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
[案例]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篮球场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从略)
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沿着篮球场的边线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生2: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自己动手算一算。
4、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
5、全班进行交流。
生1:28+15+28+15,我是一条一条加起来的。
生2:28+28+15+15,我是二条长加上二条宽的。
生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我二条长是用乘法算的`。
生4:28+15=43(米) 432=86(米),我上台来说明,指着图说出来。
师:你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呢?
6、试一试:一条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1)学生试做。
(2)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做法。
[反思]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营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观察、思考、计算、讨论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并掌握的。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己来选一选,来感悟体验哪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好,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实现算法的优化,有利于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学生初步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直接放给学生试做,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发现、探索、研究的机会,体现了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2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然而,真理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诞生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课本第63页的例题及第64—65页的练习。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例题的安排是测量学校篮球场的周长。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又紧贴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选择的使用,做了整合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根据以往的教学要求理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根据新课程目标及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基础,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在我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长方形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我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打算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然而,在比较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大部分学生认为长加宽的和乘2,这种计算方法很费事。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原来在于计算28+15是进位加法,没有乘法来的快,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28×2,15×2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针对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的新理念,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的修改,则,长方形的长是30米,宽是10米。在教学时,由于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十数,学生口算速度比较快,想到的方法也很多。然而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不止是引导他说自己的方法,还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让其他的学生也能认识并理解这种计算方法。
学生一:30+30+10+10=80米
想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它的四边的长。
学生二:30×2=60米 10×2=20米 60+20=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条相等的长,两条相等的宽。
学生三:30+10=40米 40×2=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个这样的长加宽。
学生四:20×4=80米
想法:长比宽多20米,如果给宽10米,那它每边就都是20米。
……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我并没有急于对算法进行优化,而是引导他们理解不同的算法。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呢?那你也来说说你的想法吧!通过这样的提问,让每个学生在说与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并理解每一种算法。那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其实,在学生说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每一种算法进行优化了。当第三种方法被喜欢的理由让大家信服时,则已经达到算法的优化了。这样设计,在没有揭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快乐、自主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优化。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更是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发现求周长的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在引进周长的概念时,正对小学数学枯燥乏味,我就带学生走出班级,到学校的水池旁边。我提问你知道这个水池一圈有多长吗?你知道怎么测量吗
水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马上就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了。
等学生知道了绕物体一圈的边线就是周长时,我再引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上就轻而易举了。有的'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就采用上面的方法,把4条边全部测量一遍,再相加,他们自己也觉得很麻烦。在这时,我就要学生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有的学生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是两条长加两条宽,也有学生总结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在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答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4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在作业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就很低。每次讲解练习题目比上新课还累。其实学生的这种现象和我们在练习课时就题论题,不懂得举一反三,不懂得进行一些变式训练有很大关系。带着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一堂复习课。
一、从基本练习开始再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在长方形的周长练习时,我设置了一张简单的表格(长、宽、周长)展开了一系列的变式练习。先由直接告知长宽直接用公式求周长,到有间接条件的求周长,到已知周长求长或宽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使学生不在是就一道题练习一道题,而是学会变着法地举一反三地来练习。
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灵活计算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白数学题目变化万千,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我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问题,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让学生把应用题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给长方形的地围篱笆,有的围3边,有的围1圈,有的围2圈,实际问题实际对待。
三、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合理舍弃。
欲速而不达,复习不只一节课,不能指望把自己想让学生进行的内容全部在一堂课上完成。我们每一堂课练习的点要小,对自己这堂课的目标要明确。因此我这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灵活地进行一些变式练习。我只想在这堂课上扎扎实实地针对学生平时解题过程中不会灵活多变这一弱点来设计练习,我觉得让学生练习课可以分好几节,你每节课的侧重点可以不同,练习的点也不要太多,要学会舍弃。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5
《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好处以及创造与修建的智慧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课文简洁明了,用不一样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同时也是语文拓展性活动的一个好素材。在教学中首先以问题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透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等等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在影像资料现场表象感受,重点指导学生朗诵,引导学生产生共鸣,产生自豪和赞叹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并夸夸赵州桥,以到达各个教学目标。
