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糖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糖教学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理解“松软”、“暖和”等词语。
2、大胆想象,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故事感受与朋友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活动图片教具,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棉花糖吗?那云朵做成的棉花糖你们听说过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云朵棉花糖。
二、基本部分
1、边出示图片边讲故事(分段)
(结合活动教具讲完第一部分,到香味开始飘散为止)师:刚才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还记得吗?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面都有谁啊?
(1)鼠老二想把云朵做成什么?(枕头)那么枕头摸上去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啊?(松软)
(2)鼠老大又想把云朵做成什么?(棉衣)棉衣穿上去感觉怎么样?
(3)鼠小小想把云朵做成什么?(云朵棉花糖)
(4)为了让棉花糖的味道更香甜,它们加了哪些东西呢?
2、香香的棉花糖终于做好了,那棉花糖要给谁吃呢?(可以让个别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好吧,那我们从头听故事,把故事的后半段也一起听完,听听鼠兄弟们最后把云朵棉花糖分给谁吃了!
3、第二遍结合ppt,完整讲述故事
(1)现在你们知道棉花糖分给谁了呀?(可以集体回答)
(2)那小老鼠只吃到了一点点开心吗?为什么?(分享,先总结再让小朋友们联系经验)
(3)你也像小老鼠一样跟大家分享过东西吗?
三、结束部分教师:听完云朵棉花糖的故事,我们也来做棉花糖,跟着音乐变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造型,和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好吗?你想送给哪个小动物,最后就做好它的造型哦!
活动反思:
糖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食品,对幼儿的吸引力、诱惑力是无穷的。而今天这个活动里面的糖果,讲的是软软的棉花糖,这更让小朋友觉得与众不同,因为很多小朋友都没有吃过,有些小朋友都没有怎么去接触过,所以我发现这个活动在一开始的导入环节中,小朋友们的兴趣,还有好奇心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所以,为整个活动的开展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个活动主要是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丰富的想象,体验小动物们分享云朵棉花糖的快乐。在活动的开始我通过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感受棉花的特性,直接引出活动的主题。在第一遍讲述以后,我发现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很浓厚,已经将故事的大致内容了解,并对三只小老鼠是怎么做出棉花糖这个部分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在理解了故事的内容之后,我请幼儿也来做一做你喜欢的糖果。幼儿喜欢用橡皮泥来表现自己做出来的糖,并且能很好的跟同伴交流。这个活动,我感觉我在讲述故事这个环节引导不够充分,导致有时幼儿不能够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
故事《云朵棉花糖》有三只小老鼠,他们是鼠老大、鼠老二和鼠小小。他们住在一幢小楼里。鼠老大最大,住在最下面,鼠老二住在二楼,鼠小小住在三楼。
一天,鼠小小打开窗子,一朵云飘进来了。啊,这朵云很白很白,很软很软,很松很松。鼠小小抱着云朵到二楼去。鼠老二说:“我看可以用它来做枕头,肯定很松软的!”鼠小小和鼠老二又跑到了一楼。鼠老大说:“我看可以用它来做棉衣,肯定很暖和的!”鼠小小说:“我看还是把它做成棉花糖吧!”鼠老大和鼠老二说:“对,这个办法好!”三只小老鼠开始做云朵棉花糖。他们先往云朵里加一些水果味,再加一些奶味,再加一些甜味。抬到太阳下晒晒,香味就开始飘散了!闻到香味,动物们都来了。大家好馋呀,三只小老鼠 把云朵棉花糖分给大家,这个一朵,那个也一朵。大家吃得真开心分到最后,云朵棉花糖只剩一点点了。三只小老鼠你添一口,我添一口,添得真开心!第二天,大家都来等着云朵再飞进鼠小小的窗口,他们要做更多的云朵棉花糖。
活动反思: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体验法,让幼儿感受与亲人朋友分享的快乐。 “小朋友,小老鼠与好朋友分享了棉花糖,心里很快乐,我们也把自己的糖果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吧” 然后请幼儿一起分享自带的糖果,真正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孩子们创建一个健康、丰富、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孩子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同时我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让幼儿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活动!”
