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语文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故乡》语文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故乡》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积累词语。
3、认识16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中优美的词句和段,并积累下来。
2、从文章中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谈话: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同学们要上课了-----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在这里共同上一节语文课,你们愿意吗?那就用你宏亮的声音来告诉我,你们愿意吗?(出示多媒体1)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分
1、(出示多媒体2)思乡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一种难解的情怀,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抒发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对于离开故乡多年的游子来说,故乡更是永远难忘的。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难忘的故乡》(板书课题)和老师一起书空,齐读课题。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刘亚舟的故乡,去聆听他童年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0分
1、请同学们轻轻把书翻到87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想好后就坐好。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文)
2、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想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回答)
3、本文内容是以回忆童年往事为主,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
4、指导学生对每件事进行概括。(板书)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在书上做标注,哪些写得详细些,哪些写得简略些?(板书)
(1)江边洗澡 2 (2)喂小鸡 4 (3)打跐溜滑 5~7 (4)争鸭蛋 9~14
三、自主选学,精读感悟。
作者在故乡的童年生活绚丽多彩,令人向往。你又喜欢这一件件趣事中的哪一件呢?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一)品读夏天江边洗澡 3分
让我们先跟随作者来到夏日的江边,感受一份清凉和快乐。
1.(出示多媒体3)指名读第2段。
2.思考:为什么“我”还记得这件事? 3.汇报
(二)品读冬天雪地里喂鸡 3分
认真细致的读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1.同桌互读3.4自然段,冬天雪地里喂鸡那件难忘的往事。同桌读得好,你夸
夸他,同桌读错了,你帮帮他。(出示多媒体4)左边的.同学先读,开始。
2.思考:为什么“我”还记得这件事? 3.汇报
(三)品读好心叔叔抱我回家11分
是啊,冬日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的心中没有寒冷,只有快乐,在冬日,作者浓墨重彩写的是哪件事?
1.默读5至7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我”还记得这件事?
2.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我穿着一双露大脚趾头的夹鞋,在井沿儿跟一群半大孩子打跐溜滑。(出示多媒体5)带着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读一读。 ----- 好一个()的孩子。就在这时,一位叔叔走进了“我”的记忆。
3.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老师将叔叔抱我回家的事称之为我和叔叔的5次交锋。(出示多媒体6)
第一次 叔叔出现:带着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读一读。(理解声色俱厉,演示;你吆喝一次)男女读
第二次 “我”主动出击:带着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读一读。(做动作:蹲抱转走)分组读
第三次 “我” 使出全身招数。(试着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随意读
第四次 最后挣扎,叔叔发现“我”家里没人后是怎么做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叔叔?)我又是怎样做最后的挣扎?(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第五次 结局已定。叔叔慢腾腾地走开,“我”呢?两人串读
4. 从这段文字的描写中我们会发现,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如神态、动作等,能更为鲜活地刻画人物形象。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这一点。
5. 叔叔就这样走进了他的记忆,假设叔叔当年没有把我抱回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6.看来这件事的难忘不只来自于冰天雪地里游戏的快乐,更主要的原因是父老乡亲之间真挚、淳朴的感情。在朗读中我们就要注意读出这份浓厚的乡情,读出那份心中的感动。引读“三十??”先叙述事件再谈感受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7.读写结合,拓展练习。假如你是文章的作者,阔别故乡多年后再见到这位好心的叔叔,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多媒体7)( )的叔叔,我想对你说( )
(四)品读和铁柱争野鸭蛋4分
无论春、夏、秋、冬,作者在故乡的怀抱尽情享受着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1.(指名读8—14自然段)为什么“我”还记得这件事?
