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报告
文学网整理的实验的报告(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实验的报告 篇1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蛙类双毁髓的试验方法;
2. 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的制作方法;
3. 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蛙类动物的某些基本活动,如神经的生物电活动、肌肉收缩等与哺乳动物相似。其离体组时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而且动物来源丰富,因此在生理实验中常用蛙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标本来观察组织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以及骨骼肌收缩的特点等。肌肉受到一次阈上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收缩为单收缩,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时相,即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肌肉受到连续的阈上刺激时,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过程,相邻两单收缩的时相会出现融合,表现为强直收缩现象。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缩短期,称完全强直收缩,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舒张期,称不完全强直收缩。使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可以观察到腓肠肌收缩的情况。
三.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健康青蛙一只;
实验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一把,组织剪一把,眼科剪一把,镊子一把,探针一根、玻璃分针2把,蛙钉4个、培养皿一个,蛙板一个、滴管一个、棉线若干),张力换能器,肌槽,刺激电极,铁架台,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微机,任氏剂。
四.实验步骤
捣毁蟾蜍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左手握蛙,用食指下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中指与无名指夹其前肢,无名指与小指夹其后肢,使整个躯干做最大屈曲。把探针自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到达椎管,即将探针改变方向刺入颅腔,向各侧不断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再将探针原路退出,刺向尾侧,捻动探针使其逐渐刺入整个椎管内,完全彻底捣毁脊髓。脊髓破坏完全的标志是: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反射消失,四肢松软。
剪除躯干上部和内脏,去皮,制备下肢标本: 用粗剪刀在骶髂关节前1厘米处剪断脊柱,握住蟾蜍下肢,沿躯干两侧(避开坐骨神经)剪开腹壁。此时躯干上部及内脏即全部下垂。剪除全部躯干及内脏组织。剪去肛周皮肤;用圆头镊子夹住脊柱,注意不要碰到坐骨神经,捏住皮肤边缘,逐步向下牵拉剥离皮肤。将全部皮肤剥除后,把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2.1.1.3洗净双手和用过的全部手术器械。
分离两下肢: 避开坐骨神经,用粗剪刀从背侧剪去骶骨,然后沿中线将脊柱剪成左右两半,再从耻骨联合中央剪开,将已分离的标本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2.1.1.5 取出一下肢,用蛙钉固定于蛙板上,固定时要注意,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朝上。先用玻璃分针沿脊柱侧游离坐骨神经腹腔部,然后循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坐骨神经沟,纵向分离暴露坐骨神经之大腿部分直至腘窝,在分离过程中,把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并把神经的细小分支剪断,但要注意不要用金属器械碰触神经,也不要对神经过度牵拉。实验期间应不断滴加任氏液使神经保持湿润。
用玻璃分针游离腓肠肌,并在下面穿线,在跟腱处打结。在结扎线的下方剪断跟腱,在膝关节处把除腓肠肌外的小腿其他部分剪除。注意保持完整的腓肠肌。 2.1.1.7用棉线在靠近脊柱的位置结扎坐骨神经,并在结扎线的上方剪断神经,用眼科剪剪断坐骨神经的全部支。从腘窝处开始剪掉大腿所有的肉,尽量把股骨刮干净,在膝关节上至少1cm处剪去上段股骨。将标本浸入任氏剂的培养皿中。
实验装置与仪器连接:1.将标本股骨残端固定在肌槽上的小孔内;2.将结扎腓肠肌肌腱的棉线与张力换能器连接,调节棉线的松紧,要与桌面垂直;3.将神经置于肌槽的刺激电极上,用任氏剂保持标本湿润;4.刺激电极插入微机上的刺激输入孔;5.张力换能器与微机相应通道相连。
打开电脑,进入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在菜单栏选择“实验项目”--------》“神经肌肉”-------》“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实验模块”点击开始,调节刺激参数,使频率自动逐渐递增,串间隔为2.连续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
五.结果与分析
不同频率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串间隔为2,频率增量为1时的张力变化(如图)可见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分析:刺激强度到达阈刺激时腓肠肌开始收缩,在最大刺激收缩力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到达最大刺激强度后,收缩力不发生明显改变;在最大刺激强度条件下,某较小频率使腓肠肌发生单收缩(如图中第一次刺激),频率增大到,单收缩变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如图中第2-6次刺激),频率继续增大,不完全强直收缩变为完全强制收缩(如图中第7、8次刺激)。不同的腓肠肌其阈刺激,最大刺激均存在差异;其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所要频率也不尽相同。
六.实验总结
本次试验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所得实验结果较为理想,很容易观察到腓肠肌的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现象。在实验的过程中,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最繁琐的步骤,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期间,我们进行的比较缓慢,生怕弄错了哪一步,一步步想原理、回忆老师是怎么说的,所幸的是我们最终成功了,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在这次的不断尝试和思考中,很好地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验的报告 篇2
