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青铜葵花》有感

2025/10/11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青铜葵花》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1

在《青铜葵花》中描绘的丰富情感和淳朴的民风让我为之深深感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并没有和孩子同时读此书,而是孩子先读,我后读,没有及时的指导孩子存在的问题。看完小说让我觉得葵花这个小女孩很可怜,2岁死了母亲,又失去了父亲,她父母都是孤儿,因而她成了没有一个亲人的孤儿。可是葵花又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因为她遇到一个好人家收养了她,这家人善良、真诚,对生活充满着乐观。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这一家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品质所震撼。青铜的倔强和正直以及对奶奶孝顺和对妹妹呵护,超出了常人的想像,他其实也是孩子啊。让人看了心酸,催人泪下,故事情节促使我一气看完《青铜葵花》这本纯美小说,心灵上受到极大震撼,从小孩买回来在家中书架上已放置快一年了,虽然有时整理书橱看见它也是不宵一顾,我为自己曾经对它漠视而感到羞愧,一部优美作品的确能感化心灵,鼓励和引导小孩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不仅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对真、善、美、恶、丑有了形象直观认识,在帮助引导孩子的同时我们自己的心灵也得到净化,同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将来走上社会做人和做事定将起到促进作用。

小说中通篇描述了主人翁如何经历困难、灾难、战胜困难、不屈不挠对生活充满乐观向上精神,扣人心弦。岁月维艰,爱弥珍贵,正是至爱成为支撑人们战胜苦难的力量。小说的主人公,便是青铜。火灾使他不再说话,在无言的成长中,他对人对事对生活对自然,心领神会,聪明绝顶。不聋却哑的残疾,更磨练了他正直善良、坚韧刚强、天真坦荡的品质和个性。这个独特形象,是作者以爱心和精心塑造的体现爱的典型。在城市成长小孩他们无法体会到同是少年的青铜、葵花艰难困苦的岁月,他们彼此关心,相互帮助,经过人生痛苦的磨练,他们显得更加成熟和坚强,这使我想起一句歌词,“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青铜和葵花的经历;固然是那个特定年代的故事,但作为同是青少年今天的孩子们,对他们来说这仿佛就是个天方夜谭的故事,他们无法想像,小说描写了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的许多故事。他们不是兄妹却胜似兄妹,苦难锤炼出他们美好的心灵,感人肺腑。

无论是忠厚勇敢的青铜,还是善良聪明的葵花我都很喜欢。当然,还有令人尊敬的青铜一家人和大麦地乡亲们。生活的贫穷、接二连三的灾难、旁人的误解和非难并没有击垮看似弱小的葵花和青铜一家人和大麦地这群淳朴的乡亲们,他们以自己的乐观精神,坚强而且自信地生活着,享受着欢乐和幸福。青铜和葵花实在是一对很可爱、很感人的小兄妹。苦难中创造的美丽才真正让人折服!

我们努力为孩子营造欢乐和幸福的生活,但不等于孩子的世界就只有欢乐和幸福,正如小说的作者曹文轩所言:“苦难几乎是不避免的。”希望通过阅读这本小说让孩子体会苦难的真义,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经过苦难的磨练才能真正的成长,不要只做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洗礼。希望通过阅读这本小说让孩子真正领悟生活,让他们不仅仅只是会哼唱“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些流行歌曲,不仅仅只是会背诵“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语,更能体会歌词和古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感谢这本小说的作者曹文轩先生,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为我们创造出青铜和葵花这样在苦难中树立自尊、自信、自爱的榜样,希望孩子们以青铜和葵花为榜样,刻苦学习、快乐生活、共同成长。

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2

人生中有各种各样的苦难,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是选择逃避还是坚强面对困难?在我读《青铜葵花》的主人公时,他是面对那样艰苦的生活,但他从不抱怨。