2. 和你的同桌争执一下,可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
他和小伙伴铁柱争鸭蛋事,成了他们友谊的调味剂,这点小摩擦让童年的友谊更加难忘。
3.(多媒体出示8)这四件事让刘亚舟的童年回忆,有快乐,有感激,有内疚,有悔恨。所以童年是难忘的,记载这样童年故事的故乡更是难忘的。
四、体会情感,学习写法 6分
(一)回归整体。
1、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把这四件事比作了什么?(出示多媒体9)饱满而闪光的珍珠。板书画珍珠??(指名读)
2、(出示多媒体10)美好的童年生活就像珍珠, 饱满而闪光。
美好的童年生活就像 , 永恒而珍贵。
(二)文尾拓展。
1、(多媒体出示11)童年生活过的故乡,在作者的心中有如珍珠般熠熠闪光,无比珍贵。所以15自然段两个短句末尾都用了感叹号,让我们感受对思乡之情的强烈,而全文的结尾却用了省略号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言未尽,意未歇,正如思乡之情绵绵不绝。)板书思乡
2、能根据你们对文章的理解和独特的想象来完成填空吗?(机动)
(多媒体出示12) 我多想回到故乡,回到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我多想回到故乡,回到我________________.
我多想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来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吧!
男女生分别齐读这一部分。(出示多媒体13)(放音乐)
(三)体会过渡段(机动)
同学们看看3、8自然段,讨论去掉好不好?画波浪线。
五、小结(出示多媒体15)1分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人是故乡亲??让我们在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的同时,也学会珍惜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将来这些美好回忆也将成为你记忆中最闪光的珍珠。
板书:
12 难忘的故乡
洗澡 喂鸡 打滑 争蛋??
(略) (略) (详) (详)
思念故乡
《故乡》语文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体会,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进而理解作品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清情节。
3.合作探究,阅读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不仅是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在思想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忧虑,以及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1.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
2.结合背景,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比较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在点拨时授以方法。
3.在课文主题理解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理解的多样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得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1.请学生朗读第十二自然段开头和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没有一些活气。”
2.请学生感知并总结景物有何不同。
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明确。
前者是“我”回忆中二十年前的故乡景象: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是“我”眼中所见二十年后的故乡实景:晦暗、萧条、令人感到悲凉。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在“我”眼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原因何在?作品中的“我”又怀有何种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对环境描写的感知和分析导入,引发学生对创作背景的探究兴趣。并注意在后面对人物进行分析的环节勾连体会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和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感知学习
1.了解写作背景。
(1)指名学生结合资料,介绍写作背景,教师总结。
辛亥革命后,封建zhuan制政权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军阀统治。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政治和军事力量。中国农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日益贫困,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
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1月,后被编入小说集《呐喊》,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迁居来京,亲眼看到故乡的衰败凋零和农民的贫苦,心生悲凉,感概万千,一年后就以自己所见所感为素材,创作了这篇小说。“我”虽不是作者本人,但是反映了作者的情感。
(2)结合资料介绍作家、作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其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初读课文,设计学习任务。
(1)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2)阅读课文,选择任意一个人物,进行复述介绍。
可供选择的人物:少年闰土,中年闰土,青年杨二嫂,中年杨二嫂,“我”。
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标画段落。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大概阅读时间为15分钟,在课堂练习本完成要点归纳。交流时复述语言要简洁明了。
【设计意图】文章的篇幅较长,采取分段的形式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复述介绍人物,有利于增强对人物的了解。
(三)探究人物形象
再读课文,引导小组内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比手法。
1.分析闰土形象。
分小组朗读描写闰土的段落:12~30自然段;第55~76自然段。
设计讨论问题:
这些段落之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这些段落从哪几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寻读原文,并作出分析与总结。
(1)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少年英雄形象。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苦难的生活折磨,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命运悲惨。
(2)动作、对话对比。
少年闰土:通过对“雪地捕鸟”“月夜瓜地刺猹”“讲述海边捡贝壳”等情节的分析,看出闰土活泼开朗、聪明勇敢、多知勤劳等特点。可以从对话描写的分析和对省略号的分析中进行总结:生气勃勃的闰土,心里不仅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有令人赞叹的能力。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开口改称“迅哥儿”为“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此处语言的描写,闰土用断断续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并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体现出麻木迟疑、有苦难言,几处省略号更是表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的苦处。
还可以有选择地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对比。
(3)闰土对“我”的态度前后对比。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体现了闰土对“我”情真意切,小伙伴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证明“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 “厚障壁”,即精神隔膜,闰土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我”搬家给他东西,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证明他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愚昧麻木。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描写方式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
(4)小结。
小说通过对比,揭示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贫苦农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他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原文语句寻找,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杨二嫂形象。
(1)自由朗读39~52自然段,画出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具体句子,分析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性格变化。
例: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分析这句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此句运用了神态、语言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从青年时颇有姿色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尖酸刻薄、凶悍泼辣的恣睢小市民的形象。
(2)讨论:杨二嫂这个形象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笔记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故乡》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塑造出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的。
(四)主题探究
1.提问:在离开故乡时,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因为“我”的希望是:希望后辈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比较茫远,担心难以实现。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是消除封建思想、黑暗社会等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新生活。这是一种打破尊卑、超越物质、充满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怎样理解这句话?
