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2025/10/09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篇1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一节课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前,我听了姚军老师的一节课,很受启发。在备课时,我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倒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当我问学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我表示赞同,但也有学生提出严监生很节约,为什么还说他是吝啬鬼呢?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一问呢?我于是问了学生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吝啬。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更好地预设出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势力导,有的放矢。

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想像严监生如果还能说话,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同时学生对于严监生听到众人猜测后的反应体会得较好,教学时课件单独把这三句出示出来,通过朗读一次比一次着急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中体现了出来。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篇2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

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三、总结写法。

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在备课时,我尽量备得详细,老师说的过渡语,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我都进行了预设。如在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时,如果学生没有在1至7句中体会,而是讲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句,我该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把想到的'写下来,反复的琢磨。

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

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

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篇3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个精彩的片段选自我国著名的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生动的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浪费了油伸着两个手指不得断气,知道小老婆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垂下手指断气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的形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

3、初步了解细节描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是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

主要采用了要素组合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一、成功之处

1、七要素轮换使用,攀升强化次数。

这篇文章很多用字用词与现在有区别。要想理解文章就必须先攻破词句这关。于是在备课时,从意思、用法、说法三方面分类整理出孩子们需要掌握的词语和难度的'句子,呈现在学习卡一中。教学时,通过同桌互读互听,在检测预习的同时,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研读文本时我分了两个板块。第一版块是体会严监生的病重。这部分内容是作者为后文埋下的伏笔,富甲一方却已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在临死前却还在关注着那丁点灯油,这前后的巨大反差为学生理解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做好铺垫。教学时,先看插图,通过观察感受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接着读课文,画出描写严监生病重的重点语句,感受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并批注感受。从“诸亲六眷”、“五个侄子”、“管庄的家人”等的行为体会严监生的病重,体会侧面描写。从“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一连三天不能说话”、“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这些直接描写去体会严监生的病重。在读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病那么重了还不肯断气?是否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交代清楚。”

第二个版块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形象。这是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批注感受。再让同桌合作填写表格,理清思路。接着小组合作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完善表格。在教师补讲时,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学习细节描写,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在这里还进行了课外资料的拓展,补充《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家境和严监生吝啬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他的吝啬,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这样七要素轮换使用,使关键知识强化次数不断攀升。

2、交出主动权。教学中,我大胆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同桌互相检测预习成果;在突破重难点时,引导学生先自学,再同桌二人交流,最后小组整合学习成果,并汇报,这一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做了最后的补讲。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走出位置,了解其他小组学习情况,然后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小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3、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对严监生病重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在理解人物特点环节,拿出灯草实物,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深入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形象。

4、学习方式训练到位。教学时,多次运用约定进行动静的转换。其中,完成单元组合作学习的约定是根据《儒林外史》序言中的两句话制定的: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能做到相互关注、角色分工明确、讨论时不影响别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能做到面向大多数同学。

二、不足之处

为了按要求上好这节课,我虽然做了种种努力,但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后面的教学有些仓促。另外,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很不够,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MS—EEPO教学改革的指引下,我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篇4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一节课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前,我听了姚军老师的一节课,很受启发。在备课时,我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倒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当我问学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我表示赞同,但也有学生提出严监生很节约,为什么还说他是吝啬鬼呢?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一问呢?我于是问了学生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吝啬。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更好地预设出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势力导,有的放矢。

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想像严监生如果还能说话,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同时学生对于严监生听到众人猜测后的反应体会得较好,教学时课件单独把这三句出示出来,通过朗读一次比一次着急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中体现了出来。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篇5

课题组给我分配的任务是上一节“传统文学与习作教学整合”的课,翻翻我的语文课本,与传统文学有关的内容可不少,除古诗词以外,还有《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这些课文都出自于我国的经典名著,且篇幅都很长,如何把这些课文与习作教学整合?我还真是有点束手无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上《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因为严监生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一茎微不足道的灯草对他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却让严监生迟迟不肯咽气。

