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2025/10/1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篇1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还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又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最后我要学生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在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我要学生都能背诵,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很快都背下来了。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4、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 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你想发明什么?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篇3

《大自然的启示》一课的教学反思,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旨在评估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如何通过改进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学反思点:

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反思目标设定:首先回顾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可衡量。例如,是否清晰设定了让学生理解自然现象的规律、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等目标。

评估达成度: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小组讨论反馈等方式,评估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如果部分学生未达到,需分析原因,如目标设置过高、教学方法不当或学生兴趣不足等。

2. 教学内容与方法

内容选择:反思所选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方法:评估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是否适合本课内容,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考虑是否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尝试,以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

3. 学生参与度与反应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完成任务的效率等,以评估学生的整体参与度。

反应与反馈: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即时反馈(如口头回答、小组讨论)和后续反馈(如作业、测试),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难点所在及改进建议。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反思教学是否成功地引导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是否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价值观:评估学生是否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是否愿意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5. 改进措施与未来规划

针对不足:根据以上反思,明确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某些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入、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等,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未来规划:结合本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规划未来类似课程的教学策略,包括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等。

结语

教学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深入反思《大自然的启示》一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优势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篇4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

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和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统一。我觉得本课的最大应该让学生自由辩论,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向导的看法。

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谈谈向导有没有做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同学认为向导做的对,以此来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上一番唇枪舌战,难分高下。

本节课在设计上有欠妥之处。导入新课时,我引导学生学生说出了都知道大自然的哪些秘密。如果把这一环节放在学完课之后,效果会更好些。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动物有生存之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如果自作聪明到干涉动物的行动,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习第三组课文,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课文《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板书课题),读题,大自然又会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翻看一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关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谁来说说难读的词句。

三、了解内容,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想想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说,老师归纳方法①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②直接引用原文。

3、再读课文《打扫森林》,划出感受深的句子,想想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可以用一两个词或简短的句子在旁边批注。

4、交流汇报,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说。

5、出示重点句,小组合作探究大自然中的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必要时出示食物链。

6、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

7、小结学法:①划出感受深的语句写批注,②相互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

四、学法迁移,巩固运用

1、用学习上一篇文章的方法默读《人类的老师》,看看又会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3、大自然教给我们的很多,谁还能说说这方面的例子。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课文上所说的这些,同学们经常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请说说你从某种动物或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

3、同学们都很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大自然的'奥秘吗?推荐阅读课外读物。

《大自然的启示》丛书《十万个为什么》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12课,明白了人与大自然应和谐相处,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有所发明创造,我们还知道了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探索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12*大自然的启示

互相联系保持生态平衡

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要遵守自然之道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学习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并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篇6

今天,实习生xx教了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组成的。经过几节课的锤炼,郝老师积累了课堂经验,在讲授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1、课堂的导入简洁自然。

郝老师在教学伊始,是这样导语的: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由前面学过的课文导入到今天要学的课文,这样简洁有效的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

2、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环节,郝老师让自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找出“林木官做了什么事情给森林带来了灾难?”的句子,并说感受和体会;最后通过图片的展示,增长知识,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师生,生生充分地互动起来,课堂气氛和谐。

3、课堂评价体现有效性。

当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老师能下位去倾听和观察,学生读完后又做了恰当的评价:“你们的课文读得很流利,可见你们的预习很认真。”这一评价就很好地促进了下一过程的学习。学生在汇报学习时,郝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回答的.问题有针对的评价,让学生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

4、课件有效引导。

学生对于中心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理解起来很些困难。于是,郝老师就在课件中出示简易图,让学生容易看懂,老师把难题简易化了。又如《人类的老师》一课,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了让学生理解制作的原理,郝老师通过实物图片和仿生学制造的事物进行对照,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明白了制作的原理,真正明白我们可以从生物的特性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

郝老师毕竟是第一次走上课堂讲课,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一是教态要具有亲合力,肢体语言再丰富一些。二、虽然是略读课文,还应该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读中领悟。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 篇7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还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又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最后我要学生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在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我要学生都能背诵,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很快都背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