一、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适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个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个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实验程序Ⅰ(测定微生物的大小)
测定的工具: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
实验程序Ⅱ(测定微生物的大小)
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在高倍镜下,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目镜测微尺的0点与镜台测微尺的某一刻度重合,然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计算两刻度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由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10μm,所以可得: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μm)=(镜台测微尺格数×10)/目镜测微尺格数
注意: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接物镜、接目镜、镜筒长度等)进行,而且只能在这特定的情况下才可重复使用。
菌体大小的测定:取下镜台测微尺,将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然后在油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菌体的长和宽。
操作步骤
1、装目镜测微尺
2、校正目镜测微尺
3、菌丝体大小测定:将观察的黄曲霉菌丝体直接进行菌丝体大小的测定
4、测定完毕后,取出目镜测微尺用擦净纸擦干净,放回盒内保存。
第三节微生物的显微计数
血球计数板通常是一块特制的厚载玻片,载玻片上有四条槽而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而隔成两半,每个半边上面各刻有一个方格网。
每个方格网共分九大格,其中间的一大格又称为计数室,微生物的计数就在此大格中进行。
常用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有两种规格的刻度网格。
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即为16×25。
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即25×16。
但是不管计数室是那种规格,其计数室的小格数总是相同的,即16×25=25×l6=400(小格)计算
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mm,则每一大方格面积为1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计数室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室(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
在计数时,通常数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求得平均值。再乘上16或25就得一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毫升菌液中的总菌数。
(1ml=1cm3=1,000mm3)
实验材料
酵母菌悬液
显微镜,血球计数板。
盖玻片,无菌滴管,吸水纸,擦镜纸,香柏油、镜头洗液。
1、取清洁无油的血球计数板,在计数室上面加盖血盖片。
2、取酵母菌液,摇匀,用滴管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使菌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不得有气泡。
3、用10×镜观察并将计数室移至视野中央。
4、在10×镜下计数:计数4个(或5个)中格的平均值,然后求得每个中格的平均值。乘上16(或25)就得出计数区总菌数,最后再换算到每mL菌液中的含菌数。
5、注意事项: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出芽计一半
实验程序计数步骤:
1、取清洁无油的血球计数板,在计数室上面加盖玻片。
2、取酵母菌液,摇匀,用滴管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不宜过多),使菌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不得有气泡。
3、静置5分钟后,将血球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板的大方格网位置。寻找时光圈要缩小,光线要偏暗些,并将计数室移至视野中央。
4、在高倍镜下计数:随机地计数五个中格内的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格的平均值。乘上16(或25)就得出一大格中的总菌数,最后再换算到每毫升菌液中的含菌数量。
由于菌体细胞在血球计数板上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要在不同的焦距下才能看到,故观察时必须不断调节微调节器,方能数到全部菌体,以免遗漏。
5、计算方法:
酵母菌细胞数/毫升=[(X1+X2+X3+X4+X5)/5]*25(或16)×10×1000×稀释倍数
6、注意事项。
计数时,为避免重复或遗漏计数,凡是遇到压在方格线上的菌体,一般以压在底线和右侧线上的菌体计入本格内,遇到有芽体的酵母时,如果芽体和母体同等大时,就按两个酵母菌体计数。
7、计数完毕后,血球计数板要立即清洗干净,并用吸水纸吸干,最后用擦镜纸擦干净并放回盒。
将显微计数结果记录于下表中。T表示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D表示菌液稀释倍数。
实验的报告 篇3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的不同。
2.研究不同的给药途径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的不同。
二、实验原理
1.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用强弱。
2.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一般是腹腔大于皮下大于灌胃的药效。
实验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Mice18-22g,2只/组鼠称、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戊巴比妥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分别i.p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注意注射器勿搞混);
3、给药后仔细观察小鼠活动情况,并记录在表1;
4、实验结束后,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注: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表2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全班数据)p<0.001表示0.4%与0.8%作用维持时间有显著差异。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不同。
2、本组实验结果与全班实验结果对比——潜伏期
六、思考
1、了解药物剂量与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答:剂量-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在药理学研究中常用浓度-效应(曲线)关系。
