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尊严的读后感

2025/10/13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尊严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尊严的读后感 篇1

公元1999年7月11日,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鱼先生走上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讲坛,发表了题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人》。19世纪开始,中华文化突然遇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过去的骄傲和自身的弊端在这种冲撞中表现的非常充分,所以,20世纪就成了要血耻的世纪。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中,我们体会到了舞龙、舞狮、龙舟等民间传统艺术,当然也包括餐饮,中国的“食”文化历来文明与世,历史悠久,但这仅仅是这种简单的'民间艺术,仅仅是这些吃吃喝喝的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最精华的部分吗?这本《寻找文化的尊严》向我们提出:中国人的尊严最终应该是由文化来给予的。

但事实是,随着改革开放,国外的文化也对我国的文化造成了相当大的确冲击,我们开始逐渐接受国外的那种“快餐式”的文化,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热歌劲舞,而很少接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洗礼,那么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我国虽然号称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最终还是去捡那些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新新国家扔下的垃圾,既丢掉了自己原有的,又学不全别人的新东西,到最后我们岂不是处于了一无所有的尴尬处境吗?

很欣慰的是,近几年的高考加进了一些诗词古文的考核,使得现在的孩子能在现代文化冲击的浪口还能分出一些时间体会那么远久的“之乎者也”,虽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只是为了应付高考,但也许能培养出一部分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毕竟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很吸引人的。

近来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看那繁复敦原的清代家具,稳重笃定的处世之风,着实让我羡慕不已,也许这些才是中国人应该继承的生活方式吧。

尊严的读后感 篇2

车开了,载着一车屈服的人和唯一一个不屈服的女人。”读完这篇文章,出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文章大意是这样的:一辆开往省城的客车,停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看店的地方,卖票人和司机以强硬的口气宣布要增收10元交通费。其他乘客都纷纷拿出钱,只有收到那位坐在最后的少妇时,她却望着窗外,好像不曾看见车内发生的一切;气极了的卖票人挥掌朝不肯交钱的少妇打去,少妇的脸被打得歪向一边,却又固执地转过脸来直面卖票人。刹那间,车上所有的人都被少妇的那份“顽固”惊呆了。

剽悍强壮的售票人,华贵美丽的少妇。她绝对不是没有这区区的10元钱,她也绝对不是不肯出这10元钱,她不肯出让的只是车上那些“胆小怕事”的人随时随地都在一点一点出让的人的尊严……

我还读过这样一个故事:1995年春天,在珠海瑞进电子公司跪倒了一大片打工仔、打工妹。这只是因为一次破例的10分钟休息,令工人们高兴得忘了南韩老板金珍仙定下的铁规矩:休息时一律列成4队离开车间。

唯一拒绝下跪的是一个22岁的小伙子,金珍仙一遍遍地命令他,金(金珍仙)的.家属也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劝,但他仍站着。小伙子说:“死也不跪!我是一个有人格、有尊严的中国人!”

的确,在最需要尊严的时候,往往也是尊严沉重得让人难以用身心扛起的时候。

尊严是冰天雪地里的那一束开得最扎眼的腊梅;尊严是喜马拉雅山上盛开的雪莲;尊严是在茫茫海洋中突然出现的船舶上飒飒飘杨的国旗……

尊严的读后感 篇3

很早就买回了于漪老师的著作《语文的尊严》,于漪老师是语文的标志,是语文的大旗,是语文的代言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她的崇敬之情不言而喻,趁着寒假,终于可以系统的读一下这本《语文的尊严》。翻动书页,在对于漪的`敬佩之外,也非常佩服编者的用心。

通过阅读《语文的尊严》,让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也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感受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每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造就学生的健康人格。

但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却有许多:一、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二、积淀太少,缺乏语文功底。三、重术轻人,偏离的培养目标。四、语文教师素质不高,又缺乏有效措施。如果说语文学习是“一掬水”,课外学习是“江河湖海”,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地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一种少男少女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绝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

一切从人出发,什么都好办。

尊严的读后感 篇4

当我的目光刚刚划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个字时,当我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我真的被女主人的所作所为震惊了。

