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 篇1
这是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多数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这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无私的母爱而表现的勇敢无畏,但这不仅仅包含了伟大的`母爱,从作者写作的意图来看,还包含了反对衣双制,反对沙皇统治而表现出来的那种在强大敌视面前的无畏和舍己精神,这样的教材背景学生几乎是读不懂。在朗读方面,学生还是能抓住句子中重点字词感受文章所具有的魅力。
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我抓住三个主要问题串起了整篇课文。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不过教学过程中我的提问有点过多,学生自己从读中来品悟的部分较少。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最后的“完成板书,归纳写作顺序”没能完成。还有就是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感受不到,应该在新授之前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课文的背景知识。最后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更好地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 篇2
《麻雀》一文比较短小,但意蕴丰富,耐人品味。如果按常规教法,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浓烈兴趣,不易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丰富感情。为此,我打破常规的教学程序,主要设计了与课文内容有内在联系的两个问题,创设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并由此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与这一情境,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两个问题是:
(1)这个故事主要分为几部分?
(2)为什么说母爱是伟大的?
第一个问题,是依据《麻雀》所在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一要真实,二要具体”设计的。而只要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第二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中心而设计的。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生就可以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对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意义的深入把握。所要创设的情境,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但这恰如摘苹果,跳一跳,学生可以够得着。这样的“苹果”吃起来才格外有滋有味。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就犹如将学生带进了彼地彼境,感触更深,体会更深,理解更透,兴味更浓。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和创设一个情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追踪”情节,进行观察。
课文以“我”为线索,生动形象地叙写了“我”的所见所闻,从而勾勒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写成了一个情趣横溢的故事。开始,我并没直接提出问题,我想设好“铺垫”,创造好条件。小学生对故事感兴趣,对感性的材料易接受。故事情节的小有波澜以及内容的生动性,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等方法,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学生大多处于无意记忆的状态里,但由于兴味盎然,都比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这一步走得比较容易、顺畅。我顺势提出第一个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发言的办法去解决。尽管给故事分成几个部分难度并不太大,但却具有了一定的理性色彩,因为学生要对有趣的故事与感性的材料进行分解与综合,要基本弄清其间的逻辑联系。通过学生的努力,他们基本弄清了故事的几个层次:“我”发现可怜的小麻雀——猎狗威胁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猎狗走开。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但他们却能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他们“追踪”情节,进行观察的结果。这一个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二、从正侧两面突破重点。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对老麻雀爱小麻雀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可以说对母爱的伟大有了一定的感知,不过,认识并不深入,也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母爱是伟大的这个问题好答又不好答。说好答,只要说老麻雀为了救孩子不顾死活就可以;但我不让学生作这种笼统的答案,要求他们一要联系上下文,二要说具体。这样,就涉及到课文中心内容,又有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去考虑。正面写比较容易理解,我让学生重点抓一句话:“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前一个分句是写老麻雀之所以飞下来,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崇高的母爱;后一个分句是写老麻雀明知与猎狗力量上的悬殊,但“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母爱的力量。这一句是对老麻雀母爱的总括性的议论,也是文章的中心句。至于正面的形象性的描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而另一面——侧面写也十分重要,它是通过对猎狗的退缩的描写,来突出母爱力量的伟大的。至于猎狗为什么退缩,这并非一般学生一两句话所能说清楚的。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充分讨论,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1)猎狗害怕了;
(2)猎狗没想到老麻雀这么勇敢而犹豫了。究竟哪个对我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去读课文,体会:当猎狗要吃小麻雀时,作者用了“慢慢地”这个词,后来猎狗后退时又用了“慢慢地”,这前后两个“慢慢地”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反复推敲,充分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第一个‘慢慢地’不光指动作慢,还说明猎狗很凶恶,在小麻雀面前显得那样漫不经心,因为它知道麻雀终究是自己的猎物。而后一个‘慢慢地’则是因为猎狗‘没料到’而‘愣住了’,它并不是害怕,更不是屈服了麻雀的力量,它是被老麻雀的勇气慑服了,犹豫了,不由自主地后退了。”猎狗是凶猛的,对小小的麻雀本来不屑一顾,但猎狗退缩了,这难道不是麻雀的母爱所产生的巨大的力使它慑服了吗这样,再联系正面所写,学生对母爱的伟大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也就是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比较深入的把握。
三、体会感情,进入情境。
