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2025/10/09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篇1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课堂上没有新内容,重在复习归纳初中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内容少、难度不大,但非常必要。通过对两个反应(Fe2O3+3CO==3Fe+3CO2和CuO+H2==Cu+H2O)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分类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并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尖的概念,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没有得氧、失氧关系,但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能力不强,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符号都不会,哪里谈得上反应类型,所以虽然知识简单但课堂上还是不能急于求成,注意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中适时复习有关化学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将常见反应进行归类,使学生大脑中和知识系统化,再通过对某些反应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反应分类知识的多样性、适用性及局限性,从而增加其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下节课奠定基础,为此可补充一些练习,如:

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方程式

1、两种单质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2、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等等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篇2

走上讲台时,我故意停了一会。同学们看着我,不知我葫芦里到处卖的是啥药。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刚才看了大家几眼吗?

下面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仍然是不解的神情。

我说:我看了你们三眼。第一眼我是看到了全班的同学。第二眼就只看到两个还是那儿交头接耳的同学。而第三眼我就在看那两位同学到底为什么交头接耳。

同学们开始笑了起来。他们意识到,我实际在讲用双线桥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的分析。因为在上节课我对他们说,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我们要看他三眼:第一眼看整体的元素化合价;第二眼就只看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化合价;第三眼就要从量的角度看这些元素的原子电子转移的情况。

我写了两个方程式。一个是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一个是二硫化亚铁与氧气生成氧化铁与二氧化硫的反应。我让学生分析分析其中电子转移情况。

有的学生小声嘀咕,说这两个方程式以前没见过。但过一会便拿起笔开始分析起来。

没想到学生们还都分析得不错。有一位同学没有打箭头。我在讲评的时候引入一句话。我说:同学们,在管理学上有一句经典名言,那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大家可能在考试时由于这个箭头会丢失两到三分。(哈,又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们笑了,开始检查自己的`作业,表示赞同。

我开始进入氧化还原反应第三个阶段的学习。第三个阶段是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的问题。氧化性还原性到底是什么?它是衡量什么的?

我想,学生们首先对这个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

我写了两个方程式。一个是铁与硫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硫化亚铁,另一个是铁与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氯化铁。我首先介绍说,在化学研究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一种是类比(compare),一种是分类(classify)。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两个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有的说都是化合反应,有的说反应的条件相同,都是点燃,有的说都有铁,有的看到更深一点,说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且还原剂都是铁。我说:看来大家都有非常敏锐的观察(observe)能力,有一点可以形成共识,这两个反应是在反应条件相同下还原剂都是铁的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反应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们马上说:生成的产物不同,铁的化合价不同。我又问,产物不同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产物会不同?学生回答说:产物不同说明氧化剂的氧化能力不同,其原因是因为一个是与硫反应,一个是与氯反应。我提示说,在这里硫与氯都是作为氧化剂,从这两个反应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请大家在笔记本上记下你的体会。

学生们开始思考起来。我走下讲台,看到了绝大多数学生这样写着:氧化剂不同,其氧化能力是不同的。

我觉得我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我想在学生头脑里对氧化能力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但这还不是一种本质的认识。于是,我继续追问:现在我们认识要向深处走一点,为什么氧化剂不同,氧化能力是不同的,氧化能力实质上是反映什么的?现在大家以上面例子作分析,看看是氯气的氧化性还是单质硫的氧化性强。

学生们马上回答:是氯气的氧化性强。我问:为什么?学生反应很积极:因为在同等条件下氯气把铁氧化成三价而硫只把铁氧化成二价。我说:大家很聪明,可是我还是要问为什么?

学生们又低下头思考起来。他们可能认为,他们已经回答了氯气比硫氧化性强的原因。我提示道,在化学问题的探索中,当我们追根索底时,到最后往往答案回到了物质的内部结构中,有一句话说:结构决定了性质。

有的同学似有所悟,但仍然默不作声。看来,他们仍然没有将氧化性强弱与物质内部结构联系起来。

我于是在黑板上画出氯和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请同学们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是氧化性强弱,一个是得失电子的能力。同学们开始动手分析起来,他们在草稿纸上写下,氯的氧化性强于硫,氯更容易得到电子。

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氧化性强弱与氧化剂得电子能力有关系吗?你们体会到这是一种什么关系,请在笔记本上写下你的体会。

我看到,绝大多数同学们写下了,氧化性愈强,得电子能力愈强。我继续问:你们看,氧化性实质上是描述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氧化性的实质是氧化剂的得电子能力。我又问:那么还原性的实质是什么?他们又回答:还原性的实质是还原剂的失电子能力。

我说,同学们,你们能从氧化性的实质推及还原性的实质,你们就运用了类比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很有用的研究方法,你们在以后要多多尝试这种方法。