这次教学活动,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比较切合学生实际学况,课堂容量小,重视学生读与说的训练,以读代讲,以背诵促积累。
2、课件设计突出课堂目标与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白如何学、怎样学。
3、结合我教委推行“自主互助”式教学模式,侧重指导与当堂训练,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当堂朗读、背诵、说话,有目标,有落实,有训练,力求当堂达成目标,做到课课清。简洁的引入课堂教学之后,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
限定时光,让学生投入紧张的自学中,透过读、思、画的方式,抓住课文重点。六分钟后开始检测,利用固定句式引导学生说自我的收获,培养了学生说的潜力和提炼文章主旨的潜力。在本节课的
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的要求,把赵州桥图片展示给学生看,透过生动的影像资料突破学生理解课文的瓶颈。激发学生情感,赞叹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然后开始透过自我的朗诵表达这种情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透过图片和朗诵,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之后,也潜意识的感受到了课文中的语言之美,实时给出背诵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透过当堂比赛,促使学生用心积累,到达最佳学习效果。
反思我的教学不足,有以下几点:
1、从教学活动中感觉,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没能让让每一位孩子课堂中,有些孩子成了教学活动的.参观者。
2、在训练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面比较窄,就应给同桌或小组相互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3、指导学生朗读还不够,当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是,就应范读和领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能完成教学环节我匆匆收尾,学生的朗读层次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这个环节。
4、背诵层次有点高,从教学检测中看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学生积累了最后一段。在这种教学中,就应思考到学生学情,设计时建立一个积累坡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5、写是至关重要的,在这节课中就应让学生不但把赞美赵州桥的话完整的表达出来,并能写下了展示给大家看。
《赵州桥》一课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融入到文本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文本的阅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离开了文本阅读,离开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只能成为无水之源、空中楼阁。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6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同学借助已有的图形周长的意义,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图形周长的意义是同学已有的认知基础,更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核心,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引导同学从周长意义动身,去反思、解释,才干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如:同学在交流周长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同学围绕周长意义来进行辨析,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再如:第二个练习,当多数同学出现4+7+2+3=16这种方法之后,和时引导同学借助周长意义来发现问题。这样,通过以上活动,协助同学理解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学不只知道怎样计算,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形成牢固知识结构。
二、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引发同学的思维,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本节课,注意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如:“仔细观察情境图,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是知识的生长点;“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先求什么?”这是知识的转折点,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和时协助同学分析问题。再如:出现(4+8)×2这种方法时,引导同学说出括号里要求的是什么?在重点处协助同学理解方法。再如:“猜猜看,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在同学思维容易混淆的地方,创设问题,激发同学认知抵触。引发同学探究学习的兴趣。最后一题“你能根据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在同学思维受阻的地方创设问题,为同学思维指明了方向。正因为能在关键处创设问题,能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同学学习比较投入,为同学学习方法奠定基础。
三、重视同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提高同学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在引导同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注意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在同学有了想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协助同学理解计算方法,思维发生碰撞。如:探索周长计算方法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当同学有了想法,和时交流,再借助周长意义来判断理解掌握方法。再如:练习一,先猜一猜,找准问题,然后验证,找到答案,再解释原因。“为什么拼成大长方形后周长是20厘米,而不是24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同学发现,这两个宽已经不是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了。发展了同学的思维。正因为有了同学独立考虑,同学才有言可发,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点拨,同学认识才比较到位。
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逐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
如:练习一,问题一从先求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入手,再验证,最后通过拼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对比,发现减少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反之减少的越少,剩下的越多,渗透一种函数思想。再如:练习二,是一道发散思维题,是一个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发散同学的思维;后面多题一解,发展同学概括能力,同时体会转化思想。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7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我们应这样备课
上个周六、周日我们进行了两天的学习培训。聆听了来自北京z、杭州z等全国著名老师的观摩课,以及有关课堂教学的精彩报告。课堂上的轻松高效,报告做的精彩异常,使我们都受益匪浅。
来自杭州文海实验小学的z老师做的关于优效课堂教学的报告,感触颇深使我认识到:在备课时要思考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样教?
一、教什么;
老师说:一个成功的人首先知道自己一生该干什么;其次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干。那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知道一节课该教什么,也应该知道怎么教;这之前备课时总是看看教参、教案,留心一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怎样设计的,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通过学习才觉得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困惑是什么?学生最困难和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什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2、根据学生制定目标:教学中做到三讲和三不讲;
三讲:
①学生想不到的要讲;
②学生易出错的要讲;
③学生容易混淆的要讲。
三不讲:
①学生自己会的不讲;
②你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③学生已经会的不讲。
3、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基本的练习题、容易出错的练习题、容易混淆的题、提高的题型都要涉及到。
二、怎么教;
老师说:所有的好课都是当堂生成的!课堂一定关注生成,关注学生。他借用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如果一节课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一样的话,绝不是一堂好课,因为这说明他没有关注学生,没有当堂生成。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按照上面的这些去备课、去教学。力求让课堂教学更优效,教学的的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最让我感动的是刘老师作为一名知名教师,备一节三年级的《乘法分配律》,还大量浏览文献资料。仅查阅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论文就达61篇,并做了探究、归类整合。在自己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别人的经验进行融合,他说这才叫研究。把知识进行横向比较,拓宽知识面和眼界,使知识更为严谨系统。作为名师他这种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