糖教学反思 篇2
这个活动是一个韵律活动,从中班教到现在,我还没有开展过一个韵律活动,基本上都是歌唱活动,打击乐活动也非常地少。由于审议那天,我出门听课了,放学后问了其他老师,说网上的教案很详细,可以借鉴。但我在备课时却发现有个问题,网上的教案整体都围绕一个课件来开展的,而这个课件在教案中还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形象地说明,因此我犯难了。后去问沙老师,沙老师只有这个活动的音乐。只有音乐,教案还比较模糊,那这个活动怎么办。想请教师傅时,沙老师主动提出借大班给我们开展这个示范课。
观摩了沙老师的示范课后,我的思路一下子开明了许多。活动的环节、活动的递进性、活动的重点把握,我都能掌握好了。因此,之后就这次的活动,我开展了师徒结对展示课。
活动的环节基本上都是按照沙老师的示范课开展下来的',因此在环节上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在活动中,我放得比较开,情绪投入地相当多,孩子们也在我的情绪调动下表演得很开心。但也由于这个,我情绪放的太开了,因此在学习常规上,我没能孩子们收住。比如在请孩子们在班级中间表演之后,回到座位,我没有及时地用语言加以引导,使得孩子们开始肆无忌惮,有的都趴到地上去了。我那个时候应在在让他们回到座位上前,引一句“现在请你们轻轻地回到座位上。”相信这样一句简单的语言提示会让孩子们的常规有所好转。
另外,师傅提出,在活动中虽然我自己对音乐的把握非常的到位,但是这并不是孩子们的。整个活动中,只见我在用语言动作领着孩子们,而并没有看见孩子们领着我,说明我把让孩子们倾听音乐的习惯隐去了。韵律活动重在音乐和动作,但是我关注到了动作,音乐这个元素没有起到特别大的作用。像音乐中“duo”的声音和像滑滑梯一样滑下的声音,其实都是引导孩子们去认真倾听音乐的提示声,而我应该退居二线,让孩子们倾听着去表演,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想来也是,我已经对我们班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本可以放手让孩子们去学习,但还是有些不敢,不过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去主动地学习。
糖教学反思 篇3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糖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孤独之旅》我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入手,过程中采取各式方法引导他们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于“孤独”的认识,有的很积极,有的'消极因素较多。我帮助他们认识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碟”“凤凰涅磐”要经受住痛苦的磨炼之后才能见到彩虹。
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规律,合理设置目标坡度和师生,生生与本文的互动。以默读,跳读,研读为手段,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糖教学反思 篇5
《苦糖》是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我"自幼家境贫寒,禁不住甜味的诱惑,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亲戚探望生病父亲的白糖"偷吃"光了,母亲知道后,出乎意料地没有责怪我,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满怀愧疚的我发奋读书,终于有了出息,每次回家都会给母亲带一些白糖,而自己却很少再吃白糖.这篇文章,每读一次,都会带给我新的体会,备课的时候是一种,重读的时候是另外一种,现在手边没有教材,回味的时候又是另外更加复杂的一种,我实在想不出更加恰当的语言来形容.现将课堂上的得失做一小结.
一 由题入手,问题导入.
糖,大多数都是甜的,可作者为什么以《苦糖》为题?不是很矛盾吗?这是什么样的"糖"?又"苦"在哪里呢?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齐读了两遍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马上提了出来,"苦糖苦在哪里?""糖为什么是苦的?"虽提法不同,但都指向了文章的中心,就着问题,大家开始潜心会文本,找出糖的"苦"处.我觉得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设疑导入的文章.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感悟和自主探索.
二 理解白糖的"甜"与"苦".
白糖的甜,学生有自己的感性经验,课文中也有描述,非常细致,从未吃过白糖的"我"甚至叫白糖为"神物",可见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多么大的诱惑力.但怎样理解白糖的`"苦"呢?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对于妈妈知道真相后为什么没有打我这样反常的表现,有一个同学说,妈妈觉得反正都已经吃了,打也没用,白糖还是没有了,索性就不打了.对于我长大成人有了出息之后就再也不吃白糖,有一个同学甚至说,是因为那次偷吃白糖太多,牙齿坏了,不敢再吃白糖.我想这可能与他们的认识经验和年龄有关,但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我没有给予肯定,而是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去感受白糖背后的"苦".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背景和现在距离较大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最后还是有几个学生说出了"愧疚""悔恨"等.有的说母亲是爱我们的,他没打我们是因为这些糖妈妈是舍不得自己吃的,就算我不偷吃,她也会留给我们孩子吃的.有的说,本来是生病的爸爸该吃的,我觉得对不起爸爸,才会不吃白糖,看见白糖就会想起偷吃白糖这件事情来.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我不期望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但我愿意听听孩子们的多元感受,看看这篇文章在孩子们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
也许这份厚重学生暂时无法理解,但我相信以后的他们会懂.
