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人生》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人生》读后感 篇1
在很早的时候,我妈就跟我提起过《美丽人生》,胡事的概要也讲过,只是一向没有看过。我十分感谢孟老师为我们播放这部电影。
在战争题材的电影里,东方似乎必须会有一种个性的意识,就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总会出现那么一个人,他的出现总是由掌声和鲜花相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民族添彩,只因某某人在战场上绽放出这样那样的光。
对这样遥远的战争故事,难道不觉得太政治了么?战争并不是英雄们背负的,战争不是单属于英雄的故事,不单属于士兵的故事。有时候我在那些所谓的战争作品中找不到时代,倒是颇像一部偶像剧。我们对战争的感知会变成这样,是正因什么?
我也看过一些国外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比如《希伯利亚理发师》又比如《黑皮书》。战争过于残忍,正因在战争中所仇恨的对方,同样也在战争中因此而清晰得从心底到指尖地痛苦,又在扳下枪扣时从手指把麻木传到心底。在战争里,前任何一个人的死亡都太微不足道。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恐惧驱使我们忘记了一些东西,放下了一些东西,比强孩子们忘记了纯真。但我们绝对不好放下爱与人道,在战争面前它可能是最脆弱的,但也能够是最坚固的。
战争面前我们都要受伤,我说了战争不仅仅是士兵的故事,它是一场暴风雨,每个人都要淋湿,但是我们看到有的人没有被淋湿,正因有另一个人帮他挡住了全部的雨点。
每个父母都期望孩子有个美丽的童年,完整的童年,但是战争夺走了他们的完整的童话,让他们在灰色背景的世界里完成他一辈子的使命。这不公平,对谁都不公平。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用生命拯救了一个孩子的纯真。他的死亡,他的一切行动都在控诉战争带给我们的创伤。这样精神上所带来的创伤,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那些伤痕在说:
“不好再有战争了!”
在课文中也有这样的话,是《亲爱的爸爸妈妈》里所出现的。
在世博会的墨西哥馆里我记得有说墨西哥的历史,战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不去阅读它们,它们就永远地消失了。”大屏幕上是这样写的。但是欠们所应阅读的,不是憎恶。
在阅读《芦花荡》时,那个分析“老头子将敌人置于死地时萌发出的愉悦情绪”到此刻还使我痛心着。这种仇恨,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止?战争中需要我们记住的不是英雄们杀敌后的快感,而是告诉我们这些身处在和平土地地上的人们,我们所享受的安逸带来的一切的可贵,和平的可贵,自由的可贵。
战争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国家,没错。而东西方战争作品的差异也就在于,在东方文学作品中,我们最后宏扬的是本国的威严,大家是站在各自的国家发扬本国精神。而西方的战争作品里,它年表达出的伦理,人性是不分国界的,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是每个国家在战争中,在平凡人之间,闪耀的“人”的本质。
《人生》读后感 篇2
布里特玛丽发现丈夫出轨后,离开了她在衰败的小镇博格找了一份娱乐中心管理员的工作。但这却是一个令她完全不快的地方,衰败、肮脏、满口脏话,甚至有老鼠,这和她以往整洁有序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所以她需要清单,一份可以按着办事的指导,来让她的生活按照轨道行走。
然而,来到博格本来就是一件偏离轨道的事情。这也注定了,她的清单必定不可能持续下去。其实看书的封面就能获得很多信息了,比如上面的菲克新、老鼠、足球。
1、关于菲克新
虽然布里特玛丽喜欢用小苏打,但是对她来说,无可替代的还是菲克新。那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始终不变的东西,日复一日的擦干净窗户、打扫房间、往花盆里撒上小苏打,每日等着肯特回家。把他的衣服洗干净叠整齐,把叉子、勺子、刀摆在不同的分格里。这样日复一日的人生,停滞在自己时间里的安定,对布里特玛丽来说,就是一切。
所以当她发现外面的超市已经不卖菲克新,一切的事情都已经发生改变了,她是惊惶而愤怒的。肯特说:“经济危机已经结束了。”但是布里特玛丽出去亲自一看,发现不但没有结束,而且情况更加糟糕。但是她的本能是拒绝——拒绝相信和肯特不一样的说法,也是拒绝了外面的世界。
在伯格,这个衰败跟不上外部节奏的地方,却依然为布里特玛丽提供了一瓶菲克新。可以说这里是布里特玛丽软着陆的地方,从一瓶已经停产的清洗剂上,她找到了和过去生活的接续点。为她善意找到菲克新的小镇人民,也用宽容的胸怀接纳了她。
2、足球
