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教学设计

2025/10/1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懂得大雪能给麦苗保暖,使麦子获得丰收;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被子、满天、雪花、麦苗、雪白、暖呼呼、淘气、北风、口哨、麦穗、丰收等词意,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雪被子能给麦苗保暖,使麦子长得好而获丰收。

教学难点:

理解下雪怎么会给麦苗保暖,理解两个梦。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句子)、生字词卡、图片。

教学时间:

3教时

〖第2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2、3段课文,懂得大雪能使麦子获得丰收。完成课堂作业1、2、3、6。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说话练习)

1、听写:暖呼呼、盖上、麦苗、雪花、雪白

[听后出示词语(投影),错的课后改]

2、用以上词语说话。

3、上堂课重点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第一段告诉我们:雪被子能。(答后板书:保暖)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雪被子对麦苗还有什么好处?请看课文第2段。

①指名读第2段。

②读后出示词卡:淘气、口哨(齐读)

2、北风怎样淘气?(看图,联系句子说说)

淘气(换词:顽皮、调皮)

口哨(看图:再吹吹:hu)

3、北风把雪被子吹跑了吗?(吹不动)

出示句子:

(北风)想吹跑雪被子,可是吹不动。

(北风)想吹跑雪被子,可是怎么也吹不动。

(比较句子,体会拼命吹、使劲吹、用力吹也吹不动的意思)

4、指导读第2段

①范读(调皮而无奈的`语气):教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②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小结:这段写雪被子对麦苗还有什么作用?(板书:挡北风)

句式训练;雪被子能_________________,还能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第3段:

1、雪被子下面,小麦苗做了哪些快乐的梦?请看课文第3段。

①指句读,读后回答。

②快乐换词训练。

2、第一个梦是什么?

①指名读句子(板书:春天)

读词卡:小绿裙蓝天集体舞

②小绿裙指什么?跳集体舞指什么?

穿小绿裙

板书:

跳集体舞

③春天,天气暖和起来,雪被子慢慢地化成了冰,这时的小麦苗怎么样了?

④朗读:快乐

3、第二个梦是什么呢?

①指名读(板书:夏天)

读词卡:结满麦穗丰收歌

②唱丰收歌什么意思?小麦什么时候丰收?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结满麦穗

板书:

唱丰收歌

③这句话告诉我们,夏天到了,麦子怎么样了?

④朗读:快乐

4、这段话先写小麦苗做着快乐的梦,再写第一个、第二个梦,作者相告诉我们什么?

5、出示一段话,与原文比较,体会原文好在哪里。

①投影这段话,指句读。

②说说为什么喜欢课文第3段。

有趣:麦苗当成人来写,写他们快乐,写他们唱歌、跳舞、做梦。

长知识:故事里藏着科学道理。

6、有感情地读这段课文。

(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7、说话训练:小麦苗还梦见什么呢?

(投影:雪被子下面,小麦苗做着快乐的梦。梦见_________________。)

四、齐读全文。

五、复习生字:

1、读生字卡片(最后八个生字)。

2、哪几个生字最难写?(范写:淘、舞、穗)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最后八个生字)

2、课堂作业:2、3、6。

〈板书〉32.雪被子

保暖(挡北风)

麦苗梦见

教后感

1、教学一段话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学生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再仔细体会这段话中的具体语句,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顺序。

2、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本课词语训练能彩不同的方法,如换词、看图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句子训练彩比较我方法,较顺利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重视说话训练:课始的用几个词说一句话;教学新课中的句式、说话训练。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认读字词

2.分节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比较课文插图,激发朗读兴趣

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不同景象。

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观赏雨景。

图2: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

2.研读“雷雨前”

⑴默读课文,划出雷雨前有哪些景色,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样?

[a.乌云满天,天昏地暗 b.树不动,蝉不叫

c.狂风大作,蜘蛛逃走 d.电闪雷鸣]

⑵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①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云层厚)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云层很低)你人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叶子一动不动”说明什么?(一点风也没有)“蝉一声也不叫”呢?(因为空气中湿度大,蝉难以发出声来,说明天气闷热。)

③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什么?(风刮得猛)不下雨时风是怎样吹的?为什么要加一个“忽然”?(风来得很快)

④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蜘蛛为什么逃走?(因为它在网上坐不住了,这也说明风刮得猛烈。)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读一读。

⑤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⑶有感情地朗读。

3.研读“雷雨中”

⑴默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大家?

