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2025/10/0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心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种地。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童真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

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2

前几天,我十分荣幸阅读了萧红的著名作品--《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的作品。

书中写出了萧红对家乡的热情,还介绍了家乡的主要地方和风俗,萧红用自己独特的风格描绘出了一个平凡、普通的小镇。在书的最前面你会读到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普经评价萧红的《呼兰何传》: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情画,一串美女婉的.歌谣笑中带泪的文字,将一次次震动你的心灵。这句话颇耐人寻味的。

呼兰河这个小镇并不是很繁华,春夏秋冬跟我们一样不停交替着,没什么好写的。在这个小镇里,萧红描绘的颜色是白色的,阴冷如好几十年没烧过的壁橱,只是偶尔有些高兴的东西而已,不过一转眼却又是白色的云如旧。白色,甚至是灰色的色彩和索然无味的叙述,似乎将我带到了二十一世纪萧红的眼前一般。在那儿,我看见了那儿的人一天天、一日日做同一件事情,真是“死了还比活着好。”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终于读懂了呼兰河传,又想起了那段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3

《呼兰河传》这本书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了发生在乡下的事情,发生在呼兰河这个小镇上的有趣事情,大概人物有:作者、祖父、团圆媳妇、有二爷、冯歪嘴子和老厨子,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个故事:作者喜欢吃,有一次,一户人家的`一头小猪乱跑掉进井里了,大伙把小猪抬上来的时侯,小猪已经死了,祖父立即拿了钱,买了这头小猪,回家以后,祖父把小猪贴了泥,放到了坑灶上烧过了一会儿,便可以吃。有一次,一只鸭子又掉井了,因为鸭子比猪更好吃,所以作者要把鸭子赶井里去,被作者的祖父给看见并阻止了。

这个故事就透露了作者天真无邪的心和热爱乡村生活,思念乡村生活,也告诉了我们作者小时侯发生在呼兰河镇上的有趣故事,这本书比较独特,它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全书共七章各自都有特点,但是又是一个整体。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4

近期我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

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2号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封建地主管理家庭。因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一声命途多舛,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曾离家出走,颠沛流离和生活窘迫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因此,萧红才能深刻体会到底层人民的艰辛和无奈,并自觉的以平民和女性的视角来写作。

1940年,客居香港期间,她创作了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着是一部奇异而独特的书,以抒情的笔调、散文化的结构、诗话的语言以及直率朴拙的情趣共同构成了令人痴迷的"萧红体"。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茅盾先生曾评价道:《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有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中的一些章节由于描述精彩、抒情优美,曾被节选入课本,如《火烧云》《祖父的园子》等。

我很喜欢《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5

一个名符其实的淘气包萧红的童年,都记在了这本《呼兰河传》里了,她带给我们她美好的童年记忆。年仅33岁的萧红,她的一生实在是不幸,最美好的也就是童年了。

小的时候的她总是让人有操不完的心,在童年生长的.地方最痛爱她的只有她的祖父,她整天跟祖父在园子里奔跑、种地、搞恶作剧、来消磨时间。我读了这本书后,怀念起了自己的童年,现在学习越来越不容易,我逝去的童年也逐渐随时间忘却。没有时间再留念。而这本是却奇迹般的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两个童年的比较、更是两个年代和两个社会的比较让我鼻子发酸。我也能体会到作者写这本书时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