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以路为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美好的新生活要从实践中获得,并要有推翻旧社会、争取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结尾部分的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在课文的分析中,我们重点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对于叙事主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有哪些理解与思考?
【设计意图】本题难度较大,分析小说叙事主体的特点和作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作拓展。
(六)布置作业
1.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其他篇目。
2.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名篇。
【设计意图】1.对这部小说集能形成整体的认识。2.了解其他描写故乡的佳作。
《故乡》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⑵能力目标:
①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②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⑶情感目标:
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
①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②“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⑵难点:
①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②“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说明】
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为实现课案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给大家重点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一、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小说就是用散体文章写虚拟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语言艺术。鉴赏小说应采用金字塔结构分析法。如图:
二、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实现这目标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学习内容。
三、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四、举例分析
旨在让学生对重复、对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1、《天净沙·秋思》的例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析:在这首元曲小令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她成为千古绝唱。首句运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对象:“枯藤,老树,昏鸦”。重复手法的精彩运用,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后两句同样运用重复的手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2、我们再来看故都的秋开头通过运用“反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讲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是对秋天的重复、渲染、强调。第二、第三句则更进一层,写故都的“秋味”特别的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复。“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来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复。“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不远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饱尝故都的秋意,作者还是采用重复、渲染,把一个“赶到”分说成两个“赶上”,渲染旅途的辗转艰辛,以形成反衬,突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神往。“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把一个“秋”字分为两次说是为了渲染、强化对秋意的印象。)
《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问题6:大家通过刚才的分析明白了《故乡》的写作过程中“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达效果。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过学生独立分析后再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略):
长城啊长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实在太美了。(这是我们所说的“重复”的写法吗?)
(不是,重复不是简单的语言的消极同一再现,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现)。
富豪按了一下开关,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灯亮了;监狱里也按了一下开关,电流通过了那位工人的身体。富豪打了个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结构、物体对象的重复,内容、环境、人物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可见“对比”是材料性质的差异、相反、对立,是要为整体服务的,小桥流水人家只有在《天净沙秋思》中才有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在运用“重复”、“对比”手法时首先要注意明了文章的立意,主题的内涵,给行文定下基调再进行谋篇。)
我为从前的自己放上一纸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黑色的气氛,黑色的礼服,黑色的灵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随风飘去……
五、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
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六、小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七、作业布置
(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1、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
2、自选题材,运用重复和对比的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教学后记】
(批改作业后作课后总结。)
《故乡》语文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这样的问题设计精练、集中,既抓住了重点难点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整堂课线索清晰,能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感情上认同接受,使难懂的课文变得容易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故乡的景色怎样?