足球在书中一个隐喻颇多的词。布里特玛丽来博格的第一天就被足球砸了头。故事里的几位主人公都是(曾经是)足球队员。足球是博格以往兴盛的象征,也是整个小镇的希望。球赛是把人们聚起来、推动故事进展的关键环节。支持不同的球赛象征着不同的处事方式。布里特玛丽也是当上了足球队的教练,固执古板的人生也一点一点的发生改变。
谁能想到一个古板的老太太竟然能变成一位足球教练,带领一群小孩踢球,她成立球队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点名(这很清单)。虽然最后博格的球队没有没有胜利,但是最后却收获了一个球场。原本打算离开的人,也因此留了下来。博格的未来,一定是会慢慢恢复生机的。
3、老鼠
老鼠在文里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甚至有点可爱,会舔布里特玛丽的脚。
她会对老鼠说话,给老鼠士力架(虽然一开始是为了捕鼠)。给老鼠士力架也成为了玛丽新的仪式。
在文末,两只老鼠的脚印也暗示着玛丽可能的新恋情。老鼠像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朋友,也是看着布里特玛丽改变的见证者。对于爱清洁的她,最后能够坦然面对老鼠,也是一种破茧成蝶的暗示吧。
我能够理解布里特玛丽对于organized、整洁有序的强迫,我心情不好就会把东西重新整理,渴望归零重新开始,那是一种对安全感的渴望。可是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在整洁有序的家里,不是在知道什么东西在哪里的确定,是在于你觉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你都有勇气重新开始。
《人生》读后感 篇3
上周四,去参加社区活动,由于天气下雨,社区阿姨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用书——《理想点亮人生》,让我们回家认真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回到家我急不可待的读完了它。
《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分为五个单元,即:“人生目标前进动力";“心系人民振兴中华”;“志向远大勇攀高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克服困难不怕牺牲”;书中有很多励志小故事,其中,里面“童第周的故事”给我留下了难忘而又深刻的印象。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勤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他根本上起学,他看着背着书包的同学充满了羡慕,他在羡慕中渐渐长大,他的哥哥认为不能耽误了弟弟的前程,就把他送到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
童第周的哥哥希望他努力学习,帮自己养家糊口,但是,童第周心里已有另一个目标了,那就是考进省内名望极高的宁波效实中学读书。哥哥为弟弟这样高远的志向感到高兴,又同时为他担心,因为没有接受教育的童第周与其他同学相比,基础太差了,望着哥哥那犹疑的眼神,他说道:“我一定能考上效实中学!”从这以后,童第周认真地进行备考,刻苦学习,经常学习到深夜。
凭着这种勤奋的精神,童第周终于考上了效实中学,只不过是倒数第一,他暗下决心:别人能做到的,经过努力也能做到,我决不当最后一个。抱定信念的童第周,学习起来很吃力,日常的学习时间不够,他就与路灯相伴,天刚蒙蒙亮,他就在路灯下读外语,夜晚寝室灯关了,他就在路灯下面复习,一年后,童第周变成了正数第一,几何考试拿了100分。并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攀登生物学高峰的人生理想……
书中人物的一切的一切,都不得不让我感到衷心的佩服,是勤奋学习,不怕困难使他迈向了成功!每当我看到别人拿着一张张奖状,大家都在夸奖他时,我很希望那个人是我,我很想尝尝成功的滋味。但成功不是不劳而获,它是属于每一个勤奋的人。我是个爱弹琴的女孩。记得去年去参加古筝大赛,参赛的曲子是《战台风》,里面有有一段“扫摇”的指法,很不好练,在练琴时,我总想把这一段隔过去,但是一想到如果练不好,就不能参加比赛,更别说拿奖了,想到这里,只好勤奋的练起来,一天、二天、弹得手臂都疼了,我真的很想放弃,但好像看到了成功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向我招手,努力、再努力,终于我听到一支悦耳的乐曲在屋里回荡着,最终顺利的参加了比赛,还得了奖。我高兴地欢呼着……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成功者,又有谁不是通过努力,克服一个个困难而取得成功的呢?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他光寻找灯丝,就尝试了一千多种材料,试验了数千次,最终取得成功。“镭之母”居里夫人为了科学实验,三年之内没有看过一部电影,没有走过一次亲戚,把经历全部投入在科学事业上。还有,祖冲之、张衡、爱因斯坦、霍金……古今中外,又有哪个科学家不具备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的呢?
