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鲁滨孙漂流记》教案

2025/10/16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鲁滨孙漂流记》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鲁滨孙漂流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

2、反复品读本文,把握作者伍尔夫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3、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或播放碟片。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大家有过出外遨游,探险漂泊的梦想吗?那么试想一下,你们都会有哪些经历呢?(学生自由发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满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假想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尽管它与世隔绝,但居住其间的人却“怡然自乐”。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名作《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孙因着一心要遨游探险的想法,几次出海,最终流落荒岛,关在那里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孤独生活。如何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板书课题)

二、重温原作,引入课文

1、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多媒体播放鲁滨孙的航船触礁这一情节)如果写到鲁滨孙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2—3名学生简述续写思路)

3、思考:为什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什么他们与作者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我们能从今天要学的伍尔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吗?(将问题引向本文)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

2、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小说经典之作。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告诉我们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课下让我们再读文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五、布置作业

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要深入解读一部文学名作,就必须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本节课,让我们借助伍尔夫的慧眼来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视法。

二、深入分析,攻破难点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2、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3、集体朗读课文第2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举哈代和普鲁斯特要引出哪个概念?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三、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1请找出文中关于作家透视法和读者透视法的分析,谈谈两种透视法的关系。

四、拓展运用

1、未学本文时,大家是怎么解读《鲁》这部作品的?学了本文之后,作者的解读对你有哪些启示?对作者的解读,你有哪些看法或补充意见?

2、试着运用作者的解读法来解读你们熟悉的文学名作。

五、小结全文

虽然这篇文艺评论文行文较为含蓄,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观点,但透过作者伍尔夫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了“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解读文学名作的一条良径,今后同学们不妨一试。

《鲁滨孙漂流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鲁滨孙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2、继续练习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重点难点】

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在学习过程中继续练习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鲁滨孙是谁?漂流到哪儿?遇到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教师介绍鲁滨孙及作者。

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默读课文,看每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的生活?

(第二至第九自然段。)

3、第一自然写的是什么?

(介绍鲁滨孙。)

4、第二至第九自然,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怎样分层?

起因(第二自然段):被冲到荒岛。

经过(第三至第八自然段):战胜困难,生存下来。

结果(第九自然段):回到英国。

5、经过部分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依据是什么?

⑴解决暂时困难。

⑵解决住的问题。

⑶解决吃的问题。

⑷抵御野人的迫害并教化一名野人。

分层依据:不同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鲁滨孙给你什么印象?

(碰到危险不畏惧。)

2、用上两组关联词语,把这一段连接起来。

四、自学讨论第二段

1、鲁滨孙漂流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荒岛上?如果是你,怎么办?

(没有人居住、找不到任何食物。)

2、鲁滨孙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从船舱中找可用、可吃的东西。)

3、为了应付长期的漂流生活,鲁滨孙要战胜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要求:

自己默读、在文中批画、与同学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

汇报自学情况:

⑴找住的地方。

⑵解决吃的问题。

⑶防御野人。

⑷救下并教化“星期五”。

⑸你认为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

鲁滨孙遇到困难不悲观,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在这个没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凭着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大自然的面貌,开拓了这块处女地,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五、朗读课文,谈感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六、小结

同学们的发言很好,我们现在虽然不会去航海和冒险,将来也不一定会遇到像鲁滨孙这样的事情,但是困难我们都会遇上,而且人人有,时时有,我们要学习鲁滨孙对待困难的积极态度、顽强精神,要有勇气去战胜它。此外,我们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要多学知识,多长本事。

《鲁滨孙漂流记》教案 篇3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的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播放电影《鲁滨孙漂流记》片断。听说过这个故事吗?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

2.记下疑难问题。

三、深入理解课文

l.默读课文,思考: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难:冷、饿、野人的威胁。

解决办法: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从中体会:鲁滨孙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难,有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

4.朗读课文。(读出鲁滨孙当时的艰难和他在困难面前的勇敢。)

5.质疑、解疑。(随机解决,教师穿插背景知识及简介相关细节)

四、总结

1.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孙吗?可读一读原著。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后,我想我真的被它震撼了。这本《鲁滨孙漂流记》的著作是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在59岁时写的。主人公鲁滨孙怀着云游四海的高志远向,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历经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终于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

