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在人间读后感

2025/10/17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在人间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在人间读后感 篇1

钟宇的《人间游戏·牢笼》将这个故事再次升级,脱离了推理的外衣,慢慢走进了所有人的内心。一直在说这是根据现实案例改编的小说,如若现实中真存在着这些恶魔,总觉得世界很冰冷,人间很恐怖。但追根溯源,每个犯罪、每个精神病人、甚至每个普通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牢笼,关押着令人恐怖的恶魔,只不过有些永不见天日,有些却被放了出来……

距离上次的案件又过去了几年,肖晓波、张铁、王栋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唯有邵长歌和林珑还在学院路8号院里艰难的生活着,看似毫无起色。随着谋杀城堡案案发,学院路8号对面的精神病院里发现了六具遗体,全部是自己将自己封死在了房间里,这一起恐怖的连环杀人案,警方很快锁定了嫌疑人,可是凶手却让即将调离刑警队的夏晓波措手不及。慢慢的真相浮出水面,犯人没有辩解、没有更多的动作,只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等待着结局,是什么原因让往昔翩翩君子的邵长歌变成了今日的杀人恶魔?夏晓波开始慢慢寻找一切的源头……

第三本不同于前两本的地方在于推理寻凶的过程省略了,因为一早就已经宣告了凶手,更多的是作者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在探寻人们的内心,尤其是邵长歌等为代表的精神病态者。作者的心理学知识丰富,依然是每章都会介绍一个心理学名词,以此来串联起整个故事,构建每一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其实从前两本书中就可以看出邵长歌是有问题的,只不过他一直是潜藏在幕后的一个令人同情的角色,为爱放弃一切的勇气,接纳一切的包容,正是这份不正常的爱导致了他不正常的心理变动,书中所谓的破窗效应源头也许就是这份爱,但本质还是他心中的恶念与执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牢笼,关着令自己也害怕的恶魔,恶魔出来了却又慢慢把自己关进了恶魔制造的牢笼里,最终走向毁灭,这是邵长歌的结局。与之对应的林珑,结局是让人欣慰的,从小备受磨难将自己关进了牢笼,自己的依靠一个个的消失后,她终于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开始新的生活了,以后的日子如何,全凭本心了,看似柔弱的外表下其实是一个坚强的心,因此是否深处牢笼唯心而已。

关于林珑的经历,作者在结尾的时候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里最初的原型也许就是她了,每个人都在害怕、歧视精神病的后代,但这个病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个悲剧,何其无辜的林珑,被原生家庭所累,被其他人群的目光所绑架,最终变成了笼中鸟。这个社会有太多的弱势群体需要被拯救,其实应该拯救的是所有人的内心,人间游戏太过残酷,心中樊笼才是源头。

在人间读后感 篇2

简淡的笔墨描写世间百态的清欢,草木山川,花鸟虫鱼吐露世间的美好与灵动。端起手中茶,方可天人合一,融化在大自然的淡雅朴素中。独自一人,背靠绿水,面向青山,可谓是“人间之至味,清欢也”。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昆明的雨下下停停,似一位姑娘掀起她洁白的裙边,指端从发间掠过,使人舒适惬意。一张画,一首诗,体现昆明雨季使人动情之处。我虽没到过昆明,却也在汪曾祺的笔下看到了这座花香四溢,雨来人去的清城。游走在雨后昆明的小道间,仿佛置身于世外,在灵动与淡雅中,品味花香与茶香融合在一起的淳朴。

“看花鸟看虫鱼,看的都是人生,谈食物谈故人,谈的都是情怀。”平淡的手笔,耐人寻味的文章汪先生写的不是作品,她谈的是生活论的是生活中本该有的简单。他让我明白,人活着比的不是谁成功谁辉煌,比的是谁认真谁细心,只有认真体会世间百态的人才懂得什么叫“生活”。

《人间草木》是一本适合闲人看的书,这里的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心无杂念。只有戒除浮躁的人才能理解它的韵味。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我读《人间草木》时的感觉就像是与一位“生活家”最真挚的交流。他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两个字:不俗。我们以一种普通人的姿态与超凡脱俗的人对话,不正是一件荣幸的事吗?

