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1
最近在看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它讲述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小豆豆就是作者自己。小豆豆曾经由于过分淘气而被退学,后来就来到了小林宗作老师创办的巴学园里就读,也正是这段际遇,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小林校长独特的教学方式,亲切与充满关爱的为人,给巴学园的每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包括我这个读者。
我很欣赏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他把大自然给孩子们当天然的“教室”让孩子人去观察与探索。而且还欣赏小林先生对儿童的尊重,他用爱心与信任给小豆豆贴上了永远撕不坏的好孩子的标签,使得她有了今天的成就!小林校长的巴学园是丰富多彩的,他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某些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他的学校也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思想。每天,孩子们如果上课效率高,一上午就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解决了的话,老师就会带领孩子们到校外去散步,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在散步中,孩子们看到什么,老师就相应地渗透相关的知识。在与大自然那么亲密、融洽地接触中,孩子的思想被放逐了,心灵被解放了,到处充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那是在学校里永远也学不到的。最有心的是,有一次校长还请了一个农民给孩子们上课,地点设在了校外九品佛的池子旁边,农民老师给孩子讲起了如何种庄稼,边讲还边在地上做示范,从除草到翻地,从培垄到播萝卜的种子,施肥等等,一项一项地做给大家看,还给大家讲了别的有关虫子,鸟儿,蝴蝶,天气等方面的知识。最后大家一起动手干完了播种的活儿,孩子特别的高兴,一个个俨然成了播种的高手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种的庄稼了,他们总会凑到一起谈论自己的庄稼的事。那是多么精彩的一课啊!相信孩子们定会终身难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走进儿童的内心深处;不断地发现他们特有的品质;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观察、创造,因为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在经过20年,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会如天上的繁星般数不胜数。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颗聪明、活泼的小豆豆,有幸落在了一片自由、开放的土地----巴学园;一位睿智的校长,用他的爱心、耐心和童心,把巴学园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才能理解孩子。 最后又让我想起了小林校长经常对小豆豆说的一句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对小豆豆来说是多么地珍贵,一直鼓励着她,支持着她,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好老师,那么今天的这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恐怕就会在“坏孩子”的阴影下,被自卑心理所包围,而不知所从。教育博大精深,而我们只有在教育的蓝天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搏击长空,才能无愧于每一个孩子。 让我们每位教师都来做“优良品质”的发掘者、推动者,让孩子们的心灵能自由飞翔,无所畏惧。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2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写的自己小时候在巴学园上学的一段真实的时光,这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读完之后,我非常感慨,深深地被作者—小豆豆的一个个故事情节所吸引。她能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得那么清楚,描述得那么详细,说明了她对巴学园、对同学有着很深的感情,特别是对小林校长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我觉得她是个幸运的人。因为有两个人对她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是她的妈妈。一个是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小时候,因为小豆豆特别淘气,被原来的学校退学了,妈妈虽然很担忧,但她是一个对孩子宽容,能看到孩子优点的人。所以她并没有训斥孩子,而是带着她找到了小林校长开办的巴学园,在哪里,小豆豆度过了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她得到了尊重,再也不觉得自己奇怪了。妈妈怕孩子自卑,一直到小豆豆20多岁的`时候,才把她被退学的事情告诉了她。从这一点我更加明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前些日子,学校领导请家长聆听了专家讲座《父母规》,我才真正体会到学校领导的良苦用心!小豆豆妈妈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善于信任她、支持她、尊重她。
