便我们不是一棵牡丹,不是一棵海棠,是一棵芋头,也要像那棵芋头一样,坚强不息,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热爱生活,多亲近大自然,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宁——随遇而安。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我特喜欢这段话,出自书中的《葡萄月令》。

从一月写到十二月,从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然后出窖,到最后又入窖,整个生长过程写得极其细腻,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勃勃生机。当我得知汪曾祺先生这篇散文是在葡萄园劳动时写的,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每字每句都充满着对劳动的尊重,对大自然的热爱,显现着自己的乐观和豁达!

记得去横店梦幻谷春游时,最吸引我们的项目是“雪域高原”,好玩又刺激。可是导游说:“身高140以上的同学可以,140以下的同学可以玩旋转木马噢!”“我的身高138,就差2CM,踮下脚尖不就好了?!”我心中暗暗得意,来个浑水摸鱼!于是我故作镇定地去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一个挨一个的,挤得水泄不通,好不容易挪到了安检处,我还没站好呢,就被安检人员给赶下来了。这下我可“火冒五丈”了!我气冲冲地骑上旋转木马,看眼前一匹匹木马,形态臃肿,神色呆滞……一颗心落到了谷底,糟透了。

但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我慢慢地读懂了: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都要乐观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快乐才会围绕着我们。就像玩“雪域高原”,既然有规定,我就要自觉遵守。如果我不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排长长的队,我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玩更多的游乐项目,也不会给安检人员带来麻烦……

《人间草木》,让我的心灵敞开了一扇大门——乐观之门。以后我不会因为一脚踩进泥潭脏了鞋,而讨厌路的坑坑洼洼,怪罪雨天积水惹的祸,我会想着鞋脏了正好可以洗洗,走路一定要看路;以后我也不会因为自己在看书、写作业时,周围人吵吵闹闹而感到心烦气燥,我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静心、安心……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若我们的心静了,安宁了,就会闻到春风中从远方传来的树叶清香,感觉到花蕾在某一瞬间慢慢绽放……如此,平凡的生活,也会变得独有一番滋味,温暖,而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