从江南秀色到小四合院,从旧人旧事到风土人情,每一个细节都有让人痴醉的魅力。这本书中没有大道理,也没有多么宏大的题材,正是他的那份简单和汪先生独特的审美,让我对他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喜爱,让我在无数个午后的'下午细细品读。

还记得那只琥珀扇坠,那只记录了汪曾祺与奶奶许多回忆的扇坠。扇坠中的那只小黄蜂形态如生,让汪先生记忆深刻,再往后汪先生看到的琥珀中的昆虫多少缺失了些灵气。因为那些琥珀不是偶然形成的。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他们往往不是刻意的。就像我无意中看到的那篇文章中说的那样: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读完这本书,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是清欢二字。

清欢,是人间之至味。最美好,不过恬淡舒适,最惬意,不过《人间草木》。这本书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美好,更多的是他教给我面对平淡生活的勇气,做一个食烟火的普通人就好。品味生活,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让简单美好的大自然伴随我们,让这个炊烟袅袅世间成为生活的主打歌。

在人间读后感 篇3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进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

我读《人间词话》,前一半是为了这似懂非懂的三境界,那深藏于心底的些许人文情怀。而后一半,则完完全全是为了完成任务。

我是喜爱词的,爱那种似愁非愁的古雅,爱那种寄情于物的衷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就那样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心底最深处,欲语还休。词,便是如此,不过寥寥数字,便能将一个人的心境勾勒地淋漓尽致,而又不失丝毫美感。这样神奇之物,又怎能叫人不醉心呢。

故,携着一双欣赏美得眼睛,翻开了《人间词话》,开始了我的诗词之旅。可约莫读了一半之时,却无可奈何的将其弃之。为何,国学大师王国维境界和等之高,岂是尔等小辈所能企及的呢?通篇的文言文,连着他对诗词的评悟,如此一本古书,我只能仰天长叹,哎,我委实是看不懂啊,只好作罢。

然因着读后感这样的任务,两个月后,再次将它捧起,耐着性子读完。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评悟我只能一半一半连蒙带猜将其理解,但那些诗词读着却是真的打心底喜欢,可谓,甚得我意啊。想着,南唐后主李煜那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便浮上心头。有着傲视天下的才情,却无奈投错了帝王家,将南唐江山拱手相让。若此生为平民,他的结果是否会不一样呢。“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这是那个奉旨填词的柳永,那个埋没于市井却散发了千年光辉的柳永。我时常想着,能咏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他,整日穿梭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心中到底是怎样一种凄苦啊。

一本书完了,万千个故事也就此结束。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一夜之间消失于世,昨天还是骇世惊俗,今天则平淡如水。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攥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没有什么千秋万载的一说。他们,终究是消失于那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的,唯有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文字,代替他们诉说着另一个故事。

与其说读《人间词话》这本书,不如说品味一首又一首的好词。每一首词,都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尽的人生。或失意,或凄苦,又或是壮志难酬……一切一切,都潜藏在哪一个有一个精美而有古典的汉字中,等着后人去挖掘,去欣赏,而我,很高兴,成为了其中一人。

在人间读后感 篇4

《人间游戏:伤痕》是钟宇根据现实案例改编而成的犯罪悬疑小说。虽然没有看过第一部,但基本不影响对第二部的观看感受,案件相对独立却也离不开前一部的羁绊,所以还会想去翻翻第一本书。故事讲述了从一具悬挂在窗户上的半截尸体开启,这样血腥和奇特的杀人模式打破了海城市清晨的宁静,接二连三的案件涌现,成了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案件的背后却又牵扯出了第一部的主角姚沫和20多年前他母亲莫莉的杀夫案。