这本书讲葵花和爸爸来到干校,葵花的爸爸去葵花园写生,图片落到水中,爸爸去捡,不小心掉进水中淹死了。葵花现在没有亲人,村长问大家谁愿意领养葵花?青铜家和嘎鱼家愿意,葵花选择了青铜家。他们历尽了许多困难,但都坚持下来,最后葵花被带进了城里。

我非常喜欢青铜这个人物,因为他对葵花的爱胜似亲兄妹。上学了,青铜非常愿意让葵花上学,他每天接送葵花。葵花想照相,把自己的芦花鞋卖给了别人。三月蝗过去了,青铜家没有粮食,他去给葵花找食物,却不顾自己的饥饿,给葵花找吃的。晚上有文艺表演,青铜为了能让葵花看上节目,被别的学生打了一顿,让葵花坐在自己的肩膀上看文艺表演。

读了《青铜葵花》,我想人生在世谁没历经酸甜苦辣,人生离别?但我们应当正视痛苦,体验苦难!他们的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青铜和葵花虽然不是亲兄妹,但他们比亲兄妹还要亲,青铜可以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给葵花。自从来到青铜家,他们一家人都默默的承受着痛苦,但他们从不嫌弃葵花。现在不能承受痛苦的人太多了,我唾弃他们。如果我有一个妹妹,我一定会像青铜那样爱护自己的妹妹,才能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

我们不要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了,我们应像青铜一家人承受苦难,如果你遇到困难,千万不要放弃,要勇敢的去面对!

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3

我看过许多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铜葵花》。

令我感动的情景是:男孩儿青铜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学校上学,他还有个妹妹叫葵花,虽然他们两个不是一个妈妈生的,但是他们比亲兄妹还要亲,因为他们家境贫穷,他们两个只能选其中一个人去上学,但是青铜的梦想就是去上学,不过,他比妹妹葵花大,让妹妹先去上学,于是他跟爸爸妈妈商量说:要让葵花妹妹去上学,就算我上了学也读不进去,我要放牛,明年我再去上学。"于是妈妈就让葵花妹妹先去上学,妈妈伤心的哭了,于是他们努力挣钱,为了让青铜上学,青铜的奶奶说我们每个人一个星期就吃一次饭,省钱给青铜明年去上学。

像青铜这样的哥哥,知道先让着妹妹去上学,自己后面再去上学,我们也要像青铜这样,让着自己的弟弟或者妹妹。

还有一段令我感动的是:葵花和青铜一家,他们家里很贫穷,只能靠卖芦花鞋赚一点点钱,妈妈叫青铜和葵花去田里摘一些芦花,把它们搓成一根根的线,编织成鞋,叫青铜拿出去卖,当第一双男鞋和女鞋从爸爸妈妈的手中编织出来时,全家人都很开心,觉得心里亮堂堂的,每天早上青铜背着芦花鞋到镇上去卖,有一天外面下着鹅毛般的大雪,青铜坚决要去买鞋,在镇上有几个人非常喜欢青铜的芦花鞋,每个人都买了一双,鞋子一下子就卖完了,当青铜拿着钱要回家时,有一个人跑过来问青铜,你还有那双芦花鞋吗?青铜摇了摇头,那个人心里很伤心,于是青铜就把自己脚上的那块芦花鞋卖给了那个人,自己光着脚回到了家里,回到家时脚已经冻僵了。

