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萤窗小语》读后感

2025/10/12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萤窗小语》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萤窗小语》读后感 篇1

看了刘墉的《萤窗小语》《不是教你诈》《杀手正传》《你不可不知的人生》,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刘墉老先生的《萤窗小语》。

接触和走进刘墉还是好多年前的事情,有次到书店走走,去看看散文就看到了刘墉的《不是教你诈》,我第一感觉就想到了那个罗锅!拿起书大概浏览了下,深深打动了我,我喜欢刘墉,他朴实无华,文字给人读后无限深思,他的文章以小见大,用生活的繁琐悟出人生真谛,每篇文章都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刘墉的作品大部分都以散文、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和我记忆中的散文很是不一样!看他的作品,我能在他不太饱满的文字中遐想,在他点滴小事的细腻中震惊,能在他到位的分析中疑问瓦解。我一直在他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很熟悉刘墉的《萤窗小语》,特别是对开卷“人就这么一辈子,说来容易,想来却很深沉,很幸运地拥有了他,不能白来这一遭”“我常以”人就这么一辈子“这句话来告诫自己并劝说朋友。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懦弱时变得勇敢,骄矜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印象深刻。这句话道出了作者对生命的虔诚,全书洋溢着一种高贵的精神理想,随处可见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胸襟和态度。

《萤窗小语》读后感 篇2

读了刘墉的《萤窗小语》感悟颇深,其中有一篇小短文《人就这么一辈子》给我影响特深刻,虽然寥寥数语,但已把人的一生分析的透彻明晰!

“人不就这么一辈子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辈子,春发、夏荣、秋收、冬藏,看来像是一年四季般短暂的一辈子”。

“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不能消受的,不也驮过这短短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好解不开的呢”?

“人不就么一辈子吗?短短数十寒暑,刚起跑便到达终点的一辈子;今天过去,明天还不知道属不属于自己的一辈子;此刻过去便再也追不回的一辈子;白了的头发便再难黒起来,脱了的成齿便再难生出来,错了的事情便已经错了,伤了的心便再难康复的一辈子……”

这三段是我最喜欢的话,前一段他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年的四个季节,用春夏秋冬形容生命的短暂,形容生活的艰难。简短的形容,却意义深远!中间这段句句是真理,看了这段话,久积心中的郁闷之气一扫而空,只有放下过去,把握现在,才有美好未来!怎么样都是一辈子,为什么不轻轻松松友善和美的过一辈子呢?没智慧的人总希望别人给他快乐,有智慧的人是自取快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切唯心,就看你对生活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其实每天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的很多悲剧往往就是无法放下,然而如果你能够领悟放下的道理,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当下!

人生短暂,生命无常,谁也无法预言将来,好好的把握吧!万事随缘,淡定无妄,常思几过,心怀慈悲,多行善事!

《萤窗小语》读后感 篇3

最近新年假期和春节假期前一周在读《萤窗小语》。我的书是新书,但作者刘墉先生却出版了近三十年,是刘墉先生的成名作。我喜欢刘墉先生的这本《萤窗小语》,是因为他们朴实无华,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却讲出了大道理;更从那一个个的故事中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和文字后面给人带来的深思。这本书真是耐人寻味,深入浅出,一读就停不下来,让我从小故事中悟出了各种真谛。

经过研究,刘墉先生的'作品百分之九十都以散文、故事的形式呈现,不像我记忆中那种贯穿故事和散文诗中的言情或是肤浅的情节,让人无聊透顶,反倒让人品味出人生或许多事的真谛。其中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个学生每次在刘墉先生的绘画课时总要带许多的玉兰花分给同学,所以一到上课那天就变得馨香满室。

刘墉先生好奇地问她:“你哪儿来这么多的玉兰花啊?”“我从家里树上摘的。”“每次去摘不是很麻烦吗?”“麻烦也值得。”原来是她家的玉兰每年到这个季节,树上就会开满了玉兰花,家里的客人来访时,总是一进门就赞不绝口,说是浓郁极了!可是她们整天接近,反倒久而不觉其香。有一天祖母要求全家人出去时,只要树上开有玉兰,就摘一些送朋友。当时家人提出反对,“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可祖母说“花总是要谢的,自己有的太多,反不觉得芬芳,何不拿去送给没有花的人,让我们庭院的馨香散布在每个朋友的身旁呢?”

从此全家人就都这样做了,它使她们一家结交了很多朋友,树上的花似乎也开得比以前更盛了!有些东西我们拥有得太多,反而不感觉它的美好,何不将它分给那些需要的人呢?那样我们拥有的快乐就会不断的扩大,也不会因为拥有的太多而烦恼。让我们狭窄的快乐,扩展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让我们家中的炉火,温暖每颗寒冷的心,让我们阶前的灯,照亮每个夜归人的路,让我们从别人的笑脸上,看到自己的笑!