⑵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互动,教师相机点拨。

①为什么用3个“哗”?(这是象声叠词。通过雨的声音,形象地说明雨势很猛,一开始就下得很大。)该怎么读这3个“哗”?

②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因为树、房子被雨水笼罩着,人们隔着雨幕看它们,所以看不清。这也说明雨下得很大。)

③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雷雨慢慢变小的。)

⑶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女生读——指名读

3.研读“雷雨后”

⑴小组合作读一读,画一画文中的景色。[太阳出来;彩虹出现;蝉叫;蜘蛛回网;青蛙叫起来。]

⑵“天亮起来了”与前文中的那句话对应?(与雷雨前第一句对应,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理解:“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这一句讲人感觉空气清新,因为一阵大雨,冲刷了空气中的灰尘,带走了空气中的热量,使人感到清爽、凉快、舒服,这与雷雨前的天气闷热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⑷美读这一段。

5.汇报交流,欣赏评价

小组表演读喜欢的那一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欣赏,品评读得好的词句。如:

⑴“压”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乌云来势很凶猛。

⑵“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它十分美丽。

⑶“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

⑷“坐”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能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6.再读课文: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越来越亮 越下越大 越( )越( )

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 )不( )

2.你一言我一语

①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②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③( )了,( )也( )了。

3.照样子写词语

黑沉沉 绿油油 红艳艳___________

4.读读说说。

闪电越来越亮。

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_______越_________越_______。

5.完成课后“读读抄抄”练习。

四、课后延伸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课文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

2.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3.课外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或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18 雷雨

雨前: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雨中: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空气清新

雨后:太阳--→彩虹(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象)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复习字词,训练朗读。

2、认识标点符号,。,初步了解比喻句的形象性。

3、激发了解决秋天特征的'热情。

教(学)具:

落叶(实物),落叶(剪贴、金色),落叶项圈。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十一课luy

1、看拼音记字:落叶。(学生说,老师书)

2、记叶:什么结构?怎么记?说说你还知道什么叶?树叶、菜叶、茶叶

二、读讲。

学习秋天到了,树叶黄了。

1、学记秋。

(1)什么季节有落叶?(板书秋)

(2)谁有办法记住秋字?(左边绿,右边红,左边凉,右边热)

(3)用秋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复习标点符号,。。

(1)秋天是个词,秋天到了就是一句句子。

(2)为什么用,?因为意思没说完,先休息一下,明白吗?请读秋天到了。

(3)后面的话是说什么的?树叶黄了为什么用。?因为意思说完了。

3、朗读,并联想。

(1)朗读,并读出特点。

(2)联想:秋天到了,树叶黄了。那么,春天到了,树叶怎么样?春天到了,树叶绿了。夏天到了,树叶更绿了。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冬天到了,树叶落了。(仿句,练习说话)

4、学习黄叶一片片飘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1)区分一片和一片片。

教师画一片黄叶问:这里有多少黄叶?再问:一片片是多少片?(请一小组同学上来,大家画)理解一片片是许多片。

(2)理解飘。谁让黄叶飘?(分析字)是风啊!怎么会飘?风大,叶子轻,就飘了!

(3)理解像飞舞。

黄叶飘下来像什么?(游戏:请学得最好的女孩当秋姑姑,脖子上挂着落叶项圈,站得高高的,把落叶撒下来)边玩,边看,边说。

落叶像蝴蝶。(将板书移动,同类词相对应)

一片片黄叶飘

一只只蝴蝶飞舞(指导体会)

三、朗读指导。

四、作业。

1、口头作业:用秋天到了说话。(课内完成)

2、用秋和叶扩词。

3、出示落叶的手工制品、让孩子去制作。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复习字词,训练朗读。

2、认识标点符号,。,初步了解比喻句的形象性。

3、激发了解决秋天特征的热情。

教(学)具:

落叶(实物),落叶(剪贴、金色),落叶项圈。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十一课luy

1、看拼音记字:落叶。(学生说,老师书)

2、记叶:什么结构?怎么记?说说你还知道什么叶?树叶、菜叶、茶叶

二、读讲。

学习秋天到了,树叶黄了。

1、学记秋。

(1)什么季节有落叶?(板书秋)

(2)谁有办法记住秋字?(左边绿,右边红,左边凉,右边热)

(3)用秋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复习标点符号,。。

(1)秋天是个词,秋天到了就是一句句子。

(2)为什么用,?因为意思没说完,先休息一下,明白吗?请读秋天到了。

(3)后面的.话是说什么的?树叶黄了为什么用。?因为意思说完了。

3、朗读,并联想。

(1)朗读,并读出特点。

(2)联想:秋天到了,树叶黄了。那么,春天到了,树叶怎么样?春天到了,树叶绿了。夏天到了,树叶更绿了。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冬天到了,树叶落了。(仿句,练习说话)

4、学习黄叶一片片飘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1)区分一片和一片片。

教师画一片黄叶问:这里有多少黄叶?再问:一片片是多少片?(请一小组同学上来,大家画)理解一片片是许多片。

(2)理解飘。谁让黄叶飘?(分析字)是风啊!怎么会飘?风大,叶子轻,就飘了!