像青铜,为了家人这一笔收入,冒着鹅毛般大雪出去卖鞋,就连自己脚上那双鞋都卖给了别人,光着脚回到家里,脚都已经冻僵了,我们也要像青铜这种精神学习。

青铜是一个为别人着想而善良的孩子。

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4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喜欢的书是曹文轩先生写的《青铜葵花》。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男孩的青铜和一个女孩的向日葵的故事。向日葵是一个城市女孩。她爸爸在农村干校上班的时候带着她。因为一次事故,她父亲淹死了。一个隔着一条河的青铜家族收养了向日葵,从此结为兄妹。青铜处处照顾向日葵:看马戏让她骑在肩上;在学校表演的时候给她做冰项链;为了让向日葵吃肉,在芦苇里捉野鸭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在苦难的日子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向日葵12岁时,命运把她召回了城市。青铜经常看向日葵所在的地方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了很多美好的痛苦,写的痛苦无比深刻。主人公居住的大麦地本来就是个穷地方。被风暴摧毁后,蝗虫再次横扫。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你可能会坐以待毙。而大麦地里的人在紧要关头成了大树。困难如泉涌。弱了就强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不绝望,而是主动寻找战胜痛苦的方法。这种精神值得学习。而我们衣食无忧,过着衣来伸手张口的生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遇到一点困难我就畏缩。我们真的要好好反省自己,做一个不怕困难,有坚强心态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有坎坷不平的道路,但只要有一种战胜不了困难的精神和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种对待困难的态度,不仅是个人的精神,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痛苦,痛苦绝不是当今青少年独有的。青少年应该有一种吃苦的态度,只有长大了才能坚强。只有正视痛苦,才能明白生命的价值!

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5

作家曹文轩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也许,这正是他创作《青铜葵花》的初衷。所以,《青铜葵花》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种诗意和淡定的姿态。

首先是青铜的奶奶,一个清贫的老人,却把自己拾掇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生活再穷再苦,她都保持着一个老者德高望重的尊贵和雍容:

“奶奶是大麦地村最有风采的老人。高个、银发,很爱干净,一年四季,总是用清水洗濯着自己,衣服总是仔细折过的,穿出来带着明显的折印,没有一处有皱折,虽然很少有一件不打补丁的,但那补丁缝补得十分讲究,针脚细密,颜色搭配得当,使那块补丁显得很服帖,与衣服很和谐,让人觉得,那衣服上要是没有了补丁,倒不好看了。大麦地的人,任凭什么时候看到的奶奶,都是一个面容清洁、衣服整洁、满脸和蔼的老人。”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遭受洪水后全家人为盖新房一筹莫展的时候,默默地当掉戴了一辈子的耳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遭受蝗灾身体虚弱的时候,因惦记着为青铜葵花做一套暖和的冬衣而累倒在棉花田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当知道好学的葵花以故意考砸的方式退学来减轻家庭负担时,拖着病重的身体颤颤巍巍地来到学校,向校长下跪求情让葵花重考……

最动人的当属故事的主人公青铜,一个在别人看起来有些古怪的哑巴,对孤女葵花倾注了所有的爱,那是一种至纯至美的大爱。因了这种爱,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由此展开:

芦花鞋——为了让来到他们家的葵花不再受委屈,为了给贫困的家庭增加一点收入,青铜全家一起动手,编织了一百双芦花鞋。接下来的日子,青铜天天背着十几双芦花鞋到油麻地镇上去卖。最后只剩下十一双芦花鞋了,那天下了一夜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厚。大家都劝青铜别去卖了。可他坚持要去,妈妈就让他穿了一双芦花鞋去。那天,青铜卖完了所有的鞋,可是还有一个顾客想买鞋,青铜竟脱下自己新穿的芦花鞋卖给对方:

“他将右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雪地上。他的脚板顿时感到了一股针刺般的寒冷。他又将左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了雪地上。又是一股刺骨的寒冷。”“他的一双脚被雪擦得干干净净,但也冻得通红通红……”

冰项链——刘老师说报幕的葵花要是脖子上有条银项链就更好看了,贫穷的青铜家买不起项链,但是聪慧能干的青铜却制作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冰项链:

“他挑其中不大不小的、最合他心意的冰凌,然后将三四寸长的一根细细的芦苇管,一头衔在嘴中,一头对着它,用口中的热气,不住地吹着。那热气便像一根柔韧的锥子,在那颗冰凌上慢慢地锥出一小小的、圆圆的洞来。”

