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昆虫记》读后感

2025/10/08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昆虫记》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昆虫记》读后感 篇1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

这是一部描写昆虫们的科普书。他们有的凶残,有的温柔;有的坚强,有的软弱。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到放大镜、潮湿、星辰、昆虫气味的存在。

我从小就喜欢昆虫,而最喜欢的昆虫还是蟋蟀。

四月刚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蟋蟀在田野里歌唱,那动听的歌声使任何人都陶醉,连法布尔也想把春天歌唱家的荣誉给蟋蟀。蟋蟀为什么能弹出那么动听的歌声呢?别以为蟋蟀的“乐器”有多复杂,其实蟋蟀的乐器很简单,蟋蟀的弓上的一百五十个齿,嵌在翅膀对面的梯级里,使四个发声器同时震动,下面的`一对直接摩擦,上面的一对是摆动摩擦的器具它只用其中的四只发生器就能将音乐传到几百米以外的地方,可以想象这声音是如何的洪亮!蟋蟀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法布尔曾经想把蟋蟀的左翅膀盖到右翅膀上,让蟋蟀变成左撇子。可是第二天,法布尔发现这昆虫竟有着坚强的意志,实在不可低估。蟋蟀它们陪伴着我,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活力。它们从来不诉苦、不悲观,他们对于自己的住所及那把简单的四弦琴都非常满意。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捉的昆虫就是蟋蟀了。每次去南昆山,我都会带回几瓶子的蟋蟀。可当时我只是感觉蟋蟀的声音很好听,跳起来好玩而已,并没有去探寻原因。而《昆虫记》这本书却告诉了我,是法布尔用他的探索精神给了我答案。在这一点上我要向他学习。

《昆虫记》这本一部记载着各种昆虫习性的书,是生物学之中的一颗明珠!

《昆虫记》读后感 篇2

自然环境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它宁静安详,远离城镇的喧嚣,浸透着新鲜。动物存在于自然、水、天、地之中。3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对不同品种、不同形象的昆虫着迷,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了这部奇葩:昆虫,这就是法布尔。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蜜蜂的群体生活;看到了蚂蚁的'凶残;了解蝉的自立;了解萤火虫麻醉其他昆虫的高超能力;明知黑甲壳可以装死;看到了昆虫未知的秘密。

法布尔用生动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枯燥的科学,他的语言没有任何虚假之处,因为他坚持科学可以修改,但不能修改。这使我们能够在《昆虫》中学习真正可靠的科学,并很好地吸收它们。

我看到法布尔详细观察了昆虫蝉的蜕变。我看见他不顾危险抓住了狼蛛。我看到他反复观察实验,找了很多例子。一个实验失败了。他分析了原因,转而设计下一个。科学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奋的工作作风。让我感受一下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它的博大精神。

我敬佩法布尔毕生致力于探索真理的精神,这让我感受到昆虫世界的神奇与美好,也让我感受到超人法布尔的坚韧与细致的观察力。他的努力超出了常人的理解,我们只能在这部传世佳作中体会。

法布尔让我了解了昆虫世界,而昆虫让我永远记住了法布尔。

《昆虫记》读后感 篇3

《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第一位把《昆虫记》导入中国的就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昆虫记》中,法布尔把各种各样的昆虫描述的栩栩如生。让大家了解昆虫的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搞笑的故事,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的气味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般。从中,我明白了禅是怎样脱壳的;屎壳郎是如何滚粪球;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的……

昆虫记是法布尔用尽毕生心血观察研究昆虫所写出的,其中详尽的讲述了昆虫的特征,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衍和死亡。这些朴实的文字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感受到湿润的泥土,高大的树木,广阔的天空。那些对昆虫的细节描写不得不让人佩服法布尔观察得细致入微。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科学百科,更多的是作者对于世事的思考。文中无不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我们要学习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我觉得《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希望大家读一读。

《昆虫记》读后感 篇4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具有神奇的魔力,读着读着它能带你走进昆虫的世界,书的名字叫《昆虫记》,作者是著名的科学家法布尔先生。

我住在大城市里,很少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昆虫,但读书让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昆虫,了解它们生活的知识。有会玩儿心理战术的螳螂;有需要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唱五星期歌儿的蝉;有呆头呆脑,不懂变通的松毛虫;还有我最喜欢的狼蛛,虽然对猎物心狠手辣,但却有着深深母爱的。