(3)理解像飞舞。

黄叶飘下来像什么?(游戏:请学得最好的女孩当秋姑姑,脖子上挂着落叶项圈,站得高高的,把落叶撒下来)边玩,边看,边说。

落叶像蝴蝶。(将板书移动,同类词相对应)

一片片黄叶飘

一只只蝴蝶飞舞(指导体会)

三、朗读指导。

四、作业。

1、口头作业:用秋天到了说话。(课内完成)

2、用秋和叶扩词。

3、出示落叶的手工制品、让孩子去制作。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我”画杨桃的过程)

“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五角星。)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2~17自然段。

(1)朗读课文,并思考:

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老师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读出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

读出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

3.学习第18自然段。

(1)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板书:终生难忘)

(2)讨论:老师的话只适用于画画吗?(老师的话表明了一个道理:要实事求是,要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3)按照老师所讲的,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不要……要……,要……要……)

谁能用“不要……要……”说一句话?4.老师亲自来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是想知道()

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是不是“我”画出来的样子。

是不是“我”的位置有点偏,因此没有把杨桃画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7.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懂得的道理。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认读字词

2.分节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比较课文插图,激发朗读兴趣

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不同景象。

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观赏雨景。

图2: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

2.研读“雷雨前”

⑴默读课文,划出雷雨前有哪些景色,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样?

[a.乌云满天,天昏地暗 b.树不动,蝉不叫

c.狂风大作,蜘蛛逃走 d.电闪雷鸣]

⑵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①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云层厚)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云层很低)你人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叶子一动不动”说明什么?(一点风也没有)“蝉一声也不叫”呢?(因为空气中湿度大,蝉难以发出声来,说明天气闷热。)

③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什么?(风刮得猛)不下雨时风是怎样吹的?为什么要加一个“忽然”?(风来得很快)

④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蜘蛛为什么逃走?(因为它在网上坐不住了,这也说明风刮得猛烈。)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读一读。

⑤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⑶有感情地朗读。

3.研读“雷雨中”

⑴默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大家?

⑵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互动,教师相机点拨。

①为什么用3个“哗”?(这是象声叠词。通过雨的声音,形象地说明雨势很猛,一开始就下得很大。)该怎么读这3个“哗”?

②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因为树、房子被雨水笼罩着,人们隔着雨幕看它们,所以看不清。这也说明雨下得很大。)

③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雷雨慢慢变小的。)

⑶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女生读——指名读

3.研读“雷雨后”

⑴小组合作读一读,画一画文中的景色。[太阳出来;彩虹出现;蝉叫;蜘蛛回网;青蛙叫起来。]

⑵“天亮起来了”与前文中的那句话对应?(与雷雨前第一句对应,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理解:“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这一句讲人感觉空气清新,因为一阵大雨,冲刷了空气中的灰尘,带走了空气中的热量,使人感到清爽、凉快、舒服,这与雷雨前的天气闷热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⑷美读这一段。

5.汇报交流,欣赏评价

小组表演读喜欢的那一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欣赏,品评读得好的词句。如:

⑴“压”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乌云来势很凶猛。

⑵“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它十分美丽。

⑶“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

⑷“坐”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能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6.再读课文: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越来越亮 越下越大 越( )越( )

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 )不( )

2.你一言我一语

①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②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③( )了,( )也( )了。

3.照样子写词语

黑沉沉 绿油油 红艳艳___________

4.读读说说。

闪电越来越亮。

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_______越_________越_______。

5.完成课后“读读抄抄”练习。

四、课后延伸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课文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

2.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3.课外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或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18 雷雨

雨前: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雨中: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空气清新

雨后:太阳--→彩虹(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象)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绝句》

1.板书题目,并解题

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是旧体诗。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则。如,共有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言绝句”(七绝)。《望庐山瀑布》也是绝句。

2.简介作者

3.理解诗句之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鸣:叫,指歌唱。翠:新绿。翠柳:初春时节柳枝刚抽出新芽。青天:蔚蓝色的天空。诗句之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包含,藏在里面。西岭:泛指成都西面的岷山。千秋:千年。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指长江下游,现在江苏一带。万里:万里之外。诗句之意: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万里之外的东吴的客船。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第一、二行描写先写地上,再写天上,各写什么?