成功来自于勤奋,智慧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勤奋的结果。只有把握住勤奋的钥匙,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那就让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用勤奋去攀登智慧的巅峰,用知识这金钥匙去打开成功的大门吧!
《人生》读后感 篇4
中国知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于北京时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我读过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忆》,尽管《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中有的文章我在其他书中读到过,但其中的照片我大多没有看到过。以照片为主,再配以适当的文本,完整地展现季先生的一生,这样的图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读起来更加亲切生动,形象有味。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在多学科、多领域长期耕耘,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
读完《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而我要说季羡林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是一个“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的人。
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季羡林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只替自己着想,只考虑个人利益,就是坏;反之能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好。”他进一步解释说:“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则是不好的人;低得过多,则是坏人。”他说,拿这个尺度来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人”,尽管也有不少私心杂念,但总体来看,“我考虑别人的利益还是多于一半的”,因此“我是一个好人”。想想我们自己,哪个人没有私心杂念,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可关键在于,你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有没有考虑他人的利益;你在达到个人利益的同时,有没有损害他人利益。
在季羡林先生看来,衡量一个人品行好坏的另一个标准,是说真话还是说谎话。他说:“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的。”能承认自己说过不少谎话,这本身就是真话,就需要勇气,就很了不起。季羡林先生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条路?”经过慎重思考,他的回答是:“还是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这就是真话,是一般人不敢说的真心话。
季羡林先生被誉为北大“镇校之宝”、国宝、国学大师,学富五车,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翻译学、哲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精通语言近十种,其学术著作在文化交流、佛教、语言学等方面均成为独家之言,堪称传世之作。季羡林先生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杰出的学术成就?他告诉我们:“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他说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无论干哪一行,没有勤奋,一事无成。”初听起来,季羡林先生这话好像是谦虚,是假话;但细细一想,这是人生的体验,是经验的总结,是肺腑之言,是真心话。
“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与众不同,也是他的奇特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不仅用文字、更多地是用照片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真切、真情、真话的季羡林。
《人生》读后感 篇5
带着满满期待的心情,我走进了《品经典悟人生》这本给人触动、给人感动、让人明白生活的乐趣的书。他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什么样的困难,都要用最乐观的态度面对。
逃避,这个词终究是什么意思,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可大多数人偏偏遇到困难、挫折往往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逃避。逃避,不一定躲得过,不如就用最乐观的态度面对,就算失败了又何妨?生命选择了你,那么剩下的就由你来完成。该哭就哭,该笑就笑,何不潇潇洒洒的活着?
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可以令我,还有我们许多人可以自我反省的文章,或许我们做的并不完美,但并没什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务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篇古文写的是做兄长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兄弟和睦,也是对父母的孝顺,不爱财,就不会有怨恨;说话时要相互忍让。隔阂、怨恨自然也就消失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小小的心事,因为并不是永远都会生活在小时候,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因为我们在长大,即将长成一个青年。所以或许是学习上的,又或许是生活中的,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就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了的。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一篇诗,年轻力壮的时期一当过去就不在拥有,就好像一天只有一个早晨一样,人一定要赶在年轻时勤奋努力的做事,因为岁月无情匆匆而过,不会等我们。
这使我想起了“努力”二字,也只想说“努力”二字。也许有人会不屑的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了,没必要为了什么去做大的贡献而整日的去努力,那样会活的很累的。”也许还会有人哀怨的说:“人生苦短,一生能有几个青春,何必要不按时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而变得那么单调呢?”是啊,何必要不按时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而变得那么单调呢?但是!有谁希望自己老时,翻忆起年轻时的影集只能看到那么单调,苦涩而毫无意义的青春呢?
周彦君的文章——《是她为我关了窗》看后使我很感动,那些弱小的人会有一颗更谦卑、更温和的心,那些弱小的人,会更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更迅捷的捕捉到他人的需要。虽然他们总是被遗忘在某个角落,但他们那充满感情的双眼却始终注视着世事。他们也许一直在等待,等待你的一句轻声的问候,或者一个鼓励的拥抱,甚至仅仅是你的一个微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裕高贵不能迷惑心灵,贫穷卑贱不能改变信念,权势武力不能使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的上大丈夫。做一个大丈夫,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要改变自己。有志者,事竟成!
只有流过血的双手,才能弹奏出人间的绝唱,只有经历地狱的磨练,才能拥有天堂的力量。
所以,朋友们,努力吧!趁我们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