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篇1
《北京亮起来了》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文章,文中不仅用词优美,所描写的画面更美。因此在本节课上我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首都北京灿烂迷人的夜景。我让学生全方位的读书,有个人读,引读、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同学分别读,感悟后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自解、自悟。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在“读”中升华了情感;在“读”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个人说,大家说,讨论说等形式,让他们表达自己感受,表达见解。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看、读、划、问、说、之中学得轻松自如,生动活泼。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篇2
王xx老师今天执教了《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课文描写了首都北京美丽的夜景,通过对北京夜景的描述,展示了北京夜晚的绚丽迷人。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安排紧凑,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教学效果较好。
一、激情导入,提高兴趣
上课伊始,老师展示大沂河的夜景图片,由同学们熟悉的大沂河的美丽景色过度到课本北京的的夜色。展示北京美丽的夜景图片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让同学们自己分享搜集到的关于北京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扎实识字
1.初读课文提出“北京为什么亮起来?北京哪些地方亮起来?”的问题并画出本节课的字词,让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识字环节让同学自己说自己的记住生字用的好方法。例:束:木中加个口(尹子琪),府:用组词和联想的方法联想到孔府(赵俊豪)。在识字时提出注意的点“繁”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糸”不是“系”;“临”的部首是竖部。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采用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
三、学习词语,积累运用本文有很多优美的四字词语,采取自由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认识。
提问学生那个词不明白让同学回答,使学生在提问和回答是都能思考。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同学们不太理解的抽象的词语。学习举例ABB形式的词,同学们想象力丰富例如赵俊豪说的“一个个”,陈念兹说的“一颗颗”。
四、再读课文,感情朗读
再读课文时分段朗读,结合图片的展示介绍每个地方的夜晚景色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优美,感受夜晚北京的绚丽多彩。其中用问答的形式解决“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是什么意思?和古老的故宫为什么变年轻了?”以填空的形式解释“犹如”的意思。最后解释本文的结构让同学自己发现时“总-分-总”的结构。
五、本节课不足
1.一开始用图片引题是过于简单,没有详细解释。
2.对同学的评价过于单一,没有很好的做到针对性的评价。
3.对后面同学的提问很少,没有调动后面同学的积极性。
希望在后面的教学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篇3
一、选择并确定挖掘、拓展、积累与运用的词语。
《北京亮起来了》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课文语言优美,尤其是一些四字词语和几个比喻句,让课文增色不少,是引导学生品读、积累的好材料。根据具体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学生的要求,我们预设了以下词语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金碧辉煌”、“从天而降”“焕然一新”、“犹如”、等词的意思。会用“犹如”换词、说话。
2、正确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把课文中的新词、关键词、语言训练的重词作为训练点,或突破文本理解的重难点,或感悟首都夜景的美丽,或进行拓展,或进行词句训练,做到词语教学课课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
二、以读为本,读有目标,读有层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中我采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的活动。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然后逐句分地点采用自己读,指名读,合作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齐读等形式,接下来添加去掉部分词语的小练习,找生填读。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并且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在每句开头加上“北京亮起来了”适时引背,使学生充分感受首都北京夜景的美丽。
三、充分感性,建立表象。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画面,与文中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词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生动,这一点尤其突出表现在低年级的教学中,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得当,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学生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映出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地了解文章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画面,加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词语提供了便利。
四“生活即课堂”。
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很小,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可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理解、运用词语。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焕然一新”是理解的重点,围绕这个教学重点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我们现在看到的商业街繁华、热闹,以前的王府井大街、西单大街可不是这样,你们想知道吗?
(出示图片,简单介绍,体会“焕然一新”。)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具有悠久的历史。50年代,各种杂七杂八、叫不上来名目的小摊小贩,云集其中。现在经过改造和整治,已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购物、餐饮、娱乐、服务、办公为一体的整洁、文明、繁华的商业街。
在这段教学环节中,在初读感悟的基础上,采用新旧照片对比、情境接读等形式,让学生感悟“焕然一新”内涵,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运用,让学生运用“焕然一新”在不同的情景中说话。
第三段有一句:“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请学生给“犹如”换词,学生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轻而易举的理解了“犹如”就是“好像”、“就像”的意思。
此外,配合图片,提出问题,“立交桥为什么像彩虹?”引导学生观察立交桥上那斑斓多彩的灯光,色彩不一,随着立交桥绵延到很远很远……这种形状,这种色彩,像极了天上的彩虹,弯弯的,多彩的。这时,如果向学
生出示一系列美丽的灯光:明亮的照明灯、投射很美的草坪灯、变化多端的喷泉灯、异常亮丽的礼花灯……让学生展开自由的想象,运用“犹如”一词,夸夸自己看到的灯光,效果会更好!在看图想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内化了“犹如”这一词,并且真切地感受到了北京五光十色,灯火辉煌。
这里省去了枯燥的文本分析,依托文本,在理解、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举反三,在进行发散、创造性思维训练、语言训练的同时,加深对词语的深层理解,使之不断内化。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如果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抓重点词句的理解,适当地引导学生感悟、运用,这无疑会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
五、爱祖国,夸家乡。
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师:20xx年,北京的夜晚更加明亮,更加辉煌!(出示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图片)
师:这些雄伟的建筑,让世界人民都为之瞩目,为之赞叹!
