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测量》
文学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测量》(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测量》 篇1
《测量》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和吨”,测量教学反思。这一段时间的作业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如有学生说“我睡的床长2(千米);一头鲸重60(克)。更有甚者,连长度单位和质单位都不分,一个鸡蛋重60(分米)这样的答案。
课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也再次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参考上指出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也努力创设了各种情境,如教学“毫米”时,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一毫米的物品,并动手量一量。“分米”的认识也是如此。教学“千米”时,还带学生到操场上走了1千米;放学回家还请家长协助,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是1千米。教学“吨”时,学生到家里去观察了大约1吨的谷子或化肥。后来我发现这些活动,学生缺乏真正的感悟过程,有些根本就没有去做。在课堂上,学生动手能量的东西就是课桌、书本、自己的身高等等。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学生能测量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既没有测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另一方面除了作业和课堂上,学生在生活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交流。
所以这方面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才导致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诚恳请教各位同行,提出提宝贵建议。以后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测量》 篇2
回顾《测量》单元的教学过程,我收获颇丰,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强化概念理解: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但在概念理解上仍存在模糊地带。比如,有些学生容易混淆长度单位和容量单位。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概念的讲解和辨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框架。
2. 提升课堂互动性:在部分教学环节中,我发现课堂互动不够充分,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将设计更多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3. 加强练习与巩固:测量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虽然理解了测量方法,但在实际运用时仍显生疏。因此,我将增加练习题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设计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4. 利用多媒体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未来,我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制作动画演示测量过程、播放相关教学视频等,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测量》单元的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相信,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数学教学服务。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测量》 篇3
教学目标回顾:
在本次《测量》单元的教学中,我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测量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及其换算关系,并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估算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亮点:
1. 情境导入:通过让学生比较身边物品的长度,如书本、课桌等,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意识到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实践操作:安排了丰富的动手测量活动,如测量自己的一步长、教室的长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相互帮助完成测量任务,不仅提高了测量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存在问题与反思:
1.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刻度理解不够清晰,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较大误差。未来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2. 估算能力培养欠缺:虽然安排了测量活动,但在引导学生进行估算方面做得不够充分。未来可以增加估算练习,让学生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比较进行大致判断,提高其估算能力。
3. 单位换算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时显得较为吃力,反映出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未来应加强单位换算的教学,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换算技巧。
改进措施:
加强课前预习,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减少课堂讲解难度。
设计更多层次化的练习,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引入更多生活实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测量》 篇4
随着《测量》单元教学的深入,我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化对测量概念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下是我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1. 生活实例的引入:我尝试将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场景引入课堂,如测量身高、体重、步行距离等,让学生感受到测量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些实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我设计了一系列基于真实情境的测量问题,如“如何测量一片树叶的长度和宽度?”、“怎样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锻炼。
3. 评估与反馈:我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观察、小组讨论汇报、作业检查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我也注重给予学生及时、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
4. 跨学科整合:我尝试将测量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结合科学课中的.植物生长观察、体育课中的运动距离测量等,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中加深对测量概念的理解。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测量》单元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兴趣激发、实物教具、单位概念强化、合作与交流、生活实例引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评估与反馈以及跨学科整合等要素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测量》 篇5
第一单元《测量》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这几节课看起来学生似乎一直都在玩,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如步长,量教室的长度、门高,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其次为学生准备。如在讲测量的方法时,我先讲具体的操作步骤,一对齐,二读数,三写单位,并且边讲边演示,始终有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该怎么对齐,然后我就把这三步骤制成,用演示,一对齐,指被测量物体边沿与尺子有刻度边沿对齐, 0刻度与被测量物体边沿起点对齐,二读数,指读出刻度线代表的数,三在数字后写单位,学生看跟一起做,这个难题得到较好地解决。
最难的是单位换算,因为学生要先记住、理解了才能进行换算,现在学生没有学习100以上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我先出示千米 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让学生先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用进率进行大单位化小单位的换算,后再讲中间空一个单位的进率,最后讲小单位化成大单位的方法。
虽然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效果还有待提高,哎!难咦!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测量》 篇6
本单元教学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简单的单位换算,培养学生联系实际选择恰当的单位。根据课标我设计了动画导入——实际测量——认真观察——汇报总结几个环节。
由于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我利用动物动画——一群小动物去动物园,途中遇到公路路标、动物过桥图标,从而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在动画的影响下,有了学习的动力。紧接着我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际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毫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用于书本的厚度、手机的厚度、指甲的厚度等,通过学生的`举例,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的建立了毫米长度观念,并会用于实际生活中。在认识分米的时候就更简单了。接着通过课件让学生认知观察,学生把观察到的和直尺上的进行比较,然后总结出:1厘米=10毫米的慨念。最后再次回到实际生活,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如:桌面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课本的厚度等,让学生量好以后进行汇报,并读出来!通过学生们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掌握得很好了!
在进行进率换算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个个单位间的进率,然后然学生观察老师做的示范题,并进行汇报,通过学生的观察学生总结出:大化小加零,小化大减零的规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总结,在答题时又快有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单元教学中,本人学到了只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学生才会更好的掌握与运用!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测量》 篇7
本堂课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但是在后面做相关换算方面的习题时,发现很多学生这一块转不过弯来,接受并会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反复去强调,倒不如慢慢在练习中实践中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