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解读教材、查找资料,最后理清了教学思路。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再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于是在教学时,我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初读课文,关注语言表达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首先是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反复读,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等等。通过句子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那”等。理解了词语之后,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因为这是古典讽刺小说,很难读。所以在初读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读,目的是为了读通课文。接下来是通过观察插图和文本的结合了解病重和诸亲六眷对他伸出的“两个手指”的种种猜测及他的反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二、细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严监生“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从失望到急切到生气甚至绝望的心理变化,他真是有口不能言啊!这样对比阅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激发想象,补白语言交流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本课的“写”,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二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根据文段叙述,设置语言补白环节。首先在大侄子猜测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摇了两三摇”、“两个指头”、“亲人”等关键词,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对二侄子或者奶妈说”,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各发奇想,生成许多有趣而又活灵活现的答案,如有的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二侄子啊二侄子,我都快要死了,你居然还跟我提银子,你想气死我呀!我的意思是那灯盏里有两茎灯草,我想让你挑到一茎,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叫我怎么死得安心呀?还有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奶妈呀奶妈,你真是气死我了,刚才大侄子不是说了两位亲人吗?你还说舅爷,舅爷也是亲人呀!我都给你提示了两个手指,你总猜不中,亏你在我身边呆了这么多年怎么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的心思呢?我的意思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快去挑到一茎吧!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严监生所想、所说如此多,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出来,进一步体会留有悬念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的妙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口语表达及习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四、拓展阅读,引领学生走进名著

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上课前,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严监生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从不舍得吃一口肉。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买药吃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课进入尾声,通过“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了。这么一个吝啬鬼、一个守财奴,“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

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他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这一切的一切,显得让人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这部名著,走进一个内心复杂的可怜吝啬鬼,还能看到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追求名利鲜明形象。课件出示:王冕、范进、匡超人、穷秀才的图片,简述他们的不可思议之处,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

总之,为了按要求上好这节课,我虽然做了种种努力,但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后面的教学有些仓促。另外,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很不够,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单一以及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有人说,课堂的精彩源于教师丰富的底蕴,精彩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此看来,为了成就明天的精彩,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啊!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篇6

今天在市里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做了节课,题目为《临死前的严监生》。

在教学中,我努力扎实地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读的落实

好的阅读教学课一定呈现出“读好”的层次性:先求读正确、读流利,再求读有所悟、读进文本、读进人物、读进作者,最后达成的状态是读得有感情、有韵味。

本节课,为了达到读好的目标,我的操作是这样展开的: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请几位同学分句朗读,教师边听边正音。

3、学生带着理解读,教师进行初步的朗读指导。

4、学生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画面。

5、默读质疑。

6、浏览勾画重点语句。

7、提炼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读,发现细节描写特点,品读悟法。

8、还原回语言情境中读,走进人物心里。

这样层层推进,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

二、词语理解的落实

将阅读教学做实,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词句的理解和运用务求落实。本节课的词语理解,我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注释理解词句,如“监生”、“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如多音字“挑”在语境中选择正确读音,还有“诸亲六眷”结合上下文理解;三是抓关键词理解词句。如抓住“头摇了两三摇、狠狠摇、闭着眼摇,伸出两个手指头、越发指得紧、指着不动”,深入品读、理解、对话。让词的色彩与生命在学生心灵中活现起来,同时,使得人物的奇特表现与鲜明个性,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活现起来,词句意蕴立体化了,人物形象也就立体化了。抓好词句的落实,阅读教学才能出彩。

三、学习写法的落实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本课的“写”,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这是“潜作文指导”;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一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教师根据文段叙述,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说”,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同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虽然课堂上,我有序地把我的设计意图都展现出来,也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但自己细细品味,这课却有那么多的不理想。

其一、课堂进入匆忙。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很匆忙的'就开始上课。本以为准备好了,但刚刚进入第一环节,便感到与往日的课上感觉很不一样。课前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够,不了解学生状况。自己随便的上了课,学生也随便的跟着上了课。老师和学生便没了默契。

其二、时间掌握不准。最大的感觉是心中没数。比如,在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环节,指导学生读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语句时,我告诉学生突出动词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始终读不出效果,我的示范读来的有些迟了,这就耽误了时间。

