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漏》教学设计

2025/10/17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漏》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漏》教学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通过聆听故事和观察画面细节理解角色心理和故事情节。

2、尝试用语言、体态、表情等表现故事中的趣味片段,体验绘本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2、材料准备:ppt、图片、黑板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激发兴趣

1、以前看过的听过的故事中,最喜欢哪些故事?

2、有没有听过中国民间故事?什么是中国民间故事?

3、看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二、欣赏故事前半段、从画面中理解故事情节

(一)从小偷、老虎的神态动作揣摩心理活动

1、王老汉家里的大胖驴,把谁招来了?

2、猜猜小偷和老虎心里在想什么?

3、这天晚上,老虎和小偷去干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二)重点理解:管他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1、你们听明白老奶奶说了什么吗?

2、躲在墙角、房顶的小偷老虎冷不丁听到吗,能明白老奶奶说的意思吗?

(三)小偷、老虎心里的“漏”是什么?

1、他们想的意思差不多,但有一点点不一样,谁能将里面的小秘密找出来。

2、老师朗诵

3、小偷觉得“漏”是什么?老虎觉得“漏”是什么?

三、欣赏故事后半段、尝试进行对话表演

1、进一步了解小偷和老虎的心理活动

2、尝试和教师分角色趣味性的表现老虎和小偷的对话。

3、肢体表演,感知老虎小偷见面刹那的戏剧性效果。

四、完整欣赏故事,回味故事中的细节

1、交流讨论:

(1)最喜欢故事的什么地方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完整欣赏故事

五、延伸

介绍故事名字“漏”,认识汉字结构

活动反思:

这个绘本选自中国民间故事“漏”,为了贴切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故事中的.语言比较儿童化合生活化,其中的一些像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整个故事中“漏”作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孩子对“漏”其后的背景理解很重要。只有当孩子在相对熟悉的背景下理解故事时,才会投入到对些许不熟悉的情节逻辑中隐藏线索的察觉和思考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已经很少接触到房屋漏雨这样的现象,对于“漏”雨缺少直观的认识,所以要让孩子先弄懂什么是漏。孩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漏”,才能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和其中的诙谐幽默之处。

今天的活动中,我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管他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还加入了方言的形式,所以我重复说了好几遍,让幼儿在趣味的倾听的同时了解什么是“漏”。将重难点克服了之后接下来的故事理解就相对容易了许多。

《漏》教学设计 篇2

一、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人的经验。

二、活动准备

小图书人手一本

三、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图书内容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新的图书《漏》,想不想来看看这本书里讲了什么?

2.师:请小朋友自己看书,一边看一边在心里讲一讲书里的故事。

3.幼儿自主阅读,师个别询问指导:书里有谁?他们想来干什么?是什么时候?……

(二)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故事内容

1.师:谁来说说这本书里讲了什么事?

幼:小偷到老爷爷家里去偷驴。有一只老虎也想去吃驴。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小偷?

幼:我看见他从墙后面钻出来的,电视里的小偷都这样贼头贼脑的样子。

2.师讲述故事第一第二页: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一个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这天晚上,小偷来了,老虎也来了。

3.师:小偷在干什么?老虎又在干什么?

4.师:王老汉发现了,会说什么呢?(师讲述该页内容。)

5.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幼儿一起学老虎和小偷的话:啊!漏啊!

6.师:天下起了雨,小偷和老虎都被雨淋湿了,老虎又会怎么想?

7.师讲述图书最后两页:天快亮了,雨越下越大。滴答滴答,唉,怕漏雨,偏又漏了。

《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婆脊”等8个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默读课文,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分角色朗读文,说说你认为那些内容你觉得最有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婆脊”等8个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漏”是什么。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读读一个有趣的故事。(课件出示2:课文第一幅插图)

大家请看插图一,图上有些什么?

预设:图上有老爷爷、老奶奶和一头胖驴。

预设:老爷爷和老奶奶在一起讨论什么。

预设:我还看到驴子的屋顶和墙上都有一个大洞。

你们真会观察,观察得真仔细,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漏)。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什么是“漏”?为什么题目只有一个字?

