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驿路梨花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驿路梨花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人方法。
2、作者巧妙的构思。
3、雷锋精神影响。
预习要求: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给下列字注音。
撵驿路陡峭.竹篾简陋悠闲恍惚修葺
教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2、板书课题:《驿路梨花》
解释:驿路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按照他们出场的顺序列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哪些是直接写,哪些是间接写?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人物事情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3、指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精神。
4、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哪种安排材料的顺序比较好?
按时间顺序复述: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
疏导:注意课文的注释1
解释驿路,驿站
解释题意
板书:
总结并明确:
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都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默默地为人民服务,他们都是茅屋的主人。
明确:
疏导:
一开始就知道茅屋的主人的好还是最后知道茅屋主人好?
课文顺序复述: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总结第一课时:
思路,基本内容,雷锋精神就像盛开的梨花,绽放在祖国的边疆,
布置课后作业:
1、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明确:倒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文章的安排材料的顺序;文章的主题;直接写和间接写……
二、讨论一下一些问题:
1、文章为了吸引读者设置了悬念,找出文中的悬念?
总结,明确:
两次想知道茅屋的主人,三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几次写道梨花?哪一次是实写,哪一次是虚写?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赞美雷锋精神,衬托人物心灵的美好。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小茅屋的?茅屋的设施反映了茅屋主人怎样的品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4、讨论以诗句结尾的好处。
明确:点名中心,赞美雷锋精神。
集体订正
疏导:
1、查字典,了解什么是悬念?
2、老师举例说明悬念。
3、指导学生口头作文,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
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3题。
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一题。
三、总结全文,讨论课后思考题。
驿路梨花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
《爱莲说》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青松》诗中诗人用傲霜斗雪的松来作为坚强、高洁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梨花、不娇媚、不繁艳、洁白如雪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学习了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也许我们会找到一种答案。
二、品味课文:
(一)想象梨林之“美”
1、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副美丽的景、物、人,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发现文章的美点,以“这里的——美,你看(想)——”的句式描述出来。
2、梨林风光真是美不胜收,在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自由品读,发言。
小结: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谢谢你们,美的发现者。梨林美在环境清幽、美在姑娘漂亮、美在主任热情周到、美在过路人见的相互关爱。
(二)理解茅屋之“爱”
1、在这梨花掩映丛中的小茅屋,它虽是孤单的,却给过路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快乐。文中哪些人得到了这种方便?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
2、他们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遇着小茅屋?小茅屋条件如何?他们感受如何?
3、屋虽简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不给人一种“到家了”的温馨感觉。他们享受了方便,是否一走了之,不再回头?他们是如何做的?
他们这样做很是辛苦、劳累,但他们高兴吗?
报恩是幸福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小结:茅屋虽小,但它充满了爱,享受过它的方便的人,都尽力为它做点什么。
(三)评读文章之“新”
1、让这么多的人一一受惠,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在判断小茅屋的主人上,“我”和老余曾出现过几次误会?是她(梨花妹妹)?是他(瑶族老人?)都不是。
2、那我们来看都是谁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
解放军建茅屋、梨花和梨花妹妹照料、瑶族老人送米、我们修葺茅屋。
3、解放军为何建茅屋?梨花和妹妹为何这样做?瑶族老人威吓?我们又为何这样做?
其实他们都是向雷锋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连环套,每个环节间都有一种因果关系。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看,本文是先写果后写因,还是先写因后写果?
4、而从文章内容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可见本文是顺叙中套倒叙。一次误会激起一层浪花,作者就一次次设置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悬念迭起构思新。
B、驿路梨花标题新
文章标题是“驿路梨花”,稳重几次写到梨花,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判断举重梨花的含义。
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花似人,人似花,标题与主题,梨花的自然美与心灵美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C、雷锋精神立意新
雷锋精神是无数作品反映的陈旧的话题,要想写好,必须出“新”。本文突出之处就在于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些闪闪发光的相对独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了事例间十几年没有中断的本质上。雷锋精神激励了解放军,解放军的行为又感染了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行为又应县风格了后来一系列的人。尤其是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处处”远远超过了字面的含义。既然梨花象征了雷锋精神,,那么“驿路梨花处处开”可换成一句什么话呢?
雷锋精神大发扬。
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雷锋精神大发扬呢?
可见,雷锋精神不断传递,不断发扬,在时间中穿行,在空间中辐射,引得“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大发扬”。这就是本文的第三个特点:雷锋精神立意新。
小结:学习本文悟三新:悬念迭起构思新,驿路梨花标题新,雷锋精神立意新。
三、拓展探讨: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你怎么看?
我还曾经看到一副漫画:一个人在水中挣扎,喊着“救命”,岸边一人在悠闲地吐着烟卷,身边的牌子上写着“救人100元”。漫画的题目是“见钱勇为”。对这样的事件如何看待?