就是这么一个500字的小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大道理。想要把握好时机不要出错;要懂得分享,分享才是最大的财富;不要盲目的追求,也许当下才是最好的;这本书千千万万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如果我们能像刘墉先生,也许我们也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萤窗小语》读后感 篇4

“朋友就像是镜子,可以正衣冠,可以知得失。”

我第一次读到这还不到二十字的句子时,只是在两三天前。但仅仅在这两三天内,这句话却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中,无数次地在我耳边回响,也同时使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的共鸣,自然来自于以往的经历与思绪。我五年级时曾在云南今日学堂游学。在那里,我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规律的作息间,常常穿插着许多笑声,使得那儿的生活充实而富足,快乐而不乏腻。这期间的清新与满足,是在佳友的陪伴和良师的教导下形成的。而他们,都是我的“好镜子”,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我像一朵沾满露珠的花骨朵,在周围绿茵的环绕与呵护下,渐渐汲取养分,领悟了许多,静待花开时。我不断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修理着镜子替我照出的瑕疵,一点接一点,偶然间回望过去,我已走过了无数里程碑,成功蜕变,并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一面好的镜子,无论你愿意看清真实的自己与否,都会真实并且不带任何保留地将真实的自我暴露在自己不愿承认的眼光下。这,就是找着了好的朋友。一面哈哈镜,或许偶然恭维。或许刻意黑化,总之扭曲事实而不真相告白一类者,都不是好的朋友。我认为,我们做人做事,都应当不断进取,追求更好的自己。如若寻着了知音,便该要求自己成为更好、擦得更亮的镜子。照映出最真实的朋友。

在真实的生活中,若整个世界都全无一面哈哈镜,而充满着正直的镜子,不论有多么小巧,都能够使任何人处处遇知音,每每会佳友。

朋友如镜,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萤窗小语》读后感 篇5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刘墉的《萤窗小语》。这是他的早期作品。他喜欢以小见大,从生活的锁链中悟出人生的真谛,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其中《生与死》这个故事让我最有感受,说的是当我们被生下来的时侯,高兴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当我们死后,痛苦的不是自己,而是我们的子女和自己的亲戚朋友。我们不为生而高兴,因为那时不知道高兴。我们也不为死而痛苦,因为死后已没有感觉。我们无法为生而发言,因为那时我们已被生了下来。不论被生在富裕惑贫贱的家庭,被生为白,黄或棕,黑的种族。我们都没有资格决定:我们无法为死而流泪,因为在抗议,还是要死。坚贞愚劣,伟人凡夫,我们总得交出自己的生命。

看完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不已,我的眼睛都湿润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从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起,生命就已经被时间的年轮所控制了。如果你不爱惜时间,那么就等于慢性自杀或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要珍惜时间和爱惜时间,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充实。我们要爱惜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如饥似渴的读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创造美好的未来。

《萤窗小语》读后感 篇6

平淡真好,平平的,不令我们颠簸;淡淡的,不让我们昏醉。

的确,刘墉老师用最平淡的故事勾勒一个个深刻而发人深省的道理。每一篇文章短而精悍,读着读着,心中就升起一股浓浓的饱足感。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学习工作,这本书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无论何时何地,花个半分钟就能感受刘墉老师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体会。

几百张文章中,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两个球》了。确实,当你想接住对方抛来的一个球小菜一碟,但假若同时两个球向你抛来,你难免顾着了这个,顾不了那个。每个人不能一心二用,一口吃不了胖子,不能同时完成两样事,要一件件来,一件一件仔仔细细地做,这样将会事半功倍。平日,有些人总是以节约时间为借口,希望一边弹琴一边听英语,或是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说什么可以学歌学英语的,事实上,这种效率反而不高,反成了事倍功倍。所以,两个球都要一个不漏地接住,但请一个个地接,一件件地做。

以身作则能影响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就如同刘墉老师所讲述的那条最清洁的社区,早上总有一个老人每天都将地上的垃圾、灰尘无偿地清理,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被感化了,无论是男女老少,所有人都不乱扔垃圾,保持家门口前的整洁干净,他们都想为老人分担一些,他们谁都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善环境。小小的举动是具有巨大的力量的,也许一个善良、有意义的举动能影响周围的人,环境是能够改善的,素质是可以提高的,情义是可以建立的。

还有许多许多美味的故事,我仿佛就如同身临一家历史悠久、口味独到的餐厅,细细品味每一碗耐人寻味的汤。这些就如同涓涓细流流入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