我在黑板上写下:

氧化剂------氧化性--------得电子能力

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能力

这时,下课铃已“铛铛”响起。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篇3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次课复习巩固了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使其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从整个课堂氛围来看,学生积极配合,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配合老师的教学计划;从整堂课效果来说,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本次课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重难点把握不是很好,导致整堂课的时间分布不是理想,有的地方讲解不到位,有的地方又显得很罗嗦;第二,讲课的`声音很大,把很多学生的耳朵都震晕了,导致部分学生听课效率不高、昏昏欲睡,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慢慢学习抑扬顿挫;第三、由于用了ppt教学,很多东西在黑板上板书不是很多,虽然有了新时代教学方式,但我们也不能忘了传统的粉笔板书。

本次课,在本组老师及相关领导的指导下,自己收获很大,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向那些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使自己不断进步。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篇4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反思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人对《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课后反思如下:

1、得:

这节课复习能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从得失氧入手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的关系,再进一步挖掘化合价与电子转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从本质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这个过程使学生能由表及里认识事物,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一次体现和应用。在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中适时使用双线桥法,从得失氧、被氧化被还原入手到化合价升降到电子转移,为下次课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打下伏笔。

2、失:

在复习时没有把氧化剂还原剂概念给出,却运用了学生初中所学的浅显知识,指出了部分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有点分散本节的重点了,也使得部分学生对此概念没形成认识,使本节的难度加大了。

3、改:

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只字不提,使学生从两个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篇5

20xx年7月的大连市骨干教师研训,我上了一节观摩课,题目是《感受氧化还原反应》。从准备到授课结束,受益颇深!

首先,通过准备阶段的查阅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实验准备等工作,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研究的乐趣。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我的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了提升。最后,课后的反思对我的反思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素材。

本节课,依据“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来组织教学内容。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从生活实践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第二个板块,通过原电池实验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第三个板块,利用氧化还原理论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脱氧剂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应用了先进数字化实验技术,既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了新课程时代性的特征。Vc的还原性实验,采用了微型实验,氧化剂选用了以前学生了解而且后续还要深入学习的Fe3+。原电池实验的成功点在于教学深度的控制,只要直观体现出氧化还原的实质即可,不能深入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汽车尾气处理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三元催化技术是科技的前沿技术,这既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为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励有积极作用。

“感受”是本节课的核心,所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使本节课的“立体感”更加突出。而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弱化更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理念的一种颠覆。这些也是新课程“新”的体现。

当然,这节课也明显的暴露出我的不足。青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经验不足,尤其在开放讨论脱氧剂实验方案的设计汇报环节明显感觉对方案的评价不是很到位。

这些成功的经验是我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发扬的,而不足则需要进一步改进。

课虽然上完了,但是余味仍然萦绕在嘴边,对于这堂课更加深入的反思还需要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提升继续进行。这堂课对我的启示是使我受益终身的。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篇6

优点:

1) 氧化还原反应定义不难理解,通过课前微课学习,同学们可以学会并判断出什么样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上课可直接进入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2)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时候,将实验和动画做成微课进行播放,现象明显,方便同学们观看。不需要老师在不同的班级反复讲解,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多次播放。

3)课后,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讲解一遍。基础差的同学,周末或下课可以自学。

缺点:

1)求电子转移数目的时候,有点概括。可以分成几种类型,有全参与氧化还原的,有部分参与的,还有部分氧化部分还原的,如果点明一下,同学们计算的时候能更清楚一些。

2)虽然概念的理解不难,但是在做找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这种题型的时候,若是一起分析一个例题。然后同学们再独立做相关习题,会顺利很多。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对每一种新出现的教学模式,尽量去了解,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应用,应该会使我们的教育一直进步。有变化、创新的工作才是精彩的工作。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篇7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氧化还原反应可作为金属与金属、金属与非金属、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联系纽带,而且在电化学、离子反应中也有应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知识点。

在高考中氧化还原反应常以以下形式进行考查:

1、对于氧化还原相关概念的考查,

2、对于氧化剂、还原剂相对强弱的考查,

3、利用守恒法,对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配平和简单的计算。

在备课时,我的思路是:

先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其次,针对性的做一些基本练习加强对基本规律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做几道近几年涉及该考点的高考题;

第四,总结每类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引导学生体验并掌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经过课堂实施,完成的还比较顺畅,注意了师生的互动,教学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在备课上,对学生的`水平把握不够,今后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评价方面做的不够,规律、方法上教师归纳总结的多,学生归纳总结的少。

3、所选例题(高考题)难度较大,今后应适当降低难度,力争使层次低的学生能巩固基础,中等生提高应变能力,高层次的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4、所选题型涉及范围不全,应扩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