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感情之水已在流淌;但是,学生还没有完全步入情境,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因此,我还想在作者、教师、学生的感情熔为一炉方面下点功夫。我觉得,老师和学生不能是冷眼旁观的看热闹者,而应同作者的情感熔为一体,同书中的人物命运相维系,学生应是书中的一个重要的有丰富感情的角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观察事物与体会“母爱”以及感受作者情感联系起来,通过“我”为线索之“形”,体会作者情感之“神”,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而尤为重要的,则在于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熔为一炉,构成一种和谐的美,在这种美的陶冶中,使学生受到道德、情操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根据作者的描述,让学生想象小麻雀的幼小无力,猎狗的凶狠庞大,老麻雀的'英勇无畏以及它们的动作和神态。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我”,使他们置身于课文意境之中,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变作者为自己,动之以情。同时抓住作者感人至深的情节描写,使学生从作者对小麻雀“无可奈何”的描述体会到“我”的怜悯之心;从“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露出锋利的牙齿”体会到“我”的担忧之心;从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发出嘶哑的声音”体会到“我”的紧张之心;从“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体会到“我”对老麻雀的赞美之情;最后从“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体会到“我”为之深受感动之情。这样,麻雀的生命攸关维系着学生的情感,作者的忧恐释然也与学生的感情注入同一渠道,教师感情的曲折幽微也与作者、学生的感情同步。师生在感情的交流与熔汇中进一步体会到“母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战胜一切懦弱、恐惧甚至死亡的威胁,从而认识到“母爱”的崇高与伟大。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美感的教育,认识得到升华,思想得到净化。
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 篇3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恶,“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更表现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母爱”这样一种强大的カ量。
依据教材特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初读课题后便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一一文章写了哪几个角色相机板书:小麻雀、猎狗、老麻雀和我。再次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段说一说彼此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把紧张的气氛烘托出来,也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关键句段简单概括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可谓是一举两得。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仍然是先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字音,读通句子、同桌相互检查,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作者是怎样将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和退缩这一环节大约需要十几分钟,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不同角色在此时的心里状况,从而更好地感受角色的品质。比如,聚焦小麻雀时,抓住它的样子,为感受它在危险境地的无可奈何的无助埋下伏笔;聚焦老麻雀时,抓住关键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与“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飞到猎狗面前”。通过比较,体会它飞下时的速度、救孩子心切时的不顾一切。这种果断勇敢坚定的形象如一座丰碑立在孩子们脑海之中。
最后,又让孩子们思考:你会对老麻雀说些什么?先交流,试着写一写。通过交流再次去感受老麻雀的果断与勇敢!生活中有没有如此感人的一幕呢?此话一打开,学生的生活储备便被激活,交流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知道的特别多,感恩的心受到洗礼。
生活化场景的预设很受学生喜欢,他们个个乐于参与,情绪高涨,思维有深度。
当然了,课堂上也有不足之处:课堂的危险境况展示不充分,致使孩子们的感受流于表面,略嫌肤浅。
如果重新再上这堂课,我会通过各种手段再现文本展示的场景,引领学生真正地感悟文字内涵,让教学更圆满!
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 篇4
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明确提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组课文和习作例文也都都是重点围绕这个重点来训练的。
《麻雀》这篇课文,课后习题“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因此,我也在教学中,有意进行引导和训练。
在事情的起因环节,我给了了学生一个问题:猎狗发现了一只怎样的麻雀呢?哪些词、哪些句子告诉你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可怜、无助”……孩子们一番热烈的发言后,我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这一部分内容,加深对小麻雀的印象以及故事感受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是整个课文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自己读第4、5自然段,同座位交流: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我给了提示,让他们标记处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词,很快,他们激烈讨论。在请学生回答时,学生找打老麻雀像石头一样落地,孩子们感受到老麻雀的急迫和救子心切,于是我请学生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读出老麻雀的心情,高低起伏,模拟老麻雀的焦急……“挓挲”、“尖叫”、“掩护”,他们又找到这些动词。我和学生重点讨论“挓挲”的意思,感受老麻雀做好搏斗的姿势。随后,我请学生有感情朗读,继而进行填空训练,让他们根据提示,填写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这一部分脉络。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揣摩了老麻雀的心理,以及它为救孩子,奋不顾身,由此而体现出的母爱伟大……
“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小麻雀获救了!”在学习完这些内容,我让学生回答课后第一个问题,他们争先恐后,抢着要说出答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他们初次接触的知识点,但是并没有少见而无话可说,重点还是要老师加强引导。
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 篇5
《麻雀》这篇精读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者的高尚品质。刚看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被文章新颖的构思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更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动着。但要让学生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博大的母爱,学生可能有点儿困难。
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先设计从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这种伟大的母爱精神的句子着手,让学生自己感悟和体会为主。学生门的感悟和体会都很深,而且非常完整,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学生的朗读超乎了我的想象。
可以说,从他们的朗读中,我真正找到了语文的魅力。最后我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说一些母亲平时对自己关爱的事,同学们说到:妈妈每天煮饭给我们吃,很辛苦;我们生病了,妈妈总是日日夜夜守护着我们……同学们最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应该孝敬父母。整课得到了升华,也展现出了学习本课的目的,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当然,整个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忽略了那些学困生,这种做法确实要改了。今后应力求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都开开心心地学习。
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自己语文的课堂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 篇6
读了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确实被老麻雀那种伟大的母爱精神所感动。我反复地思索着:小小的生灵竟然有人性之爱?!我选择了本课上研究课,就是因为感动。课堂伊始,从“课文动画,激情导入”到“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到“细读感悟,合作探究”再到“精读课文,感悟思想”的每一个环节,无一不是为了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设置的。在教学的同时,我注意体现以下两点:
一、充分读与学会评价读。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为了提高学生评议朗读的质量,教师应相机教给学生一些评议方法。比如:评议别人的`朗读时,先评优点,再论不足;先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再看感情处理;从整体效果到局部语句;先自己读一读,与他人比较后再作评议;根据语句的意义,评议朗读时轻重缓急、语气语调是否恰当;推敲重点语句,从而确定朗读时重音、停顿等是否合适,等等。掌握了评议的方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才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麻雀》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从找老麻雀、小麻雀、猎狗的特点,到发现老麻雀救小麻雀时的矛盾的表现,再到体会“一种强大的力量”。整个过程,老师仅仅起到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 篇7
读了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确实被老麻雀那种伟大的母爱精神所感动。我反复地思索着:小小的生灵竟然有人性之爱?!我选择了本课上研究课,就是因为感动。课堂伊始,从“课文动画,激情导入”到“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到“细读感悟,合作探究”再到“精读课文,感悟思想”的每一个环节,无一不是为了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设置的。在教学的同时,我注意体现以下两点:
一、充分读与学会评价读。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为了提高学生评议朗读的质量,教师应相机教给学生一些评议方法。比如:评议别人的朗读时,先评优点,再论不足;先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再看感情处理;从整体效果到局部语句;先自己读一读,与他人比较后再作评议;根据语句的意义,评议朗读时轻重缓急、语气语调是否恰当;推敲重点语句,从而确定朗读时重音、停顿等是否合适,等等。掌握了评议的方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才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麻雀》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从找老麻雀、小麻雀、猎狗的特点,到发现老麻雀救小麻雀时的矛盾的表现,再到体会“一种强大的力量”。整个过程,老师仅仅起到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 篇8
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才能在劳动中呈现光辉与人性的魅力。
伴随着一步步地走进新课程,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来总结‘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体验。几个月前,我上了一节“自读自悟”教改实验课,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言,撞击着我的心灵,我透视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体验到他们旺盛的生命活力。这节课,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课堂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所疑讲出来,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
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光彩。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是白白送死吗?”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地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的学生对谴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的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更令人感动的是我正准备下课时,一个同学突然高举着手说: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后来,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救回巢里?多么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我的心为之一动,灵感随之而来,我笑着对同学说:伟聪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比老师想得周到,至于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本篇课文续写一篇文章,好吗?课堂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同学们把作文交上来,有的写老麻雀找老鹰大哥帮助,把小麻雀救回巢里;有的写猎狗不死心,趁猎人不注意时又跑回追杀小麻雀,猎人及时赶来,把小麻雀送回巢里?……看了孩子们的作文,使我由衷感到欣喜,孩子们的智慧火花竞相迸射,独特的见解使人叹服,心中涌动着一股说不出的惊喜,身处这样的课堂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在涌动。
多好的孩子们,老师喜欢和你们一起陶陶然乐于知识的殿堂之中。
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 篇9
《麻雀》一文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本课教学主要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本节课的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的,简单小结如下:
一、能够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我在这节课上从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谈体会来理解课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句意的能力。比如: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麻雀?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词语谈体会。通过读书,有学生认识到:小麻雀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是一只从树上摔下来的小麻雀;是一只无可奈何的小麻雀……这些内容都能从书本上找到相应的词语,而后我在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总结。以此来训练学生抓关键理解词句的能力。
在此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结合书上句子,理解猎狗的形象,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做法。虽然,学生用找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理解体会还很生疏,但是,从这节课我能感受到学生进步的迹象,我相信,在进行一点时间的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会逐步提高上来的。
二、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
本课老麻雀全力保护小麻雀的爱子之情是令人震撼的。动物界能有如此令人敬佩的情感,我们人类则更应该拥有。在教学的最后,(在学生知道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之后),引导学生找自己身边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触动他们,让他们从文本中受到熏陶。
三、不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在让学生体会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做法这一教学环节时,由于学生自学体会时间不充裕,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学生在谈理解时,不够深入,气氛没有烘托起来,教师又过于急功近利,将学生应该自己体会的内容强硬的说出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老师剥夺了,掩盖了学生的想法,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氛围很沉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大胆放手,体现教师主体作用,还学生主体地位。
以上是自己对这一课教学反思,今后会不断改进不足,让课堂更加和谐活跃。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