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含义。
2、反复诵读课文,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
3、通过阅读文本,以拟写“课文对联”的形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型与课时】
1、读写结合课
2、一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结合课前提示和文下注释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重点朗读两个自然段中关于关于家园的描写,感受作者所倾注的情感。
【课文简析】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时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饱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土地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之情。为了抒发这两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土地的热爱、想念、眷恋。并且江倾诉对象拟人化,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二是运用大量的排比造成连贯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三是运用蒙太奇手法,列举东北特有的景色,连续展现出来,形象性强,能借物抒情,避免直接抒情的苍白无力容量大,能触发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学生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仅凭文中的文字来激发他们的情感是不够的。因此,如何来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如何对课文的留白进行补充,显得至关重要。
【教学创意】
本课的独特创意就是:以补充的材料和文中的内容为依据,在诵读的基础上写“对联”。
“课文对联”,就是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在深入了解了文本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取文中现有的词语进行适当的加工来组成“对联”,其形式多种多样。就文章组成而言,可以用“对联”概括主要内容;用“对联”概括某一片段,用“对联”概括人物形象等。就拟写“对联”的`形式而言,可以是学生自拟上下联;学生互拟,师生互拟。
这种形式,一是能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二是恰到好处的浓缩文本精华。三是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读上,而是停留在理性的写上,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
一、简洁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写的《土地的誓言》。
相信经过预习了,同学们都知道如何来解释文章的标题。
学生回答:面对土地,作者发出的誓言。(同学们应该能够回答出文题的含义。理由是文本中具有明显的誓言特征的句子: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入队、团宣誓,竞选班干部宣誓等,都有我愿意,我发誓等字样。)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既然同学知道了“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对土地,作者发出的誓言”,那么,请问同学在读课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土地的誓言》设计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歌曲),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我们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阅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3、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三、研讨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四、探究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四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强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五、作业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测、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同学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测、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布置】
1课时。
【公开课教案】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1、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同学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身的感受,创设情境。
三、配乐范读,同学朗读
1、要求: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掌握和处置;画出自身深受震动的句子或词语。
2、同学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3、同学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身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四、自主研读与赏析
1、同学结合课文内容和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掌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发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同学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身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同学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⑴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⑶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发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身对课文情感的掌握。
五、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同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同学小组充沛研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同学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迭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示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干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身坚强的誓言。
3、同学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同学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和自身的情感体验。
六、作业设计
1、誊写生字词。
2、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随笔,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土地的誓言》设计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