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浮生六记》有感

2025/10/17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浮生六记》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1

在阴雨连绵的夏日,读一部《浮生六记》,感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无奈之憧憬,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简单平凡却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

《浮生六记》一书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部分,分别记录了沈复与妻子陈芸相依相伴、游历田园山水以及沈复在妻子去世后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与人生坎坷、痛失爱子与父亲等故事。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秀丽清新,毫无忸怩作态与过分讲究学究之气之意,读来如一股清风扑面却又拂进心房,感人肺腑,让人不禁泪如雨下。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便是沈复与陈芸的爱情,他们坦诚相待至死不渝,一生平凡却光明磊落、善良美好、超脱世俗。书中写陈芸道:“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这是沈复眼中的陈芸,由此便可看出沈复对陈芸的爱意之浓烈。此处为沈复记叙婚后生活的开始,往后,二人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令人羡慕不已。但二人之间终有不幸,嘉庆八年陈芸离世,离世当晚本应避着,沈复却因不舍陈芸,欲与其魂魄短暂相聚而克服恐惧,可见其对陈芸的情之深、意之切。陈芸死后,沈复可谓是:“从此熙熙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二人曾只为了看月亮而到亭中对酒闲谈,此可谓人间至简至真之幸福,二人单纯朴素地相伴,只为了快乐与幸福,将一切杂事繁乱挡于心外,令人深深感动。

纵观全书,两人的恋情并非旷世绝恋,也并不惊天动地,更未被后世传颂成千古名唱,却容易让人铭记于心,久久不能忘怀夫妻间饮茶谈诗论词,春日三白(沈复字三白)携芸远足,夏日因芸头戴茉莉花夫戏妻谑,笑俗为雅,二人都想给对方带去最单纯的快乐,虽处于封建社会彼此间却平等相待,超前的思想令人赞叹不已。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夫妻恩爱不到头”,三白失妻之恨令人唏嘘不已……

书中曾写道:“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知荣枯有数,得失难量。”这是沈复饱经磨难后的人生感悟,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释然。但在我看来,纵然世事茫茫,光阴有限,也要为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二而奔忙。虽然在奔忙之时,自己可能会受伤、会失去、会劳累,但为了梦想奔忙过,即使最后失败了也毫无遗憾。虽沈复对安静闲适人生的追求也不无道理,但我更倾向于追求拥有有意义的奔忙的人生。因为在我看来,只有活在奔忙之中才能看到安宁闲适的.可贵并珍惜这种生活,倘若一直处于安静闲适的生活之中,终会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到最后甚至连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都想不清楚。可贵的事物正因为稀少难得才显得可贵,若每日均可得知,何来可贵?且不奔忙,也未必能得个安宁闲适。

“荣枯有数,得失难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人生的神奇之处。“难以计量的得失”会让我们的生活有惊喜也有惊吓,这便使人拥有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生,不至于平平淡淡。虽平淡实为生活之根本,但这平淡也是有快乐、有真情、有情调的平淡。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情如此,令人唏嘘。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2

《浮生六记》这本书因为是言的关系,反反复复纠结了几次,都未选择沉心阅读。

一方面是字太过于晦涩难懂,易曲解作者思想;一方面是现当代有越越多的学作品多如繁星,难免吸引目光;另一方面,自身无法与作者沈复的心境相较,无法理解他与芸娘之间的情感。

是故,从网上找了译对照阅读,却未想到比现代电影、电视剧更为吸引。

《浮生六记》共六篇,前三篇《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记录了沈复与妻子芸娘的感情生活,从小事中揭露二人情感的细腻,展示了如何在当世做自己。

后三篇《浪游记快》、《中记历》、《养生记道》,缺少了芸娘的内容,也有很多学者疑似后人伪作,故尚未深读。

心无所住,宁静以致远。

中沈复与妻子陈芸1岁订婚,18岁结婚,十余次搬迁的颠沛,也不乏二人游玩的恬乐,虽是六记生活闲趣,也充斥着酸楚苦涩与时代禁锢,当时二人不论身在何处,皆能保持着最纯净的心灵,从容豁达,多像佛家《金刚经》中所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众多智慧禅师以此句为经书之主旨,都有不同的程度的理解,可基本大意均一致,即为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心。