标出声音、颜色、动作之词: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师:“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传达出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⑵三、四行写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师:“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胸襟是如此开阔。当然,诗中所讲的时间和空间并非实指,但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我们不难想象他对和平生活多么向往。

⑶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师:前两行先描绘草堂前看到的景:眼前有鸣叫的黄鹂,翠绿的柳树;天边有蔚蓝的天空,飞腾直上的白鹭。后两行描绘草堂以外看到的景:窗外有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有驶往东吴的客船。

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堂春天美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无比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四、积累运用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 句 早发白帝城

杜甫 李白

迟日江山丽, 朝辞白帝彩云间,

春风花草香。 千里江陵一日还。

泥融飞燕子, 两岸猿声啼不住,

沙暖睡鸳鸯。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细读课文,并通过想象,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朗读,从而体会秋天的美丽,体会孩子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化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小朋友,上一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学会了许多生字新词,(出示黑板:白兔农田追逐一望无边郊外草地开心笑着喊着蚂蚱棉花几只)这些生字、新词还认识吗?

(1)、指读词语

(2)、找一找轻声音节的词,多音字

(3)、选择其中的一个说句话

二、精读课文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秋天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好吗?。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朋友秋游时看到了什么?玩了些什么

(一)、第二自然段

1、你觉得秋天的天空怎么样?(美)美在哪里呢?我们读读课文好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师生讨论:抓住蓝蓝的、一望无边、有时像有时像

蓝蓝的对呀,秋天的天空真美,颜色是蓝蓝的,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再美一点;

一望无边哦,原来天空是多么广阔啊,真大呀,真是一眼望不到边,谁能读好这个词?指读,真不错,你吧天空的广阔无边给读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

有时像有时像嗯,秋天的天空真美,美在天上的白云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看,这天上的云朵就只像白兔,绵羊吗?这些飘动的云变化真多啊!在这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这些云朵还在不断的'变化着呢?请小朋友看看图,也可以联系平时所看到的来说说天上的云还像什么?

4、句式练习(学生说到有时完成这个句子练习)

出示句子: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有时像()。

小结:的确,秋天的天空多美呀!美在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多神奇!秋天的天空美在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多么广阔啊!那谁能通过朗读把秋天天空的美丽读出来呢?(指读课文)你读得真美,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试一下好吗?(齐读)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刚才感受到了秋天的天空很美,秋天还有什么也很美呢?(田野)

1、分小组读课文自己学习讨论,用一句话来说说田野的景色。

2、学生交流

(1)、田野里,稻子成熟了。(对呀,田野里稻子金黄金黄的,这就告诉我们稻子是成熟了。)

(2)、田野里,高粱火红火红的。(你看到了火红火红的高粱,秋天到了,高粱涨红了脸朝我们笑呢!那高粱也成熟了。)

(3)、田野里,棉花白了。(棉花白白的,如果你看到一团团雪白的棉花,那你一定会替农民伯伯高兴,因为棉花成熟了,获得了大丰收。)

3、谁愿意来读读呢?(指读)你能想象一下稻田里这丰收的景象吗?

田野里稻子黄了,黄得怎样?高粱红了,红得怎样?棉花白了,白得怎样可以说一种,也可以说两种,能说三种就更好了。

4、出示:田野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5、是啊,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确实很美。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老师还觉得,这些颜色不光美,还说明了庄稼成熟了,就要丰收了,大家肯定很高兴,所以读的时候还要高兴点。真好,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秋天的天空是那么的美,秋天的田野是那么的美,在这么美丽的季节里,小朋友来到郊外游玩,玩了些什么呢?谁来读读课文?

1、指读第4自然段,思考:共有几句话?

2、指读第一句: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1)、读得不错!圈点有的读读体会,亮开了嗓子在干什么呢?

(2)、引导学生看看图,小朋友还玩些什么?

(3)、用上有的来说说笑朋友还玩了些什么。

3、小朋友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尽情欢笑,大家(引读):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4、那就让我们开开心心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秋游,秋天的天空和田野都很美丽,大家玩得很开心。让我们随着音乐再一起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好吗?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喊、追、逐

(1)、指读

(2)、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型

(3)交流方法

2、指导书写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3、课外找一找、读一读描写秋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