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第一次看到《傅雷家书》是在父亲的书架上,那时我正要上高三,父亲只是简单的给我说了一下内容,要我好好的把它看完。在我的藏书中,《傅雷家书》是我多年来翻阅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它虽然装裱陈旧,且从第一页到后记都有自己当年用笔画下的重点感悟印记。
犹记得当时读完家书,思绪万千,心情极不平静,为人之父的傅雷先生,它规定孩子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大气之成,有待雕琢。在长子傅聪长大成才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作为父亲的傅雷所倾注的心血……
傅雷先生告诫在异国求学的傅聪:“单纯的乐观是有害的,一味的向前看也是危险的。古人说‘鉴往而知来’便是教我们检查过去,为的是要以后生活得更好。”这段话给了当时正要的我感触很深,几次向父亲讨教:“我是否已走出单纯的乐观?我是否已知道去回顾自己的不足?”‘鉴往而知来’几乎就成了我初涉世事的座右铭。
在我反复多遍的阅读中,这段话给了我无限的感慨和激情,也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冲破了一些艰险与磨难。与人为善,快乐求生。傅雷先生是这样说的:“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说来说去我仍抱着‘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心愿,我相信你也是这样的。”
傅雷先生在婚恋观上,亦对傅聪有多番指教:“对终生伴侣的要求上,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而主要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相互尊重、谅解、宽容当是最重要的……”这封家书对我影响之深,是我一生都为之欣慰的。在我还是年少轻狂,对爱情懵懵懂懂的时候,这番话给了我一个明确的交友方向,让我不会再爱情这条道路上走上歧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男朋友或丈夫,这怎能不让我对《傅雷家书》感怀、难忘……
《傅雷家书》中上百封指点子女的家书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角色的变化,不同时期给予我许多不同的人生指南。虽然著名翻译家、艺术家傅雷先生在家书中传授深奥的哲理及一些言传身教的范例,是我等平凡人难以企及、并未和汗颜的,但是这本好书中一些浅显易懂的做人准则确实让我终生受益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华灯初上,临窗的小桌,一点孤光微微的颤动着,笔墨在纸上浅浅晕开,纸笔的中年人一笔一画,落笔时分外认真:“亲爱的聪……”萦绕在坚毅的眉眼间,是淡薄而不失厚重的温情……
风翻过一页纸张,才把我从近百年前的幻影中拉了回来,摩挲着手中仍留有余温的《傅雷家书》,幻影中那中年人的低喃仿佛又落在耳边:“亲爱的聪,近来……”无尽思念。
初识傅雷,是在其友人寥寥的言语间,杨绛说他“对别人都温和有礼,唯独对自己的儿子十分严厉”。楼适夷叹他“对傅聪过度严厉”,于是脑海里便树立了一个传统大家长式父亲,怎么会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呢?直到接触了《傅雷家书》,那些滚烫真挚的言语间,哪见得一点冷酷的影子!再往里探,那父子交心的情景更让人心生艳羡。抛开一切,傅雷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只不过不同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罢了!
开篇便是沉重的忏悔,一个“聪”更是将其互相间的距离拉得很近。有人说过,没有人是生来会当父母的,他们也是通过一步步的学习和摸索走来的,其中很大的影响来自父母,傅雷的身后有个严厉的母亲,这对他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傅雷又将这段童年“阴影”经历传给了傅聪。傅雷教子,兼有言传和身教,傅聪、傅敏兄弟在童年时是一对“小顽童”。傅雷脾气暴躁,也曾因为孩子调皮而动手,但在这封家信中,他却向傅聪表达出自己的心迹:“跟着……与热爱呢?”多么动听的内心剖白!
傅雷对傅聪的.爱表露在一封封的书信中,那一句句深沉的笔墨间,全是拳拳爱子之情,对傅聪生活上的一点一滴的叮嘱细致无比,比如在一次书信中他提到了傅聪在仪容上的坏习惯,含蓄地表达了不赞同,令人动容的是,他没有命令服从,而是在建议。这平等的语气,也透露出父子之间感情如此深厚。
看到这里,我也想起了我的父亲,他是一个对我和妹妹要求十分严格的人,特别是在青春期,我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僵化,有时我和他吵了架,又不好意思说抱歉,便选择了用信纸记录,有些话我觉得放在纸上比说来更好,父亲看到后也会默契的回信给我。内容肯定没有傅雷先生的家书内涵之深,也没有出彩的文墨,可我觉得这一张笔墨中,一纸情是相同的,都是独属于父亲深沉而又朴素的爱。
近百年前的灯下,中年人落下最后一个字,封好信,目光里是无尽的思念与爱,灯光摇曳间,晃花了那一抹凝望窗外的影子。近百年后的灯下,我又重翻开厚重的家书,细细品读,这一张笔墨一纸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暑假期间,我对《傅雷家书》进行了粗略的阅读。顾名思义,这批书信,只是父子之间——傅雷与傅聪之间的私人函件。多年之后汇编成册,刊行成书。然而,它们又不是寻常父子之间的闲话家常。而是两位特殊艺术家之间的心灵对话。
这些家书字里行间无不射出傅雷对儿子的苦心孤诣,傅聪对父母的挂念,对祖国的眷恋,对音乐创作之路的不断摸索,一次次成功和失败后的反思。
关于此书,我想从子女的角度稍作探讨。傅聪——无异是当代年轻人的榜样与模范,除了谦虚听教,刻苦钻研,勤于反思外,他还有当代青年所缺失的一个品质:孝。
因为孝,傅聪的聪明才智才会在每天12小时的工作学习压力下,给父母投递回一封又一封的家信,也正是这些信件,换来了父亲的悉心指导,使得傅陪在生活中更加体会到劳逸结合、正确理财等的重要性,少走弯路,更上一层楼。
对比现在许多子女,手机的通话记录里从来没有家里的电话,在社会上拼搏,总以“忙”为由不愿踏上故乡的土地,实则愚昧无知!
下面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就当调侃。吃饭的时间就是被父母说教的时候,对此我也深有体会。但前一个星期经过了父母加班,自己在电脑前敲键盘、嚼泡面的那个夜晚。我彻底改变了自身的`想法。那时,一阵空虚莫名袭来,自身忽然像云似的无依无靠,这种空落落的心仿佛被掏空一半的感受,数秒后又忽然淡去,如烟雾被吹散。
来之快,令我措手不及;去之快,使我呆若木鸡,这种空虚感,是什么?
静心寻思,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一天24小时,占的比例是多少?
早上我去上学,父母去上班,早出晚归。夜晚,我埋头于作业堆,父母各有手头的工作。似乎在一起的时刻,只有晚餐,但似乎我们在餐桌上呆久一点就不耐烦呢。
引用傅雷一句话:一个人往往对在乎的东西不知珍惜,直到要失去的时候再去后悔,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是人之常情而宽恕自己得这种愚蠢,而不去改正。
从今天起,给我一餐饭的时间,让我去诠释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是一个内心孤独的人。“有空多写些信来,我们太孤独了,需要孩子的温暖!”他化孤独为思念,化思念为“家书”,一笔一画,用时间记录下自己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对他的孩子,他谈教育,谈艺术,谈工作,谈婚姻……其中让我最受益匪浅的,是学习方面。正如傅雷自己所说:“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
如何学习?我个人十分赞同傅雷先生“化”的态度。个人对待新事物的文化艺术采取“化”的态度,以达到融会贯通,彼为我用的境界。而新文化便是受也罢,与也罢,从“化”字出发,简单来讲,就是我消化人家的,让人家消化我的,但不至于生搬硬套,削足适靴。“化”不是没有斗争,不过并非表面化的短时期的猛烈的斗争,而是潜在的长期的比较缓和的斗争。那么这时,我不由随着作者更加深入的思考,“化”其实也包括批判的接受,这是肯定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假如取的渗透的方式,它的力量就大而持久。
在书信中,傅雷对于学习还特别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只要存着一丝一毫懦怯的心理,批评与自我批评便永远不能做得彻底。”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当孩子傅聪失意又或在低谷时,他是这么说的:“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是呀!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如此甚好。烦恼是永久免不了的,我们也要“挖了根”,至少消灭眼前的烦恼,不挖根,老是有些思想意识、感情的.渣滓积在心中,久而久之,成为一个沉重的大包袱。
对于孩子成功时,他又是这样提醒的:“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你瞧这父亲好不奇怪,盛时反而说如此“晦气”之话,但事实并不。他是让孩子不让自满的骄傲情绪抬头,偶尔忘形,拉回来。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位真切、自然的父亲形象。
在这本书里,充满着傅雷夫妇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也向我们展示出了书信最自然和诚实的文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一封家书表孝心”,一封小小的家书,蕴藏着多少子女对父母的爱与为他们尽孝的决心。是啊,我们都懂得父母希望我们成才的愿望,但我们是否也误解过他们,让他们失望了呢?其实,我们无论过得好与不好,父母也常常牵挂着我们,所以父母们对我们的爱护不止你所看到的。我们常常印务课业繁忙,学习负担重没有与父母进行过多的交流,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一封家书来表达我们自己的心声,让无声的交流避开一些无谓的争吵,让跳跃的笔尖代我们向父母说声对不起,让所有的不开心都化作小小的家书。
众所周知,《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他儿子的家书,其中我们看到的是傅雷先生对他儿子无声的教育和纯纯的父爱,这样一位父亲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我们也应该有一封写给亲人的家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孝心。有了家书,我们不用担心没有地方诉说烦忙;有了家书,我们不用担心出门在外没有依靠……这就是一封家书的力量,小小家书,真挚的爱。
既然不能常回家看看,为何不用家书这种古老却温暖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问候与孝心。父母希望我们在外过得好,却又希望我们可以多回家,却怕耽误了子女,只好日夜无间的等待,他们思念在心头不敢放下,他们逐渐老去,只有对我们的爱从不老去,这种无私的情感我们要给予回报,我们要用孝心去守护那份爱,让那份爱也守护着父母。
一封家书可以是简单几句的'问候,可以是一些烦恼的倾诉,可以是我们的担心,可以是一张回家的时间表,可以是分享的一洗开心的事……一封家书,哪怕是小小的,都会让父母感受到的隔着纸的那份爱和那份孝心,家书也让他们放心。也许父母听到我们的声音,看到我们的身影会更加开心,那就写封家书你回家的时间的家书,并附上你们的孩子会如期而至,给他们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好好尽孝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的期限只有短短的一天,但相信机会永远不止一个,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还要重要。
多写家书,给父母当作纪念,给自己一个宽慰。让小小的家书,守住你不在的家,守护你的家人,让所有真挚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让那些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错过一些机会,也不要错过父母的爱。
小小的家书,真挚的情感,如期而至的孝心,请收下。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几组黑白照片,数不清的来往家书,谱写着傅雷家的情与意。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
傅雷很爱儿子,虽然言语间总是严格的苛求,但在严肃的面孔下,却藏着一颗温柔的爱子之心。这丝丝缕缕的爱,不时从严肃中流露出来,流淌在字里行间。在《十月三日》的信中,就有着这样的挚爱与欣赏,他不会因为儿子才华出众就放松教导,在儿子取得成就时也没有高兴得忘我,而是耐心叮嘱儿子再接再厉,教会儿子正确对待得失荣辱。傅雷对儿子的爱,像呵护着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谨慎又温柔,动人心肠。
傅雷也经常和儿子讨论文学艺术。在信中,他与儿子讨论了李白、杜甫诗的异同,分析了各自的长处、短处,再与苏轼的诗相比较,不禁感叹文人墨客高深却无知己。在《三月二十七日夜》中,他提到莫扎特,把莫扎特给人感觉描绘得清晰、明朗,耐人寻味的文字写尽了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缥缈虚无、温柔妩媚。傅雷是循循善诱的父亲,更是能和孩子的心灵碰撞、灵魂高度融合的益友。
每个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傅雷对儿子的爱是谆谆教导,是吟唱在音乐艺术间的爱。而父亲对我的爱,是不曾言说的安静的爱。他很爱我,也很关心我的学习,但在我们的交流中却从不提成绩。只是,在我烦躁、迷茫、厌倦时,他会久久地陪伴在我身边,用他的睿智明晰我前方的路,用他的挚爱温暖我疲惫的心。他的声音,总能使我躁动的情绪平静,愿意用心去思考、去反省,从不安沮丧到振作奋起。我的.父亲,像一盏黑暗里的明灯,照亮我脚下的路,陪着我一路向前!陪伴,就是他爱我最好的方式。
傅雷深沉的爱,跃然纸上,信中的每个字都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品读这深沉的父爱,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茶,入口微苦,回味却是甘甜。一封封的家书,承载着多少的爱与思念,只怕,这张张薄薄的信纸,载不动这跨越大洋的许多的情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