沈复中年凄苦,40岁被贡局裁员,可芸娘多方努力打破两地分离到扬州与落魄的沈复团圆,仅过了个月,陈芸血疾病发,四处借贷救治无果,二人阴阳两隔。

次年,其父亲去世,奔丧后一直住于湖北的废院,靠画艺为生。两年后,年仅18岁的儿子逢森去世。

三年内,三白先生埋父、丧偶、失孤,影射到现代,也是鲜少有人能够承受如此悲恸。

随时间流逝,其著下《浮生六记》,一方面回首自己的历历在目的生活,一方面以余生思念芸娘及亲人,"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为结尾,聊以慰藉。

从中考量,若非不纠不固、心自所处,也不会有今日一书,是故,心应无所结,无所钻、无旁骛,不停滞、不顽固、不拘泥,白驹过隙,生然一颗本心,则一生淡然欣乐。

不完美亦是多彩般完整。

纵观六记中,二人因一碗粥结缘,平淡无奇但情真意切,毫无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但芸娘的超然脱俗被封建社会禁锢,三白先生晚年的凄惨,似也不是那么完美,故灵秀冲淡,却读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可不完美就是乏陈、缺憾吗?实不尽然。

结局的不完美掩盖不了三白夫妇的甜蜜、陈芸的灵慧贤巧、沈复的情真满腹、二人游玩的幸福恬淡还有细微之处的闲适,如繁星般的种种经历过足矣,古完美只是一种向往追求,以上述本心渡过多彩般起伏的人生才是完整之命。

最近的网络上的一句"老独爱傻白甜",也是应了这个期望,年纪越大越是看不得那些悲虐痛,即是内心对完美的许愿。

越是拒绝的,越是要学会接纳,接受它、理解它、消化它,佛家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皆为浮生一梦,带着一颗博容的本心,成为一个不完美、无所住的寻梦人。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3

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爱慕沈三白,他有着那么美好高明的妻,更不由自主连声惊叹陈芸,芸于日常细琐之事,也处处流露着灵慧奇妙,体现着匠心专制,诗情画意。这是多么颖慧的可恶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亲戚扫墓山中,芸捡回一堆峦纹白石,拿回家,在宜兴长方盒中叠成一峰,若临水石矶状。自己着手种植白萍,石上植茑萝。到暮秋,岩间茑萝悬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间”,网络创富,却不见斧凿痕迹。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启盒视之,如菜装于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良知可随便取食,食完再添。

书楼夏天太晒,芸用数根黑柱横竖搭错,旁边以旧布条裹缝。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三白和朋友于外观花,发愁饭菜冷热。芸心血来潮,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烹茶暖酒热饭。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众曰:“非夫人之力不迭此!”大笑而散。

瞧,好个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聪慧贤淑说不尽啊!难怪林语堂先生竭力地夸奖陈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达美德”,说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恨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异的是,这样一位见识高超,有自己独到审雅观的芸娘,却匆匆失去了夫家人的爱好。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4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羁,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独对芸娘用情至深,让依然好感动。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卷三中尽诉失妻之恨,又让依然唏嘘不已……

不知是友人无心,还是有意,送来的《浮生六记》,是从卷四开始的,然后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后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闲,写景写物,抒胸畅怀,让人感慨万千;再得其趣,饮食起居、花木虫草、山水风月,引人遐思无限;再感卷三坎坷记愁之哀婉凄凉,真切伤情;读到卷一闺房记乐,又是句句心声,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痴更深处的感觉……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随笔记来,随意贴来,让人见笑了。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5

《浮生六记》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卑不亢。每一章都浓缩着深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前四记穿插交错,所记述的内容虽稍显日常繁杂,平淡无奇,然意真情切,丝毫不显惺惺之状,更无旧学书生之气,惟有钟灵毓秀之神,读来如清风拂面,意气盎然。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中期苏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侍政半生,先是生活无忧,尔后家道没落。沈复虽为一介布衣,没有功名加身,然则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子。家境清贫时,甚至偶时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氏却志趣高雅,情意投合,始至不渝。他们且吟诗,且作画,或郊游,或烹肴,意趣盎然。而后,终因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终而天人永隔。妻死后,沈复遂没落于熙攘街市,不知梦醒何时。

