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1
一、教学设想
1、立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2、努力创设语文学习氛围,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读写能力。
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
3、多样化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要摆脱以前枯燥的教学模式,放弃满堂灌,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在语文课上快乐学习,所以我在分层教学的同时,引入了启发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创设轻松、自由你、平等的课堂氛围、试图让学生在竞争与快乐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但有时我却高估了我的学生,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实现她的太多价值。
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
1、备课。
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把握其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材中的重难点、易混易错点、可考点与必考点;广泛涉猎有关的教学辅导资料,以期扩充内容、丰富知识、旁征博引、博观约取;在深入研究教材、熟悉教情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写教案和学案。
2、上课。
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辅导。
在课外辅导方面,自己能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给学生解难答疑时耐心细致、循循诱导、清晰透彻,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对以往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4、作业。
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5、听课。
坚持听课,注意发现和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6、学习。
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12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2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为7级3班和4班,共有58名学生。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行为习惯差,表现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阅读能力较差;作文兴趣不是很浓,语文综合素养不强。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
1、教材格局
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鄂教版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积极倡导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以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4、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四、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的教学,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矗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3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为7级3班和4班,共有58名学生。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行为习惯差,表现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阅读能力较差;作文兴趣不是很浓,语文综合素养不强。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
1、教材格局
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鄂教版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积极倡导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以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4、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四、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的教学,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矗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4
一、本学期的主要任务
1.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2.加强基础练习,落实单元练习,学以致用,努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3.加强本科工作,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加强自身业务修养。
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民主的、开放的和人文化的语文教育;
2.推广已有的教学经验,继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层次。
三、教学工作
1.必修课
必修课的处理,一句合理有利的原则、单元组织的原则、集体备课的原则、改革创新的原则,按时完成。
A. 前半期完成一二五单元,后半期完成三四六单元。每个单元都应当学透、学尽。
B. 按照单元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要突出各种文体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并引导学生模仿和创作。单元内的各篇文章可以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深化对文章和单元要点的把握。
C. 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学,引导他们自主钻研课文,自奋其力,自力得知;要突出研究性特点,拓展课堂内容,深化课文理解;要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学习。
2.作文教学
A.依据教材编写体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实践”训练。
B.写作练习分步骤进行达标训练,要求学生逐渐达标,形成基本的语言修辞意思。
C.提高学生考场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钟内能根据要求写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D.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与点评,提高批改实效。
E.作文教学重讲评,通过讲评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导学生自批自改。
F.鼓励学生做作文自我总结。
G.本学期拟进行10次作文写作。
3.单元检测
本学期拟安排四个单元检测。
A.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B.第五单元
C.第六单元
D.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__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__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人论世,李世民和魏征。
理清文章的内容,奏章的结构。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明白十思的内容,君臣治理国家要义。
落实文言知识考点,背诵重要语句。
【教学重点】:
语言峻洁,十思牧民。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公务员考试非常热,恐怕今后,未来你们也会去搅这趟浑水。公务员考试离不开“申论”,申论就是面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且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贤臣的“申论”。语言怎么样?逻辑如何?思想如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谏太宗十思疏》,写在黑板上。
二、解题
谏:劝谏,劝止。唐太宗。十思指十个方面的想法。疏:指“奏疏”、“奏章”。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汉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按文章体裁来分,可为议论文。
三、作者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之功过)、左光禄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谏臣。《百度百科》
四、读文
先听一遍MP3朗读,是老师自己来范读,再让学生齐声读一遍。解决字音的正确读法。
五、解文
(一)、听一遍后,读一遍后。请同学们概括下文章的中心句。我们从题目入手,魏征向唐太宗劝谏,希望皇帝做到什么呢?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
明确:居安死危,戒奢以俭。有些学生可能会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譬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当学生读出来之后,老师一定要具体分析不妥处。从文句入手,引导学生翻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宗此十思,宏兹九德。”前句是阐述君舟民水的关系,魏征是在提醒唐太宗“可畏惟人”。后句是希望唐太宗能总结十思,弘扬九德,这是魏征劝谏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这是十思的具体表现。此句话作为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较合理的。
讲课时,按照以前的观念(参考书上,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过),此文的中心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本文的中心句应该是“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这一点,有了进步,亦步亦趋,学问最没长进。
(二)、分析第一段
①魏征从“木长根固”、“流远浚源”等自然现象来说明“国安积德”的思维道理。前者为形象性思维,生动易懂;后为抽象性思维,逻辑难解。请问同学们,这是种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化了。这让我们联想到《劝学》里的比喻论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我们写文章时,需要得是这样的思维。
【延伸】: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②笔锋一转,魏征反面来论证,“源不深流之远”、“根不固木之长”,生动形象地比喻说明“德不厚而国不治”的治国道理。跟学生强调作文时,善用辨证的思维来议论说明。这大概是我们学习文章思维的津要。文章有语言和思维。多背诵多阅读,方可有文才和文路。
③接着魏征在强调“人君”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责任。“神器之重”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指帝位、政权。“崇极天之峻”、“保无疆之休(吉庆)”,这在强调帝王重大的国家责任感,肩上担负得巨大责任。魏征在此基础上,来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忧虑。古人特别重视明君”的道德责任,这是“人治”社会进步的地方。但是人性永远有弱点,一个人能做到,一群人能做到吗?一时能做到,一生能做到吗?这一代人能做到,下一代人能做到吗?如何来约束制衡人的_,对于社会来说,道德不是主要的,法律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站在当下,联系西方民主社会,“人治”社会不可取。
④最后,魏征再从反面来说明,人君德不处厚,情不胜欲,这相当于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的效果。文章从自然现象写起,从自然现象落笔。从反面来说明人君的道德跟国家社会的重要关系。
(三)、讲解文章第二段。
①先让学生来读一遍。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这一段讲了什么,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中心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此段在劝谏唐太宗如何来对待百臣和百姓。两个字,竭诚。
②魏征先讲了以往帝王治理国家的经验。帝王是继承上天的使命,来管理百姓,忧患兴国,治国显著。为国为民,成就功业,但国德却衰败萎靡了。国家存在兴亡之期的规律。魏征认为“功成德衰”的原因是于“人君”没有将“德治”进行到底。《诗经·荡》里曾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征提出反问,天下取之易守之难?这个问题,西汉的陆贾曾向刘邦提及,“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汉书》)。大家齐心打天下,团结一致。坐稳江山后,利益冲突,斗争重重,那么国家守之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靠德治,关键在于坚持到底。
③接下来分析殷忧,竭诚待下,得志,终情傲物。谦受益,满招损。竭诚的好处,傲物的坏处,形成强烈的对比。如何对待百姓,是法治还是德治?用严刑的峻法俩督责百姓,用威严怒怨来震慑百姓,那么百姓可以免除罪责,但内心却没有感恩之心,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归服。这事我们想到《论语·为政篇》第三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与孔子德治理念,不谋而合。上课时,有必要引入这段的言论。
④最后作者提醒皇帝老百姓的巨大力量。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怨不在人,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希望皇帝要很好地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中心语:元首——百姓。如何调节,两字:竭诚。
(四)、分析最后一段,读是必须的。此段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所在。题目中的十思,具体是什么呢?皇帝做到“十思”后,魏征政治理想又是什么呢?我们都可以在最后一段中,找出来。
建议,读了之后,请学生们来提出疑问?这一段作者写了啥?学生肯定能说出十思的表现。
①魏征又以打了个比喻,腐烂的绳索和奔驰的马车。难道可以轻视吗?朽索喻指昏君,奔车喻指社稷。因此,国家要永久兴盛,当然离不开人君的英明仁德。接下来,魏征向唐太宗劝谏了十个方面的想法。十思都是从皇帝的意念为出发点,从文德来约束君王的言行。
可欲——自戒;有作——安人;(君民)
高危——自牧;满溢——虚怀(情绪)
盘游——三驱;懈怠——始终(意念)
壅蔽——纳下;馋邪——正身(君臣)
恩加——谬赏;罚及——滥刑(奖罚)
②魏征认为皇帝能做到这十点,并且能弘扬九种德行,用人选贤与能,简能而任,择善而从,各尽其才,各守其职,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言通力行。那么文臣武将,争驰而来,大显其能。这样,就会达到魏征理想的政治高度。君臣无事,可以尽巡游之乐,可以享松乔之寿。
【延伸】
赤松子一指雨神;也指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
王子乔,其子王宗敬定居太原,为王氏始祖,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文章结尾处,用人得当,就不会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劳损皇帝自己的耳目,亏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知识考点】
①通假字:震、无
②词类活用:长、固、远、浚、安、积、厚、下愚、明哲、重、大、俭、道、貌、心、安、危、长、覆、君、欲、作、安、下、乐、忧、虚、正、馋邪、恶、刑、宏、能、善、鸣、劳、苦、终
③古今异义:根本、休、景、元首、克、纵情、行路、董、忽、作、冲、敬、简、以为、司
④虚词:之、以、而、其(其可忽乎)
⑤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2句)、定语后置(4句)、宾语前置(2句)
【教学板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喻、正反面
殷忧必竭诚待下——人君VS臣民
具体十思九德、唯才是举——无为大道
提醒:人治小于法治
【教学小结】
