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2025/10/1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1

在这次评教评学中我讲了《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小稻秧脱险记》这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样也吸引着我。讲完课后,结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对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一面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解释什么叫“有气无力”时,尽量让学生往生活方面寻找,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到了体育课长跑后累极了的样子,这个就比较形象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自己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在教学中做到了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我改变了以往的“你真棒,你真行!”。而尽量评学生的情感方面。如:“听了你的发言,我仿佛已经看到可恶的杂草就站在面前了。”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总是那么兴奋。

当然,对这节课的不足我也深有体会: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图片与文本应融合在一起,但却被我孤立的割开了。

3、导学案使用不够灵活,应注意与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2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课文有趣,学生很是喜欢。

在教学本课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评评、演演、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并画出不同人物对话的句子。在本文中人物的刻画不同,朗读的语气是不同的,如野蛮的杂草气势汹汹的话、喷雾器大夫洪亮的声音、有气无力的杂草的话语。在开展指名读、齐读、同桌之间练习朗读,让同学们在交流时进行通过自评、生评、师评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朗读的技巧。其次,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分四人一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再让学生推荐一两个小组代表上台表演。这样不但生动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情节,还进一步地让朗读与适度表演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地深化了课文朗读的层次,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尤其是杂草的纷纷倒下和小稻秧获救后的喜悦心情学生都演得淋漓尽致。台下的观众更是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就在这样轻松、愉快、自然的情境下又一次深入到文本。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3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结构比较清晰,情节也很简单。经过《小露珠》的铺垫,学生已经有了要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科学现象的意识,加上农村的孩子对给稻田除草这样的事情还比较了解,所以上课时比较得心应手。综合整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借鉴:

1、注重对句式转换的训练。

三年级学生灵活性比一二年级强了许多,为了培养他们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处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以前做过,但是效果不好,学生总是不能把握句子的本意。在这次训练中,我直接让学生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转换的正确率就比较高。在下次的句子转换练习中,我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这一小节中有哪句话可以换一种说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下去,学生会越来越熟练,在自读其他课文时就会自然而然灵活运用。

2、在理解词语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例如在理解“激烈的”和“纷纷”这些词时,我不脱离具体语境,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激烈”就是剧烈的意思,你一句,我一句;甚至你还没说完,我就抢着说了;还可能两个人一起说。进而 通过 老师引导知道它常跟战斗、争吵、比赛搭配,可以说“激烈的战斗”,激烈的----引导学生说。接下来我又提问:能用“激烈”说一句话吗?把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词语。最后回到文中:谁能读出这场争吵的“激烈”来?又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文本中去。

3、注重朗读指导。

课文语言充满童趣,每个人物的语气都各具特色,例如有气无力。可怜巴巴的小稻秧,声音洪亮的喷雾器大夫,还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的杂草。它们说的话都非常有性格,我在教学中就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带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去,进而理解各色人物不同的性格。例如这一片段:面对这样一群蛮不讲理的杂草,小稻秧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想一想,小稻秧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它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气愤)那么请你气愤地读一读这句话。(生:难过)那么请你难过地读一读这句话。(生:伤心)那么请你伤心地读一读这句话。学生在读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成了无可奈何的小稻秧,更加理解了小稻秧被杂草欺负时那种束手无策、无助的心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还创设不同的、最能激起他们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感悟课文语言,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需要改正的地方:

1、在教学中我觉得我提的'问题太琐碎了,问题也比较多,有些问题可以合并,多让学生去质疑、释疑,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老师稍微少说一些,这样可能效果会比较好,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

2、在解决某些稍微有一点难度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忽略的。其实学生小组学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必须落实到平时的学习活动中。然而我没有注意培养和训练,所以学生在合作讨论时往往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者效率非常低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对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氛围还是非常好的,本以为科学童话会很枯燥,但是同学们却学得津津有味。尤其是我布置课本剧作业时,每个小朋友都很有兴趣,非常高兴。我相信,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的课本剧表演一定会非常精彩。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4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小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小稻秧、杂草和喷雾器大夫。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遇险”、“脱险”两大部分。全文充满童趣,语言生动,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了很好的凭借,因此在指导学生时,我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抓住关键词语来把握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好人物对话,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

一、找关键词,创设情境,指导读好人物对话

第一部分写小稻秧被杂草拼命抢营养而气得脸色蜡黄,当场病倒。我先引导学生从找出小稻秧处境危险的句子入手,再让学生找出杂草行为恶劣的'词语,采用边读边思考来感受理解词语。待孩子们完全明白“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词义,再进行有效的朗读来感悟杂草的蛮横。在此基础上再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孩子读出杂草当时的气势汹汹和小稻秧的软弱无助。如:

1、师:“男同学你们就是这群凶狠的杂草,来,对小稻秧说这句话。”