书中记录着沈复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书中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旧世其间,体味着人生百态。沈复的心里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妻子,人虽已逝,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禁让读者“阅而心醉”。试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聪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儿女相比,其情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风姿绰约相比,她更是多了一份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贤者猝然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让文人沈复痛彻心扉。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没有人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无论是疾病,还是失去亲人,这些并不是不可能,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往返于医院,奔波于异国他乡。显然,我的人生观有些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遭遇挫折的原因所在,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汲取教训,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坎坷记愁》,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过于浅薄的理解,我应该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处境都应思虑再三。困难和挫折破坏了生活的乐趣,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克服困难,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6

回忆就像一扇窗,推开了就再难合上。

轻轻划一叶画船,随波荡漾在凄离的水面上,谁也不知这是要飘向何方。暖怀的回忆,飘着梨花淡淡,那是我最难将忘的梦乡。

故乡明月再回首,却早已不是当年模样。今夜又逢中秋,天却阴沉,带着霏霏细雨,举目不见皎月霜华。一个人走在他乡的路上,思念伴随着回忆游荡。故乡,那是我挥之不去的梦絮,但自从你离开后,我便再没有踏足回乡。因为我怕,我怕那里到处都是你的影子,你的浅浅一笑,你的絮絮柔语,你的脉脉情意。这些往日的美好,怎能让人将息,徒然伤悲罢了。

尤记得那年还幼,你拉我进你的闺阁,一碗凉粥,却是如此甜香。如今忆起,不觉舔舐嘴唇,好似那股香甜至今仍停留在两唇之间,在那齿舌中迂回多年。更记那会儿我两第一次相见,你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清目秀,顾盼神飞,两齿味露,让我深深醉在其中。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这艘画舫,是那年中秋,你与我一同携手乘往,那夜也如同今夜一般,昏昏暗暗,你却赌气发愿说如我两能白头到老就云开月现,我心里暗自紧张,我怕天有不测风云,我两不能白首偕老。月还是出现了,你很是高兴,我心里也如坠石落地,那夜的月,很圆很亮,皓洁霜华照在船上,映着我两相拥的影子,好长好长。

你喜欢李白的诗,也爱谱词作对,我便把你的诗提到了我作的画上,我的画配着你的诗,这是换千金都买不来的稀宝珍藏。后来家道中落,你仍不离不弃,随我离开家乡,四处流浪。那些日子或许清贫,但却是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一同填词作画,下厨煮饭,你做织红,我卖字画,这样的日子,没有大富大贵的喧闹,更给我们的别致生活添加了几分闲情雅趣,正如你所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然而我最怕的事还是来临,你悄悄的便离我而去,去向那遥远的缥缈地方。或许去到那里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饥寒,但你却怎舍得没有了我?尤忆起那年七夕,我为你刻了两方图章,那阴阳文字,可是刻得清清楚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你食言了,但我不恼,“仅断续叠言来世,此生缘尽来世续”。

如今,我又乘上了这艘画舫船,让它载着我在这水面上随波飘荡,我不知会飘到何处,或许它将带我去寻你,到你去了的地方。在那里的再次相见,我们是否还记得彼此,还会相视一笑,牵手同行。

一朵梨花映春融,世间再无烟霞色,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你便是那一朵粉白无暇的梨花,曾几何时,这朵梨花悠悠飘入我的心里,那洁白的花瓣,那幽然的香味,是我今生最美好的记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婆娑世界,彼岸花开,可怜红颜遭天妒,香消玉殒梦方破。往影匆匆,袭上心头,那是愁,是怨,还是该喜,该忧?喜是你又回来了,在我的梦里,在我的心里,在我的回忆里,从来不曾离开过,忧是那可望不可即,牵不到你,拥不了你,感觉不到你,那是一种莫名的哀伤。但我却又甘愿承受这样的哀伤,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把你刻进灵魂里,今生他世,永难遗忘。

为你拢一袖芬芳,红叶的信笺情意绵长,又一年八月半晚风凉,一斜阳渐矮只影长,这场故梦里,孤桨声远荡,去向那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