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围城》有感

2025/10/0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围城》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围城》有感 篇1

读完围城,我脑海里想起《杀死鹌鹑的少女》里的那段话“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或许人的一生就是努力从这座城进入那座城,兜兜转转,你心之所向的可能是别人早已厌倦的。最可怕的是,更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仅仅是被洪流裹挟着往前走,被动的接受着。方鸿渐像每一个人,看似与世无争实则总是不愿承担起成年人世界里的"责任"。你无法主动做出选择就必定要被动接受安排,命运发牌,有迹可循。你出发时的每一步都决定着通向的未来的模样。

最后写的很对,围城不仅仅是婚姻对人的扭曲与禁锢。而是要时刻自省,清醒的认识自己以及明白自己手上有哪些牌。毕竟,人生不能推翻重来,能不能打好这副牌,在一定意义上自己可以左右的。

读《围城》有感 篇2

书页片片流逝,嘻笑怒骂,犹在耳边。

“婚姻就像金笼,外面的鸟想飞进去,里面的鸟想飞出来。”恍惚间,听见书低吟浅唱。

噢,这就是这篇小说的根源吧。浇着它,便出现了个方鸿渐,在苏小姐,唐小姐和孙小姐间碾转反复,被爱,痛浇得湿透。

但他依旧追逐,那理想中的美满——那个渡金描凤的笼子——却在精巧玲珑的笼门搭扣“啪嗒”合上时,后悔莫及。

耳边隐约又响起墙上那口跟不上时间的老钟沉闷的敲击声,正“当、当、当、当、当、当”地嘲笑那个躺在床上,黯然神伤的人。

鸟儿挣扎着要出去,羽毛凋零散乱。

但,我想说,鸟儿,你为何一定要选择痛苦呢?

这既然就是你所追逐的,何不坦然面对?

我们在自己的道路上,有那么多想得到的东西——金钱,名誉,爱情——这是在我们心中被神化的东西。

我们努力追逐。可有一天,我们逐到了,却像文中的人物,沉入无垠的金笼。

但笼中的鸟儿,请彻夜欢唱!

虽然我有了束缚,但请不要忘记最初的心愿——感到了金钱的疲累,为何不想想自己给后代营造了怎样好的环境,感到了名誉的`负担,为何不想想自己曾获过多少甜蜜……我们明明得到那么多,又为何悲伤!

我一直在想《围城》的一个结尾,我想方先生应该离开孙小姐,然后在一个舞会或一个村路上再遇见唐小姐。

生活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面。

但现在,我改变主意了——一个不懂得在困境中寻觅幸福的人在哪儿也不会快乐。

我只能默默祈祷:方鸿渐,希望你在去重庆的路上能找到金笼的出口。

出口在心里。

笼中的鸟儿,请彻夜欢唱……

读《围城》有感 篇3

《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些片段,最近才一口气从头到尾 将整本书读完。读完以后,受益匪浅。有了很多的新认识。有的报道说:“方鸿新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是无论如何方鸿新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着句话是毋庸至疑的。打扮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又有点心急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他人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返样的性格,似乎决定了他的一生。防鸿新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俩灾难的假学位。他到底是个知识分子,买假学历之前他也问问自己的良心。方鸿新的第三全为城,我想没人回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的玩世不恭也许从第一圈围城开始回有第二第三圈。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

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混的好,一种是真正大学的人,他们有他们的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的高尚的情操,他们因为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能得取别人尊重。而另一种就是与其相反。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是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府。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后社,从古到今皆是如此。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的都能够狠下心来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新一样,有那么一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小人,又不得不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辛,可是并没有好好的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规的,真实的社会环境。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的去接纳它,他们尝试改变,就好象方鸿新想知道韩学的真伪,却不知道人家早已设好陷阱等他踩下去。其实;〈围城〉初卡让人觉得像言情小说,其实它更是一本1有趣的书。重点说是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原于一位知者的人性的洞察与调情。

读《围城》有感 篇4

好俗的标题,不过就我的这一小点个人见解,也只能算是读后感了,不管是从角度还是褒贬上讲,都和那些大评论家们的观点不同。

说句实话,看完《围城》后心里空荡荡的,还想有什么东西切实存在过,现在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片空白。我努力去寻找那些空白处透明脚印的主人,可是怎么也没有结果。我并不是读每一本名著都这样,只知道在合上《围城》的那一刹那,内心充满了读完后的成就感和怅然若失的寂寞。

在读《围城》时,我总是觉得我和方鸿渐很像,明明只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却时刻受到时代和社会的束缚;明明不想伤害周围的人,却在无形中伤害了每一个;明明在时代背景下只想混混日子却有时还存在一点点的正义感和良知。常常因为做错事想要忏悔和道歉,却在后来默默骗自己,事情过去了就算了。唐小姐是小说中唯一没有染上被嘲讽调侃意味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掺杂任何的世俗的东西,可以说是给人新鲜纯真的感觉,好像让人们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原以为他们可以经历种种挫折然后在一起,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竟然如此轻松的就放弃了对方,就好像我也不能坚持我的所爱一样,很难将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到底,最后被别人说成半途而废的人。

我很喜欢钱钟书的语言,从不吊书袋子,没有半点浮夸风。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最贴近我们内心的东西,用最温柔的话语批判周围的人和社会上的事,有可能他经历的比我们多,所以想到的比我们深刻。方鸿渐的一生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有些东西是注定的,有些东西是我们错过的,肯能我们最后得到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太多太多的人,而大部分都是过客,我们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是船只,别人在我们的港口停留过,我们也在别人的港口停留过,可是这只是时间长多的问题,船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港口,我们终将离去,驶向远方,虽然没有人知道终点是什么,但我还是前进了。

有可能你会认为我这样看待方和唐的爱情太过于庸俗、肤浅和幼稚,可能有些人说作者就是要营造出这样的气氛,让人们感觉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们在一起,我不明白,为什么美好永远只属于片刻,而围绕我们周围更多的却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许会有人说这就是生活,但是我觉得这话只是一个世俗的人长期被生活压迫所发出的叹息。至于,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留不住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

读《围城》有感 篇5

早就知道《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经典小说,说的是有关男女婚姻的事,书中最经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第一次了解《围城》,知道有这么一本书,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有位叫钱钟书的作家,是大哥推荐了钱钟书的《围城》,其他的就不怎么记得了。不知那时是因为什么原因竟然未读。现在想来真是可惜啊!说到钱钟书,我觉得有点对不起他老人家,因为我一直把他和钱学森搞混淆。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一位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而一位是”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

我一向不太喜欢读长篇小说,这也许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总觉得太长了,没耐心看下去,平时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说。这可能与我经常喜欢写些东西有关,我写的最多的莫过于一些心情杂文了。我想当初,如果多看些书,尤其是那些经典名著,那时我的作文修为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长篇小说,直到这个暑假,恰好妹妹从学校带了本《围城》,我空闲之余就拜读起几年前本该早就读了的《围城》,并一口气读完了。其实上网的时候,曾看过《围城》,那时也只是在上网时断断续续读过,不过不知怎么,也不知为什么,后来就没有读下去,所以直到这个暑假我不算真正读过一部小说。

尽管以前也曾翻阅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如梭的《忏悔录》、钱钟书的《围城》,但我以为这个暑假所读的《围城》,才是我真正意义上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