在剂量-效应关系(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中,纵坐标:表示效应的强弱;横坐标:表示药物浓度(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量效曲线说明量效关系存在以下四个规律:
1、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效应。
2、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增加,效应增加。
3、效应的增加不是无限的。
4、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对剂量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
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等,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例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从量效曲线可以看到下列几个特定的位点:
最小有效浓度(剂量)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浓度(或剂量)
半数有效量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如:ED50:半数有效剂量?EC50:半数有效浓度?TC50:半数中毒浓度?TD50:半数中毒剂量?LC50:半数致死浓度LD50:半数致死剂量。
最大效能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即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在量效曲线上,产生最大效应水平的高低。
极量是治疗量的最大限度,即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药典为剧毒药规定了极量。
最小致死量指因严重中毒而开始出现死亡的剂量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开始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有效量/治疗量比最小有效量大,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并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药物效应强度/效价是指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治疗指数TD50/ED50或TC50/EC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比值愈大愈安全。但由于TD与ED两条量曲线的首尾可能重叠,即在没能获得充分疗效剂量时可能已有少数病人中毒,因此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
安全范围以ED50~TD50之间的距离表示,比值越大越安全,是一较好的安全性指标。药物的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含义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以上各项指标的确定可以知道临床用药。
2、本实验属于哪种药物反应类型?
答: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
实验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Mice18-22g,2只/组鼠称、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小鼠灌胃针、2%ni可刹米
二、实验步骤
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灌胃、皮下、腹腔给予2%ni可刹米0.2mL/10g(给药后立即放入另一个备用带盖鼠笼,防止惊厥小鼠窜出;注意按顺序给药);
3、给药后注意记录给药时间并仔细观察小鼠反应;
4、记录给药后立即开始计时,记录小白鼠惊厥出现的时间(潜伏期);
5、结果比较用三种不同给药途径给予药物小鼠反应程度以及潜伏期时间的差异。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注: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p>0.05,故差异显著。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的给药途径ni可刹米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不同
四、思考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
答:给药途径不同,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时间和剂量都不同,药物作用时间也不同。例如:口服给药由于首过效应和吸收等因素,血药浓度曲线有较长的吸收期;而经脉注射的血药浓度曲线没有吸收期,药物瞬间达到最大浓度,且起效快。
五、注意事项
1、在进行实验之前,要对小白鼠进行称重,然后进行分组进行实验以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
2、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吵闹以免惊扰小白鼠,影响实验结果。
3、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若全班实验结果数据量不够,或差异性太大则将两个班或本部京江学院的结果合在一起统计。
实验的报告 篇4
文章摘x要:高中化学学习,不同基础的人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基础差的主要攻克最基本的知识,步步为营,不要追求,难题怪题。相反,基础很好的,可以拓宽知识面,为奥赛做准备
对化学学习态度和基础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基础差的同学需要立足课本,识记识背;有一定基础的,要做好预习和复习,并且多做练习;基础很好的,可以提前学习,增加课外知识,强化训练,参加奥赛或者为其他科目复习赢得更多的时间。
一、没有良好基础,思维较差,一心只求及格万岁的
1、立足于课本,细心地听课。课本是知识的源泉与基石,而老师讲课则等于把书本上的文字、实验、图片等加以演示和解释。基础不好的同学必须要专心致志地听课,切勿神游,并且认真阅读书本内容,有不明白的下课立刻问老师。
2、识记识背。化学学得不好,一般来说都是因为理解能力不够强,思路不够清晰。而想培养清晰的思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就只能靠勤奋补救。试着把知识点一五一十背下来直至滚瓜烂熟,这样在做题的时候知识就会自动浮现在脑海,从而慢慢地把知识理通,理顺,理解。
二、有一定基础及理解能力,想更上一层楼的
1、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预习能够让我们对即将学的知识有一个浅层的认识能够提高上课的效率。有些同学平时没有预习的习惯,导致课堂上对知识的了解不够透彻,学得比较模糊。而复习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复习能让我们的大脑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有利于记忆更牢固。
2、多做习题。做习题是对所学的知识的运用,多做习题能对知识更一步的理解和巩固,习题做多了,在测验考试中就会得心应手,做题速度加快,这样的快感使得自己有了自信,出来的成绩绝对是自己满意的,而且题目早做完就会多出时间来进行复习,这样不是很爽吗?