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在孤岛上瞬间便几十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

曾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生存。鲁滨孙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和我们一样在生活着。但这些琐碎的细节却又是鲁滨孙同困境对抗的过程,而这些困境又是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到的:黑暗,饥饿,恐惧,孤独。鲁滨孙的经历之所以具有传奇性是因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困境被放大了,对抗困境的时间被拉长了。

如果我是他,当船遇到暴风中失事的时候,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接受那重重的困难和波折,因为我没有自信。

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积极自救,因为我没那个能力。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同类开宴会时,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勇敢的站出来,与他们搏斗,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虽然,我是个女孩,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很难遇到挫折,即使遇到了,爸爸妈妈总是扶着我,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意识到家人关爱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鲁滨孙这些独立生存的能力从哪儿来的呢?不就是从平时的自理能力逐步形成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吗?可见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对我们是十分重要的。让我们向鲁滨孙学习,靠自己的诚实、善良、劳动、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重难点是了解鲁滨孙到荒岛后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体会他勇敢无畏的精神。疑点是鲁滨孙在岛上如何处理吃、穿、医病难题的?重难点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加以点拨解决,疑点通过教师补充有关背景知识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知识。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讨论交流鲁滨孙怎样战胜困难的。

《鲁滨孙漂流记》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鲁滨孙漂流记》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5、运用掌握的读书方法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孙面对困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原著、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个想法,想在咱们班搞一个以野外探险为主题的谈话,大家愿意吗?

今天,在座的大家是我的第一批谈话对象,说话间,我们便来到了神奇的西双版纳原始大森林,进行一次野外探险活动。突然,你的远处出现了一群漂亮的麋鹿,你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脚步不由得随它而去,走着走着,你发现同伴们都不知到哪儿去了?四周茫无一人,假如你就是那位迷路者,面对这样一片孤寂的原始森林,心里面会想些什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在这样的处境中,恐惧害怕能解决问题吗?)

小结:

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在恐惧的状态下,人的智力将无法开发。可见,当我们陷入困境时,要学会调整好心态,去分析现状,做出理智、积极的反应。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勇敢的冒险家、航海家,他不是在进行野外探险活动,但却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孤苦伶仃地生活了20多年,大家知道他是谁?(鲁滨孙)对,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鲁滨孙去体验一下那惊险的荒岛生涯,一同走进《鲁滨孙漂流记》。

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初读课文,鲁滨孙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课文,看看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以后,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注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来,并在句子的旁边作简单的批注。)

四、交流成果,共享收获

1、同桌交流感受:

刚才老师在下面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学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把自己的成果与大伙分享是最大的快乐,下面谁先来谈谈,注意汇报时,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

五、开放空间,课外延伸

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想开去,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大家想象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是怎样解决的?

六、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刚才听着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鲁滨孙在荒岛上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说,是什么力量使鲁滨孙历尽艰辛,战胜种种困难?

(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

小结:

对,正是因为他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才传奇般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想不想夸夸他?谁来说一说?

七、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在西方,鲁滨孙已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你们说,鲁滨孙他所具备的这些能力是从哪儿来的?可见,平时就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总结:

大家说的真好,学了这课之后,老师不要求大家非得像鲁滨孙一样去航海,去冒险,可能我们的将来不一定会遇到像鲁滨孙这样惊险的事情,但是我产应该从鲁滨孙的身上汲取点什么,应该从现在开始,从小事着手,强健我们的身体,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技能,让我们人人都做生活中的强者。

八、布置作业

1、如果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2、课外阅读英国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住所 食物 安全 孤独

良好的心态 坚强的意志

关于《鲁滨孙漂流记》教案(精选16篇)

《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讲的是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鲁滨孙漂流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鲁滨孙漂流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鲁滨孙到荒岛后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体会他勇敢无畏、自立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野外长期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吗?(水、吃的东西、住的地方)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人公──鲁滨孙,竟然在荒无人烟孤岛上生活了26年。他有着怎样的遭遇?又是如何克服岛上的困难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鲁滨孙漂流记》、相信学完课文后,你们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互学字词。