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在小豆豆对一句特别难说的话记得非常熟练时,***妈说“能够记住这么难的话,可见孩子们对感兴趣的东西能记得特别牢固”。可见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多么重要。我也在反思自己,平时在教学中,有时候对学生缺乏耐心,缺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真的是自惭形秽!这学期,各个班级利用早读的时候读国学经典《弟子规》,我看到有的孩子没有用心去读,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读,用心读呢?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了很大的启发,知道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兴趣了。
她很幸运,还因为她遇到了小林校长,校长的教育方式很独特。最初小豆豆来到巴学园的时候,校长很耐心地听了她说了4个小时的话,这使小豆豆很高兴,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听她说这么长时间的话。她自己也说和小林校长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读后感·可见,她在巴学园生活得多么快乐!经过小林校长的细心培育,小豆豆成长为一个好学、肯钻研、乐观、善良的好孩子。小林校长独特的教育方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小林校长让身材矮小的高桥君感到了幸福,运动会上的第一全都让身患残疾的他夺得,是因为校长特意为他精心设计了运动会项目,是为了给他自信,更是为了在以后生活上永远有自信。回想起自己在教学中也遇到过像高桥君一样缺乏自信的学生,班上有个小男孩,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他由姥姥照顾,平时不爱说话,课堂上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小,做事也经常丢三落四。有时候我也没忍住训斥他几句。之后,我也感觉自己做得不对。是啊,孩子这么小,正是需要关爱的时候,正是需要给他自信的时候。我应该学学小林校长,多鼓励、赞美孩子,给孩子们树立自信和勇气。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恰到好处的教育方式是何等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用心地指导孩子,我不期待孩子们个个优秀,但求个个有所进步,有所成就。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3
这次研修的网络读书活动,李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窗边的小豆豆》。以前没看过这部书,看到这个书名感觉有点怪怪的,心想这是儿童读物吗?今天是周六,抽出了一天时间仔细地阅读了,感觉非常不错,给我这个13年教龄的老师很大的触动,也反思了自己这些年来的教育教学,很受启发。《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它是由日本的黑柳彻子写的,描写的非常生动,有精彩的故事、流畅的语言,是一本值得大家仔细阅读的好书。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作者黑柳彻子被认为是最了解孩子内心的人,从而成为了亚洲史上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我想,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幸运地遇见了一位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取决于她进入了一个我们都梦想进入的乐园——巴学园。
还记得小时候,一旦受了委屈,总希望大人们可以真正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如今,成为一名教师了,反倒在很多时候忽略了孩子们的想法,因为如今我们是“大人”了,我们认为理所应当地要求他们理解“大人”的想法。
小豆豆原本是老师们心中认为“无可救药”的那一类学生,她会在上课时走到窗边,对着街道上走过的艺人们大声打招呼,因为她最初的梦想是在长大后成为一名艺人;她会在课堂上不停地将抽屉挡板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因为她新奇地发现学校的抽屉和家里推拉的抽屉构造不一样……这一切仿佛将我带入了童年的记忆之中,那是一片充满童真的天地。遗憾的是,小豆豆的老师和我们一样,不再是小孩啦。
小豆豆的境遇在巴学园里得到了彻底的转变,在这里,小豆豆学会了热爱书本,学会了关心他人;在这里,没有歧视,没有嘲笑,只有平等和尊重;在这里,同样有悲伤和无奈,但快乐是巴学园带给孩子们的不变的主题;在这里,善良和宽容的种子伴随着知识,一同在小豆豆的心灵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巴学园是一片乐土,孩子们的一切想法都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小林宗作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和独到作为都令人钦佩不已。他能在午后的办公室认真聆听小豆豆长达四个小时的说话,只为让她能快乐地表达自己;他能为有腿部缺陷的孩子设计一场特别的运动会,只为树立他的自信;在小豆豆为了找心爱的钱包,而将粪池里的东西一锹一锹往外铲的时候,他只说一句:“记得把它们放回原处哦”;在上游泳课时,他鼓励学生不论男女都光着身子下水,因为他认为“要是觉得自己的身体和别人不一样就不好了”……