小结:小姑娘开起驿站本无可厚非,见钱救人就会为人们所不耻。我们也从每体上尖刀了一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故事。鲁迅曾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了影戏哦内却不被重视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虽然显示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雷锋精神之花在新时期仍娇艳的开放在中华大地上,一批批青年志愿者走进了敬老院,活跃在了环保第一线,一批批青年志愿者响应党中央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号召,把青春献给了西部。
驿路梨花教案 篇3
(一)教学建议
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解读文本,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思想为重点。
2.课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时间。
3.教师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板书标题、作者)
二、问题探讨
(一):结构分析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点】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
(二):人物分析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要点】
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②表格
人物事件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③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提示】联系原文分析。
四、课时作业
1.将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3遍。
2.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引入新课
阅读小说,自然要重视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要素,也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本节课的主要就是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叙述手法。
二、问题探讨
(一):主题思想分析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要点】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具体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美好情景,歌颂了助人为乐的精神。
1.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梨花”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结尾的抒情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3.本文所写的各个人物,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4.环境描写,(梨花)烘托或(偏远荒僻)反衬了“雷锋精神”的高尚。
5.“雷锋精神”的深厚内涵:不只是乐于助人或舍己为人,更重要的是:
①见义勇为(行正义,行大义);
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③一种纯朴善良的民风。
三、问题探讨
(二):叙述手法分析
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要点】
①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②课文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其叙述顺序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③好处:本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提示】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能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也叫追叙,是补充交代,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课时作业
1.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
2.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有例证;不少于300字。
驿路梨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特别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关于梨花的诗句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2、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着(zháo)急露(lù)宿喷(pèn)香菌(jùn)子
麂(jǐ)子撵(niǎn)走修葺(qì)花丛(cóng)
晶莹(yíng)避(bì)风驿(yì)路立即(jí)
竹篾(miè)火塘(táng)打扰(rǎo)香气四溢(yì)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速读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
1、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点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五、略读课文,深入探究梨花精神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略读方法指导: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点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点拨:“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做好事的时间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尽力补上,方便,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5、说一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6、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点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上个月几年前十多年前
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总结: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3、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点拨:“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七、联系实际,发扬梨花精神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点拨: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有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九、布置作业
1、运用本文设置悬念、误会的手法写一件事。
2、课外背诵有关梨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这是谁的房子?(悬念)
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误会)梨花
主人家到底是谁?(悬念)雷锋精神
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误会)
解放军为什么要盖小茅屋?(悬念)
驿路梨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填写文学常识:
《驿路梨花》作者是,他是代作家,作品有《》、《》、《》等。
2、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 )露宿( )竹蔑( )喷( )香撵( )走麂子( )恍惚( )修葺( )着( )想折( )损菌( )子
3、解词:
(1)陡峭:
(2)修葺:葺,
(3)恍惚:
(4)修长:修,
(三)质疑问难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在扫除字词障碍之后,我们整体感悟课文。
理出文章思路:
( )小茅屋——投宿小茅屋——( )——( )小茅屋——( )
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
知识链接: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建造和照看来叙述,文章中的几件事该如何安排呢?
知识链接: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的记叙顺序。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的记叙顺序。
四、当堂训练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迷茫(máng)菌子(jüan)简陋(lòu)悠闲(xiān)
B、延伸(shēn)茂密(mòu)花瓣(bàn)陡峭(dǒu)
C、麂子(jǐ)恍惚(hū)撵走(niǎn)驿路(yì)
D、喷香(pang)悠葺(róng)四溢(yì)寨子(zài)
2、下列词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晶莹迁陡茂密花瓣
B、茸毛竹篾蔑视歌谣
C、明枪夜幕恍忽拆损
D、作楫陡峭挺好
3、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
A、简陋—简单悠闲—安闲
B、延伸—处长漫步—信步
C、修葺—修缮茂密—茂盛
D、照料—照看陡峭—倾斜
4、“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梨花。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5、课文有一句表示全篇题旨的话,这句话是( )
A、山,好大的山啊!