三、对于思维灵敏、清晰于常人,对化学有浓厚兴趣,欲登高揽月,力求达到出神入化的
1、提前学习。如果你觉得现在高一的化学对你来说易如反掌,不妨看一下高二、高三要学的课本,以后带着一些疑问上课,这样学起来会觉得得心应手。
2、迁移课外。学海无涯,化学的海洋十分浩瀚。尝试去看看任何有关化学的课外书,你会觉得获益良多,受益匪浅,学到非常多自己没听过没看过没学过的非常有趣的知识,会更加热爱化学,回味无穷。
3、强化训练。学有余力的话到书店或上网购买或查找一些高考题、提高性的题目,或者说是难题,认真做一做,想一想,慢慢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还可以报名参加奥林匹克化学地培训班,不断深造自己,到时竞赛拿奖了就不得了哦!
方法只供参考,关键是自己有没有心去学。
实验的报告 篇5
一、实验名称:
鸡的解剖
二、试验时间:
20xx年12月12日
三、实验地点:
动医楼
四、使用器械:
镊子(不带齿)、手术刀、手术剪
五、解剖程序:
首先把鸡处死,方法是:在鸡的颈部靠近头处开口放血致死;然后解剖
六、观察内容
1、嗉囊:食管的膨大部,位于叉骨之前,直接在皮下,偏右
2、腺胃:纺锤形,在肝左右两叶之间的背侧
3、肌胃:紧接与腺胃,近圆形,呈暗红色
4、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右侧,前端与肌胃相接,灰白色,管状
5、空肠:前接十二指肠,后接回肠,灰白色,管状
6、回肠:前接空肠,后接结直肠,夹在两条盲肠之间,灰白色,管状
7、结直肠:很短,前接回肠
8、胰腺:夹在十二指肠降升支之间,淡黄色,长条形
9、肝:位于腹腔前下部,暗褐色,分左右两叶,右叶有一绿色胆囊
10、法氏囊:位于鸡的泄殖腔的背侧,是泄殖腔的一个盲囊
11、气管:较长而粗,半透明管状,位于皮下,偏右,进入胸腔在心基上方分为两个支气管
12、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叉处,分外鸣膜和内鸣膜,禽类的发声器官
13、肺:位于胸腔背侧,扁平四方形
14、心脏:位于胸腔前下方,心基朝向前方,椎体形
15、肾:位于综荐股两旁和髂骨内面,红褐色
16、卵巢:位于左肾前部肾上腺的腹侧,上有发育着的大小不一的黄色卵泡
17、输卵管: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峡部,子宫,阴道五部分
壶腹部:受精部位 壶腹部:产生蛋清的部位 峡部:形成蛋壳膜 子宫:形成蛋壳及其色素 阴道:在蛋壳外面形成少量灰质
18、髂腓肌:相当于臀股二头肌,位于髂骨脊,以圆腱止于腓骨
19、坐骨神经:位于髂腓肌下面,体内最粗大的神经,白色,线状
七、体会:
通过这次解剖实验课,我对鸡的一些组织和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相关的一些知识。最重要的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在外人看来也许解剖课很没意思,但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也获得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