学生读。
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大屏幕显示: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学生读。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屏幕显示问题、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思考杨二嫂有哪些方面让我悲哀。
(屏幕显示问题及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梳理: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行为放纵卑下、语言尖刻泼辣。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但农村经济为什么急剧衰落,农民们的生活为什么更加艰难?(屏幕显示:背景。)
教师略加解释。
【板书设计】
故乡的景物
悲哀闰土
故乡的人
杨二嫂
《故乡》语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作家关于故乡的作品,了解作者阎妮高中毕业后就远离故土赴法国留学的离乡经历,为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无比眷恋之情做好铺垫。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板书课题一部分:我的故乡
2.师:故乡,一个多么深情的词语,故乡,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开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用最美的一句话描述你们的故乡,好吗?谁来说说?
(生自由地用一句话描述故乡。)
3.是啊,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跟随作者阎妮走近她的故乡——北京(板书课题后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记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却的,她的第二故乡是?(生答——北京。)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远是心灵的故乡。这种思乡的情感成了文学家最爱表现的主题之一。今天这篇散文,既写景,又抒情,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思考
从美妙的文字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部分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虽远离故土,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对故乡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细读文本,感受画面
1.作者对故乡如此难忘,当你欣赏了这篇美文后,你觉得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写它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关段落)
2.从这些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引入:感受到故乡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丽画面,更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与热爱。)
3.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表达了这种感受,你找到了吗?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细细读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谈)
是啊,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三副色彩绚丽,各具特色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三幅画面之中,细细阅读,细细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在旁边作批注。
第二课时
一、配乐读文,情感导入
播放音乐,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精读文本,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画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预设而相机把握引入重点段落的学习)
1.师: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3-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美丽的画面是对故乡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里,那么,就让我们首先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去领略西山的美景。
2.为什么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你们能从那些文字中读出这满目的绿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灰蒙蒙、浓绿、青色的透明的、没有边的绿连着绿、金檀色,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生齐读这些词语,师: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再读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师:西山的歌是碧绿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这动听的歌中还有些词语打动了我,如山给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却用了一个“横飘”,写出了青山的时隐时现,似乎连山这种厚重的东西在绿色的装扮下,也变得灵动活泼了起来,这也是作者对故乡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发现吗?
(相机理解凄婉等词语)
4.师:作者用一连串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这种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山碧绿的“歌”,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描述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思恋,你能仿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首“故乡的歌”吗?
5.学生自学“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相关段落。
6.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作结。
(体会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点进一步描写的写法,以及通过绿色泽的变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来凸显长城之美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入体会思乡情结
1.师:作者已经远离了故乡,可心却和故乡在一起,课文依然以“歌”为终,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
(体会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2.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结的呢?
(复习,巩固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升华情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小结
总结全文,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故乡》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2、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语句和段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情感迁移,导入新课
让我们共同聆听一段《回乡偶书》的深情吟唱。(播放歌曲《回乡偶书》)这是一首久客他乡、怀念故里的经典之作。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时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可谓是落叶归根了。其实,不仅是贺知章,古往今来,故乡是所有游子的情感归宿。今天我们就跟随游子刘亚舟踏上思乡旅程,去追忆那 “难忘的故乡” (板书课题)请大家深情齐读。
二、通读课文,整体回顾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热爱、眷恋、思念、难忘)
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的?首尾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读文,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让我们怀着对故乡的思念、热爱、眷恋之情,深情齐读课文的第
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把对故乡难忘的记忆比作什么?这一形象的比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童年的美好记忆,弥足珍贵。现在,让我们拾起那一颗颗记忆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的叙事部分
1、拟小标题
快速浏览叙事部分,想想作者回忆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
板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
打跐溜滑、争抢鸭蛋
这四个故事作者是平分笔墨吗?(打跐溜滑、争野鸭蛋详写;江边洗澡、雪地喂鸡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作者最喜欢哪个季节?从哪段知道的?(过渡段,使话锋一转,让后面的故事自然顺畅起来)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儿打跐溜滑吧。
2、学习“打跐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我”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叔叔的句子。结合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叔叔又是一位怎样的人?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顽皮、撒野、毫无顾忌、任性、憨厚、朴实、沉默、好心肠)(指导朗读,体会动作的细节描写)
任性孩子的吵闹声音犹在耳际,好心叔叔的憨厚形象犹在眼前。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引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如果叔叔就在你的跟前,你想对叔叔说:“ __________” 父老乡亲的纯朴乡情,让我忘却了寒冷,有的只是内心的感动。 3自主选学
采用刚才 “读一读、画一画、抓细节”的方法,选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争抢鸭蛋三个故事当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1)江边洗澡
这里的小鱼有什么特点?
