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

2025/10/16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致女儿的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 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三、内容研讨:

⑴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四、积累:

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为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五、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致女儿的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2、借助工具书查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关爱情的故事,大家听了可能不少,有关爱情的诗同学可能也会背诵,但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不知道,至于什么是爱情的真谛,大家更是一无所知。今天我们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侄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瓦西里·亚利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 — 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作品有:《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等。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里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1至4自然段: 女儿提出问题及我对此的态度。

第5至24自然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第25 自然段:告诉女儿如何对待爱情。

三、问题探究。

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3、文中的“我”对爱情的态度如何?

4、“我”如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丽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复述第7至24自然段中的故事,并谈谈你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谈谈你对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的理解。

五、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 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对于青少年来说现在不是爱情的季节,这使得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好好学习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六、布置作业 :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并写成文章。

致女儿的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

三、品读课文

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①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

别持何态度?

②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③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

3、讨论:什么是爱情?

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小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5、本文是大家的作品,用故事来阐释抽象道理,在构思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四、质疑: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怀疑是创新的源泉。对于本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商讨吧。

过渡:同学们,老师祝你们在爱情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收获美满与幸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感情始终呵护在左右,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至爱真情。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吧。

学生观看本年级“家长会”配乐录象片段。

五、迁移(课上布置,课后完成):写信。(把对父母的感情用书信的形式向他们表露出来吧。)

致女儿的信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讲既神秘而又严肃。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通过自学和讨论让学生把握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启发同学们去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理解一些词语,并学会运用。

2、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能力目标

1、学会读懂别人的文章。

2、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情感目标 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进行爱情的自我教育,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的'寓意。

教具准备 电影《刑场上婚礼》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电影《刑场上婚礼》的片段。……陈铁军和周文雍他们雍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人类历史上一段伟大的爱情。今天的我们正处在青春萌动之际,对于爱情这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来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致女儿的信》。

二、走进作者。

学生介绍,搜集整理。

三、走进课文。

1、快速阅读,掌握字词,初步感知大意。

本文主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孩子什么是人间的爱情。

2让学生复述文中的故事。(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注意复述故事的完整性,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品读课文。

1、故事并不难理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最大的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羙和力量”——人间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2同学们跳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什么?把那种感觉读出来,细细品味。

五、合作讨论。

1、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让学生应该坦诚而审慎地把握“情”与“性”的分寸,不能偏执一端。)

2、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让学生进一步从文中领悟其内涵。)

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写作特色。

(1)借用生动的神话故事说明道理。

(2)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次解读→爱情 真爱高于生理需要

第二次解读→忠诚

第三次解读→心灵的追念 挚情内含心灵忠诚

致女儿的信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篇阐述爱情本质的文章,他说,爱情是充满着美与力量,是历经岁月考验的忠诚,是心灵的追念。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渴望成长,对爱情有一丝朦胧隐秘渴望的九年级孩子们来说,本文无疑是一篇绝佳的帮助孩子们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文章。同时,教育家又以其特有的方式诉说着对爱情的见解,浅白易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诗意美好的童话氛围,让人在感受爱情的魅力的同时,折服于这种言语的魅力。因此,学习本文,不仅仅要了解、把握爱情的内涵和真谛,还要欣赏和涵泳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2、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孩子今年只有三岁,可是已经常常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问我了。比如“太阳为什么落山?”“好吃的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等等。我总是回答得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话不慎,误导了他小小的心灵。我想,等到他再长大些,和你们差不多大时,说不定还会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

不过,这个问题我倒不怕,因为我会给他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请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屏显)“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板书“诗意的故事”、“爱情的真谛”

二、初读故事,涵泳诗意语言

1、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故事的情节。

2、解读“诗意”的含义。

课件:诗意: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结构

3、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7~23段,从中感受诗意。

(1)第一幅画面:着重感受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

(2)第二幅画面:继续通过品析语言感受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

通过与第一幅画面的对比,感受美的结构。

(课件)补充《关雎》,理解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诗化结构。

(3)学生齐读第三幅画面,共同感受诗意之美。

三、感悟主旨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爱情的真谛”是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责任”、“付出”、“关怀”、“牵挂”、“宽容”……

四、主题拓展

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自己。十三四岁的你们,心灵深处是否也有一颗叫做“喜欢”或者“好感”的,在悄悄地萌动呢?

对比一下我们领悟到的爱情的真谛,你们觉得这种“喜欢”是爱情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该怎样处理这种微妙的情感呢?

课件补充:《写在学生日记上的信》

五、结语

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视爱情、善待爱情,相信一定会有一天,你们能够享受至纯至美的爱情。

六、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的写法,也用一则“诗意的故事”,帮老师给孩子写一封信,告诉他“分享”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诗意的故事:美的意境情感结构

爱情的真谛:爱慕忠诚心灵的追念

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在今天的教学中,让老师和家长都很棘手的问题是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有人云:这不是“早恋”,而是“早熟”,或者“交往过密”。其实,这一现象说到底,就是由于中学生生理的成熟而对异性未知领域产生的好奇心,进而渴望探求的心理现象,发展成为所谓的“爱情”。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用生动曲折的童话讲述了这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中所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所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不能把它简单的等同于性爱和繁衍后代。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童话故事中,讲到上帝三次看到的情形,当上帝教给了他们如何筑造窝棚的方法,又把铲子给了男人、谷粒给了女人之后并且说:“生活下去,繁衍后代吧。”一年之后,上帝看的是“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而此刻的上帝感到迷惑、惊慌。五十年后的同一天上帝再次光临人类时,窝棚变成木造房屋,荒地变成果园,地里一片金黄的麦穗,儿女们在收割,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上帝从老头、老太婆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而且有一种新的东西“忠诚”。又过三年之后,上帝来到人间看到老头坐在土丘上,双眼充满忧郁悲伤,这是对去世的老婆的“心灵的追念”。然而在更远处则是金色的田野,火红的曙光,许多的青年男女构成一幅更为广阔灿烂的爱情的生活画面,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衷败的纽带。在西方人看来创了一切的“上帝”面对人类爱情的伟大力量时,也只能“怒不可遏”最后是不可理解,带着深深的沉思离去,而人却成了大地的“上帝”。

致女儿的信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名言或诗句,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学习生字词。

2、课前阅读课文,思考:

① 在给女儿的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和女儿讨论了什么话题?他以什么方式和女儿讨论这一话题的?有什么好处?

