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2025/10/1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一节有关于中小学衔接的数学课: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导致延迟了大概5分钟下课。作为教师所演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中用天平演示实验之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训练的时候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略显不足。

2、教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老师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在课堂上对突发的事件处理不够果断,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如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同时根据等式的两个性质编一个新的等式时,学生的解答出现了多种结果,老师的点评和引导所花的时间过多(约5分钟),打乱了下一步的安排。

4、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5、对于性质的运用,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缺少学生板演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6、缩减了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的时间,没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篇2

《搭石》这篇文章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文中诗一般流畅的语言,乡亲们水一般清澄的心灵,都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在上课初始,我就想把学生带进文中那个诗情画意的氛围,描绘家乡美景导入。从学生们的表情上,虽似懂非懂的意象已经使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美。这样也激发了他们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

《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对作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知道凡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代表作是《向日葵》,欣赏《向日葵》,说出它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是贝多芬,他创作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是音乐史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通过对《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的欣赏,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同时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图片、引文,能够说出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以及作品的特点,欣赏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及其他作品,了解其艺术风格,体会作家用生命和灵魂作画。

学生课前搜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录音、光盘或文字资料)了解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列表概括三位艺术大师的姓名、文学艺术、国家和代表作,以巩固知识,提高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托尔斯泰作品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培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不能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关注同情弱者。

欣赏《向日葵》,培养热爱生活、善待人生、生命的意识。

感受贝多芬身处逆境却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呐喊,那种坚强的毅力、勇敢的精神可以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当你沉浸在《战争与和平》和描述中留连忘返的时候,当你面对《向日葵》绚丽的色彩而感叹敬佩时,当你被《命运交响曲》所震动时,你一定想知道是谁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如此巨大的财富?是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伟大的人吧!利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本课的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教师课前搜集的关于本课三个人物的部分资料,有文学作品、人物图象、绘画作品、《命运》《英雄》等光碟。问学生“你们想最先了解哪一位艺术大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贝多芬”。根据学生的兴趣,我们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3、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以及他创作的作品。然后我又稍稍补充了一点儿他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对贝多芬的影响。接着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听完之后,问“当你听这首交响曲的时候,脑海里呈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进行了交流。最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贝多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之后,达成了共识:贝多芬那种坚强的毅力、勇敢的精神以及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孜孜不倦的追求、顽强地同命运抗争、身残而志坚都是我们日后学习的动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成功的经验,使自己以后的路越走越好。

4、关于凡高。

由于在美术课上学过他的作品,所以提到他学生能知道一些有关的事。比如有的学生看到凡高的自画像,马上就说“他是一个狂人,他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了。”我抓住这个机会,让他给大家讲讲凡高的这段故事,这个学生于是就给大家讲述了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这既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加了他在人前展示自己的勇气。随后我把我搜集到的凡高的画册一一展示给同学看,同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凡高为什么喜欢向日葵?他的创作风格是什么?与他一生的经历有何关系?”学生在认真观察之后,又前后左右讨论了一番,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向日葵是阳光和生命活动的象征,一朵朵盛开的向日葵像一团炽热的火球燃烧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象往。接着我又问“你喜欢向日葵吗?请你写一段关于向日葵的小短文。”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构思,然后做一个简单的交流。这样不但学到了一些历史知识,也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使学生感到充实。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篇4

课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学习的范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1、情境的创设

在一开课,通过配乐描述回顾课文,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更好投入到课堂,更快进入文本,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从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本课着力于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但是并不是把这些重点词句都拿出来给学生分析,而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读句子,画词语,从个性化的读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抓住一个例句,让学生默读,自主感悟句子,接下来通过朗读把个人的体会读出来,通过引导他:“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理清自己的从哪里感受到的,从而归结出,刚才是从读当中重读了某些词语,就是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人物,这个学习方法是在学生的学中总结的,从引导当中水到渠成的',并适时评价“你已经学会了这种方法。”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3、学生在每个句子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

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通过加强默读、自读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这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篇5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事理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采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1。通过自学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2。我们该怎么做?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10个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时,我从介绍水葫芦,特别介绍它的危害。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出课文介绍生物入侵者哪几方面的知识。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并在课堂开展模拟焦点访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又很好锻炼学生素质。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另外我还准备了让学生说说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小报告,这个教学环节没有实现,到下一节课时才补上的。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篇6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正好是二站的樊老师来听课的时候,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还是有喜有忧。

喜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喜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忧一、基础。在指导会写的字"扁担"时,仅仅是借助课件读写说,而没有示范写。主要是我写字太慢,怕耽误太多的时间。

忧二、组织。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由于时间过长(本节课上了50分钟)需要老师不时地用眼色来维持课堂纪律,这就要求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篇7

本课的难点是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要学生理解其性质首要的前提是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清楚的了解,东北沦陷,华北危及,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时刻,就像国歌歌词中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理应众志成城抗击外来侵略,但是当时的中国在干嘛呢?“在打内战”,学生很容易回答。再引导学生:那是谁在坚持首先要消灭对方,然后再抗日啊?“是蒋介石”。那么张、杨多次力劝蒋介石抗日,但都被蒋介石否定并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那么非常清楚他们是夺权吗?显然不是,性质是“兵谏”,是爱国的、进步的举动。通过引导解决本课难点。

另外一个难点是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特别是中共和平解决的态度,为什么?这个同样引导来处理,把学生引导到另外一面,如果杀了蒋介石会怎样?学生能分析出结果来:纷争四起、群雄割据,便利了日本的侵略。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不仅复习以前内容,而且也是进行爱党教育的好时机。所以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前后联系,整体把握,合理引导,开阔学生思维。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篇8

《石榴》一课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吗?

学生立刻想到"世界闻名"和"举世闻名"。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家乡枣庄的石榴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名气?激起了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于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树枝、叶、花、果的特点,感受到了这里的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接着让学生逐段朗读,体会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学习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出示石榴实物,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本课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我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有学生说:"石榴子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有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这就是‘紧偎’"。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石榴子儿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玉一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加深朗读。在学完这一节后,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描写石榴果的顺序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然后仿照这一节的写法写下来,同学们因为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写得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