钟宇,畅销书作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而这部小说也是根据现实案例改编,这些头衔足以让人对这本书有很高的期待,但通读下来还会有些小小的失望。书中作者对于心理学的描述很专业,这点无可挑剔,而整个案件的发展过程不知道是由于现实如此还是作者不太善于布局有些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出现了三个被害人,确定其之间的关系后,警方也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这一点很让人费解,作为一部小说而言,这部分设计的不太合理。

从其他方面来看,小说人物描写很丰满,初出茅庐的富二代警官张铁、终身未娶的老锁匠、人性扭曲的姚沫、精神失常的林珑、为爱付出一切的长歌……每个人物都有着各自的秘密,心中都有着一座城,默默的在城中忍受着生活的.悲伤与磨难,造就了如今的局面,也让故事更加精彩。一个时隔多年的复仇,一个因为爱与守护的犯罪,一个被埋藏多年的秘密。书中涉及的心理学内容还比较多,也有特定的名词解释,这本书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围墙和树洞的内容,很多人都活在自己的城里,无处宣泄的痛苦是一种折磨,有些秘密却不可能藏在心里一辈子,所以才会有树洞的出现。这样看来,姚沫心理的变化离不开家庭、继父的多重原因,他成了别人的树洞,可谁能是他的树洞呢?只有他自己为自己宽慰,于是有了第二人格,甚至最后出现的树洞人格。

有些人杀戮是为了掩盖事实,而有些人杀戮只为守护一个人,尘封多年的秘密,终有一日会浮出水面。当真相被揭穿,有人解脱,也有人陷入更深的沼泽,这个故事的结束也预示着下一个故事的开启。这个系列虽然没看过第一部,但从这一部也能看出故事的连接性、人物的贯穿性都比较大,总觉得为爱不顾一切的长歌很可疑,很好奇他心中有着怎样的一座城,第三部应该会更精彩,期待吧。

在人间读后感 篇5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宝,小说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完美生活的热烈向往,具有深刻的教育好处。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在人间》,它让我大有感悟。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岁丧父后,她的母亲便改嫁了,于是他寄居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所开的染坊破产后,他不得不走向人间,自行谋生。那个时候,他的年龄还不到十二岁。相比之下,我们这时候还在温暖的家里玩耍,可是他,却务必走向社会。

他在“人间”什么都干过: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当学徒,洗衣,搬运……甚至挨过毒打,住过医院。幼小的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受尽了种种虐待与压迫。由此看来,他的命运相当悲惨。可是,他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为了这个梦想,他甘愿承受一切……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文章中高尔基渴求知识、坚持梦想的精神让我敬佩,也让我深思……能够说命运对于每个人是不公平的。的确,我看到周围有些人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一天到晚只明白唉声叹气,终日消沉,抱怨命运对他的不公;还有些人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自暴自弃,选取堕落,甚至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我想命运不公,只是梦想中的插曲,他并不妨碍梦想,只要你有一颗不放下的心,就能够实现自我的梦想。在那里,我列出了一个等式:不抱怨+拼搏+不放下+勤奋=梦想。

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正是如此。1816年,他的耳朵全聋,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意味要离开自我喜爱的音乐,这等于比死刑还难受、痛苦。但贝多芬并没有所以吓倒,他勤奋好学,逐渐成为一个音乐家,创作了数以百计的作品,还能登台指挥。最终,他实现了自我的梦想,成为了一名闻名世界的钢琴大师。

梦想是一条跑道,而那些命运悲惨的经历,则是一块块躺在跑道上的石头;梦想是一盏明灯,而那些坎坷的命运则是无尽的黑暗。到底是选取摔倒,被命运摧毁梦想,还是站起来,跑出属于自我的一条梦想跑道,实现梦想,主人公高尔基给了我们强有力的证明。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我会时刻铭记这句话:命运并不能妨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