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卖炭翁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卖炭翁教案 篇1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
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 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 者:把、称、回、叱,系 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 ②薪 ③面 ④鬓 ⑤辙 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 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 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 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 琅,热气腾腾。
品析课文的第一个设问实在妙极。这一问实际上“反客为主”,把学生顺利地带上了品读课文的初阶。抓住“对比”这一条线来分析赏读课文,可谓切中肯綮。 练习设计别出心裁,全是“活”题。第1题意在“迁移”,第二需要反向品评揣摩,
第3题则须进行联想和想象。
四个教学环节,给人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之感。
以上只是就课评课。
评析之后掩卷沉思,忽然有思想火花闪现:
诵读,品析,积累:这是否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卖炭翁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
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
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
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卖炭翁的遭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板书课题)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文学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时,是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了过去,常有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十分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 ) 翩翩( ) 口称敕( )
[答案]niǎn piān chì
2、重点词语。
(1)薪:木柴。
(2)苍苍:灰白。
(3)营:谋求、需求。
(4)敕:指皇帝的命令。
(5)叱:吆喝。
(6)直:同“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完成。
二、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明确: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画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人物描写、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的角度,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诗。
指导: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诗句。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的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幸。
三、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诗中勾勒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诗中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诗中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4)诗中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表现其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美读运用
从终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回到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是怎样的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前一节写卖炭翁的贫穷艰辛,后一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卖炭翁的遭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板书课题)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文学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时,是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了过去,常有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十分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 ) 翩翩( ) 口称敕( )
[答案]niǎn piān chì
2、重点词语。
(1)薪:木柴。
(2)苍苍:灰白。
(3)营:谋求、需求。
(4)敕:指皇帝的命令。
(5)叱:吆喝。
(6)直:同“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完成。
二、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明确: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画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人物描写、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的角度,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诗。
指导: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诗句。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的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幸。
三、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诗中勾勒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诗中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诗中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4)诗中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表现其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美读运用
从终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回到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是怎样的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前一节写卖炭翁的贫穷艰辛,后一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两骑口称敕
2、重点词语:
薪:柴辗:通“碾”,轧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叱:吆喝直:通“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标划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可以是人物描写,可以是修辞方法,可以是词语运用……)谈谈你最欣赏哪句话?为什么?
指导:
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诗用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4)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美读运用】: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附板书: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悲苦——同情
对比
宫使——霸道——讽刺
卖炭翁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卖炭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案 篇6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1、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卖炭翁》)
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自由读古诗。)
2、师: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老师来为你们讲述。(师范读古诗)
3、师问:古诗与现代文有哪些不一样?(富有节奏感、意思深奥??????)
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古诗,我们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
4、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烧炭、卖炭)
师:哪几句写了烧炭?(前两句)哪几句写了卖炭?(后两句)
三、学习方法,感悟诗情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件出示)
(1)师:我们先来学习烧炭部分,读一读,看看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老人烧炭的地点和老人的外貌)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发现的?
(2)师:这两句是写烧炭,但是它告诉我们怎样烧炭了吗?那么你又是怎样知道老人烧炭很辛苦的?(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的。)
(3)老人苦在哪?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读诗)
a、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b、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C、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师:是啊,你让我们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贫穷的颜色,的确可怜。还有补充吗?
d、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生读这句诗。)
e、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色”“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生:我从“烟火色”“十指黑”感受老人烧炭的辛苦。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慢慢就读懂了古诗的意思,“读”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1)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此时此刻,老人正在南山中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1)通过想象画面,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与无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吗?
(2)学生自己试着读出感情。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懂意思,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方法学习了前半部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古诗的后半部分。
四、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2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之所以成为佳句,是因为只要你读起它,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读一读,是哪个词语触动着你的心弦?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畅谈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 (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
我们仿佛看到了――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3、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板书设计:
卖炭翁
读懂意思苍苍、十指黑
合理想象衣正单、愿天寒}艰苦、可怜
读出感情
卖炭翁教案 篇7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抗议。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