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南辕北辙》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篇1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比如:辕和辙的教学,我在课前的预设时,估计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古代马车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式的课件,以备需要时使用。课堂上,学生真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将课件展示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辕和辙”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应该说,是课前充分的预设,使我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自己的教学。
而这次备课给我的最大的`启发是:教学设计目标是前提,根据目标可以设想出多种方法,然后要进行重组与筛选,选择化时少,收效大,尤其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来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寓意,联系生活进行反思,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南辕北辙》。
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读完课文后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通过讨论解决,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没想到学生并不需要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自己通过读书不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对话,还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更能自己通过读书、感悟明白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并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到生活中。还能辩证地思考问题。更可喜的是,当孩子们说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时候,郭云鹏质疑说:地球是圆的,所以即使南辕北辙也能到达目的地,这个故事有些过时了。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最后的结论用孩子的话说就是:即使南辕北辙有时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所付出了时间、人力、物力不知要比要正确的目标多多少倍,所以做事不能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篇3
《南辕北辙》同课异构,教后感受颇深。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并未满足于使学生读懂一个故事,感悟一个道理。在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用生动的语气向他们介绍了寓言在我国的发展史,及其表达的特点,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对寓言这种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文化史的赞叹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很好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他们由这一个寓言故事的学习,发展到喜欢这种文学体裁,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大量阅读这种文学作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比如:辕和辙的教学,我在课前的预设时,估计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古代马车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式的课件,以备需要时使用。课堂上,学生真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将课件展示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辕和辙”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应该说,是课前充分的预设,使我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自己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能与不能”的两种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同学们围绕着自己的观点以正反方为单位集思广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问题的答案也逐渐变的明朗。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中,还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篇4
今天在教学寓言《南辕北辙》时,学生对车上的楚国人很感兴趣。当教师质疑:“楚国人不听朋友的劝告,执意要往北走,他能到达楚国吗?”
学生都熟悉了楚国人与朋友的四次对话,明白楚国人坚持自己的理由有三点,即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势、带的盘缠多,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楚国人不会到楚国,他只会离楚国越来越远。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楚国人也可以到楚国的,因为地球是圆的。”
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否定,但是却委婉地做出了引导:“地球确实是圆的。但是,楚国人想通过往北的.路线到达楚国却要花费很多很多的时间。一辆马车一天最多能走二百多公里,而地球的周长约四万公里。撇开往北走的路线长这个因素,还要考虑路途中的因素,如河流、海洋等。”看看学生还有些不甘心,我笑了笑:“打个比方吧。现在我请你马上去我的办公室去一件东西,可你却要从学校老校门出发,途经广建广场,再绕凯里,经过几小时的奔波之后才进新校门,最后才到达办公室取我想要的那件东西。试想一想,短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件事,你却花那么多不该花的时间,你认为有必要吗?”听了我的解释,这个小男孩嘿嘿地笑了。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这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时,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人见解的同时,恰当地用生活事例对学生进行了点拨,对学生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给予引导,从而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统一。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篇5
《南辕北辙》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以前教学这个故事,我总是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今次教学对于这个节课,我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
但试教后,感觉得整节课有些仓促,有些干瘪,不够丰满。我又思考:方法真的不可取吗?为什么会有干瘪的.感觉?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不需要进行太多的语言感悟,不需要进行感情朗读也能实现,能不能只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寓意,并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同时补充阅读其他寓言故事的阅读。
通过反思发现,主要原因是操作上有怕时间来不及走得快的原因。另外,在学习这一则寓言时我还是进行了对话的朗读练习,现在想来,索性也不要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那些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为更好地理解寓意服务。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篇6
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比如:辕和辙的教学,我在课前的预设时,估计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古代马车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式的课件,以备需要时使用。课堂上, 学生真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将课件展示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辕和辙”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应该说,是课前充分的预设,使我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自己的教学。
2、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篇7
优点:
1. 学生基本功扎实,语速适中。
2. 导入好,能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
3. 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到位,能让学生多次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表演法、分角色朗读、交流法等。
5. 板书工整,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不足及建议:
1.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没有提出一定的问题,学生只是盲目地读,无目的。建议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
2. 学生表演课文时每人拿着一本书,只顾看书,使得表情、动作不到位。建议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在表演前给学生留一点准备时间,表演时放开课本,效果会更好。
3. 本节课中教师讲得有点多。建议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节课讲得成功,教学效果很好。但没有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只是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张嘴。希望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更加精彩,使我们的小班化有效课堂教学迅速腾飞!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导入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学生们抢着回答,还有的学生说出了《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了。体会寓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而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读故事,如:自由读、指明读、有感情地分角色读。并让三名学生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学生们的兴趣特别浓厚,课堂一下子成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了。紧接着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已想对去楚国的人说些什么。这时,学生对寓言的体会就水到渠成了,懂得了行动和目的相反,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这样也就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为了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我紧接着提问:“我们今后应该如何去做?”在学生当中立刻蹦出了美丽的火花,张芮同学脱口而出:“行动和目的要一致,就会达到目的的。”最后我设计了课堂延伸这一环节,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像《南辕北辙》这样的事例。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一时间难以说出。因而我启发学生说出了自已在学习中,也要做到行动和目的相一致,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好,具有以上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没有提出一定的问题,对学生的表演指导不到位,延伸中对学生启发的还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已的教学水平。课堂中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去初读课文。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和学生们都会不断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