这是一节再普通不过的常规课,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更要时常反思.
糖教学反思 篇6
设计意图:
《小老鼠和泡泡糖》是一首幽默、诙谐的乐曲,让幼儿通过游戏情境,熟悉乐曲,再通过听乐曲更好地表现小老鼠的动作,让整个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根据乐曲特点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一韵律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习合拍的做小老鼠走、拉泡泡糖的动作。
2、有节奏的语言和动作可以帮助自己更合拍的表演。
3、知道泡泡糖会别人和环境带来不方便,要爱护环境。
教学准备:
音乐《小老鼠和泡泡糖》
教学过程:
1、探索A段动作
(1)教师边念边用手部动作示范
师:有一只调皮的小老鼠到草地上来玩,你们看”吱吱吱”它来了(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
(2)幼儿尝试找出并运用学习动作的策略
师:念到什么词的时候小老鼠向两边看的?
幼:西字的时候。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不好?(师生听琴声表演)
师:刚才我们用小手玩游戏,这次我们用小脚来试试看。(师生听琴声跺脚)
师:如果音乐再快一点你们能不能玩?(放A段音乐,用不断加速的方法,感知小老鼠走路的动作)
师:说说你们做得怎样?
幼:不错。
幼:很好。
师:好在哪里?
幼:跺得很整齐。
幼:我们能跟上节奏。
师:那再来一次行不行?
2、探索B段动作
师:小老鼠玩着玩着捡到了一块大大的泡泡糖,小朋友们听听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放B段音乐)
幼:小老鼠被粘住了。
师:老师手上也有一块泡泡糖,谁来学一学小老鼠被粘住了的样子。(幼儿与老师表演)
师:好,现在小朋友做小老鼠,我们一起去草地上玩一玩。(放整段音乐)
师:小老鼠被粘住了,怎么办呢?
幼:用水洗。
幼:用手拉。
幼:用剪刀剪断。
师:刚才小老鼠用劲地拉泡泡糖是什么样子的?(请一幼儿表演,老师讲解用劲时的表情和动作)
师:我们也来使劲拉一次。
师:小老鼠们再到草地上去玩一玩。
3、学习游戏
师:泡泡糖粘在了小老鼠的'手上,还可能粘在哪里?
幼:脚。
幼:肩膀。
师:小老鼠准备好,我们又要出去玩了。
师:最后,使劲把泡泡糖拉下来,我们回家了。(老师带幼儿做咬断泡泡糖的动作)
师:你会把泡泡糖随便扔在地上吗?应该扔在哪里?
幼:扔在垃圾筒里。
师:为什么?
幼:泡泡糖太粘了,粘到了不好走路的。
幼:要保护环境。
活动延伸
师:你们玩的开心吗?来,到大老鼠身边休息一下吧。
我觉得很奇怪草地上为什么会有吃剩的泡泡糖呢?泡泡糖完应该扔到哪里?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爱护环境)
你们在吃泡泡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将泡泡糖吞掉更不能将吃剩的泡泡糖乱扔。不能破坏环境卫生,好了。我们现在就到外面将破坏环境的垃圾捡到垃圾桶里去吧!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走出去。
教学反思:
小朋友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小老鼠、泡泡糖都是他们很熟悉的对象,并通过语言“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的表述,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第一段的节奏特征,再加上故事的描述和老师夸张的表现,小朋友在听第二段音乐时非常投入,动作也很夸张,惟妙惟肖地将音乐表现了出来。活动结束时关于对泡泡糖的处理,培养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糖教学反思 篇7
小小的一个剥糖活动,折射了幼儿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发展水平。我在为他们的成功感到快乐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1.巧用策略,激发幼儿的自助意识。
在分享给幼儿带来愉悦情感体验的同时,我发现了小班幼儿在生活方面的技能还有些欠缺,如以往剥糖纸时大多数幼儿都无从下手,作为教师,我也常常代劳。今天当幼儿又来寻求帮忙时,我以“手破了”这个善意的谎言拒绝了对他们的帮忙。孩子们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便会有更多次的成功,以后对这些基本的技能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了。教师不要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就低估他们的能力,只要给他们动手去尝试的机会,他们的表现往往超出预料。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在真实生活的情景中积累经验,初步形成自助、求助、助人的意识。
2.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方法和经验。
当我们总是在担忧幼儿动手能力差的时候,有没有反思一下成人对幼儿的包办行为呢?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幼儿,当幼儿迈出学习的第一步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方法和经验。一开始,幼儿在寻求老师帮助未果的情况下各自想办法,或用手剥或用嘴咬或用手捏或寻求同伴的帮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去直接帮忙,在观察每个幼儿的不同表现后,通过建构不同的支架,对遇到困难的幼儿,尝试通过引导间接帮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尽量引导每个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到成功,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提升一步。幼儿在经历了诸多过程后都成功地吃到了糖,他们的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了提高。