这样的教育在巴学园里屡见不鲜,的确,良好个性的培养和知识的增长同样重要。读着,读着,我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巴学园中:和大家一起在饭前唱着“慢慢嚼呀,嚼呀……”,在结束一天的课业之后,集体在巴学园中漫步;和大家一起在废弃电车改装的教室里读书,看烧瓶里的液体咕噜咕噜地冒泡……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曾经是我们所梦想的校园;任何一名老师也不能否认,这曾经都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4
《大话西游》结尾,夕阳武士看着孙悟空的背影说:“他好像一条狗哎。”
看星爷的电影,让人哭,让人笑,让人唏嘘。至尊宝化身为孙悟空是个隐喻:一个孩子如何长成一个大人。唐僧,父亲之名;紧箍咒,则代表成人世界的法则。只有戴上它,至尊宝才能成为孙悟空,才能获得打败牛魔王的身份和力量,才有可能拯救紫霞仙子。
但无论孙悟空再怎么牛,他依然觉得自己“像一条狗”。因为,说这话的夕阳武士正是他的化身。
有着一颗孩子心的星爷,内心藏着深深的不配得感。在一个访谈节目中,周星驰谈到他的童年时说,有一次,他们全家人一起上街。他上看中了一个特别喜欢的玩具,就央求妈妈买下来。妈妈不但没有买,还打了他。最后他说:“他们不买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打我呢?”即便两鬓已霜,即便功成名就如此这般,他依然紧缩眉头,看着主持人的眼睛严肃地问。我宁可相信,在“像一条狗”和“被打”之间,有着河流一样的联系。
如果条件许可,对于孩子非常渴望的东西,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需要。
在《一生的心愿》中,小豆豆在庙会上看到毛茸茸的小鸡,就央求爸爸妈妈买回家。爸爸妈妈担心养不活,可小豆豆是一个很会表达自己需要的孩子。她既不哭也不闹,反复恳求,甚至说出了:“求求你们,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愿”。爸爸妈妈抵挡不住这样的攻势投降了。
能真实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的,一个人的不配得感让自己不敢说出自己的需要,或者粉饰和掩盖自己真实的需要。星爷的妈妈本来可以说:“孩子,我们家没有那么多钱。有一点钱还要用在别的地方呢!”她没这么说,而是打了他。也许是因为她觉得孩子不懂事才打了他,实际上,她是不愿面对和承认她买不起玩具这个事实。她的潜台词是:“我不配买这个东西,我不配做你的妈妈。”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被灌输了很多成见,他们的'意识和灵性就被困住了。在这些成见面前,他们因为做不到而感觉羞耻和无力,而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
这样的成见有很多,特别是道德上的。比如不愿意分享就是自私,大孩子应该让着小孩子,撒谎是可耻的,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国中小学都流行起让孩子为父母洗脚的活动。活动的主题和逻辑不外乎:“父母很辛苦,父母不容易,父母都是为孩子好……所以,孩子,你应当感恩。如果不感恩,就妄为人子。”
感恩是美德。但我总对这样的活动有一种说不出的不适感。本来,孩子和父母血脉相连,孩子不感恩父母才是最应该奇怪和反思的事情。就像豆妈说的:“孩子们小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那一定是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大人们不去反求诸己,却合谋以道德来绑架孩子,来满足大人“我付出了很多”或“我的孩子很懂事”的虚荣。如果父母不能从对孩子的态度和关系上去考虑,这样的活动,反而有可能让孩子背负愧疚感和不配得感,也有可能加大孩子和父母之间关系的疏离和裂痕。
当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TA的意思其实是说:“我需要你”。或者更进一步,TA的意思是说:“我愿意被你驯养”——《小王子》里狐狸这么讲。
能每天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敢于表达出自己的弱小和需要,要比让孩子给自己洗脚好得多。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5
在我心里,我羡慕嫉妒的豆豆,淘气的她遇到了一个超级好的小林宗校长,小林校长对学前教育有他独特的看法。他有耐心听六岁的豆豆四小时不打哈欠。因为我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善良的妈妈,直到她20岁的时候,***妈才告诉她,她因为太淘气而被停学了。如果她当时是个六岁的孩子,她说,怎么了?你居然弄到要休学!大家只能再找一个院校了,假如再退一次学,就沒有院校再想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担不上这类文化教育。因此,我认为每个老师和家长都应该读这本书来探索孩子的内心深处。你可以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的母亲的这种教育方法非常适合孩子的发展。把握儿童的内心深处是儿童文化教育的立足点。
我认为书里不但是创作者对自身在叙述自身的童年生活,只是在倡导和详细介绍一种教育体制。
巴学园最妙的地方是教育学员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也就是目前大家所倡导的恋人,爱己小林校长真实地完成了这一点。