生:谈感受!
师总结:是啊!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其实,我们家乡沂南的夜晚也非常明亮,夜晚的广场、五光十色的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把广场装点成了漂亮的小姑娘……我们爱首都北京,我们也爱家乡沂南!
老师相信,只要有每个人的细心地关注,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咱们济宁也一定会更加明亮!更加辉煌!
六、存在的问题
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让每堂语文课都能充分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
2、要让孩子写的充分: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安排写字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写的充分,写的从容。我这节课中由于前面的阅读的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写字时,只剩了短短5分钟,所以学生写字写的很匆忙,写字的效果不高,为学生留下了书写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一点,我想,今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时控,为写字留下充分的时间,加大课堂的密度,提高40分钟的效果。
3、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要更丰富、更具有激励性,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抓住课堂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精神的熏陶又有精神的享受,从而提高语文
一、选择并确定挖掘、拓展、积累与运用的词语。
《北京亮起来了》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课文语言优美,尤其是一些四字词语和几个比喻句,让课文增色不少,是引导学生品读、积累的好材料。根据具体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学生的要求,我们预设了以下词语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金碧辉煌”、“从天而降”“焕然一新”、“犹如”、等词的意思。会用“犹如”换词、说话。
2、正确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把课文中的新词、关键词、语言训练的重词作为训练点,或突破文本理解的重难点,或感悟首都夜景的美丽,或进行拓展,或进行词句训练,做到词语教学课课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
二、以读为本,读有目标,读有层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中我采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的活动。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然后逐句分地点采用自己读,指名读,合作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齐读等形式,接下来添加去掉部分词语的小练习,找生填读。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并且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在每句开头加上“北京亮起来了”适时引背,使学生充分感受首都北京夜景的美丽。
三、充分感性,建立表象。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画面,与文中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词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生动,这一点尤其突出表现在低年级的教学中,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得当,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学生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映出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地了解文章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画面,加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词语提供了便利。
四“生活即课堂”。
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很小,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可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理解、运用词语。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焕然一新”是理解的重点,围绕这个教学重点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我们现在看到的商业街繁华、热闹,以前的王府井大街、西单大街可不是这样,你们想知道吗?
(出示图片,简单介绍,体会“焕然一新”。)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具有悠久的历史。50年代,各种杂七杂八、叫不上来名目的小摊小贩,云集其中。现在经过改造和整治,已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购物、餐饮、娱乐、服务、办公为一体的整洁、文明、繁华的商业街。
在这段教学环节中,在初读感悟的基础上,采用新旧照片对比、情境接读等形式,让学生感悟“焕然一新”内涵,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运用,让学生运用“焕然一新”在不同的情景中说话。
第三段有一句:“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请学生给“犹如”换词,学生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轻而易举的理解了“犹如”就是“好像”、“就像”的意思。
此外,配合图片,提出问题,“立交桥为什么像彩虹?”引导学生观察立交桥上那斑斓多彩的灯光,色彩不一,随着立交桥绵延到很远很远……这种形状,这种色彩,像极了天上的彩虹,弯弯的,多彩的。这时,如果向学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篇4
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关于北京的一篇文章,学生对北京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随着孩子又长大了一岁,我想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一步,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北京,课文中我涉及到了三点:
1、真挚情感。我在开头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图片,配上自己充满激情的诵读课文,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虽是第一次读课文,有的学生竟然情不自禁跟着我也读起来。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北京亮起来”,在以下的环节中,我始终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产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让他们满怀豪情,发自内心的.赞美。
2、融合对话。这堂课里首先做到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融合,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不是问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亲切的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其次创设各种情境进行交际(如争当小导游),把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真情感悟。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让孩子“感”一定有个过程,“悟”一定有个过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首先从整体上感悟,没有把课文肢解,逐段的分析讲解,而是以导游的形式走进去,走出来。其次是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如:“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让学生说说在义乌的什么地方看到过,然后用“犹如”想象说话,感悟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让北京璀璨夺目。也许给孩子感悟,孩子就能在语文学习找到一片晴空!