3.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注重教育的渗遗性。
这个案例是生活中一个随机产生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适时地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鼓励者和引导者,只给予幼儿一些小小的语言提示,其间有教师的鼓励,幼儿间相互的模仿,无需刻意地去设计教学,让幼儿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情景中进行体验,幼儿在生活中学会了生活,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活动的结尾,教师不忘用拟人化的语言提醒幼儿地上有糖纸,这也萌发了幼儿一定的环保意识,不要随意乱丢垃圾。教育无处不在,重要的是如何将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要留下过多的教育痕迹。
4.延伸一系列的活动,拓展活动的延续性。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包装袋,供幼儿操作;在游戏“娃娃家”中,给“娃娃”剥糖纸,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真实生活中难以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积累经验、丰富经验。对于今天没有学会剥糖纸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尝试,给予他们尝试的时间。在这样一些非正规的学习活动中,幼儿只要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投入到主动操作实践中,就有可能获得成功,从而获得发展。
糖教学反思 篇8
《苦糖》是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我"自幼家境贫寒,禁不住甜味的诱惑,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亲戚探望生病父亲的白糖"偷吃"光了,母亲知道后,出乎意料地没有责怪我,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满怀愧疚的我发奋读书,终于有了出息,每次回家都会给母亲带一些白糖,而自己却很少再吃白糖。这篇文章,每读一次,都会带给我新的体会,备课的时候是一种,重读的时候是另外一种,现在手边没有教材,回味的时候又是另外更加复杂的一种,我实在想不出更加恰当的语言来形容。现将课堂上的得失做一小结。
一 由题入手,问题导入。
糖,大多数都是甜的,可作者为什么以《苦糖》为题?不是很矛盾吗?这是什么样的"糖"?又"苦"在哪里呢?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齐读了两遍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马上提了出来,"苦糖苦在哪里?""糖为什么是苦的?"虽提法不同,但都指向了文章的中心,就着问题,大家开始潜心会文本,找出糖的"苦"处。我觉得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设疑导入的文章。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感悟和自主探索。
二理解白糖的"甜"与"苦"。
白糖的甜,学生有自己的感性经验,课文中也有描述,非常细致,从未吃过白糖的."我"甚至叫白糖为"神物",可见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多么大的诱惑力。但怎样理解白糖的"苦"呢?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对于妈妈知道真相后为什么没有打我这样反常的表现,有一个同学说,妈妈觉得反正都已经吃了,打也没用,白糖还是没有了,索性就不打了。对于我长大成人有了出息之后就再也不吃白糖,有一个同学甚至说,是因为那次偷吃白糖太多,牙齿坏了,不敢再吃白糖。我想这可能与他们的认识经验和年龄有关,但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我没有给予肯定,而是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去感受白糖背后的"苦"。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背景和现在距离较大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最后还是有几个学生说出了"愧疚""悔恨"等。有的说母亲是爱我们的,他没打我们是因为这些糖妈妈是舍不得自己吃的,就算我不偷吃,她也会留给我们孩子吃的。有的说,本来是生病的爸爸该吃的,我觉得对不起爸爸,才会不吃白糖,看见白糖就会想起偷吃白糖这件事情来。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我不期望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但我愿意听听孩子们的多元感受,看看这篇文章在孩子们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
也许这份厚重学生暂时无法理解,但我相信以后的他们------会懂。
这是一节再普通不过的常规课,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更要时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