怎样尊重自己,善待自己呢?那便是根据完成他人对孩子的重视,使他自身获得自信心,和自尊心,那麼重量也就在心里创建起来了。对人体上有缺陷的孩子要给与非常爱惜,这类爱惜并不是娇惯,只是适度用一些方式帮他超越一些自身由于人体缺点而没法进行的每日任务。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患侏儒症的孩子,这样校长就可以在高校里举行中小规模的体育锻炼。在他没办法绕过比自身高许多的木马病毒情况下在身后暗自地帮了他一把,使他获得了信心。也获得了学生们的赞美。这么一来,塑造了残废孩子最必须的心理状态赔偿自尊心和信心。这对他的一生都是有非常大的协助,由于在之后这一男孩儿过着平常人的日常生活,他也是有极致的婚姻生活仍在一家企业出任了专业和睦朋友们人际交往的岗位。
例如此类的事例,多不敌数。实际上天地沒有坏学生。每一个孩子生出来全是一样的',仅仅一些孩子天性爱动(例如小豆豆)和一些孩子较为大咧咧。可是无论她们因而犯了不正确還是如何,都不能妄下坏学生的结论。她们都必须重视。老师和父母在文化教育学员的情况下要留意,先重视学员,试着从她们的哪个视角想一下这一件事儿,弄搞清楚她们为何那么做。跟她们公平地沟通交流,解除她们的芥蒂,随后再教育,巴学校就这样。例如,巴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的情况下听她讲了四个钟头话,不切断,了解她想停的情况下才停。这就是重视。拥有重视才可以沟通交流。而如今许多老师和父母刚好忽视了这一点。
巴学园,宛然一个文化教育的理想化园,更是由于那样一位理想化的校长---小林宗作校长。他对学前教育有独特的看法:他很有创意、会想起用废料的电动车改成授课的课室;他重视少年儿童,有着着远大的人文精神。他有耐心听六岁的豆豆四小时不打哈欠。当小兜把厕所里所有的东西都捞出来堆在一个小山坡上时,校长只说他做完后要把它们放回去。他会仔细关爱每一个孩子,就算是一个生理学有缺陷的孩子。情不自禁对这一头发稀少,牙齿掉落的老年人赞叹不已的另外,我想我早已找到自身所需找的物品,那便是:人之初,人性本善。大家的使用价值就在可以把孩子的这类本色发掘出来并维持下来,使他变成他自己。
这本书不但要我记住了巴学园,记住了小林教师,记住了一个慈爱的妈妈,读取了怎样去应对一个孩子的个人行为,读取了人和人之间互相理解和重视的关键。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6
教育是一场盛大的遇见,生命与生命在这过程中相遇与对话。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主角小豆豆遇见了她的校长小林宗作,改变小豆豆一生的美丽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小豆豆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女孩,她一会儿翻动书桌的盖子,一会儿跟窗外的宣传艺人打招呼,一会儿对小燕子呢喃细语。她把蜡笔涂得满桌都是,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使得老师万分头疼。于是,她成了一个“窗边”的女孩——一个被老师边缘化的“问题”孩子。最终,小豆豆被迫转学。
就这样,小豆豆来到了新奇好玩的新学校——巴学园,这里的校门是用矮矮的树做成的,教室是真正的电车。初次见面,那位头发稀疏、门牙脱落的校长先生把椅子拉到小豆豆跟前,面对着她坐了下来,说:
“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
小豆豆本来以为,也许校长先生会问些什么问题,让自己回答。当听到“说什么都行”,小豆豆开心极了,她一说就说了四个小时,直到真找不到什么可说的了。
这时,校长先生站了起来,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小豆豆的头,说:
“好了,从现在起,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而且,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呵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
和校长先生在一起的时候,小豆豆感到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校长小林宗作先生那天的感受。幸运的是,校长先生在那时候也和小豆豆一样,怀着这个想法。
美丽的生命遇见,就此拉开了序幕。这以后,小豆豆和小林校长有了更多的“遇见”与“对话”。
当小豆豆带来“山的味道”或“海的味道”的食物时,小林校长以赞叹的语气表扬小豆豆的妈妈,小豆豆满心欢喜;当小豆豆的钱包掉进厕所的.时候,小林校长静静地看着小豆豆的表现,而非出手帮忙或指责批评……小林校长以真正的教育者的处事方式,给小豆豆创造了极好的成长氛围,使她融入了巴学园的教育。同时,他也以自己巨大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小豆豆由衷的喜欢和佩服。
小林校长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很多人眼里“怪异”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受大家喜爱的孩子。小林校长和他的巴学园让小豆豆远离了“窗边”,站到了人群的“中央”。她感受到了足够的自信和快乐,这甚至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这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教育就应该如此!
师生是彼此生命旅程中匆匆的过客。所谓“立人立己,达人达己”,教育,应该是师生彼此看见对方、彼此成就对方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双向互动过程。
教师,要像小林校长一样,有教育的智慧,有倾听小豆豆四小时诉说的耐心,有允许孩子试错的宽恕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要像小豆豆一样,善于体察教师的教学,信任教师,甚至热爱教师,才能走进教师的教学世界。
最好的教育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应该是生命中最美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