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那树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那树教学设计 篇1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四、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缓慢、沉重)
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
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
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思考。
六、品味欣赏(讨论)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
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
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
叠词,表现人类文明发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
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学生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忍,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满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学生练习读──评价。
读的很有感情,作者的笔下那树也是感情丰富的,它提前通知了寄生蚂蚁使它们逃离灾难,同位合作。准备。
3、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交流学生表达。
4、这么一棵有灵性的大树,难道就不能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请大家思考。
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
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
小结: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与舒适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水秀,牛羊遍野。从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七、练习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题材不限。
八、结语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文明与自然的思考写下来,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的,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教学反思】
通过充分的备课和制作精美的课件,我信心十足的展示了《那树》的教学过程,讲过课之后,和同事们共同讨论,这时我才发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有些是我从来都没有考虑到的。
有的同事说导语有些短,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跟着的字词检查更使学生的注意力松弛;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时间过短,学生不能认真朗读和思考,有些流于形式,尤其是第二个目标,在本次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实现,课上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几条建议,而是放在了课后的作业中来完成,使这节课不完整。
有的同事说学生找错字的时间过长,对于学生回答的答案我没有给予明确的肯定或否定,例如倒霉的一棵树这不符合答题的要求,这只是提到树的命运而非品质,我应该给出明确的回答;蚂蚁和树告别时的对话,作为蚂蚁一方的同学根本没有同情的感觉,而是定格在表演,说明学生没有做到人文对话,本节课的教学没有达到感动学生内心世界的效果。
又有的同事指出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做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一个深入的探讨;课堂气氛不活跃。
根据同事们提出的意见,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删去啰嗦的内容,加上了必要的环节,进行了第二次试讲。我做的修改有:
1、学生朗读时,我加强了朗读指导。(缓慢、沉重的语气及重音)
2、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3、把语文教学进行延伸,课后作业改在课上来完成,并要求学生联系周边的生活环境来写。
4、运用优美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通过改进,第二次讲课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流畅。但是,一节课永远也不会十全十美,通过评课讨论,再一次指出了这节课的进步和不足:注重学生的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合作的环节也渐渐成熟;学生想像力的培养落实到位;能联系周边环境来谈本文主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语言上的衔接比上次有了进步。但其中还有许多不足要改进:
例如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进行细化点明;学生对作者的感情的'理解不够深入,有些武断;学习方式上教师还是居于主体地位,牵着学生走,学生缺少探究精神,自主学习环节欠缺,应该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才是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缺少板书设计,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不能完全摒弃原来的教学手段,而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所以板书必不可少;音乐的选择上有些不妥,在结尾时如果配上《好大一棵树》,相信会使学生在音乐声中引起共鸣。
我想,如果我把大家提出的建议和自己的教学感受融合到课堂中进行第三次讲课,一定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真正的走进课文,走进那棵树,走进大自然。
这次讲课,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一节课,百样讲,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爱做的,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提高兴趣,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那么,接下来我就谈谈本次讲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五年的教学生活并没有使我从内心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我一直遗传着我的老师教我学习的方法,并且牢牢记在心中,应用于教学。尽管参加了教改培训,但我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总是我站在讲台上来讲,学生在座位上听,延续那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由我带着少数优秀学生学习。我就是认为学生把老师说的重点都会背了,考试时就没问题了,而且仅仅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学习,结果是导致很多学生厌学,甚至辍学,一部分优秀学生也是学习疲劳,毫无兴趣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更加严厉,那么恶性循环就开始形成了。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认识到,要想使学生把这一科学好,首先要让学生爱学这一科。能让学生主动的努力的学,我们为什么非要自己生气挨累逼着学生学呢?看来教学方法非变不可。记得以前上课,我问学生问题,学生也不回答,提示了还是不说,最后只能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现在想起来,我讲的都不是学生想学的,他们怎能爱听呢?而本次讲课尽管还不成熟,但学生却明显的有了兴趣,从学生的目光中,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上看,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这就让我深深的感到,如果我再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不给孩子充分展示的空间,迟早有一天我会被赶下这个讲台。所以我打算先从学习的主体性上转变,我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也尝试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全权代劳。而关于语文学科的价值,以前我的认识也不太完整,经常忽视情感教育,认为那与考试无关,而通过这次讲《那树》,我看到了学生内心掸去灰尘后的纯真,我想这颗无邪的童心如果不经常吹到春风,也终会笼上厚厚的灰尘。
那树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
一课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他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赏析文章
1、每个都会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先来看看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学生齐读第1—3段)
提示:很久很久(破败荒凉,远离现代文明)
坚固稳定(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老树)
2、那确是一棵老树,他又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呢?(功用)
提示: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
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作者给予老树和人类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被伐(用电锯、利斧及美制十字镐等现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下。)
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此处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赏析品味,读出其中的感情。)
4、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因为此事只是老树被伐的偶然因素)为什么?