(2)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课件出示3)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课件出示4)

老婆婆脊背一个贼莫非巅散架粘胶旋风顺势一纵

指名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平舌音“贼纵”,翘舌音“粘”,前鼻音“巅旋”。

5、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5:生字田字格课件:)

漏喂胖驴狼厉抱偏粘胶莫贼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边音“漏驴厉狼”,前鼻音“偏”,后鼻音“胖”。

(2)学生写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喂狼抱偏粘胶

(2)熟字比较。如:伴一胖户一驴厉一历

(3)组词扩展:漏雨莫非山贼贼寇

B、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C、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D、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喂”:左窄右宽,右边的长横压住横中线,竖提压住竖中线,竖提的左侧没有一撇。

“偏”:左窄右宽,注意右下角同字框里面是一横两竖。

“贼”:左窄右宽,右边是个“戎”字,不是“戒”字。

E、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F、展示学生作品。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课件出示6)

脊背: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背部。

走南闯北:形容到过的地方很多,见过世面,生活经验丰富。

粘胶:一种胶粘性的金棕色溶液。

旋风:螺旋状运动的风。

不甘心:就是不服气,事情的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2、思考:故事是分几个部分写的?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思考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7)

第一部分(1~9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第二部分(10~18自然段)虎和贼偷驴不成,反而被对方吓昏了过去。

第一部分(19~20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板书:说漏吓跑虎和小偷;偷驴不成,反被吓昏;了再说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8个会认的字,会写了13个字,了解了老虎和贼偷驴不成的过程,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放手给学生,只出示要求引导,训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漏》教学设计 篇4

一、活动背景:

一个漆黑的夜晚,小偷和老虎都来到王老汉家偷驴。可是,他们撞上了“漏”!“漏”是什么呢?这个故事内容来源于流传在我们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民间故事。著名画家黄缨用童趣盎然的角色造型、细腻传神的笔触、动感十足的画面,将这个故事以图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深受成人和孩子喜爱的中国原创绘本。之所以选择这个绘本来开展图画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主要是根据大班下学期即将入小学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学、善问,对语言文字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图画书的阅读更是十分喜爱。绘本《漏》的特点是不仅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融合了许多中国元素,而且语言和画面十分生动、幽默,对幼儿来说,阅读这样的图画书会是一种十分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活动目标:

1.细致观察画面,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及角色的心理活动。

2.能大胆表达,增强阅读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电脑、电视机。

2.绘本《漏》人手一册,图片、黑板、毛笔等。

四、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分享一本很有意思的图画书,先来看看书的封面,有问题吗?为什么老爷爷和老奶奶都在往上看呢?

(评析:鼓励幼儿通过对绘本封面的观察,大胆提出疑问,揣测故事情节,在悬念中诱发幼儿产生深入了解绘本的兴趣。)

(二)集体阅读前半部分图画书。

1. 师:这个故事里有谁?这时,谁来了?他们看见大胖驴会想些什么?

2. 小结:“山上的老虎想:这大胖驴,一定很好吃。山下的小偷看见了,心里想:这大胖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评析:这一段教师以简明扼要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绘本画面,理清角色关系,分析角色心理活动,使幼儿逐渐进入到故事情境中。)

3. 师:到了晚上,窸窸窣窣,老虎在干什么?小偷呢?王老汉被惊醒了。老奶奶说,“管它贼啊虎啊,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老奶奶怕什么?那“漏”是什么呢?

4. 师:老虎想“我翻山越岭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到过漏,难道说这家伙比我还厉害?小偷想: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到过漏,难道说这家伙比我还厉害?”他们想得一样吗?

5. 小结:咱们中国人很聪明,只用四个字就能把这个意思说明白了。翻山越岭和走南闯北是我们中国的成语。

(评析:老虎和小偷都开始采取行动了,幼儿随着教师营造的故事气氛也愈加投入,画面的变化,角色的动作,人物的`语言都是需要关注的要素。多媒体课件有效地突出了细节,呈现了动态,使幼儿在情境中步步深入。)

6. 师:“小偷想着想着,脚下一滑,妈呀,哗啦!”发生什么事情了?