本文语言优美,文中的好词好句很多,我试着让学生们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继续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篇5
时值三月,我校又迎来了教研中心的视导工作,在教师会上,副校长石丽君总结视导情况时,用时下最流行的一首歌名结束了总结,其名为”有一种爱叫放手”。听到这里,不仅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视导课,这次我讲授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十二课《北京亮起来了》的第二课时,课后教研员王虹老师针对这节课进行了细致的评析,在某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提出了更好的建议,也让我对于课堂上“放手”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反思一:课堂上,教学环节的实施要学会真正的放手
我们的课堂总是在提倡“让孩子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亦或“以学生为主体”,可是这一点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往往会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
就说说我的课吧,在“复习词语”这一环节后,就要进行本节课的第一次总读全文,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太阳的光芒渐渐退去,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什么样了?”接着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让孩子们使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回答,即: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了( )。孩子们看到我的提示,自然就会说出北京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样的设计让我认为很直接,很明快,一下子可以切入到文章的主线,然后围绕这个主线展开交流,总体感觉很流畅!课后,针对这一环节王老师和我进行了探讨,她说:“为什么要出示第一自然段回答那个问题?你给了他们一个很有思考空间的问题,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多好呀!可你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填空来回答,为什么不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感受呢?”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的确!这个环节的设计说道底对谁最有利?当然是我!在出示第一自然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准确”的说出我想要的“答案”,然后再从这个“准确的答案”入手,开始全篇课文的学习,这个过程正在“准确无误”的实施我的教案,是我在牵着学生们跟我走。如果不出示第一自然段,孩子们会怎样说呢?于是,当我课后再次把这个问题作为讨论题在全班出示时,得到的回答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有的说变成了不夜城;有的说变成了彩虹的世界;有的说变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世界等等,这样的结果让我重新对这个环节进行了设计:提出问题后,孩子们自读课文,回答问题时,“放手”让学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适时的“收手”引导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了什么样的词句来说夜幕下的北京城?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此基础上再学再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放手让孩子们学习;放手让孩子们想象;放手让孩子们回答问题,这是对孩子们最好的爱!
反思二: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要学会放手
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理解起来很困难的词语,如夜幕降临、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犹如等等,可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却能够帮助我们,但是信息技术片不能取代文字的描述,适度的使用图片、适时的使用图片也就尤为重要了,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中适时适度的使用是我们应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在这篇课文中理解“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这句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句,想象一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什么样?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说的同时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更大的调动,然后再出示一张天安门夜景的图片帮助理解“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两个词,在孩子们看到图片的吃惊之余也感受到了天安门夜景的美丽,然后再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句子,这样一种“从先读文――信息技术的使用――再回到文中”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理解难于感知的问题。课堂上这种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教研中心和校领导的肯定。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帮助理解课文的,而不是主要理解课文的手段。我们在备课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感觉这儿需要出图片,那儿也需要出图片,好像没有课件的支持我们的课很难进行下去,孩子们好像哪儿哪儿都不明白不理解,我们使用信息技术时也要学会放手,放手丢掉帮助不大的图片;放手舍弃重热闹轻意义的动画,适时适度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课堂教学。
虽然短暂的视导工作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绵长的,“放手”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的研究研究,因为放手的爱才能天长地久!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篇6
一、随文识字,提高识字效果。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学生识字、认字的过程、如果在一遍遍的读字,分析字形的过程中进行,太枯爆,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为了克服这点弊端,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文过程中借助书中的文字注音或工具书(字典)进行自主识字,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为了检验学生生字认识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第一步纠正字音,认读生字的过程,再进一步在全班展开“我把课文读正确”的展示活动,为认识生字打下了坚持基础。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时就已经达到了认识生字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每一遍的读文中,都能对生字有一个重点的认识,我让学生把生字涂上显眼的颜色,由此,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反复在读文中感知生字的字型。
二、读懂自然段,培养阅读能力。
低年级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除了识记生字之外,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读懂自然段为基础,理解文章脉络,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地去读每一个自然段,了解这段写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进而为第二课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学习文章和词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做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以读为本,读有目标,读有层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中我采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的活动。如:自己读,合作读,指明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形式。不但如此,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四、充分感性,建立表象。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画面,与文中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词语。