提示学生自读文章第5—8自然段。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根本原因)。
学生根据文章有关语句讨论回答。可分为客观原因(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老树的漠视);视主观原因(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
学生自由朗读第8段,体会老树的情怀,引起学生对老树命运的共鸣。
5、教师小结
老树面对人类的屠杀,老树无语,上帝也沉默,老树终究没有“死复绿”。设想一下,当我们的大陆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时候,人类还会有朋友吗?
(三)讨论启发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用大屏幕出示有关资料。
小结:善待生物、关爱自然、敬畏生命。
(四)课外作业
第8段,老树在星空下仰望上帝,他想说什么?
那树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王鼎钧及其创作情况。
2、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品格及命运。
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导入课题,并介绍作者。
二、明确教学内容
三、字词积累(幻灯片出示生字词)
四、朗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
1、体味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
2、思考下列问题:
(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用“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五、整体感知
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课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2、请你用“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归纳那树具有的高尚品格: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
六、课文分析
1、文中树的命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在不同的阶段,大树的外型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早期的大树。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特殊的生活环境
(2)、奇特的容貌
(3)、对人类有功德。
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
第二部分: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两方面的矛盾:
(1)、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
(2)、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
第三部分:现时的大树。这部分着重写了四件事:
(1)、醉汉驾车出事;
(2)、电锯锯倒树身;
(3)、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
(4)、挖树根、平路面。现时的大树是悲壮之树。)
七、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并体味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
八、拓展延伸
讨论一: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怎么看?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借这棵树的悲剧命运告诫人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讨论二: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幻灯片出示相关资料)
九、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十、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略)
那树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教师:
做好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棵雄伟的大树及标题。)
二、检查预习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展示生字生词:
1、生字注音:
倒坍( ) 模( )样 虬( )须 引颈( )受戮( )
2、解释词语:
倒坍 虬须 周道如砥
三、教授新课
朗读练习(请两位同学为大家范读,要求感情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其他同学要认真看书,之后对两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出评价)。
请几位同学对朗读情况作出自己的评价:范读时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四、探究分析
通过朗读,大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各组推荐代表概括,大家相互补充、完整、明确。)
分组思考讨论:
1、作者围绕“那树”,大体写了树的几个生命历程?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3、试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请各组代表说一说各组的意见,相互补充、完整、明确;教师展示图片:早期的树;近期的大树;被伐倒的树。)
下面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早期的大树”。讨论时请大家注意抓住关键语句。
分组看书讨论:
1、大树有怎样的外形特点?
2、它所生活的环境怎样?
3、大树对人类有什么功德?
(请各组代表可以就以上3题中的一个题作为重点,谈自己的认识。)
教师展示课件:
外形:佝偻、老态、坚固稳定、繁密、屹立不动;
霉黑潮湿的皮、隆起的筋纵裂的纹、生铁铸就、根的伏脉。
环境:泥泞的小径、老式平房;
破败而荒凉,远离现代文明。
功德:屹立不动-为人们做出榜样;
烧香求平安──给人心理安慰;夏天给人以绿荫;
给鸟儿栖身之所;
夜晚为情侣提供场所;
根部滋润土地。
五、教师小结
作者描写了早期的大树,着重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的奉献,为下文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思考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几个词语:
倒坍 模样 虬须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 周道如砥
2、集体朗读文章的第二、三部分。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引导:课文第二部分描写了近期的大树,在这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
⑴ 哪些语句展现了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这与大树的'根“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作者什么态度?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教师展示课件: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缓慢,而人类文明发展极为迅速,两相对照,极不和谐,突出矛盾。体现作者对此现象的担忧。
⑵ 在这种情况下,大树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个人看书解决,然后请几位同学发言交流。
教师展示课件:绿得滴翠、深沉;让人从容撑伞;滋润土地。
⑶ 在树与人的矛盾面前,大树有些什么想法和做法呢?请大家看书,自己解决。
请几位同学发言交流。
教师展示课件:世袭的土著;春泥的效死者;绿着生,绿着死。冒死掩覆,徒劳贡献。
教师小结:本部分,作者把一对矛盾无情地摆在人们面前。大树是无辜的,它只能引颈受戮,不能迁徙逃亡,可是人类呢?又该怎样做呢?让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2、教师引导:请大家浏览课文第三部分,首先概括归纳一下,本部分集中写了几件事情?
学生回答交流:醉汉驾车出事;大树被伐的过程;蚂蚁搬家;挖树根平路面。
教师引导讨论:
⑴ 醉汉驾车出事嫁祸与大树,显然不合情理,然而却招来杀身之祸,哪些词语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教师展示课件:咬 嚼碎 撒 白森森 呻吟——令人愤恨。
⑵ 类似这样表达愤恨之情的词语在后文中还有哪些?
明确:割下……头颅;刽子手……陷阱;切断……动脉静脉;没有人知道……闷死
⑶ 对于人们伐树的情景,请你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注意运用表达感情的词语。
(同桌交流分析。)
⑷ 作者写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确:动植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
⑸ 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特异现象?