②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什么东西?

③ 苏霍姆林斯基写这封信想告诉女儿什么?

④ 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二、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

2、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 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多媒体展示)

这个问题是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问过父母吗?) 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爸妈妈呢?其实,在文学作品中就有很多对爱情的描写。(多媒体展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甚至我们汉语中的很多成语也是在写爱情。(多媒体展示)在我国古代,人们还赋予许多物品一定的含义,让它们作为爱情的象征。(多媒体展示)所以,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个问题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看看他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三、简介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学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7岁当小学教师,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他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600多篇论文。主要代表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学生的精神世界》、《公民的诞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四、学习字词。

繁衍 ( ) 刹那间( ) 麦穗( )( ) 忐忑( )( )

一抔( ) 伫立( ) 勃然大怒( ) 迷惑不解( )

怒不可遏( ) 无与伦比 ( )

五、整体把握。

1、在给女儿的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和女儿讨论了什么话题?他以什么方式和女儿讨论这一话题的?

2、朗读课文7—24节。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什么东西?

第一次是什么?‘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与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看到的是什么?”(美和力量!)

第二次看到的呢?(还是美和力量,第三次是同样的东西。)

3、但是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是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美在人类看来是很常见的,但在上帝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他从未见过。上帝一想,他是无所不能的呀,为什么他没看到过这东西呢?作者这里说,上帝发怒了。为什么要发怒呢?因为人类未经许可就发明了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为什么说无与伦比呢?因为五十年过去了,爱情并没有退色。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爱情更美了,无与伦比。这就叫“忠诚”。 忠诚就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无与伦比的美!这是上帝第二次所见。)

第三次上帝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未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是上帝仍然看到了一种美——不可思议的美。

4、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男的女的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但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这种力量就是心灵的追念的力量,虽然老伴去世了,但是心是相通的。

5、那么再看前两次上帝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

(第一次书上怎么写的?)上帝勃然大怒。

(第二次呢?)上帝怒不可遏。

6、第三次呢?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怎么样?

“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齐读这一句)

7、讨论: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示例:上帝在这儿在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精神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因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严,是不可战胜的。

8、苏霍姆林斯基写这封信,讲述这个故事想告诉女儿什么?他用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和女儿探讨爱情有什么好处?

一是告诉女儿要善待爱情,要以人的方式去爱;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怎样善待爱情?什么叫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与万物不同,它不仅仅是繁衍的需要,也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它更包含着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二是告诉女儿要明智地对待爱情。

这样写更容易让女儿理解,而且效果也比给她讲大道理要好得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者告诉女儿,要明智地的对待爱情。他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还说:“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才是高尚的。”“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多媒体展示)那么你人为,作为青少年学生,怎样对待爱情才是明智的?

(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并不能收获甜美。这时,收获的往往是爱情的苦果。

只有当一个人的思想成熟,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懂得了什么是爱,并且有能力去爱,这时候,他得到的爱情才是幸福的。)

七、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我们正处于青春的花季,而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的责任。所以,还是让我们把青春的情愫暂时藏在心里酝酿,到适当的时候,再来品尝爱情的甘甜吧。

八、作业。

1、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2、课课练。

致女儿的信教案 篇7

致女儿的信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女儿的信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致女儿的信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2、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孩子今年只有三岁,可是已经常常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问我了。比如“太阳为什么落山?”“好吃的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等等。我总是回答得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话不慎,误导了他小小的心灵。我想,等到他再长大些,和你们差不多大时,说不定还会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

不过,这个问题我倒不怕,因为我会给他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请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屏显)“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板书“诗意的故事”、“爱情的真谛”

二、初读故事,涵泳诗意语言

1、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故事的情节。

2、解读“诗意”的含义。

课件:诗意: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结构

3、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7~23段,从中感受诗意。

(1)第一幅画面:着重感受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

(2)第二幅画面:继续通过品析语言感受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

通过与第一幅画面的对比,感受美的结构。

(课件)补充《关雎》,理解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诗化结构。

(3)学生齐读第三幅画面,共同感受诗意之美。

三、感悟主旨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爱情的真谛”是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责任”、“付出”、“关怀”、“牵挂”、“宽容”……

四、主题拓展

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自己。十三四岁的.你们,心灵深处是否也有一颗叫做“喜欢”或者“好感”的,在悄悄地萌动呢?

对比一下我们领悟到的爱情的真谛,你们觉得这种“喜欢”是爱情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该怎样处理这种微妙的情感呢?

课件补充:《写在学生日记上的信》

五、结语

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视爱情、善待爱情,相信一定会有一天,你们能够享受至纯至美的爱情。

六、布置作业

模仿的写法,也用一则“诗意的故事”,帮老师给孩子写一封信,告诉他“分享”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诗意的故事:美的意境 情感 结构

爱情的真谛:爱慕 忠诚 心灵的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