B、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C、“驿路梨花处处开。”
D、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6、选出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刻画人物,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对梨花姑娘采用的是间接描写。
B、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幽静美丽。
C、课文中“多好的梨花啊”一句的“梨花”是指梨花姑娘,这句话赞美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D、课文对小茅屋由外到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正面写屋,侧面写人,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周到。
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彭荆风
解放军(盖)梨花姐妹(照料)
小茅屋
我和老余(修葺)瑶族老人(送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本文的写作特点。
2、概括本文的中心。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让我们回顾上节内容,开始新课的学习
1、课文中写了不少人,其中贯穿全文的是,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虽然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介绍梨花事迹的是、。修葺、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的精神。
2、其中直接描写的.人物有,间接描写的人物是,间接描写的方法是。
3、文中多次出现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诸如“请进”,屋中的稻草、水、干柴、盐巴等,这些看来是对小屋的实写,同时也是虚写,表现茅屋主人的、和诚意。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本文的写作特点。
2、概括本文的中心。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1、勾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
2、交流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1)开头连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描写山势,紧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2)第四段,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a)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b)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c)为下文投诉小茅屋做铺垫;
3)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a)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b)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c)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
4)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实写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明确以上各题。
(三)质疑问难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在整体感悟课文之后,我们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知识链接:关于“悬念”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找出文中的3处悬念。
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第三部分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2、揣摩语言
步骤:
1、划出关键词。
2、找出陈述对象。
3、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一)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
(二)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
(三)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3、概括中心
本文哪些地方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结尾引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之情,称颂梨花姑娘的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4、分析、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一)讲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多处描写洁白的梨花?山野中开满枝头的梨花象征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着意描写梨树梨花,旨在写人。写洁白的梨花,是为了衬托未出场的主人公、心灵美好的哈尼小姑娘梨花。梨花作品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分析本文侧面描写的运用。
先设问,本文主人公梨花姑娘未出场,但是却使人感到姑娘美好的形象如在眼前,姑娘美好的心灵又是那样感人肺腑,为什么?本文以满山遍野的洁白梨花来衬托哈尼姑娘梨花;通过草屋及屋内陈设的细致描绘,侧面表现主人公梨花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指名学生择要简析);通过瑶族大爷、梨花妹妹和其他哈尼姑娘等来烘托主人公梨花姑娘,正是这些侧面描写使未出场的主人公形象鲜明感人。
驿路梨花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通过学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可贵,发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人。
教学重点:
体会写景的作用,记叙与抒情相结合,插叙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生活中不能没有花朵,人世间不能没有真情。我相信同学们见过最美的花朵,也体验过最美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去欣赏那一片美丽的梨树林,去感悟那一群美好的心灵。请翻开课文《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
二、请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
②这篇课文写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故事?(哀牢山)作者是样描写山景的?(由近及远)写出了山的那些特点?(高、大、多、险峻)
无限风光在险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望远,妙不可言。风光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为要赶路,我们却无暇去领略,正当我们焦急忧虑的时候,我和老余发现了什么?(梨花)那我和老余高不高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为什么要高兴?(有梨花就有人家)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让我们一起读写梨花的段落,体会其意境。
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构建这样一幅图画:我们正在蜿蜒的山路中夜行,一弯新月挂在空中,洁白的梨花在微风中摇曳,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还有几只不知名的山鸟在轻轻的叫着。同学们感觉怎样?用一个字概括为(美)。
④家给予我们温馨的'感觉,但简陋的小茅屋能否给我和老余这种感觉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讨论指出。
⑤作者围绕小茅屋写了哪些人?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因找主人发生了几次误会?这些误会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a.瑶族老人是主人吗?他来做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用书本一句作回答)。
b.哈尼族姑娘美吗?课文是怎样写?
c.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是谁讲出来的?我们把这种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姑娘叙述线索,插入与之有关的叙述,补充交待有关情况的记叙方法称为插叙。除这外,文中还在什么地方用了插叙的方法?(明确:瑶族老人打猎的回忆)
d.我和老余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e.人人都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他们每个人都为小茅屋的存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就是说没有他们的努力,也就没有小茅屋的存在。因此他们又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哪些人是正面描写?哪些人是侧面描写?
三、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句。思考:梨花除了指人指花,还是一种什么精神的象征?(雷锋精神)
四、请同学们带着美的情感,再读全文,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句。
五、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值得回忆,有很多的人值得我们去怀念,请大家用心回忆一下,给我们讲一讲那些难忘的令人心动的往事。老师先荐文《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胶片)让学生感悟。
驿路梨花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小说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展开,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处作者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点明本文的主旨: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本单元在阅读上要求重点学习略读,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对中华美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这篇诗情画意,精神高尚的小说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篇文章将会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精读等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本单元阅读要求是略读,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方法上一个相对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检测。因此,学习活动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文章梗概。(要求用5分钟时间,略读全文,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2.厘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各自的含义和作用,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引导学生先略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再细读课文,分析其各自的含义和作用。分析、理解、品味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教学难点)
4.教学方法:略读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小说《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读文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作者彭荆风
2.写作背景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露(lù)宿喷(pèn)香菌(jùn)子麂(jǐ)子撵(niǎn)走葺(qì)
晶莹(yíng)驿(yì)路竹篾(miè)打扰(rǎo)香气四溢(yì)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师生互动解读文本
教学活动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1.文中的一组人物分别与小木屋有过什么故事?
2.“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学法指导】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需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读完一篇文章,开始时阅读速度每分钟400字,以后逐步提高。
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教学活动二:品读课文,解析构思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巧设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分角色朗读一下吧。旁白+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这一处的悬念是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学法指导】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教学活动三:细读文章,赏析语言
1.请先略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再细读课文,分析其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2.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找出文中四写梨花,分析梨花的象征含义,进而理解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
小组讨论,明确: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实写,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表达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引用诗句,以花喻人,比喻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升华了文章主题。结构上,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2.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妙处: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五、联系实际积累拓展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交流你的体会和想法。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略读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还体会到了本文精巧的构思。最后理解了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进而理解了本文的主题。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只有让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七、布置作业:
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有例证;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一间茅屋
两次误会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个悬念。雷锋精神代代传
四处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