7. 师:“嘭!小偷一下子掉到老虎的背上了,老虎也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是漏来了,驮着小偷拔腿就跑,边跑边喊——哎哟是漏啊。他们跑过了驴背山,拐过了驴背湾,跳过了驴背岗,嘭嗵!一头撞到了大树上。”老虎和小偷他们认为“漏”是什么呢?

8. 小结:“老虎想,哎哟,这个漏啊,像石头一样,砸得我的心都要蹦出来了。小偷想,这个漏啊像旋风一样,颠得我的骨头都快要散架了。”

(评析: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教师运用夸张的语气讲述了故事戏剧化的一幕,营造了紧张生动而又诙谐幽默的活动气氛,使幼儿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并且在笑声中顿悟了“漏”的含义。)

《漏》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漏》,了解故事中角色关系和语言特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学习按故事情节进行猜测,能用合适的语句表达。

3、感受故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画面和文字,对中国民间故事有初步的印象。

重点难点

1、了解故事中角色关系和语言特点(重点)

2、学习按故事情节进行猜测,能用合适的语句表达。(难点)

活动准备

课件《漏》,毛笔、纸、宣纸。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活动

出示图2:画面中为什么要画一只破碗呢?猜猜这个破碗是有什么用?

(除了碗可以用来...,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这只碗到底有什么用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二、分段讲述,猜测情节

1、出示图3,教师讲述: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

2、出示图4

(1)提问:一天,谁发现了王老汉家的大胖驴?(辅助提问:这是个怎样的人?看看他的样子、表情他会是谁呢?你是怎么知道他是小偷?)它们会怎么想?

(2)请幼儿猜测故事的内容。

(3)教师讲述:听听它们是怎么想:山上的老虎看见了,心里想:那大胖驴一定很好吃。山下的小偷看见了,心里想:那大胖驴一定能买个好价钱。

3、出示图5

(1)提问:到了晚上,老虎和小偷都来了。它们是怎么来的?(偷偷摸摸、轻手轻脚)

(2)幼儿学习动作: 偷偷摸摸地走到中间,轻手轻脚地回到椅子上。

(3)教师讲述:这天晚上,沙沙沙、嗒嗒嗒,老虎轻手轻脚地爬到王老汉家,小偷偷偷摸摸地走到王老汉家。

4、出示图6

(1)提问:它们又是怎么做的?

(2)幼儿根据画面讲述。

(3)教师讲述:悉悉索索、悉悉索索,小偷扒开了屋顶,老虎挖开了墙脚。

5、出示图7

(1)教师讲述:王老汉被惊醒了:“咦!什么声音?”“管它是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老太婆说。

(2)提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老太婆最怕什么?漏是什么?(再想想,什么是漏呢?)

6、出示图8

(1)提问:老虎和小偷听明白了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教师讲述: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虎和小偷是怎么想的,他们想得哪里不一样呢?老虎想:“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还从没碰到过漏,难道这家伙比我还厉害?”小偷想:“我翻山越岭这么多年,还从没碰到过漏,难道这家伙比我还厉害?”

(3)提问:这两句话哪里不一样?翻山越岭、走南闯北什么意思?(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话,才能把它的意思表达清楚。咱们中国人很厉害,很聪明,就用了四个字就表达清楚了,“走南闯北”和“翻山越岭”都是我们中国的成语。以后你们上小学后还会学会更多的.成语。

7、出示图9

(1)提问:看,发生什么事?你猜小偷会摔倒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2)幼儿猜测。

(3)教师讲述:妈呀!哗啦!小偷吓得腿下一滑,“扑通”一声摔了下来,刚好掉在了老虎的背上。老虎也吓了一跳。

8、出示图10

(1)教师讲述(快速):哎呀,是漏呀!哎呀,是漏呀!