其三、评价实效不高。

课堂的亮点应该是生成的精彩。但我的课堂恰恰缺少这些,或者说是我让生成的精彩转瞬即逝。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很多时候只是达到评价的目的却没有提升的作用,自己缺乏评价机智,课前的储备不足。

下课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节课涩涩的,这都不如我昨天的试讲的效果。反思,我对这节课没有成竹于胸,以使我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投入到教学中。课前的功课没有做足做好,便不会有理想的课堂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篇7

课题组给我分配的任务是上一节“传统文学与习作教学整合”的课,翻翻我的语文课本,与传统文学有关的内容可不少,除古诗词以外,还有《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这些课文都出自于我国的经典名著,且篇幅都很长,如何把这些课文与习作教学整合?我还真是有点束手无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上《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因为严监生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一茎微不足道的灯草对他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却让严监生迟迟不肯咽气。

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解读教材、查找资料,最后理清了教学思路。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再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于是在教学时,我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初读课文,关注语言表达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首先是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反复读,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等等。通过句子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那”等。理解了词语之后,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因为这是古典讽刺小说,很难读。所以在初读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读,目的是为了读通课文。接下来是通过观察插图和文本的结合了解病重和诸亲六眷对他伸出的“两个手指”的种种猜测及他的反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二、细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严监生“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从失望到急切到生气甚至绝望的心理变化,他真是有口不能言啊!这样对比阅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激发想象,补白语言交流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本课的“写”,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二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根据文段叙述,设置语言补白环节。首先在大侄子猜测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摇了两三摇”、“两个指头”、“亲人”等关键词,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对二侄子或者奶妈说”,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各发奇想,生成许多有趣而又活灵活现的答案,如有的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二侄子啊二侄子,我都快要死了,你居然还跟我提银子,你想气死我呀!我的意思是那灯盏里有两茎灯草,我想让你挑到一茎,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叫我怎么死得安心呀?还有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奶妈呀奶妈,你真是气死我了,刚才大侄子不是说了两位亲人吗?你还说舅爷,舅爷也是亲人呀!我都给你提示了两个手指,你总猜不中,亏你在我身边呆了这么多年怎么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的心思呢?我的意思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快去挑到一茎吧!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严监生所想、所说如此多,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出来,进一步体会留有悬念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的妙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口语表达及习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四、拓展阅读,引领学生走进名著

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上课前,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严监生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从不舍得吃一口肉。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买药吃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课进入尾声,通过“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了。这么一个吝啬鬼、一个守财奴,“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

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他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这一切的一切,显得让人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这部名著,走进一个内心复杂的可怜吝啬鬼,还能看到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追求名利鲜明形象。课件出示:王冕、范进、匡超人、穷秀才的图片,简述他们的不可思议之处,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

总之,为了按要求上好这节课,我虽然做了种种努力,但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后面的教学有些仓促。另外,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很不够,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单一以及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有人说,课堂的精彩源于教师丰富的底蕴,精彩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此看来,为了成就明天的精彩,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啊!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篇8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选自我国著名的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这是一篇白话文,它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用语习惯不太一样,所处的.时代也我那全不同,也比较难懂。因此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更有必要充分发挥课文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共同探寻、链接相关的阅读材料,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努力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较为广阔的天地,进行较为有效的深心阅读。如在学习字词时,我努力引导学生链接——旧知,比如在学习“一日重似一日”一词时,唤醒学生的记忆仓库,链接词语积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等词,时学生迅速地领会了词义。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又努力引导学生链接——体验,让他们走进作品,成为阅读的主人。如在学习众人猜测严监生的内心活动时,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人物,想象他会怎么走到严监生跟前,又会怎么猜。努力使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人物,把握文本的灵魂。

此外,我还努力实施链接——思辨策略。众所周知,严监生是吝啬的,为了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瞑目。但细细一想,他的这一做法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虽说不可取,但对后人还是有教育意义的,是要懂得不浪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文中的严监生真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临死前还关注着这两根灯芯,真是特别。对于他的这一做法,你有什么看法吗?请动笔写写。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其思辨的独创性、批判性。

当然,这节课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如当我问学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我表示赞同。也有学生说他节约。我不够注意课堂的这一变化,没有很好地让他们意识到这种“节约”是过分的。我应该告诉学生,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可以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