(同学们交流、明确。)
三、拓展训练
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四、教师总结
本文语言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句子,成为文中的亮点,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生动自然;抒发感情含蓄深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希望大家课后认真体会并学习运用。
五、作业
1、查资料或上网,搜集有关信息,写一篇500字的关于保持生态平衡的小论文。
2、发挥想象,写一篇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童话故事。(任选一篇完成即可)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自己的感受,认真揣摩和品味。
本课的教学,一方面要把它当作语文教材来学习,要很好地掌握文章涉及的基础知识,例如字词的识记与运用,篇章的结构与安排,语言的生动与抒情等等,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本文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到底该怎样与发展极其缓慢的大自然相处呢?在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劫掠者,有时又是自然的奴仆,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带来学生的深刻的思索,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等。
那树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那树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
先出示(PPT)(我取的书名是《情人眼》,就“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语截取前三字而引申其义。“情”是“万物有情”的那个“情”。)(生读)师述:这个有情的人是谁?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王鼎钧,走进他的散文《那树》。
二、检查预习
三、有情天地
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树被砍伐是因为树给人类带来厄运?相反地,那树对人类极其友善。(PPT)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1—5段,找出那树对人类友善的语句。
学生读书,勾画、回答。
生:那树给人清凉、给人欢乐、给情侣以浪漫
师:是啊,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我们应该尝试读出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的深情。请学生朗读,体会那树呵护人类的感情。
在同学的朗读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灵变得富足,生命更加丰盈,到处是欢声笑语,遍地是诗意盎然。这真是一片有情天地啊。
四、无情世界
师:我的眼前浮出了一副安静祥和的画面,可是往往静谧的表象中蕴藏着风暴。或许树还沉浸在奉献的美好之中,人们对树的态度却已经发生了变化。(PPT)速读7—11段,思考交通专家等人对那树的态度。小组内品一品。
A、交通专家对那树是冷酷无情的,他是宣判者。
宣判合理吗?合法吗?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他的宣判还是光明正大的执行。由此可以看出宣判多么荒谬、多么残暴!
有一个词语最能体现交通专家宣判得荒谬性?
于是。
平常如何使用“于是”?
所以说“于是”是连词,连接前因和后果。用在此处,逻辑上不能成立。但是实际上偏偏要求成立,可见宣判得多么不合情理,多么让人匪夷所思!
B、伐树工人对那树无动于衷,他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古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师:①哪些动词可以看出这场屠杀的残忍?
“咬”、“嚼”、“撒”三个动词细腻、真实、震撼地记录了屠杀现场。
可否换成“锯”?
可见,有准确传神的.词语的镶嵌,文章张力十足。
②再从修辞手法上入手,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咬”、“嚼”、“骨粉”,作者把树当成人来写。让我们感受到电锯面目狰狞,那树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不断铺排,文章文采斐然。
③“咬”给人以触觉,“骨粉”给人以视觉,“呻吟”给人以听觉感。这些感官的混用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学生体验读,读得慢一点,读得深沉一点
五、缘何无情
师:曾经的亲密无间烟消云散了。人类为何变得这般冷漠?小说中,王鼎钧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别的东西”不仅指柏油路等,更指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逐。它是隐形的刽子手。
六、蚁犹如此
那树就这样倒在绝情寡义的深渊中,死在人们贪得无厌的追逐中。它没有完成上帝“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的使命。作者心痛无比,悲愤不已。痛定思痛之余,作者依然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有情有义的天窗。这不,一场葬礼拉开帷幕。(PPT)
七、主题拓展
师:作家的作品往往是透过表象看本质。我常说,文章本身有它自已的命,它跟谁有缘,跟谁没缘,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有我们不知道的定数……那就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了……
——王鼎钧《四千字·五十年》
王鼎钧想通过一棵树的遭遇向我们传达什么?
⑵出示材料:(PPT)
人教社《教师用书》
(学生齐读)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一生读)那树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⑶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八、结束语
师:宇宙中万事万物皆有存在的价值,从细微处看万物皆有生命。存在是有必要的,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
结束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中的那棵树。希望同学们所敬畏坚守的那棵树能茁壮生长、蓬勃成荫。
那树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味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痛苦、悲悯、愤激之情,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1、授课时,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地球上的森林资源正在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人类的生存受到环境的威胁,导入本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读,把读不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标示出来。
2、学生提问字音、词义,师生共同解决。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初步体味作者的感情。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梳理结构
要求: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思路。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后指导:
本文按大树生命历程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就得越简略,相反,越是近期的叙述就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感知那树的`形象
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学生活动:速读课文,自由组合四人小组讨论、分析并概括树的特征。
要点:
第一部分概括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大树生长的特殊环境;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劳。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依然奉献着绿色……
第三部分那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悲哀、无奈而又刚强……
(以上要点分析略)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
“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学生品味、辨析、自由发言。不拘泥于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内小结
在“大树对人类奉献却反遭人类杀戮,是大树的悲剧还是人类的悲剧”的疑问中结束本课时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那树的品质。
那树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倒坍(tān):倒塌。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