(2)提问:这里要讲得快?还是讲得慢?为什么?

三、阅读情节,续编猜想。

1、师:接下来小偷会怎么想?老虎会怎么想?后面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样,一起来编一编故事的后半部分。

2、逐页出示图11-13,教师讲述:

老虎驮着小偷拔腿就跑,跳过了驴背山,跳过了驴背岗,拐过了驴背湾。嘭!嗵!一头撞到了大树上!好险啊!小偷想:这个“漏好厉害啊!像旋风一样,颠得我骨头都要散架了;好险啊!老虎想:这个漏好厉害!像石头一样压得我的心都要蹦出来了。

3、提问:老虎和小偷觉得“漏”是什么?为什么老虎觉得它象石头?小偷觉得它象旋风?

四、观看画面,了解结局

1、我们一起看看后面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看完后,说说:你认为哪一张最有趣最好玩,说说它讲了什么?

3、教师讲述后半部分:这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哗啦啦……”那大胖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小偷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偷驴。那大胖驴一定很好吃——老虎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吃驴。可是,小偷一回头——啊,“漏”又来了!老虎一抬头——啊,“漏”又来了!小偷一心只想着:快逃!快逃!老虎一心只想着:快逃!快逃!不料——小偷手一松:骨碌骨碌;老虎腿一软:骨碌骨碌。一齐滚下了山坡。两人面对面:“漏”啊!“漏”啊!他们都吓昏了过去……

五、揭示秘密,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故事结尾:天快亮了,雨越下越大。嘀嗒,嘀嗒。哎——怕漏雨,偏偏又漏了!!

2、提问:原来,它们最怕的漏是什么?(屋漏)现在知道这只碗有什么用了?

3、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漏)出示封面。

六、解读汉字,了解民间故事。

1、师:这个“漏”字,是用什么笔写的?

笔、墨、宣纸是中国古代人用来书写的工具。现在,老师来写这个字。这个字是三点水的偏旁,旁边像一个屋顶,下面有什么字?(雨)雨跑到屋子里面,就说明怎样?(漏)对,咱们中国的文字真了不起,一个小小的字里面都有学问。我们马上要上小学了,可以学到更多的汉字了。

2、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感受?

3、了解民间故事。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对,这是个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从很早很早以前流传到现在的故事。民间故事里还有很多这么好听、有趣的故事,下次我们再来讲。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的兴趣都十分的浓厚,活动也比较贴合幼儿的你年龄特点,教具的准备以及幼儿的回答都是十分贴合故事的,唯一的不足是教师在幼儿说出猜测后,出现了重复幼儿话语的问题,没有及时总结提升,下次也会努力的去改进。

《漏》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3、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2、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2、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2、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⑴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⑵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⑶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3、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4、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1、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2、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3、指导写字:

⑴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⑵学生写字。

⑶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感悟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粗知课文大意。

3.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弄清故事的起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2.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一个老公公和一个老婆婆正在屋里说话,一头小驴待在驴圈里。这幅图描绘的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非常有意思,你想读这篇故事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贼、纵”是平舌音,“颠、旋”是前鼻音。

(2)学生读生字,说说自己记生字的方法。

(3)提示:“脊背”的“脊”应读三声,“颠”的读音要注意,是diān,不要读错。

4.课件出示“积累词语”。

(1)“窟窿”的“窿”读轻声。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翻山越岭”“走南闯北”。

5.课件出示一类字和会写词语。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

(2)教师提示书写“喂”“贼”“狼”“抱”。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是上中下结构;“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不是“力”。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阅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后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第1、2自然段),经过(第3~18自然段),结果(第19、20自然段)。

4.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

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四、读懂起因,感受有趣。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画出描写小胖驴、老虎和贼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小胖驴的图片和相关句子。

(1)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小胖驴非常诱人)

(2)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

设计意图:

欣赏图片,朗读句子,感受小胖驴的诱人,弄清老虎和贼的特点,体会故事的有趣。

五、课堂小结。

小胖驴有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多么诱人啊,老虎想小胖驴的肉肯定很好吃,贼想小胖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那么,老虎和贼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2.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3.回忆故事的起因。

板书:小胖驴老虎贼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故事的起因,弄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为理清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做准备。

二、细读经过,感受有趣。

1.默读课文第3~18自然段。

2.想一想故事里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体会,学生读勾画出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写老虎和贼来偷小胖驴的句子最有意思,一个“抓”字和一个“挖”字写出了老虎和贼的急切心情。

(2)老公公和老婆婆说话的时机真巧,正当老虎钻进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的时候,他们说话了,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3)老婆婆说的话真有意思,先说什么都不怕,再说就怕漏,让老虎和贼摸不着头脑,都以为“漏”比自己厉害,所以害怕起来。

(4)描写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形象。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然后把这两句话改为陈述句,理解“莫非”的意思,体会老虎和贼的心情。

①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②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5)描写贼从屋顶跌下来摔到虎背上的句子很有意思,真是不巧不成书。

板书:骑虎

(6)描写老虎往外跑的'句子真形象,有心理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7)老虎驮着贼跑得真快呀,“筋都快断了”“贼骨头架都快散了”,真是速度惊人,使尽了平生的气力。板书:驮贼

(8)描写老虎和贼逃跑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有意思。

①贼栽得晕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②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③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这几句话写出了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谁都以为对方就是“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二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

(9)描写老虎和贼把对方甩掉的句子真具体。出示歪脖老树图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10)读了老虎和贼在歪脖老树跟前相遇的情景,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读课文第16自然段。

(11)老虎和贼都被吓得滚下了山坡,撞在了一块儿,吓昏了过去,真可笑啊!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学生读课文第18自然段。板书:滚下山坡昏了过去

4.自由读课文第3~18自然段,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5.小结:一个“漏”字,把走南闯北的贼吓得腿脚发软,把翻山越岭的老虎吓得浑身发抖。他们使尽平生气力逃跑,想方设法甩掉“漏”,最后竟然让“漏”吓得昏了过去,这“漏”的本领真大啊!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故事里最有意思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阅读,体会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性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在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感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品读结果,感受有趣。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结果。

3.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婆婆说的“漏”是漏雨了,老虎和贼以为“漏”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

4.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和同学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感受老虎和贼的狼狈、小胖驴的悠闲,理解“漏”的真正含义,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四、回顾总结,感受有趣。

1.借助课后第三题,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2.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道听途说,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应该盲目采取行动)

《漏》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浓、淡墨的形式绘画故事“漏”中有趣的画面。

2.乐意大胆讲述,感受故事的诙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次我们一起看了哪本故事书?(电脑上出示故事封面图画)

你最喜欢小电脑里的哪一张图画?为什么喜欢?

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哪里好笑?(教师请两到三位幼儿回答。)

二、交代课题

师:今天,老师用国画的方法,把一些有趣的画面画了下来,请你们来看一看。(出示已贴在黑板上面的范画)

师:哪些地方用了浓墨?(轮廓,线条用的是浓墨)

淡墨呢?(里面晕染用的是淡墨)

仔细观察一下这几幅画,他们的.方法都一样吗?

师:那我们在画的时候,你觉得怎么样使画面变得更有趣呢?

1.大胖驴的肚子要画的大大的。

2.老虎看见大胖驴的时候,表情怎么样?(皱着眉头)小偷呢?(牙齿都露出来了)

3.骨碌骨碌滚下山的速度很快,变成了两个圈圈。老虎的圈圈画的大一些,小偷的圈圈画的小一些。

师: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三、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小狼豪沾浓墨站起来跳舞,大狼毫喝饱淡墨躺下来画。

四、教师讲评

1.说说自己的画

师:你画的是什么?你觉得哪里有趣?

2.猜猜别人的画

师:你觉得他画的有趣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五、整理、结束课时

师:漏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画面,下次我们再来画一画,好吗?

活动评价: