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篇1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
2、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能力目标。
(2)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
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落实能力目标。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 出示目标。
(二) 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 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四)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 小结。
(六) 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天地在我心》是小学人音版第十册第三课《幻想》中的欣赏曲,对于《宝莲灯》这部动画片孩子都很熟悉,却很少有孩子知道这部电影取材于民间神话《劈山救母》。影片中的插曲《天地在我心》由男高音独唱,旋律优美、抒情,抒发了思念和深爱母亲的真挚感情。歌曲为三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包含两个乐句。前句(“天上的星星……一切都没生气”)低迷绯徊,后句(“每一个孤独的……默默地思念你?”)旋律上扬,委婉动荡。这一段表现了魂牵梦萦、思念母亲的痛苦心情。第二乐段以前一乐段的音乐为基础,旋律提高了一个八度,情绪变得亢奋、强烈,宣泄出对母亲炽热的感情,并表达了“相信我会创造奇迹”战胜邪恶、劈山救母的坚定决心。最后,“天地已融化在我心里”的音乐是省略的再现,气氛宁静,情绪由激动转为平和,蕴含着对自己拥有的力量的自信和对光明的'未来的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天地在我心》进一步拓展孩子的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 通过对动画片《宝莲灯》的插曲的欣赏,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
3、 聆听中由电声音乐演奏的作品所造成的神奇气氛中,让孩子感受幻想的意境。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三个目标,我制定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聆听感受、拓展感受、课堂小结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就四个教学环节作具体介绍。
(一)、情境导入
1、由电影故事导入。
如教师设问:谁能介绍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 (在孩子的回答之后教师归纳)[这样的设计其主要目的是能够在一开始就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二)、聆听感受
1、通过故事引出动画片的插曲《天地在我心》,进行第一次聆听。[通过第一次聆听,让孩子初步感知音乐的风格,明白是动画片中的哪个主角在表达情感。]
2、通过讨论第二次聆听歌曲,让孩子体会歌词的情感,并让孩子谈谈感受。[此环节的设计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旋律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3、再听歌曲。[安排孩子第三次聆听全曲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音乐进行想象,演唱这首插曲时的影片画面及描述的故事内容会是什么。]
(三)、拓展感受
1、设问孩子,听到这样的音乐的为什么会展开如此想象呢?是什么样的音乐表现出这么丰富的画面呢?以这样的问题引出电声音乐。[通过设问,再次激发孩子的兴趣,拓展孩子的幻想能力,让孩子了解电声音乐。]
2、聆听动画片《宝莲灯》另一个音乐《望月节》。[此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更加深刻的了解电声音乐。]
(电声音乐是电子高科技的产物,是电子科学运用在乐器上并转化为音响,通过演奏进行音乐表现的。
电子合成器是先用电子采集各种音源,把几百种音源的分析,通过高科技合成后做成集成芯片。在演奏时通过操作键盘、键纽发出各种模拟的音响。)
(四)、课堂小结
安排孩子观看动画片片段[这个片段就是在演唱《天地在我心》的片段,[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学习聆听之后,再通过观看画面感知其歌曲的情绪,让孩子更深一步地体会音乐的魅力。]
四、设计理念
本堂课是一节欣赏课,因此是以听为主,所以在每次听之前都设计了问题,争取不让孩子在一遍遍聆听的过程中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通过聆听《天地在我心》和《望月节》让孩子感受音乐的神奇,并且初步了认识什么是电声音乐。最后通过聆听和讨论拓展孩子的幻想力,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四、教学重难点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
美丽的花园
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
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
我的书本
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
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
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
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
读得好
玩得高兴
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
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六、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
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七、用法小结(师: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同学们,只要你记住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相信你再也不会弄错“的地得”了!
八、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唱一唱这首歌
2、重点理解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准备:
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可以制作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范读课文
4、学生质疑
5、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边读课文边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学习生字
本文出现了两个生字,教学时注意字型的写法,可采用换部首的方法记字。
如:奖浆愉偷,通过换部首,使学生区分行近字;浆的右上角是夕,不要多写一点。
补充词语:迎面愉快欢乐幸福安排
注意:凉爽的'爽的写法
(四)学唱歌曲
在学习课文时,可以与音乐课整和,让学生先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着首个的基调是欢快的,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采用小声跟唱,教师领唱,学生领唱等多种形式,最后进行表演唱,小合唱,独唱等形式的竞赛,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的目的。
(五)活动
可事先布置收集各类学生活动的照片,如:大队会春游比赛等。通过补充,加深理解童年生活是多么幸福,快乐。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文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有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点、难点
着力指导学生感悟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演示、体验,从而感悟任务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爱因斯坦与小姑娘》课文朗读磁带、爱因斯坦的画像、课文插图投影、生字投影片、有关文字投影片 、学生收集有关爱因斯坦的材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初读课文,精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步骤
一、交流材料,揭示课题
1、出示爱因斯坦的画像
2、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姑娘
交流收集的有关爱因斯坦的材料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三、再读课文抓住明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联系全文体会人物语言的含义,感知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文分别写了小姑娘与爱因斯坦几次相遇
说说课文的段落和各段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段
三、总结全文
思考:爱因斯坦是不是“伟人”?为什么?
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把精力放在搞科学研究上。
四、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人小组选读表演一段内容。完成课后习题4。补充习题。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答: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答: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
答: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答: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
2.概括本段的内容:
(四)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六、总结、作业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篇7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同学们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同学们,让同学们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体现重在引导同学们欣赏和表述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同学们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的手法,更要让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同学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同学们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同学们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同学们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同学们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同学们“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同学们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指导同学们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同学们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同学们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同学们互相解答,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同学们总结。这不仅是对同学们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