人类对蜘蛛印象不是很好,多半是因为它的外形和有毒的`原因。没错儿,他确实有两颗毒牙,但大多数蜘蛛是微毒的,可是你被狼蛛咬到,那就危险了。狼蛛的毒液能杀死一切昆虫和一些小动物,所以你还是离它远一点儿吧。但狼蛛对宝宝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也许这一点会让你改变对蜘蛛的印象。它是用自己吐的丝把卵缠绕起来弄成一个球儿背在自己身上,每天都要把卵放到太阳下去晒,母蛛还轻轻地滚动,好让每一个部分均匀接受阳光的照射进行孵化。这不止是一天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它每天都要坚持这样直到宝宝出生,能感受到母爱是多么伟大,此刻我想到了妈妈对我的爱,从出生开始,伴随着我的成长,母爱时时刻刻都在我身边儿,不管是昆虫、动物还是人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自然科学知识,让我喜欢观察小动物,更加懂得保护爱惜小动物了,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再凶残的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你们也来读读这本书吧。

《昆虫记》读后感 篇5

小朋友,你们读过《昆虫记》吗?你们知道白蝎会不会自杀吗?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有人说,蝎子被围在一团火当中,用毒的蛰针戳刺自己,直到自己死去。这事是真的吗?法布尔亲手做了一个试验来验证这件事。

法布尔用烧红的木炭块围成一圈火墙,把几只大白蝎放在火墙当中。炙热的火苗开始烤到蝎子的身体,它倒退着在火圈里打转。一不留神,碰到了火墙上,烧得身体直冒烟。它开始左躲右闪,但还是会碰到火墙上,蝎子变得疯狂了,不停地冲撞火墙,不断地被烫伤。绝望中的它狂怒了,挥舞着长枪,再反卷成钩子,而后伸直开来,平放在地,接着又举了起来,动作来得非常猛烈。突然,大白蝎一阵发抖,接着就一动不动了,身体伸得直直的,平卧在地上,再往后,仍旧不动,彻底僵直了,这蝎子,它真的死了吗?如果它确实用短剑刺杀了自己,靠自杀得到解脱,那么,毫无疑问它是死了。我们看到了,只那么短的时间,它就被自己毒液夺去了性命。

但法布尔还是有些怀疑,于是镊子夹起看上去已经丧生的蝎子,把它放在一滩凉沙土上。一个小时后,所谓的死者突然复活了,和接受火烤试验前一样生机勃勃。法布尔继续试验了好几只蝎子,结果完全一样。原来,认为蝎子自杀的那些人,是被它突然失去活力的现象迷惑住了,这说明蝎子并不知道自杀是怎么回事。

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听到别人说的'话不轻易相信,还要动手验证一下。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天,我和爸爸读了一本课外书,书上写着骆驼的鼻子内有一层会自动开关的膜,当沙尘暴来临的时候,膜会自动关闭。我半信半疑,和爸爸一起到动物园去看骆驼,果然看到骆驼的鼻子内有一层肉色的膜,象两扇能自动关闭的小窗户。

《昆虫记》读后感 篇6

《昆虫记》是法国作家法布尔用一生热爱铸就的辉煌。因此,这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自然与生命的宏伟诗篇。他的热爱不是研究死亡,而是探索生命……

法布尔的一生虽充满坎坷,却始终没有放下心中的热爱。在他的心目中,那些昆虫不仅仅是一个个研究对象,更如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它们有自己的情感,也有自己的本领和特长,它们有伟大的母爱,也有自己的本能。

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与往常不同的一面:蟋蟀是昆虫世界里拥有安稳居所的优越居民,它们的叫声不是令人烦躁的噪声,而是用“小提琴”奏出的乐章,它们的乐观,使它们懂得世间万事的虚无缥缈。而蚂蚁并不像寓言中那般辛勤,蝉也并不是只知道早晚唱歌的乞丐。相反,蝉并不依靠别人生活,而蚂蚁却占有蝉的劳动成果。法布尔用他的`探索,告诉了我们一个个鲜活的事实。

法布尔的眼中,每一个小虫,都有如同人类一样的珍贵品质:蜣螂不是脏兮兮的屎壳郎,而是百折不挠的勇士,不论它们的圆球滚落多少次,它们从不气馁。蝉在黑暗的地下生活四年,为的只是一个月短暂的日光中的歌唱。舍腰蜂在厚厚的烟雾中,一边工作一边唱歌,快乐地从事筑巢工作,不辞辛苦。老斑纹蜂用年迈的身体,保护着一个新生的家,保护着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尽职尽责的警卫。大孔雀蝶在被蝎子刺的第四天才死亡,竟只是为了在临死前产下卵,却使得死亡却步……

热爱与欣赏,法布尔将黑胡蜂的圆屋顶欣赏为艺术品,他惊叹松毛虫如同“气象预报员”般的能力,他称叹昆虫们的几何学……

在《昆虫记》中,一切生物富有灵性,法布尔用最生动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最有趣的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