2、师:“女同学,你们就是这颗软弱无助的小稻秧,对着杂草说这句话吧。”

接着老师小结,孩子们不但了解了杂草和小稻秧当时的不同处境,还学会了一定的朗读方法,那就是抓住关键词和提示语去读好不同人物的对话,这也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发挥评价指导作用。

有了第一部分的学习,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学习第二部分。首先是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并画出不同人物对话的句子,同桌之间练习朗读,在交流时进行通过自评、生评、师评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朗读的技巧。其次,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分四人一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不但生动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情节,还进一步地让朗读与适度表演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地深化了课文朗读的层次,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运用词语,联系生活,描述现实生活场景。

“激烈”、“纷纷”是本课要求造句的词语。为了让孩子们能轻松地运用这两个词语进行说话,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如:“激烈”一词,我先引导孩子说出哪些情景能用上“激烈”?“激烈的争吵”还能说“激烈的( )”?再在此基础上展开说话。同学们的话匣子一旦被打开,他们的说话就像刚涌出来的一股水流般滔滔不绝。如:

生1:运动员们正在跑道上进行激烈的跑步比赛。

生2: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生3: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们正在激烈地比赛着。

生4、课堂上,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5、下课时,同学们纷纷冲出了教室去玩了。

四、挖掘文本,立体再现,表演课本剧

这一步的教学,是在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时激发出来的。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在四人合作朗读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课文动画,再让学生推荐一个小组代表上台表演;接着由台下的孩子点评。有了多次的练习和孩子们经过欣赏频后所掌握的表演方法后,再请上来的几名学生自然能将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得到位许多。尤其是杂草的纷纷倒下和小稻秧获救后的喜悦心情都演得淋漓尽致。台下的观众更是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就在这样轻松、愉快、自然的情境下又一次深入走入文本。学习完课文后,教师的总结升华也自然水到渠成。

有人说,课堂上不闻琅琅读书声,听到的都是教师繁琐的分析,长此以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水中捞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把朗读放到应有的位置,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地读书,切实培养他们的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声情并茂的琅琅书声,让学生真正亲临文本,用心灵与文本对话,这样的朗读才更有实效性。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5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十几位家长前来听课,有些紧张。还好,今天上的课文是我《小稻秧脱险记》,很有童趣,感觉还可以。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语言生动、对话很有个性、情节有趣。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

1、整体感知;

2、读通;

3、读好。

一、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本科第二部分时,我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紧张,导致几处口误。“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没能轻松完成造句练习。还有生字教学显得不够紧凑,以后一定要多加注意。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6

今天的试课,算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原以为在导学案和复习单的引导下,学生会很快适应这种模式,但我完全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忽视了学情,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课堂延时,预期目标没有达成,具体问题如下:

一、关于导学案的设计

为了让学生明白导学案如何使用,我在学习单上备注了很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原以为学生会明白,可结果大相径庭。那些经过我精心设计的语言到头来非但没有让学生明白,反倒耽误了很多时间,比如我的'复习检查环节原计划是5分钟,可学生拿到导学案后,习惯性地读“学习目标”,致使任务一再延迟。鉴于此,再设计学习单设计时,将学习目标的文字省去,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导学案设计再简洁一些,以免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关于合作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检测之前所学生字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然后小组内读一读,再由小组长汇报本组的掌握情况。设想很简单,可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之前没有进行过小组式的学习,因此在分工和汇报时延误了很多时间,且没有达到检测的目的,致使合作学习有些流于形式。

教学改进:

1、如果学生尚不能接受导学案,索性就放弃,但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导”的意识。如果依旧使用导学案,就将学习目标的文字部分省去,在执行每次学习任务的时候,都应该先给学生说清楚,磨刀不误砍柴工。

2、如果不能从遇险和脱险两个故事情节入手,也可以考虑按人物角色解读本文。

3、课堂缺少读书的声音,本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分角色读,是掌握本文,体会人物想象的最佳方式。在下次的设计中,要在读的方式和技巧上再下些功夫。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7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片童话故事,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

首先,第一、二小节让孩子通过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嚷道、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抢等词语体会杂草的蛮不讲理。同时让孩子了解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那么就要知道童话故事中一定会有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时间就是一天、人物为小稻秧、杂草和喷雾器大夫,事情为抢营养。3、4、5小节我主要让孩子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学习,要先了解警觉,让孩子可以做做动作。然后分角色朗读对话,特别是“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以不用拘束于这边的停顿。

第二课时主要以演为主,让孩子在演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于课文的熟悉程度,而且表演时同学们都可以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这是非常好的,所以可以想到一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可能就是课文不存在一定的吸引力,那么当课文生动有趣时,那么想必教学效率也能提升一定的水平,当然,作为教师也要反思如何让一篇课文更加的生动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