抓住“撞、一群又一群、铺满、啃咬”来谈。感受小鱼多、顽皮的特点。
作者的所见、所感,也让我们兴奋起来:
这里的鱼儿真___!
这里的鱼儿真___!
与小鱼亲密接触的感觉真好,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其乐无穷。 谁还想体验江边洗澡?站起来读一读吧。
家乡依山傍水的环境,如梦如幻,怎能不叫人怀念呢?
(2)雪地喂鸡
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山鸡很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雪地喂鸡主要抓住了什么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动作描写,动笔画出本段的动词。抓住“扫、撒、拎、站、守”5个动词的描写,体会作者的认真劲)谁能读出“我”喂鸡时的认真劲?有我在,成群的山鸡再也不敢放肆了。这样的环境让我想起了老人们常念叨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神奇场面。
作者雪地喂鸡时那叫一个认真,可玩起来也是毫不含糊的(引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这里省略了什么?还可以玩什么游戏?(学生拓展,出示图片)简单说说你的快乐。
这是我们东北孩子独享的乐趣!
(3) 争野鸭蛋
作者对这件事也是刻骨铭心的,哪一个词体现出来了?(终生难忘)读读这段话,发现了什么?(过渡段)
“我”和铁柱的感情怎么样?(形影不离)
可是江边的草丛里却传来了铁蛋的哭声,怎么回事呢?谁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读一读?(指名读)大家有什么感受?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小摩擦,才使“我”和铁柱的友谊更浓更甜吧。 你有过类似的友谊吗?(情感迁移)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对铁柱是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些语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思念、悔恨)为啥要和他争那个鸭蛋呢?
我真不应该________。(变成陈述句,突出悔恨的情感) 儿时纯真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个故事如同一部老电影,演绎着淳朴的东北乡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无限乡思。情到深处,不由得直抒胸怀(引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升华情感)
作者言未尽,意未歇,绵绵不绝的乡思牵动着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也来吐露心声,表达真情。
1、家乡美
我爱家乡的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家乡的_____真____,给我们带来了_____。 那一件童年趣事事令我终生难忘:__________。
2、诗歌《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合: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我们生活的美丽地方。
男:肥沃的黑土地富饶、广袤,(mào)
女:勤劳淳朴的人们为之骄傲、自豪。
男:家乡的巨变让我们喜上眉梢,
女:人们的幸福生活溢于言表。
合: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这里,让离家的游子魂牵梦绕。
合:衷心祝愿我美丽的家乡,
像雄健的骏马一路驰骋。
像展翅的雄鹰飞得更高!
3推荐作业:借鉴文中的写法,记一件发生在家乡的童年趣事。回忆难舍的人,难忘的事,表达难割舍的真情。
板书设计: 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回忆 雪地喂鸡 思念、眷恋、怀念
打跐溜滑
争抢鸭蛋
《故乡》语文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能力目标: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难点、重点:
1、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种难解的情怀,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抒发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对于离开故乡多年的游子来说故乡更是难忘的,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刘亚舟一同走进令他难忘的故乡。板题
2、师:本单元以“热爱家乡”为主题来选材,这是本单元的第二篇主题课文,让我们继续感受作者思乡之情。
3、师:下面让我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学习目标来学习。
二、预习导学明目标
1、师:请同学们打开预习导学单,检查小对子完成情况。
指名读导学单各题。
2、师:下面让我们带着对文章的初步了解走进文本。
三、探究提示研新知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用小标题标出,小对子交流,一会汇报。
2、生:课文写了四件事:江边洗澡、雪地喂鸡、打跐溜滑、争野鸭蛋。
3、师:哪一件事给你印象最深?请在小组内边读边画出好词好句,并把感受写在下面。请看大屏,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品读课文,然后小组选同学汇报。
4/师:首先让我们来到夏日的江边,和作者一起感受那一份夏日的清凉快乐,哪一组愿意汇报第一件事。 生:老师,我们小组汇报第一件事,我们小组找到了一个拟人句,一个夸张句,从这两个句中我们感受到了鱼多,“追逐,啃咬”写出了小鱼的可爱淘气。
5、师:那么在这样的小河洗澡有什么感受?