问题:
一、读文时应有意培养学生回读的习惯。
在让学生读懂自然段的环节中,在一遍自读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能有所了解,也有另外一部分学生没能了解,这时,如果老师充分照顾全体,引导学生进行回读,既一遍没读懂,再读一遍……,如此设计能面向全体,同时,让学生逐步养成回读的习惯,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好基础。
二、以生动有效的引导
三、要让孩子写的充分。
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安排写字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写的充分,写的从容。我这节课中由于前面的检查生字的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写字时,只剩了短短5分钟,所以学生写字写的很匆忙,写字的效果不高,为学生留下了书写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一点,我想,我今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时控,为写字留下充分的时间,加大课堂的密度,提高40分钟的效果。
四、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让每堂语文课都能充分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
五、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要更丰富、更具有激励性,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抓住课堂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精神的熏陶又有精神的享受,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篇7
本课描写了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突现了北京夜晚的“明亮、辉煌”,围绕夜晚“北京就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来展开,全文处处可见精美的词句。
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自主识字,多种方式记忆生字。
二年级识字仍是一个重点,而本课中需识记的生字较多有15个,需书写的字则要12个。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中,我设计让学生识记生字15个,会写2个字。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中给他们充分接触教材再次记忆生字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小老师带读、齐读、结合词语认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将生字反复出现,加深印象。同时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让学生联系以往识记的生字温故知新,并有选择的讲解几个难记的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自主多样地掌握生字的识记情况。
二、以读悟情,以景明文。
古语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初读识字时,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朗读,在真正的课堂上这看似短短的几分钟集体自由朗读效果却是不容小瞧的。在不断地自我朗读中,学生慢慢走近文本进而让朗朗的文字逐渐转化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显现于脑海中,为接下来的理解全文感悟体会作了铺垫。
在生字教学之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北京夜晚的哪几个地方的美丽景色?这个问题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能找出一些地点来,但能找全的学生不多,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个别学生不理解问题的要求关键。这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与不断地提醒,但前提条件是学生需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在以形象思维感知世界的阶段,生活经历也不够丰富,对一些好词好句有所感想却往往还处于朦胧阶段道不清说不明。于是,我让学生就着他们找到的地点跟随图片一起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朗读课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填补学生对文字感悟中存在的空缺,让他们脑海中的北京夜晚更繁华一些、更明亮一些,让车水马龙的不夜城更加真实的展现在他们面前。同时,精彩的图片也刺激了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加激昂,达到深情并茂的效果,不失为一次情感朗读的好机会。
三、抓住重点词句感悟。
全文以一个“亮”字将北京的夜景如一幅色彩明艳的油画慢慢在读者面前渲染开来,让人切实感受到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在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如:川流不息、灯光闪烁等的理解从而感知北京夜晚的繁华与热闹。而重点句“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车多,灯光亮、人热闹,这样的夜晚自是美不胜收,这样如银河从天而降般的街道自是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作者那绵绵不绝的好词佳句自是在学生心头翻滚不息。同时抓住比喻这种表达方式所带来的作用,让学生举一反三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并结合生活说说日常生活也能用“川流不息”来形象的事物,进行多角度的语言训练。
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分配的不均衡,导致最后的书写教学匆匆忙忙,第二自然段的研读不够精细,像“勾画”这个词语也没好好体会感悟,比较可惜。没有太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展示。另外,个人能力也有限,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导致一些学生想得少,说得少。今后我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我会努力的。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篇8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我要对本课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读了这一幅幅如此美丽的场景,你想说什么?”这是一个很开放的话题,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去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去谈。没想到课堂上孩子们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孩子们 “去”心似箭,要“飞”到北京。我想把孩子们引导“我为家乡自豪”的道路上,马上问:“福清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更没想到学生都回答有出来 。难道是我们课件的如梦如幻,光影交错的图片“迷”住了孩子的眼,是栩栩如生的文本“乱”了孩子的心?又是我的接下来的问题:“福清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搅”了孩子的思维?其实,我非常欣赏一句名言:“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贴近文本,利用文本进行引导,相信会有另一番效果:“同学们,其实咱们福清的夜景也是十分美丽。夜晚的江滨公园,五光十色的`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把公园装点成了漂亮的小姑娘。我们爱家乡福清,我们爱首都北京,我们爱伟大的祖国。”如此一来,既从文本出发,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类似的美,用优美的语言去表现美的事物。教师有了发现美的眼睛,才会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课文仅仅是例子,“教”与“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