2、找生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学生也一同走进课文了解故事。

三、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通过刚才的阅读、听读,相信鲁滨孙已经给你们留下了一些印象。看插图,这就是鲁滨孙。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鲁滨孙?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要求划出相关句子,并做上批注。

1、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做批注。

(师巡视,了解自学情况,基本上结束就引导下一个环节。)

2、小组交流。

3、组织反馈:

生:他是个遇到危险不畏惧,遇到困难不退缩的人。我从第三自然段中看出来的。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无所适从,而是从船舱中找可用、可吃的'东西。

(读出句子。)

生:他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这与他酷爱冒险有关。我是从第四自然段知道的。他首先找到住的地方。学生读出相关句子。教师再加以引导分析。

位置:

有水源(生存)、有树阴(避日晒雨淋)、防野兽(安全)、可以看到海面(便于求援)。

用料:木头船帆(就地取材)。

生:我补充:住的重要,没有吃的,人也无法生存。在第六自然段中写他打猎捕鱼(短期食用)、蓄养山羊(常喝羊奶,吃羊肉)、种植麦子(第四年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从这些地方也能说明他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师可补充:他的创造力强。

生:我认为他还遇到其他的困难,如:第七自然段,写了他发现沙滩上有野人的脚印,于是他担心野人来吃掉他,就在他住的地方插下杨柳庄子,又将羊群分圈来养。说明他是个自立的人。

师适时引导:他非常细心、有面对危险从容处置的能力。

师适时板书:

住、吃、安全

同学们,课文围绕这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鲁滨孙所经历的困难,从而使我们认识了一个自立、不畏艰险,勇于创造的鲁滨孙。

四、教师补充课外资料,选择朗读

是啊,我们从故事中知道了他在荒岛上经历的困难。可大家想过没有,在这漫长的26年中,他经历的困难仅仅是这些?你们知道吗?为了离开孤岛,他花了34天的时间砍下一棵大树的根,花了1个月的时间刮去了树皮,花了3个月的时间才凿成了一条小船──但他,却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切又一切艰难险阻。下面,我希望大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读一读,和鲁滨孙一起去回顾他的漂流经历吧!

五、畅所欲言,谈感受

同学们,读完了,你想给鲁滨孙说些什么呢?(对着他的插图)下面,就让我们来畅所欲言吧!

六、拓展练习

是啊!鲁滨孙可真了不起,他不畏艰险,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你是如何面对的?

你的感受呢?

(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

七、总结

听了大家的想法,老师感到欣慰。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像鲁滨孙一样不畏艰险,勇于创造的。此外,我们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要多学知识,多长本事。

八、出示书《鲁滨孙漂流记》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实际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缩写,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仔细地去读读这本世界名著。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努力吧!老师相信你们都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怕困难、自强、自立、创新

安全防御教化

吃捕鱼养羊种麦

住搭篷

遇到困难克服困难

《鲁滨孙漂流记》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①探索鲁滨孙精神,受到优秀文化的浸润。

②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从主人公身上汲取战胜困难和孤独的勇气

③帮助学生对作品中好的素材备份整理,为“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作好铺垫;

④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让学生爱上阅读世界文学名著;

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学生再次阅读原著,感知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初步阅读原著填写阅读摘记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入故事。

1.你喜欢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吗?为什么?

2.简介作品,激发阅读梗概的兴趣。

二、阅读梗概,把握主干。

1.默读小说梗概部分,把握主要内容。

2.交流

三、走进故事,感受困难。

1、浏览梗概,联系原著内容说说鲁滨孙在荒岛生活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2、谈话突现人物精神上的恐惧和绝望。

3.浏览精彩片断,划出来描写鲁滨逊内心的孤独感和绝望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批注、交流。

4、补充材料加深体会,指导批注。

四、欣赏精彩,感受精神。

鲁滨逊是用什么方法来战胜自我的?

(1)通过对读形式的朗读,感受人物精神。

(2)从这段描写我们感受到了鲁滨孙的什么性格特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明。

(3)延伸原著丰满人物形象。

五、关注经典语言,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

交流小说中富有哲理,给人启示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体会。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