本文是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奏章,希望唐太宗能做到具体十思,克制私欲,完善德治。国家长治久安,国君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强调君主的国家责任性。接着,魏征提出“殷忧,竭诚以待下”,要处理好君臣民三则的关系,尤其重视民众,引用荀子的话,“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话,来提醒唐太宗。最后,希望皇帝能具体做到十思,要知足,要谦虚,要优乐,要奖罚,实行九德,唯才是举。这样的话,就达到了魏征的“理想政治”。这篇文章语言出彩,思维严密,这值得我们去吸取消化。但在思想方面,有些不符合当今社会。治理国家不在人治和德治,而在于法制的落实。
【教学反思】
上古文,熟背出全文是第一。写教案时,自己理清文章思路,读懂作者的思想,这是第二。有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才是顺。课堂语言典雅一点。第三,积累搜寻课文资料很重要,文章和文化,才能完善结合。上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回答得少。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了解时代背景及、赋
1、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先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2、赋
何为赋?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
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
中间是赋的本身;
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三、学习重点
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建宫背后的巨大背景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布局。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荒淫、奢靡。宫中生活
三层(余下各句)从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珠宝陈设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的罪行。
横征暴敛,挥霍无度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以致众叛亲离。
纵欲纷奢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秦皇无道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勿蹈覆辙
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
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
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写建筑
全貌
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
细绘极尽铺陈夸张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写建筑、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
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
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
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
“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
“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
外观
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精巧工致)
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精巧。繁多)
内部歌舞盛况
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4、问题,此处说暧后来又为何说冷?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①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
②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
③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④还是以歌舞盛况写宫殿宏伟
读并体会其中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四、词语、句法,等基础知识探讨
1.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
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重点词语: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①两段分别从哪一方面描写阿房宫?
②两方面又各从哪些方面铺陈夸饰?目的是什么?
③从思路看,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两段分别写
宫殿建筑、
所铺陈夸饰的一些方面,是要极力写出亡秦统治者所追求的,是规模的宏大壮伟,楼阁廊檐的精妙密集,长桥复道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繁多美盛,而这一切,是不惜倾“六王”的财富,“四海”的人力、物力来兴建的,可见他们“纷奢”到了什么程度。
宫内生活,
主要写宫人,其次写珍宝。写宫人,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她们来源之众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来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写珍宝,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这两段属于“体物”部分,是后面议论部分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为秦皇荒淫奢靡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预作铺垫,给读者以充分、具体、形象的感受。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先提示两点:
①基本上按上面两段内的层次(即提纲所列要求要点)押韵,其所以不完全按层次用韵,是因为还须兼顾骈散结合相比喻、排比的运用等具体情况;
②所用韵脚依据的是中古音韵,不是明、清以来的音韵,和现代语音更有区别;押韵的方法也和律、绝句诗不同,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中途转韵。
具体用韵情况如下:
第1段:“毕、一、兀、出、日”押韵;“阳、墙”押韵;“阁、啄、角、落”押韵;“龙、虹、东、融”押韵;“凄、齐”押韵。
第2段:“孙、秦、人”押韵;“妍、蔫、年”押韵;“营、英”押韵;“年、山、间”押韵;“石、砾、惜”押韵。中间“明星荧荧”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个分句是一组排比句,迭用“也”字代韵,增强了排比一气呵成的气势。
④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
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
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明确: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
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明确: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
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3)第2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4)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3.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
关于思想内容。
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六国论》比较,有何共同特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二篇的
共同点,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
不同点:
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