生:快乐
生:高兴
6、师:你能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吗?
练读、指读、齐读
7、师: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雪地喂鸡也是令人快乐的,哪一组汇报这一件事? 生:老师,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觉得这一部分动词用得好,把“我”认真喂鸡的过程写出来了。例如:扫、拎、站、守“
8、师:真会学习,谁能用“首先。。。接着。。。然后。。。”把喂鸡的经过说一说?
9、师:是呀,作者恋故园,思故土,最难舍的还有那份浓浓的乡情,还有两件事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老师,我们小组汇报第三件事,我们找到了一些好词好句“流星般地、声色俱厉、吆喝。。。我急了,两只小拳头像擂鼓一样,打在他那虽是隔着狗皮帽子,但仍觉出硬硬的头顶上。。。。”这些让我们体会到了“我”的贪玩、顽皮、不懂事。
10、师: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为了帮你们更好地学习,请看学习提示。
出示学习提示 学生再汇报时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我:顽皮、贪玩、不懂事。叔叔:不善言辞、淳朴、善良、关心他人。从而感受浓浓的乡情。
11、师:作者写这件事单单是来自冰天雪地的游戏的快乐吗?还有什么?
生:叔叔对我的关心,乡亲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
12、师:作者用灵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童趣盎然的故事。最后一件事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老师我们找到了一个比喻句,体现了花朵,颜色鲜艳。还有两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儿时伙伴的怀念和不该与铁柱争鸭蛋后悔。
13、师:在作者和铁柱身上你找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了吗?
14、师:难忘的悠悠往事,难舍的缕缕乡情,是什么让作者思念故乡?
生:儿时游戏的快乐。
生:儿时的友谊。
生:父老乡亲之间真挚的情感。
15、师: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故事连起来比较一下,作者对这四件事是平分笔墨的吗? 生:不是,有详有略。
16:什么样的应该详细?
生:写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
生:突出中心的。
生:突出文章主题的。
17、师:这份乡情,才使作者与故乡的那份情愫难以割舍,所以作者把后两件事写得更详细,我们写作时,如果文章要叙述几件事,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18、师:这四个故事,其实就是作者记忆中的四个片段,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作者怎样将四个故事连起来的?
生:过渡段。
19 、师:大家说说过渡段有什么作用?
生: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20、师:是啊,如果把一个个故事比作一颗颗珍珠的话,过渡段就是珠线,把散落一地的珍珠串成了一篇精彩而完整的文章,同学们在写文章时注意过渡段的运用。
21、师:这恍如昨日的幸福记忆,在作者眼中像什么?
生:珍珠。
用多媒体出示第一段
22、师:作者为什么用珍珠比喻童年生活记忆?
生:珍贵而美好。
齐读
23、师:结尾部分作者又是怎样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
出示最后一段
24、师:是呀,一系列的回忆,作者的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结尾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生:话未完,意未尽。
生:给读者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作者的思乡之情永无尽头。
25、师:月是故乡圆,景是故乡美,人是故乡亲,作者那悠悠的童年往事浓缩为四个字,你认为什么最恰当?
生:难忘故乡
生:思念故乡
26、师:同学们,让我们在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学会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将来这些美好的回忆也将成为你记忆中
四、检测达标提技能
略
板书设计
12、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略
雪地喂鸡 略 思念故乡 打跐溜滑 详 争野鸭蛋 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