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2025/10/13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三、笔算比赛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略)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896≈253≈

二、新授: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24÷3≈教师问: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它们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4、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5、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同学估算能力,让同学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具准备:课件、同学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随同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红星小学准备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同学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身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同学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身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同学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同学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研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同学尝试,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再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2)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充沛地尊重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同学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沛,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 (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乘法的估算

2研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扮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同学独立完成,再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请他们介绍自身的方法,说明自身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身的理由。)…………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身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研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同学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同学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来到了游乐场。(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局部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极速风车、旋转木马······。

1、解决游玩中数学问题。

师:他们在游乐场中又碰到问题了,继续吗?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同学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5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18×104≈20xx(元) 18×104≈2200(元)

20 100 20 110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他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帮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使同学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和小结。评价一下自身在这节课中的表示以和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反思:本课从设计上体现“从同学动身,为同学的.发展而预设”原则,课堂上充沛调动同学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朴实、自然,时刻体现对同学发自于内心的关心和引导,突出的表示在以下方面:

1、找准同学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我从同学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动身,让同学“试一试”,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发现所找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并没有将本节课的观念强加给同学,而是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观念,让他们在互相的交流讨论中找到合适的方法,知道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引导同学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感受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改变自身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协助同学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的认识。

3、整节课中,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同学通过解决问题、讲解问题、分析问题等方法,特别是协助同学自身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探索估算战略,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和估算意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

1、是在同学对玩超速风车游戏时,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有争议时,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18×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是钱不够;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20×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却是能买到票。对此,我只是引导同学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却错过了一次进一步挖掘错误的原因,从而将知识引向深入的机会。

2、课前,我设想:在导言后告诉同学,我们秋游时,无论坐车还是玩游戏都要注意平安,对同学进行平安教育。但是课堂上忘记了。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4

一、教材内容

(P.59例2做一做 和 练习十四的第5~11题)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两课时,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方法作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

3.体会估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练习十四第5、6题。

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然后集中订正答案。

2.新课引入

计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计算并不要我们得出准确的结果,只要估算一下大致的结果就行了,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估算,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1)出示教材第59页例2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图上的小朋友在议论什么呢?

从小朋友的话语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要知道礼堂里的座位能否坐下350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都能很快回答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18)

(2)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估算乘法的时候,是怎样估算的呢?

师:22×18怎样估算?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估算能力较差的小组。

师:通过上面三种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大家认为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3)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你们认为哪一种估算的结果最接近准确结果?

组织学生再在小组中讨论、分析。

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地思考。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尽量接近准确数。

生:估算乘法时,把接近整十整百的因素,看作是整十整百的数,再进行口算,就能估算出乘法的结果。

生:分小组汇报估算的方法,教师根据估算的方法板书:

①18≈20 22≈20

20×20=400

大约有400个座位

②18≈20

22×20=440

大约有440个座位

③22≈20

18×20=360

大约有360个座位

生齐答:能。

六、巩固练习

1)第59页“做一做”

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算式,说说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①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②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③请个别同学汇报。

(4)第62页第9题,夺小红旗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开始计算。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5)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

七、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练习十四第10、11题。

九、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出示情境图,引出估算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估算结果与方法。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估算完再让学生笔算出精确的结果,通过比较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让学生明白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最为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些,同时让学生知道先估算再计算,可以帮助验算。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2×18≈

(1)18≈20 22≈20 22×18≈20×20=400

(2)18≈20 22×18≈22×20=440

(3)22≈20 22×18≈20×18=360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5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6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本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学习过程,会正确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2碧寤岢朔ü浪阍谌粘I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价值,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3迸嘌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团队。

导学重难点

掌握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以下题目:78×20xx×5620×4090×81

43×5070×4050×6090×50

教师:你能将这些算式分一分吗?你准备怎样分?

学生:我想把这些算式按“只有一个因数是整十数”和“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来分。

教师:同意他的标准吗?请大家按照这个标准把这些算式分一分。

学生将算式分类后汇报,教师板书:

第1类第2类

78×20xx×40

30×5670×40

90×8150×60

43×5090×50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第1类算式。完成后选一道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学生口算后交流(略)

教师:(指着第2类算式)这种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的算式我们叫它整

十数乘整十数。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种乘法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新知

1碧剿髡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师:你准备怎样口算20×40?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学生1:我把40看成4×10,先算20×4得80,再算80×10就是800。

学生2:我把20看成2×10,先算40×10得400,再算400×2就得800。

教师:还有别的算法吗?

学生3:我这样算,先算2×4得8,再在8的后面添上两个0。

教师:这种方法好。那为什么要在8的后面添两个0呢?

学生3:因为20是2×10,40是4×10,实际上就是2×4的积扩大10倍后再扩大10倍,也就是扩大100倍,所以就在2×4的积后面添上两个0。

教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这些算法都很好。大家运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剩下的3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题目。

2碧剿髁轿皇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出示例4的商品图)说说你从图上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己获取的信息。

教师:体育老师准备为学校买11个皮球,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帮老师

估算一下大约要准备多少钱。先自己想想,并小声地说己的想法,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的伙伴。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

学生1:因为买10个皮球要180元,所以买11个皮球要比180元多一些,大约要元。

学生2:1个皮球大约要20元,10个皮球就大约要元。

学生3:1个皮球大约要20元,11个皮球就大约要220元。

……

教师:如果学校再买19副乒乓球拍大约要多少元?

学生:可以把19看做20,所以大约要700元。

三、巩固深化

教师:今天你满意自己的表现吗?互相说说自己都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咱们带着今天的收获进入数学王国。

1辈乱徊孪旅嫠闶降幕的末尾有几个0,并说说理由

27×3070×4086×3050×8093×20xx×50

2笨纯ㄆ口算

首先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估算,然后同桌利用卡片互相练习。

3惫浪52×19,先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

教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利用旧知识来解决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并且能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其实在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大家多想想,就会越来越聪明。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40÷7

20÷6

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学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

20÷3=40

4÷3=1……1

24÷3≈41(箱)

(三)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24÷3≈40(箱)

或者24=

20÷3=40(箱)

4÷3=1(箱)……1(箱)

24÷3≈41(箱)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120÷3=404÷3=1……1

124÷3≈41(箱)

四、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五、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箱)4÷3=1(箱)……1(箱)

124÷3≈41(箱)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