我对这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主要写了一个乞丐去了一座庭院里去讨钱,而女主人并没有直接给这个乞丐钱,而是让这个只有一只手的人将一些砖从屋前搬到了屋后才给了他钱。最后,这个乞丐变成了一个气度不凡的成功人士。

我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了他的尊严》。这篇文章的女主人告诉了每一个乞丐三点:1、要自食其力。2、要有尊严的活着。3、要觉得自己有用。我觉得第一个乞丐能成为成功人士是因为他知道了并不是只有两只手才能劳动。而第二个乞丐则有两只手,他却不屑那二十元钱,他鄙夷劳动。所以到后来,他要么还在乞讨,要么就已经饿死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乞丐,但我对待他们的态度却跟文章里的女主人稍有差异。

如果是我,对待那些四肢都健全的乞丐,我不会可怜他们,谁让他们有能力却不去劳动呢?

如果是我,对待那些出门旅游没带够钱,在路边要钱的那些人,我只会鄙视他们,难道只有乞讨才能让他们得到路费?

如果是我,对待那些残疾的年轻人在路边乞讨,我也只能可怜他们。难道他们就不能像第一个乞丐那样用自己的'努力去挣钱?

如果是我,对待那些残疾的老年人在路边乞讨,我会弯下腰来给他们施舍一点钱,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去挣钱了。

这篇文章我很喜欢,我喜欢女主人那乐于助人的精神,我也很喜欢那些用自己劳动来得到收获的人。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热爱劳动。因为孙老师还说过:“劳动能使人变得更智慧。”

尊严的读后感 篇5

山自重,不失其威严,海自重,不失其雄浑。山海都这样格守尊严,何况是我们人类。一个没有尊严的人,他永远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相反,一个有尊严的人,就能得到永久的幸福。

《尊严》这篇文章,讲述了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善良而朴素的沃尔逊人,家家热情地款待他们。这些逃难的人,很久没吃到这么好的东西了,他们连一句感谢话也没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哈默,当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他一定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应得的酬劳,杰克逊大叔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帮自己捶捶背。哈默的言行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杰克逊并让哈默留下来,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二十多年后,哈默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石油大王。

哈默靠什么取得了成功?他靠的是自己的尊严,在何时何地都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如果当时是别人向我施舍,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可哈默却没有,他要时时刻刻维护自己的尊严。哈默的言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有尊严,不能因为一时的满足,而丢弃了自己的尊严。一个没有尊严的人,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生活中,一些人装病去大街上乞讨;有些人,因为没有钱而去偷钱。其实,这样并不能使家里富裕起来,只会越来越让别人看不起。尊严就是一个人的脊背,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永远抬不起头,会受到别人的歧视;一个没有尊严的民族,也不能繁荣昌盛,只会越来越贫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才是真正获得了一大笔的财富。

尊严的读后感 篇6

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尊严》这篇课文,从中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的是:有一群逃难的人逃到了一个名叫南加州沃尔逊的小镇上,小镇上住着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热情款待他们,可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名叫哈默,他说:“吃您这些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镇长说:“没有。”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昏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那我不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年轻人说的两句话中都有您字,说明年轻人很有礼貌。“目光顿时灰暗”是因为镇长杰克逊没有给他活干,而他也不能失去他的尊严,所以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是说明年轻人非常饿。这句话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说明年轻人不肯接受施舍的坚决态度,体现了年轻人维护自己尊严的可贵品质。

后来,镇长让年轻人帮自己捶背。镇长让年轻人帮他捶背说明了镇长是一个体贴人,有爱心的人。因为镇长知道他很饿,饿了就没力气,所以镇长不让他做拖地、锄地等一些出力的'活。最后镇长把女儿许配给他。镇长对女儿说:“别看他什么也没有,可他百分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的人和哈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默是一个有礼貌、有尊严、还有骨气的人,镇长杰克逊大叔也是一个有礼貌、尊重别人、善良的人。一明一暗写出了他们的优点。哈默无论多么饥饿,快要面临死亡的时候还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是多么宝贵的品质。也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才会成为石油大王。

我要向哈默学习,做一个有尊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