“那些被他从大盘中挑选出来的冰凌,大小、形状,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正是不完全一样,它们堆放在一起时,才更见光芒闪烁。那光芒带了一点儿寒意,但却显得十分宁静而华贵。”

“灯光下,那串冰项链所散射出来的变幻不定的亮光,比在阳光下还要迷人。谁也不清楚葵花脖子上戴着的究竟是一串什么样的项链。但它美丽的、纯净的、神秘而华贵的亮光,震住了所有在场的人。那一刻,时间停止了流淌。”

南瓜花灯——家里穷得点不起灯,葵花先后去两个同学家做作业,都被拒绝了。青铜为了让葵花能够在家里做上作业,竟到芦苇荡中捉萤火虫,把萤火虫装进十几朵南瓜花里,连起了一串奇妙美丽的南瓜花灯。

此外,还有痴守的纸灯笼,甜甜的芦根,还有让葵花骑在肩膀上看马戏的那个夜晚,青铜对葵花的呵护闪现着人性最温柔美丽的光芒。

除了青铜,还有青铜的父母、村里的人们,还有城里的两个阿姨,他们都让我们看到:苦难并没有摧毁人,反而使他们呈现出人性熠熠的美丽的光辉。这就正如作者曹文轩所言:“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惊不变的优雅态度。”

苦难,往往是美丽的。

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6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差不多是读书能让我们求得功名,能让我们在战争上,生活上懂得许多事。而现在读的书讲究的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想起来他,它们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我爱读书,虽然读的不是很多,但是我所读的书中就数曹文轩写的《青铜葵花》最让我着迷了。虽然这本书的内容很平凡,不想别的名著经历了那么多的灾难与痛苦,但是他却写出了我内心的感觉。这本书写的是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因为爸爸工作的原因,一起来到乡下劳动,却因为一次意外爸爸离开了人世。这个小女孩葵花从此成为一个孤儿。葵花的遭遇很使人心疼。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从此,它们一起长大,一起生活。12岁的时候,命运又将葵花召回城市,使兄妹俩分离。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很平凡的书,没有多大趣味,可就在这种平凡的书中才体现出了伟大,让我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很奇怪每次读着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总觉得书中描写的葵花就是我的真实写照。的确是这样,我小的时候父母白天不在家,不知到哪去了,我就像葵花一样在村子里转来转去。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一天,甚至连饭在哪里吃的都不知道。看见别的孩子,很想和它们玩,却不敢,它们老是欺负我,我只能一个人玩,其实一个人玩也挺开心。人们常说父爱深沉,读了这本书才知道真的是这样。从前小时候爸爸叫我背加减法口诀,每天晚上都抽查。只要指出几个还不会背,就是一巴掌。

上幼儿园时就要会自己写自己名字,做手工、认字。所以那时候很讨厌爸爸,现在后悔了,爸妈离我而去,我再也感觉不到父爱了。爸爸也有好的一面,他是既当爹又当妈,一直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每天晚上爸爸都赔我睡觉。爸爸会给我讲故事,但他从来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我有时会调皮的抚着爸爸的胡子,感觉很好玩。现在一切只能成为回忆了。我很是欣赏书中的一句话: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时代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能成为一个强者。其实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避免不了痛苦,最重要的是敢于只是痛苦,痛苦和快乐其实是同在的。要记住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者。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许多,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谈话。生活中许多道理都是从书中得到的。可以说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罪犯重读一本好书就好像重新生活。所以读书是我们快乐生活的一种方式。《青铜葵花》是作者曹文轩激情奉献,心爱备至的最新力作。

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作品写美——将美写到极致;作品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青铜葵花》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无疑是另一种声音,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确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苦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5月12日汶川,4月14日玉树,以十分短暂的时间吞噬了那么多的生命,将一个个好端端的家园弄得面目全非。这时的人们不再认为这个世界还有幸福和欢乐。然而,我们却要忘却,要振作,要追求快乐。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苦难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我们需要的是如何面对苦难,并战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